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璧縣美麗鄉村――遊集鎮張橋村的來歷,明代老槐樹的傳奇故事

關注本頭條號,瞭解更多宿州點點滴滴!

張橋是遊集鎮的一個村委會,西南距鎮政府3.7公里,耕地面積5237畝,轄6個村莊,12個村民小組,全村805戶,總人口3274人,其中張姓人口占總人口95%以上。2016年,張橋村被宿州市命名為美麗鄉村建設示範村。

靈璧縣美麗鄉村――遊集鎮張橋村的來歷,明代老槐樹的傳奇故事

據傳,元英宗年間(約1320年)張橋的張氏先祖,張大公乾和二公坤兄弟二人因戰亂饑荒帶著家人,由山西曲沃一路討飯東行,歷經艱辛來到了這個沒有名字的地方。大公乾定居小張家,屬元寶劉村,也稱西北莊。二公坤定居在現在的位置,二公坤全家吃苦耐勞,勤勤懇懇,不分晝夜墾荒種田,很快日子漸漸殷實起來。

靈璧縣美麗鄉村――遊集鎮張橋村的來歷,明代老槐樹的傳奇故事

由於人口快速增長,村莊面積逐年擴大,橫亙在村南的一個大溝,便成了發展的一個最大的障礙。於是,人們便在溝上用石板架起一座簡易的石橋,可是不久便被洪水沖毀。

靈璧縣美麗鄉村――遊集鎮張橋村的來歷,明代老槐樹的傳奇故事

翌年,經張氏族人商定,由族人出資出勞,舉全族之力,不辭勞苦,修橋不輟,歷時一年,終於在溝上建起了一座三孔石橋,煞是雄偉氣派,十里八鄉很是羨慕,紛紛前來觀看。於是,張氏建橋也在周邊名聲大震。不久這裡也成為通往東南和西北的重要通道,每日車馬川流不息。

靈璧縣美麗鄉村――遊集鎮張橋村的來歷,明代老槐樹的傳奇故事

為了表彰建橋的功德以傳後人,村人用一塊長條青石鐫刻修橋的紀過、修橋時間以及捐款人名單,以示紀念。因是張氏族人捐資出勞修橋,所以周圍百姓便把這座石橋叫做張家橋,久而久之,張家橋的莊名就這樣被叫開了,後來簡稱為張橋。

靈璧縣美麗鄉村――遊集鎮張橋村的來歷,明代老槐樹的傳奇故事

到了清末,由於年年洪水,特別是黃河決堤帶來的大量泥沙把土地、溝河及石橋全部理在泥沙之中。石橋不見了,大溝不見了,原來的灰色粘土也被厚厚的沙壤土所代替。

靈璧縣美麗鄉村――遊集鎮張橋村的來歷,明代老槐樹的傳奇故事

直到1970年,村裡打機井無意中在地下兩米多深的土層裡把石橋完整地挖了出來,橋上的大青石碑也一同出土。可是由於當時人們還沒有文物保護意識,便把這塊記載著建橋歷史的功德碑,一砸兩截作為村裡井蓋,後來殘碑也不知所蹤。

靈璧縣美麗鄉村――遊集鎮張橋村的來歷,明代老槐樹的傳奇故事

時間到了明洪武二年,張橋張氏先祖已是當地很有錢的富戶了。由於當時佛教文化很是盛行,於是族眾出資擇地建了東嶽廟。當時準備建前後大殿、東西廊房,誰知就在丈量地基時,一棵生長旺盛的小槐樹正好生長在準備開工的前大殿後牆邊,有礙施工,準備第二天把小槐樹移栽到別處。

靈璧縣美麗鄉村――遊集鎮張橋村的來歷,明代老槐樹的傳奇故事

豈料第二天一早,工匠上工時奇事發生了,不知何因,小槐樹自動北移了三尺,遠離牆基。寺廟建成後,小槐樹北移三尺的故事被逐漸傳奇神化,一直傳到600年後的今天。小槐樹成了大槐樹,如今樹幹胸圍達到三米以上,雖以老邁,仍然枝葉茂盛,花開滿冠,生機勃勃,樹上掛滿了信眾們燒香、磕頭、許願留下來的紅綢綠緞,樹前擺滿了水果鮮花。廟宇自落成以來,燒香拜佛、祈求平安、求子求福的香客絡繹不絕,香火十分旺盛。

靈璧縣美麗鄉村――遊集鎮張橋村的來歷,明代老槐樹的傳奇故事
靈璧縣美麗鄉村――遊集鎮張橋村的來歷,明代老槐樹的傳奇故事

值得一提的是在民國十九年(1930年),族人中有個年青人叫張百方在外面接受了新文代、新思想的教育和影響。回到張橋後,首先動手扒掉了後大殿的關帝老爺神像,辦起了學堂教孩子們讀書、識字、學文化。當時族人不解,紛紛阻撓和責怪,並給張百方送了一段順口溜:

張百方大改常,扒神像辦學堂,關公怪罪誰來搪,弄得人心都驚惶,何時能出狀元郎。
靈璧縣美麗鄉村――遊集鎮張橋村的來歷,明代老槐樹的傳奇故事

儘管如此,學堂還是堅持辦了下來,後改成了村學、鄉學。建國後曾一度設立過中學,現為張橋小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