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河南十位历史专家明确指出“客家大迁徙已证明造假”,你怎么看?

珠三角广府人


“客家大迁移已证明造假”什么的,六甲番人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不过早在1994年,房学嘉先生就出版了《客家源流探奥》,1995年谢重光先生也出版了《客家源流新探》,都对罗香林先生的《客家研究导论》和《客家源流考》提出质疑,客家源流争议至今已有二十多年。

罗香林先生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就发表了《客家研究导论》,他认为,客家就是“客而家焉”的意思,客家是中原汉族的一支,其祖先是古司州、豫州流人南迁者,他对客家的源流和系统、客家的分布及其自然环境、客家语言的特征四个方面进行详细的剖析和考证,其观点被学术界普通认同,影响极其深广,从此“客家”这个名称广为人知,并逐渐成为讲客家话族群的名称。

房学嘉先生则提出全新的观点,他认为“客家人并不是中原移民,它们既不完全是蛮,也不完全是汉,而是由古越族残存者之后裔与秦统一中国以来来自中国北部及中部的中原流人,互相混化而成的人们共同体。”在《客家源流探奥》中,他从“客家古代文明与客家源流”、“客家宗族文化与客家源流”、“客家妇女与客家源流”三个方面对罗香林先生的主流观点进行挑战。

谢重光先生则否定了罗香林关于客家界定的传统观念,他认为,“客家”是一个文化的概念,而不是一个种族的概念,“自北方南移的大量汉人固然是形成客家的一个因素,但单有南移的汉人还不能形成‘客家’,还有待这批南移汉人在某一特定的历史时期,迁入某一特定地区,以其人数的优势和经济、文化的优势,同化了当地原住居民,又吸收了原住居民固有文化中的有益成份,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

房学嘉先生和谢重光先生都认为,历代南移汉人与先期迁入客地的畲族或畲族先民接触后逐渐混化,所以在习俗文化等方面都有所体现,然而六甲番人却有疑问:

古代的南移汉人真的会与畲族通婚?

现在上了年纪的老人家都知道,在几十年前,即便是居住在潮州地区的客家人,也是很少与潮州话族群通婚的,相信在古代更是奉行这种婚配观念,那时的南迁汉人又怎会与畲族婚配?

谢重光先生认为,客家人“纯粹自体”的说法不符合民族和民系间频繁交流和融合的历史实际,这是想当然了,实际上,客家人是一个相对封闭的族群,从居住的“土楼”、客家语言到至今坚守的饮食、服饰、礼仪等风俗习惯都能体现,这些深入客地即可知晓,在此无须展开叙述。

至于古代居住在粤闽赣交界处的土著居民都到哪去了,六甲番人不得而知,虽无科研数据支持,却是不信全部融入当今客家人或潮州人中的,并未实行开放性婚配,不同族群血脉的融合就只能是少数者,绝对不是主导地位。

关于客家源流,不知您又是如何看待的,欢迎大家留言讨论,更多精彩,敬请关注:六甲番人。


六甲番人


这种学术争论是正常的!

我们广西的汉族人。只要不说客家话的,多数人都说自己的祖宗是从山东过来的。2014年我去山东潍坊(青州就在潍坊市管辖范围内)。问了一下当地人,他们对我的说法茫然不知。一细谈才知道,现在的山东人多数是明朝初年才从山西移民来的。

而我们广西的汉族人有的移民到广西已经有千年之久,有点已经五六百年。

所以现在的河南人说客家人的移出地“证明是造假”未免太武断。只能说,缺乏证据比较合适!


村夫论述


此问题不值一辩。

本不想理会,但关乎客家人声誉,还是决定发一发声。我从以下几点驳之:

一、传统

包括客家人在内的南迁汉人保留着中原汉人遗风,客家人崇文重教、耕读传家、崇尚节俭。客家人对儒家文化的理解和继承,甚至如今的北方人都不及。中国传统节日,客家人无一不过,甚至形式更加传统。

二、方言

客家方言有六声,发音与中古汉语也极为相似,不了解自己网上查去,不想多费口舌。客家话还保留了中古汉语的词汇,如着(穿)、髀(大腿)、曳(摇)、归(回)、食(吃)等等,数不胜数,如果你了解客家话,你会觉得有的客家口语都像文言文。

三、族谱

客家大迁徙的证据,你翻一下客家人的族谱就可以得知。客家人的族谱如果造假,不可能从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前就开始造假;如果造假,不可能整个客家地区包括赣、粤、闽、桂、台、港、湘、川等地的客家人全部一起造假;如果造假,难道客家人在宋代被编入客籍(意为外来人口,为和当地土著区分)的史料也是造假?

客家人的族谱记录了迁徙足迹,客家是汉族中最漂泊的民系,但客家人从不忘家族的荣耀,对自己从哪里来从来不敢忘记,这和古代汉人的家族观念并无二致。

四、堂号

客家地区,每个家族都有堂号、堂联,有自己的祠堂,每年都会大规模祭祖。对于祭祖尊祖,没有比客家人更重视的了。去看看客家民居的门联,你会发现各家各户都有着中原的郡望。我们家族史上祖籍彭城(今徐州),堂号是彭城堂,我家搬过几次家,虽然住在小区房,但是不管搬到哪里都在客厅挂一个小小的祭祖神龛,上书堂号和堂联,初一十五我爸妈必点蜡烧香(环保的插电的香烛)。

五、客家人为什么不被认可

客家人不被认为是南迁汉人,主要有别有用心的人拿客家人与南方瑶畲民族的结合说事,故意放大。

客家人与瑶畲民族的结合,这一点我们不否认,但瑶畲民族人数很少,远比北方胡人少,而且那是客家人用汉文化同化他们的过程,此外瑶畲不仅和客家人有融合,和南迁到南方的汉族各大民系都有融合(和浙闽赣粤湘黔等省的非客家地区都有融合),而且这远比处于民族大融合漩涡中心的北方地区程度更轻。

发展到今天,汉族中没有哪一个民系敢说自己血统绝对纯正,特别是经历过各种战乱(如五胡乱华、南北朝、五代十国等)的河南等中原地区。现在的中原人已经不是古代的中原人了。

凡事得客观,你可以发表你的观点,但请拿出证据来,不要信口开河,不然会伤害别人,也显得自己无知。




一起闲谈吧


这又是个标题党,典型的挑拨汉族人,我就是河南人,南北本来都是一家,从古代气候和地理环境而言,大部分都是华夏的苗裔,后来吸收其他部落,大家都是同族同宗,这个标题故意挑起纷争,挑拨南方人骂河南人,河南人骂客家人,仔细想想,汉民族自古人口占优势,不管怎么战乱,怎么汉化别的小民族,最后都是汉民族主体优势,至于说胡化,蛮夷入汉,这部分人口太少了,笑笑而已…标题党真的是居心叵测,我们需要的是团结,倒是一小部分异端分子,民族败类生怕人民团结,煽风点火,无耻行径,实在非君子所为!!!


dongfang28817645


作为客家人,没有系统的论据来反驳,很觉得遗憾。但就举两点来反驳下:

一、客家以氏族传承,多有家谱,从哪来,我们自己很清楚,跟哪些学者放了什么屁,不影响我们自己的传承。客家的习俗中,祖宗、拜神、嫁娶、用具等等,哪一点是少数民族的延续?有兴趣的,可以拿客家习俗和河南等中原习俗比较,不但习俗接近,饮食习惯也很相似呢!

二、客家话是一个具备鲜明特点的语系,尽管分散华南的客家话已经多有变化,但不同区域说的客家话,相互间还是听得懂。且根据历史记载和古诗词来佐证,客家话在唐代应当是中原官话,宋代时中原官话变成了粤语,这是历史论证达成一致共识的。


DS忠正爱华


陕西人说他祖上是秦人,我会笑笑问他,烽火连天经历两千年,屠宰之地的你们祖先恨不得有一对翅膀逃的无影无踪。四川人说他祖上是刘备从中原带来的人,我会问他听过张献忠没有?听过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没有?中国的人口流亡从来没有停止过,越是中原地区越是不可相信现居人口的祖上是原来的土著。50年后,我也会怀疑广州城内的人是否本来的广州(广东)人,即使他能说一口流利的粤语而不是普通话(看形势发展是普通话)。论到研究可信度,香港就是一个语言与族群活体研究城市。才70年光景,来自全国各地的移民难民后代几乎全部操“港式粤语”否则,就是“非我族类”。


粤风温润


看了评论区感觉这个题目沒能展开,导致一些人故意疑惑否定。怎么说?

这要回到1997年。笔者创作拍摄的电视片《中国客家人》杀青后,为慎重起见,邀请了全国各地238名知名客家学教授学者参加对该片的评审。其中,河南省有四个大学16人之多。为什么要请河南史学家多呢?因为客家人自称是“中原衣冠南渡的后裔”。

评审会在深圳龙岗区政府大厅举行。我们当时还担心专家评审会产生争执不下情况,以举办龙岗区首届客家文化节的名义准备了几套预案。总得让客人高兴而來愉快而去。没想到,15集电视片播完后,竟获得到会201位专家的一致通过。在场的该片总顾问,省政协副主席兼省客家联谊会会长黄浩先生高兴地询问河南大学一老教授: “这部片子说客家人是南宋时汉畲民族融和体,不是过去说的中原衣冠南渡。你怎么看?” 河南老教授说:“这才是实事求是的!过去有些人喜欢攀龙附凤,以为读书求官,做官光荣,播迁四海,光耀祖庭。这是典型的封建思想。”

这次评审会后,广东梅州举办了首届全国客家联谊会。会上,有河南学者提出反对客家人迁徙说,将《中国客家人》作为案例,引起大会重视。后來听说有十多名教授学者联名签署反对罗香林的“客家迁徙说”。

因为这已不关笔者的事,也就不知道其中的奥秘。


严家庆


很想聊几句,希望客家的各位朋友冷静。看到很多评论,什么粤语是古汉语,什么客家人是中原人从中原迁移来的,我认为大部分为假的!为什么?一粤语为什么不是古汉语,古代的文化是由士族文化为正宗,至今没有证据显示岭南地区,有士族迁入,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就更是如此,因此,粤语为少量从湖广,江西,福建等地迁入的汉民与百越民族,长期共同生活产生的语言。二客家人其主体血脉非汉民,因为路途遥远,而且岭南自古毒瘴之地,古代人迁移于此,百不存一的,所以直到清末,医学相对发展了,才有下南洋。有人说广州自古就已开港,那也是从近海而来,而非陆地,受古代航运所限,汉民数绝对算少数,也有人说,其家谱什么从唐,宋迁移而来,对不起,中国的家谱除孔氏外,均为清朝时重写的,真实度少之又少。


手机用户61682623022


首先,科学不是打群架、人多就结果正确。

爱因斯坦发表相对论后移居美国,纳粹组织了一百零几位德国控制下的科学家联名发表文章,正面相对论是错的。

面对记者就这场证明的提问,爱因斯坦回答:如果真能证明我错了,一位科学家就够了!

所以,十位学者的证明并不能增强证明的效力,反倒对证明的动机产生疑问。

其次,历史学属于验证性学科,在未能根本确认或否认前,多种有依据(哪怕是孤证、不完整的证据)的学术观点都应该得到尊重。

而作为平民教育的相关历史,则需要按照当时相对得到承认更多的学术结果去采信。

比如,在挖掘到殷商遗迹前,商朝的存在就是未有定论,至根据甲骨、甲骨文的线索挖掘到殷商遗迹后,商朝的相关历史才成为定论。

而“衣冠南渡”的相关问题,当下并无定论,应当鼓励百花齐放。

~~~~~~~~~~~~~~~~~~~~~~~~~~~~~~~~~~~~~~~~~~~~~~

“衣冠南渡”之所以被重视、被争议,在于封建文化下对正统地位的追崇——如果衣冠南渡被证实,则岭南客家人文化更接近于古中原文化;如果被证伪,则现在中原地区的文化与古中原文化没有太大差异。

类似争正统的观念习俗,不仅体现在对衣冠南渡这样历史课题的争论上,包括日本人推崇的“崖山之后无中国”(给日本现代文化带来更多正统自信)、韩国人的天下任何东西都是韩国人发明的,都是这种以正统沿袭来提高文化自信的习惯/陋习。

~~~~~~~~~~~~~~~~~~~~~~~~~~~~~~~~~~~~~~~~~~~~~~~~~~~~~

封建社会结束,封建意识也该退场了!

是否正统的争论本就缺乏现实意义——若有衣冠南渡,能让中原汉文化重新光大的核心也不是古中原文化(目前是沿袭下来的中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若衣冠南渡不存在(含文化意义的不存在),也不能代表现代中原文化可以独立拒绝外来先进文化而独立发光。

~~~~~~~~~~~~~~~~~~~~~~~~~~~~~~~~~~~~~~~~~~~~

专家们争论的,其实只是文化融合发展下,哪支对现代人影响更多而已。

这种多少的争论,对发表论文/评职称、拿课题费有用,对现代人的现代生活几乎完全没有影响、也不该有任何影响。

对于历史课题,有充分的了解就足够了。

当下的生活里,有衣冠南渡也不代表着应该用河南话或秦腔去朗诵李白杜甫的诗歌。衣冠南渡被证伪也不代表着粤语/闽南语就应该比标准普通话更值得推广。


理得心安


所谓的“客家迁移论”其实是虚言。不错,客家肯定有迁移的历史,但不是专家说的那几次迁移造就了客家。事实上,客家人老早就存在,包括上古中原地区。有心人可细查上古典籍,或者能找到客语的痕迹。早前笔者曾列出典籍中的“冲瓦吊”是典型的客语。再如,将“大”说成“太”(泰),把“大山”说成“泰山”,很可能也是客语。如是,则孔子当年所操近似客语(很可能是客语、官话甚至少数民族语言的混合语)。这样说来可能又会招骂,但有心的网友为何不去寻找证据,而在此吵来吵去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