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陵里的水银如江河大海,古代是怎么做出那么多水银的呢?又是怎么存放的呢?

aVZ服饰


关于秦始皇陵保存如此完好,很多人认为是地宫的水银起到了保护作用,可以防腐防盗。

据专家检测,秦始皇地宫里面确实有大量的水银倾注。如果按345×350米的大小,在地宫里平铺10厘米的水银来计算,那么地宫的水银至少有100吨。按标准足球场长宽计算,将100吨水银倾注地宫的话,它的厚度能够达到1米高。

那么,秦始皇的年代哪来那么多的水银?

在司马迁的《史记.货殖列传》中提到,在秦始皇时代,巴郡有一个名叫“清”的寡妇,因经营丹砂而累积了大量的财富,还组建了武装力量来保护自己的家族。秦始皇认为她是一个“贞洁妇女”,对他很有礼遇,在“清”去世后秦始皇还建造了一座“怀清台”纪念这个女人。

但如果光是她的贞洁而让秦始皇建造一座“怀清台”来纪念她,这个理由似乎有点牵强,而历史记载中,秦始皇除了自己的母亲,唯一有交集的女性就是“清”这个寡妇。

所以,我认为秦始皇的水银跟“清”所经营的丹砂有很大的关系。


丹砂,现在称之为“硫化汞”,它就是生产水银的原料,在巴山一代,贡的存数量非常的高。

秦岭南坡的旬阳,在这个县北部的青铜沟一代,现已探测到汞的存量有14.7万吨。上个世纪50年代,矿业专家曾在这里发现了历史上不同时期的汞矿高达三千多个,也在附近发现了秦汉时代的建筑遗址,而且旬阳里秦岭又很近。这就有理由相信秦始皇陵的水银供应之一来自“旬阳”。


另外一个的水银供应渠道应该就是寡妇“清”。秦始皇为了让地宫防腐、防盗,也是煞费苦心,寡妇清有可能资助过秦始皇水银,这让秦始皇对“清”刮目相看,对她礼待有加,所以在清去世后,秦始皇为她建了一座“怀清台”。

那么,古人是如何做出这么多的水银?

有了原料后就可以提炼水银了,古人执照水银的方法一般两种:

其一,在一个封口的容器中加入朱砂和碳酸钙,通过管路将汞蒸气导入水箱中冷却凝固,就可以得到金属汞。

其二,直接在开口的容器中灼烧朱砂,得到金属汞,但这种方法危险性比较大,很容易中毒。

丹砂这种矿在中国很多,提炼方法在古时丹士炼丹的时候就已被发现。秦始皇墓里水银虽然看似很多,但中国地区原料也很多,所以100吨的水银问题不大。

保存方法

古人保存水银的方法也很简单,就像泡菜那样,用水密封即可,如果水银量比较多的话可以把整个装满水银的坛子密封后沉入水中,或者放在比较阴冷恒温的地窖中。因为汞需要一定的温度挥发,故而保持低温就能有效控制水银的挥发。古人的智慧和创造力实在让人钦佩。

“葛洪”那时候已经懂得烧制水银了,还掌握了水银结合硫磺变回朱砂的方法,他认为水银是好东西,吃了能成仙,后来确实上天了。


大国布衣


《史记》云,秦皇地宫:“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以百军卫皇陵,成江山定鼎之势,统御万世之基。

司马迁老爷子,在史记中描绘无数传奇故事,很多咋看荒唐不经,让人或似笑非笑,或瞠目结舌,犹神话一般。一般于神话而言,皆有出处,而秦皇地宫和汉武时期相隔不过百来年。

我们无需相信书中所言那人鬼怪异之故事,但往往对先秦及秦代事迹深信不已,原因无他,越是时间线接近的历史,越值得相信。

于现在科研考据而论,秦皇陵地宫水银超标,已经在现代科学研究下得已证实,唯一缺少的不过是有力的实锤证据,那就是开启秦皇陵,获得真相而已。

因广为人知的明定陵故事那深远的破坏性影响,让中国考古界对古代帝王陵发掘工作室慎之又慎,我们只能在未来期待这实证出现。

那么在真实历史中,会否有如司马迁笔下的水银为江河这样壮举出现?

历史记载可能并非捕风捉影,作为史学大家的司马迁也没必要为不过百年前的记录胡编乱造。

所以我们还是不要小看古人智慧为好,他们于现代人而言,并没差距多少,有的也不过只是知识的积累和信息量的缺失而已。

具体到水银这个事物的出现于应用,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战国甚至更远。

按文献记载,水银随葬秦始皇陵并非首列,比如著名的吴王阖闾墓,就曾有水银随葬记录,那深达六尺的“水银池塘”就是这风俗明证。

那么古人为何会让水银随葬,这就值得深究。

我们都知晓的是,水银特性有防腐、不溶于水、杀菌、剧毒,他的这些特性就让爱惜自己身体的古代帝王们趋之若鹜。

作为掌控天下或一方权柄的帝王,因为私心和无限权利。

往往对自己的生命甚至身体非常爱惜,在他们看来,生前震慑天下之人,如果死后变黄土,于个人感官而言,确实会非常狼狈。

于是在东西方就不约而同的有了无数对尸体防腐技术的攻关研究,西方埃及著名的木乃伊就如此,于东方而言,基于对尸体的敬畏,不可能做出掏肠破肚之事,那就只能在外力上想办法,于是水银的广泛应用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

因此无需奇怪,在帝王陵墓中随处可见的水银浸泡或护卫棺椁这样事情出现。

目的无非是防腐啊,保留尸身完整,还有就是防止盗墓事件的发生!

那么,在古代低于现在的科技条件之下,大量水银的提炼是否困难?

其实这个问题相对容易回答,看看这水银在帝王墓中广泛应用就能得知,这技术并没多少难度。

汉代时,由淮南王刘安门客所著的一本杂家哲学作品《淮南子》中就有水银也就是汞提炼的技法于生产工艺。

《淮南子》可谓奇书,这书中还有现在一个广为流传的美食做法被记录,那就是“豆腐”。按照书中所记载这豆腐也是道家炼丹偶然发明的。

现代中国人,真该感谢这造反的淮南王啊!(汉武帝时期淮南王刘安反)

那么具体到这水银如何提炼,恕我无状,作为一个文科生其实我是看不懂的,不过他和一个炼丹常见品“朱砂”有关。

按书中说法,朱砂就是水银前身,无数先贤道士们,在不断炼丹修道的过程中发现。这朱砂如加热蒸馏,就能产生液态水银,也因此在春秋战国时期,将朱砂加热方式就是生产水银主要方式。

按秦之后宋代《七返灵砂论》所言:“光明砂一斤抽汞可得水银十四两;白马牙砂一斤,抽汞得十二两;紫灵砂一斤,抽汞得十两。”(十六两为一斤)

就是不断验证后的水银提炼比,朱砂材料中最好的光明砂提炼水银,产出比居然高达87%,这又是一个超越现代科技的壮举,现代工艺条件下,最大提炼比也不过如此,很难想像一千年前古人是如何做到的!

众所周知,中国一直都不是一个崇尚自然科学的国度。

而是一个经验累积,最后传道授业的国度。也因此在理论科学研究这块一直落后与西方这也是有历史传统的,可是我们的先贤还是用不断的实践推据出了最科学的配方。

在佩服之余,更多的还是一种需求吧!

而这个需求来自哪里,那就是历朝历代帝王们对于长生不老的渴求。

具体到秦始皇当然也如此,遣徐福跨海寻仙丹是一列,这修仙问道当然是另一列。

在秦始皇对生命长久的执着追求之下,炼丹业蓬勃发展,不是迎合主上需求吗!

也因此,才有了一个人在秦始皇时代的富甲天下。

这人就是《寻秦记》中曾出现过的秦清,别名寡妇清。

寡妇清,是当时巴蜀地区最大工商业主,最大的女企业家,当时秦国首富,貌似地位和现在马云应在伯仲之间。

巴蜀之地,物产丰富,人杰地灵,要不也不会有天府之国的美誉。

物产丰富了,当然会有很多能用于提炼水银的丹砂产地啊!

于是在秦始皇这位追求万世一系的仁兄不断鼓励下,寡妇清借着本身就有的产业基础,在国家扶植下不断扩大自己的商业版图,做好生意的同时也满足了秦始皇的私欲。

这私欲就是我炼丹和修皇陵都需要大量水银原材料丹砂,你跟我弄来。

就这样一来二去,在皇家刻意扶持下,水银产量那有不节节高的道理。

因为官差办的好,这寡妇清还成了当时著名人物,被秦始皇封“贞妇”,她死后还修筑“怀清台”纪念。

感谢她贡献同时还用“贞妇”这封号狠狠讽刺了一下他那不守贞洁,和假太监私通的母后赵姬。并让寡妇清进咸阳和自己朝夕相处,至于是爱情还是敬重那就不得而知了,按照后来秦始皇对待他的方式来看,应是敬重多于私情吧。

《史记·货殖列传》记载:“巴寡妇清,其先得丹穴,而擅其利数世,家亦不訾。清,寡妇也,能守其业,用财自卫,不见侵犯。秦皇帝以为贞妇而客之,为筑女怀清台。清穷乡寡妇,礼抗万乘,名显天下,岂非以富邪?”

据推测,秦始皇修建郦山陵炼丹,保守估计,至少需要100吨水银。

这数目可是不小,按照提炼标准来看,作为原材料的丹砂估计就要150吨原材料,在二千年前的那个时代,无疑也是一个浩大的工程,。

没有寡妇清的鼎力相助,没有秦始皇对于自己长生不老的执念,估计也没人会做这样的事情,而这就是秦始皇地宫那无数水银的来历。


阿斗不傻


秦始皇地宫一直以来都是一个极其神秘的存在,哪怕到了科技发达的今天,仍然无法窥其全貌。根据司马迁《史记》记载,里面建造的极其宏伟,就是一个缩小的外部花花世界,在里面,模拟外界江河湖海的形态,用水银灌注。

虽然《史记》是一部伟大的作品,司马迁也是一名了不起的史学家,但是看过《史记》的人大体会了解,司马迁更是一个文学家,他记载历史十分生动饱满,人物对话仿佛他就在场一般,而有很多记载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有些接近于神话故事,有些主观情绪浓重。关于地宫水银的描述,可能就有些过于夸张了。

首先说一下秦始皇陵,整个陵园占面积56.25平方公里,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北京西城区也不过50多点平方公里。当然,整个陵区面积不算,单单看地宫面积,也就是可能安葬秦始皇灵柩和他缩小版的外部世界的地方,根据最新的勘探结果显示是四万多平方米,这个大小似乎不足为奇,但是如果在里面营造出一个江河湖海,这得占多大面积呢?考虑到秦国发源地是在内陆,在他的概念里海洋也许不会太大,不过秦始皇毕竟东巡过,也是见识过大海的,总归对大海会有概念。《史记》里说里面水银如江河大海,那这个体量绝对小不了,就算水域面积只占十分之一,而这十分之一面积布满水银,那也十分吓人了。



为何这么说呢,可以先来了解一下水银的特性。水银就是汞,是一种密度很大的液体贵金属。为何说它贵是贵金属呢,因为水银在地球上含量很低,如果根据今天的年产量来看,水银的年产量比黄金还少,有个数据2014年全球水银产量也不过一千八百多吨。水银的密度又出奇的大,是水的13.6倍,也就是说一立方米的水银有13.6吨,全球一年的水银也不过一百三十多立方米,如果把这些水银集合起来,建一个一米深的水银池塘,不过是十多米见方的大小。而根据现在探测附近地表汞含量还有当时的生产力进行推测,有关专家给出地宫的汞体量有个几十吨到一百吨左右,也就几立方米的体积大小。这样的体量在整个地宫里面,别说是大海了,恐怕只能铺几条小溪流。

今天看来,秦始皇地宫里有如大海一般多的水银的可能性十分低,但是古人的确对水银偏爱有加,因为水银份量很重外表漂亮还可以防腐。古人加工水银的方法,根据相关记载,基本就是从辰砂里面进行提炼的,由于水银挥发性强,将辰砂煅烧获得气体水银然后冷却回流就可以得到。像贵州,四川,重庆,陕西等地都产辰砂。而根据《史记》说明,秦始皇的汞很可能是巴地的寡妇清提供的,大概在今天重庆涪陵一带。

至于水银的保存,其实并不容易,水银是液体金属,容易挥发,但是它不易溶于水,所以可以把水银放容器里,表面再加层水。由于水密度远小于水银,水在水银上面阻止了水银的挥发,可以起到不错的保存作用,上面密封即可。还有一种,辰砂变成水银并不复杂,但是辰砂这种固体显然比水银这种液体更容易运输和保存,保持水银的辰砂状态也不错。像在葛洪这样的大炼丹家手里,辰砂可以随时转化成水银,在他眼里,辰砂可是比黄金还宝贵的炼丹圣品。


当然了,秦始皇地宫里到底是怎样一副景象,最终还是以开采结果为准。期待有一天技术水平足够发达了,可以在不破坏秦始皇陵原貌的情况下,让大家一睹秦始皇地宫的真正面貌。


一览众河小


司马迁在《史记》中,描述秦始皇骊山陵墓地宫,“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考古学家也发陵墓附近的高浓度汞异常,有人估算大约有100吨水银。

水银,也叫汞,在炼丹术上和铅都是最著名的原料。秦始皇最喜欢炼丹了。

水银可杀菌、防腐,水银蒸汽有毒,还有防盗墓功能。

水银的相对密度是13.6,100吨的水银也不过是7.4方,只能灌满一个小水池。一个别墅室内泳池尺寸一般是长10m*宽8m*深1.4m,是112方。秦始皇的这点水银只能给私人游泳池铺个底。

千万别告诉秦始皇,否则他会气得从棺材里爬起来,大骂胡亥太小气,只给他装这么点水银。

这么多水银从哪儿采的?怎么运来的?

1,炼水银的原料是朱砂,巴寡妇清给秦始皇供货

天然纯水银是非常稀少的,自然界大部分的水银以硫化汞的方式存在,硫化汞就是朱砂,也叫丹砂。

朱砂在秦朝时期就是一种化妆品,当然也是一种炼丹原料。

司马迁在《史记》中还记载了秦始皇的朱砂第一供货商,巴寡妇清:

而巴寡妇清,其先得丹穴,而擅其利数世,家亦不訾。清,寡妇也,能守其业,用财自卫,不见侵犯。秦皇帝以为贞妇而客之,为筑女怀清台。

旬阳古汞矿遗址位于今陕西省汉中地区旬阳县的大小青铜沟一带。

旬阳古汞矿很有可能就是巴寡妇清家专利的朱砂矿。

2,朱砂通过大秦驿道运输到骊山或咸阳

巴寡妇清不需要把朱砂先炼成水银,再运到骊山。

因为水银是液体,还有毒,运输不方便。

而朱砂是固体,含汞高达86.2%,用麻袋一装就可以运输。

秦朝,要把几百吨朱砂运到骊山,也不是容易的事情。

幸好,秦始皇搞了车同轨,修建了从咸阳到各郡的驿道。

所以旬阳古汞矿的朱砂有两条路可运到骊山:

一是,先沿汉水西行到汉中郡,然后通过陈仓道翻越秦岭到达关中平原;

二是,沿汉水东下,再到南阳郡,然后北上经洛阳到关中平原。这条路线长,但多是平原,好走一些。估计秦始皇是用的这条路线。

作为基建狂魔,秦始皇估计调动了上万的劳动力运输朱砂到骊山。

3,朱砂升炼水银

用朱砂炼水银,最简单粗暴的方法是:

把朱砂放入大釜,直接加热,朱砂受热分解成水银和硫磺,硫磺在高温下与氧气反应,变成二氧化硫跑到空气中,然后大釜里面剩下的就是水银。

但这个方法会把炼水银的工人全毒死,另外还污染空气。

高温下水银蒸汽有毒,二氧化硫也有毒,会毒死人的。

如果秦始皇这么搞,玉帝就会派天庭应急管理部安监炼丹司长青牛精和生态环境部长嫦娥,经过高空对流层、平流层、对流层,垂直飞下来处罚秦始皇,让他停产整顿,否则不发给他绿卡。

古时候,真正的朱砂升炼水银是环保安全的,是绿色生产工艺。

《天工开物》记载升炼水银法:

凡升水银,或用嫩白次砂,或用缸中跌出浮面二朱,水和搓成大盘条,每三十斤入一釜内升汞,其下炭质亦用三十斤。凡升汞,上盖一釜,釜当中留一小孔,釜旁盐泥紧固。釜上用铁打成一曲弓溜管,其管用麻绳密缠通梢,仍用盐泥涂固。煅火之时,曲溜一头插入釜中通气,一头以中罐注水两瓶,插曲溜尾于内,釜中之气达于罐中之水而止。共煅五个时辰,其中砂末尽化成汞,布于满釜。冷定一日,取出扫下。此最妙玄化,全部天机也。

要用两个大釜,上面的大釜拷扣过来,盖住下面的大釜。

大釜里面的原料是朱砂和碳,比例是一比一,还有少量水。

上面的大釜底有一小孔,连接一个金属曲溜管,金属曲溜管的另一头放到一个水瓶里。各个缝隙全部用盐泥密封,曲溜管的出口放在水中,与大气隔绝。

整个反应体系是一个密闭空间,所以不会有大气污染问题。

生态环境部长嫦娥很满意。

火候也很重要,开始的火不要太旺,朱砂在300摄氏度会分解,到580摄氏度会升华。加热温度在400-500度左右,让朱砂分解成水银和硫磺。

然后加大火,在800度左右,让硫磺和碳充分反应,形成二硫化碳。

二硫化碳是常用溶剂,毒性较小,在800度时是气体,通过曲溜管导入瓶中冷水,冷凝后变成液体沉在水底。二硫化碳比重是1.26,比水重。

如果是密闭空间,还有气体产生,要防止体系爆炸,必须有一个出气口,曲溜管的出口导入瓶,通过水与大气相通。如果突然有大量气体产生,可以通过曲溜管导出到大气中,不会有爆炸的危险。

应急管理部安监炼丹司长青牛精很满意。

本人是沂蓝书院赵月光,主要研究宋史和近现代史,继承章太炎学派唯识史观学说。


沂蓝书院赵月光


根据史料记载,秦始皇皇陵中的江河百川全部是水银代替的,不难想象这得需要大量的水银,据考古研究勘查推论,陵墓中地宫里的水银正如司马迁描绘的那样:以百川、江河、大海为蓝本,估计至少有100吨水银。秦始皇陵墓中用水银的目的一方面能保持尸体不会腐烂,另外水银易挥发有剧毒,比氯化氰的毒性还强,如果吸入一定浓度的水银会致人死亡,秦始皇地下大量的水银,足以毒死闯入的盗墓贼。根据专业地质研究人士介绍,地宫内的确存在着明显的汞异常,而且汞分布为东南、西南强,东北、西北弱。如果以水银的分布代表江海的话,这正好与我国渤海、黄海的分布位置相符。摸金校尉也许是忌惮这些如潮水般的水银才不敢挖掘吧,所以秦始皇陵得以完好的保存下来。根据中国古文献记载:秦始皇以前的一些王侯在墓葬中也早已使用水银,例如齐桓公葬在今山东临淄县,其墓中就有水银池。

巴蜀一带有经营丹砂矿业,主要目的就是炼丹药。丹砂是可以炼制水银的,丹砂本身就是水银和硫磺的化合物,它的转化率高达80%以上。

当时制造水银的厂矿大部分都是在巴蜀一带,那里有个叫清的女人,她丈夫家里世代经营丹药,只是她的丈夫很早就死了,也有人叫她巴寡妇,她终身没有再嫁,独立撑起家业并发扬光大,形成全国性的垄断,成为那一带的富婆,女强人,企业家。她有“僮仆千人”投靠她并在她的厂矿内打工的人很多,全天下只有她家的水银最多,财产最多,传说她的财产约合白银八亿万两、又赤金五百八十万两等;她曾出巨资帮助秦始皇修长城, 为秦始皇专业炼长生不老药,作为企业家她很早就知道丹砂在加热之后就会制造大量水银,用硫磺和水银制造朱砂。

她晚年的时候秦始皇封她为贞妇,接进宫里奉为上宾,用极高的礼遇对她,甚至到了“礼抗万乘”的地步,意思就是她与秦始皇平起平坐,秦始皇甚至还允许她可以拥有一支数千人的私人武装,保卫她的厂矿财产。《长寿县志》对她的记载则有更多的信息,说巴清家族的仆人上千、徒附和私人保镖上万。她死之后秦始皇还替她修建了怀清台,这名女子名扬天下。对于这个炼丹帝国奇女子的记载在很多史书上都有出现过,所以推断出能给秦始皇提供如此大量的水银的人就是这个女人巴寡妇。

那么,他们是如何储存水银的呢?

1.在制作水银的过程中随机保存,他们改用密闭方式制汞,可以把朱砂和碳酸钠密闭在石榴罐中,通过管路(竹筒或者其它的管道)将汞蒸汽导入到水箱中冷却凝固,就可以安全地得到金属汞。像巴寡妇这样的大厂家应该用的是更大的容器。据《经》就有,出于丹砂者,乃是山石中采粗次朱砂,作炉置砂于中,下承以水,上覆以盎器,外加火煅养则烟飞于上,水银溜于下,其色小白浊。

2.低温存放,他们把整个坛子的水银封闭后沉入水中或深挖的地窖中(保持低温)。古人很早就知道,汞需要一定温度挥发,水银0摄氏度就已经挥发,温度越高挥发越快,所以必须低温保存水银,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

3.我国古人很早就熟练掌握用朱砂制造水银,还懂得用硫磺与水银一起制造朱砂,二者互相转换,这本身也是一种水银的保存方法。

我国很早掌握了水银结合硫磺变回朱砂的办法,原始社会就已经开始将朱砂当做红色颜料使用,并且我国在多个公元前几千年的遗址里都发现了辰砂的使用。殷虚出土的甲骨文上就涂有丹砂,皇帝御笔朱批的红墨水、漆器的红颜色、妇女额头的妆容等等。

秦始皇陵是在骊山,两者相距的距离不是很远,所以水银的运输是不成问题的。


小姐姐讲史


这是《史记》里面所记载的,“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秦始皇骊山墓被称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结构最奇特、内涵最丰富的帝王陵墓,正因如此,后世人们围绕着骊山墓一直在探索,尤其是里面的水银之多、范围之广,引出无数人的遐想。

古人如何能做出这么多的水银?这些水银是从哪里来的?他们又是如何存放等一系列问题。

01

2002年时,考古人员对骊山墓进行考察,历时一年,地宫深达30米,高15米,最主要的是考古人员竟然探测到汞异常,这让他们想起司马迁所说的“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难道是真的?

考古人员探测,地宫中的水银藏量之多,足足有几十吨甚至几百吨,都直到水银是一种有毒的液态金属,倘若有人闯进地宫,自然会吸入水银所释放的汞蒸气,这样便会中毒,寸步难行,水银在另一程度上海有杀菌的作用。

显然秦始皇时期的人们应该并没有意识到这些作用,所以推测,秦始皇之所以用水银,应该是认为水银是财富的象征(那时候水银是镀金镀银的重要材料),秦始皇生前得到天下,死后还要占领天下财富。

02

要探究这些水银从何而来?首先要知道秦始皇骊山墓地宫内的水银来源,专家探测,这些水银来源应该不止一个渠道,其中有一条就是来自陕西南部的旬阳。

旬阳因为汉江河旬河交汇,形成了天然的太极图,这里蕴含着丰富的矿物质资源,也是全国最大的汞锑矿产基地。

考古学家在这里找到了大量的古矿洞,足足有数百个,有的深几百米,有的几十米,这些洞的存在足以证明,早在古代时期就已经有在旬阳县开采汞矿的历史,旬阳县博物馆的秦始皇时期的文物也证明了水银的存在。

那时候制造鎏金青铜器就需要水银,所以很有可能在战国时期,旬阳就已经开始生产水银,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便占领了这以水银著称的旬阳,不难想象,秦始皇骊山墓的水银,很有可能就是从旬阳开采后,一直通过汉江运往骊山墓。

当然,单单以旬阳的能力还不足以产生如此多的水银,这些水银还有一个名叫“清”的寡妇的功劳,她是重庆东南地区的汞矿主,她掌握了丹穴山(如今的银岭山),这里是著名的丹砂产地,而丹砂可以提炼出水银。

《吴普本草》记载:“丹砂,生武陵,采无时,能化朱成水银。”

03

现如今保存水银的做法就是用玻璃或者PC/PP等塑料容器保存即可,古代保存方法也差不多,只是他们用的是坛子,将水银倒入坛子中用水密封,之后放在阴冷的地窖内,保持低温控制水银。

而秦始皇的骊山墓内的水银应该是从深山中开采出来的矿石,再运输到秦始皇陵,主要通过水路,古代嘉陵江是连接川陕的交通要道,运往秦始皇陵后再进行提炼。


羽评郡主


水银版江海湖泊

《史记》记载的是秦始皇用水银当模拟缩小版的大秦疆域的江海湖泊,而不是水银量如同江海湖泊的水一样那么多。而且根据现在的科技勘探的结果表明,其水银密度的分布确实和大秦版图那些大水系分布状况差不多。

秦始皇地宫北侧宫墙东西长392米,东西侧宫墙长460米。上个世纪的调查结果地宫有约1.2万平方米的强汞异常区。虽然有1.2万平米的强汞区,但是和长江、黄河还有大海的水比起来,九牛都没有一毛。


怎么制作

虽然秦始皇陵地宫的汞含量远远小于和江海的水含量,但是以当时的工艺水平来说,这么多水银在地宫中,也是非常巨大量了。

据考证,秦始皇所用的汞矿应该是来自西南重庆地区,是硫化汞,在古代称为丹砂,是方士炼丹时候常用的东西。根据《龙虎还丹决》记载,古人用铅来还原汞。把丹砂磨成粉,然后倒入铅汁,关火,立刻搅拌混合物,然后放入鼎中,用细磨的盐覆盖,武火飞之半日,水银就被提炼出来了。



古人也知道汞容易挥发,要用密闭的容器来装汞。这些容器可以是木制的,也可以是其他的容器,只要不与汞发生反应还有就是密封性好即可。这么大量的水银挖掘和制作,还有这么庞大的陵墓工程,也是体现了当时秦朝的组织能力确实强大,因为这涉及了很多方面。


淡看天上月


很高兴来回答这个问题的,关于秦始皇陵里面有水银,是在《史记》中有过记载,有一段话说“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由此,可见水银应该确实是非常的多了,相信《史记》所记载的应该不会太假,更何况,现在的专家也有检测过确实发现了秦陵地宫的水银含量很高。

至于为什么需要用到这么多的水银,很有可能根据水银的特性有关,我们都知晓的是,水银特性有防腐、不溶于水、杀菌、剧毒,正因为这些特性,所以存放于地宫之中,也是可以解释的通的。

至于如何产出这么多的水银,自然是有专门的人员负责开采,因为水银的“前身”实际上是朱砂,朱砂经过提炼之后会产生液态水,这种液态水也就成为了水银。

当时有个人称寡妇清的女人,为此提供了朱砂的货源,为了利益,为秦始皇源源不断的输送提炼水银的朱砂,寡妇清因此也成为了一方的女富豪,因为合作的很愉快,还被秦始皇封为“贞妇”。

关于水银如何存放,其实我觉得无需特殊的处理,水银经过提炼出来后是不会在蒸发的了,我猜想,秦陵地宫里面修建了许多条渠道,或者池子,将水银倒入之中,形成了大河,因为水银有毒,没有人敢接近,这样能对皇陵还起到很好的保护。

可以去看看本人写的小说《秦陵寻踪》里面有对水银河的介绍,我在书中写了,水银河里面其实还有水银龙和水银鱼,它们在水银河中守护着秦始皇陵,当然,历史上应该不存在,这只是幻想出来的而已。


倾城武本尊


先说说水银怎么来的吧?水银本身是汞,是液态金属。常温下比较容易挥发,自然界中基本很难有纯汞。但是实际上水银的炼制并不难,我们都知道古代有炼丹的习惯,而炼丹最常见的就是朱砂。

朱砂的成分是硫化汞,在炼丹中,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汞,如果有温度低的仪器是可以收集高纯度的水银的,再加上密封保存,有一些储备很正常。至于有没有太史公说的那么夸张,就不得而知了。

而且墓葬灌水银是古人的习惯,考古中也有发现,比如齐桓公葬在今山东临淄县,其墓中倾水银为池。这就是说,中国在公元前7世纪或更早已经取得大量汞。所以秦始皇墓也有是极为可能的。


书生杂谈1


假的!这只是野史传说而已,水银虽然有剧毒也能够将人冻毙,能够起到一定的防盗作用,但是水银易挥发,就算是防盗那也只能防一次,只要水银被打开,只能毙杀第一波人,对第二波第三波人就没有任何防御能力了。作为当时顶级设计师来说不可能设计这么低级的机关。

其次,水银密度大,一立方米高达13.5吨,也就是说几百吨的水银放到沟里也就一点点而已,这对于古代的运输能力来说根本就是极限不可能。

第三点,水银的定义。水银的真实名字是汞,之所以把它称为水银是因为认可它的价值,认为跟银一样贵。像这种东西不可能被糟践到拿来当水用。顶多被用财宝箱装起来放个几箱子。

另外,史记成书时间距离秦始皇下葬时间大约差了一百多年时间。从我们现代技术角度来看,想要追查到一百年前的事迹尚且十分困难,跟何况汉朝时期那种连纸都没有的时代(纸发明于东汉时期),因此,史记也只是相对于一种佐证史料,不能作为真实记载,有错误是肯定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