過年消失的習俗,有沒有特別懷念的?

墨玉忘情


70後家住農村的朋友應該記得小時候過年的習俗吧。比如祭灶 掃房子 貼春聯 貼門神 年畫 倒貼“福”字 除夕夜 年夜飯 祭祖 守歲 回孃家 初六送窮 接財神 紅包(壓歲錢) 新年贈橘 新年放爆竹 拜年等等。

記憶比較深的是拜年收紅包嘍。

拜年一般要拜二次,年三十晚上一次,為辭舊歲;年初一再拜一次,為迎新春。我們河北保定地區拜年一般在大年初一。

首先在初一這天,人們會早早的起來,差不多在4、5點左右,起來人們會在吃餃子之前會點放鞭炮。吃完餃子之後,通常在5點不到6點的時候,30、40歲左右的人會帶著小孩去拜年。

拜年的話當然也不能少,耳熟能詳的是“拉大鋸,扯大鋸,姥姥門前唱大戲,傻閨女請女婿,小外孫也跟去。笑呀笑,唱呀唱,鬧呀鬧,跳呀跳,新年要來到。閨女要花戴,男孩要放炮,小閨女嚇一跳,快快逃,炮傷人不得了。”

小時候拜年可真得磕頭,一邊磕頭一邊說過年話。規矩大的村子村裡小輩給長輩磕頭可不是按照年齡,是按照輩分的。常常看到四五十歲的大人給十幾歲的小孩子拜年說過年話。沒辦法,誰讓你輩分小呢。看來晚婚晚育也有好處,隔兩代人你們家的小孩子就是叔叔,大爺輩的了。😁











古井秋韻


我記得小時候每一次過年的時候,我媽媽就會採一些松枝。 插在窗戶上。現在的年輕人可能都忘了。我曾經問過媽媽為什麼會有這樣的風俗習慣?媽媽告訴我說,因為過年圖個吉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