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靠农业收入为主的小规模耕种家庭,在国家支持规模化经营政策下,他们以后如何生存?

小牛挂犁


一、为何要实行以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体的小规模耕种模式?

建国后,土地在农民手中发生了几次大的变动。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运动,把土地从封建地主的私人所有通过土地运动被分到了农民的手中,确立了个体农民的土地私有制。1953年开始的农业合作化运动又把土地变成了集体公有制,并通过1958年的人民公社化运动,扩大合作社规模,提高了公有制程度。1978年在土地集体公有制的基础上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户经营,自负盈亏,一直持续到现在。

以家庭为单位的小规模经营土地,在当时起到了提高农民种地的积极性,改变了大锅饭出工不出力的现象,农民愿意多种多收多出力,劳动所得除了交国家剩下都是自己的。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国家农业生产进入稳定期,随着农业技术的提高,粮食也一年比一年增产。为国家发展工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走出农村和城市化提供了条件。

二、现今国家为何又支持以专业合作社为主的规模化的土地经营模式?

联产承包责任制走过了四十年的历程,对国家的稳定和工业建设立下了不朽之功。但是,随着农村大量青壮年农民进入城市,单打独斗的小户生产模式已经与农业的发展不相适应。不利于机械化的普及,不利于人才的引进,阻碍了资金和技术的进入,没有统筹安排没有畅通的信息联络渠道,不能形成强有力的品牌效应......确立土地三权分置,在土地经营权长期归农民的政策下,引导农民加入专业合作社,以土地为股权实行土地入社,让合作社为土地的经营服务。专业合作社以其掌握大量的集体资产,便于社与社间的信息交流,并引进资金和人才,使土地利益最大化,使农民收益增加。

三、土地入社或流转后的农民如何生存?

为什么国家一再保持土地政策长期不变,这其实是给农民吃了定心丸。青壮年都进城了,老人们在家也基本种不动地了。种植土地已经没有了收入,大家凭什么生存?走出去:务工、做生意、开店。既然守着土地不赚钱,不如把土地周转出去,或者入社。入社每年分红,周转出去每年有钱。当然确实还能自己种就自己种也可以。如果没有合作社,试问五年后还有多少人能够种植土地?不管农村怎么变化,年轻人在城市里要务工挣钱,农村发展的好,年轻人要回农村也是受欢迎的。现在要发展新型农业还需要大量的知识型技术型的职业农民,只有农业的改变才会给我们提供更多更好的生机。


yungkey为你分享三农信息,敬请关注点赞并留言参加讨论。


阆人侃农事


我是农资经销商,我的一个客户租了一百多亩地,一家三口人管理这一百亩地,每亩租金四百到六百不等,种了八十亩小麦,十亩大葱,十亩大蒜。八十亩小麦挣了四万元,十亩大葱挣了一万元,十亩大蒜价格太低赔了一万元,秋季九十亩玉米挣了四万元。毛收入八万元,地租花了五万元,纯收入三万元,而且我给他提供的农资都是低价的能省很多的费用。老两口一年之间累的病了好几次,无数次干活干到深夜,太不容易了。最近几年很多行业都涨价,粮价却依然在低位徘徊,所以说即使是种地大户挣到的也是很少的一点辛苦钱。


乡村生活点点点


这个问题很好,很现实,不光是农村的耕种户,也是三农工作者面临的。

一、现状

1、现在农村的耕种家庭越来越少了,单位产值也低,甚至有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感觉。基本以大龄在耕耘,以自予自足,甚至谈不上市场收益。

2、规模化的中小经营是考虑地理位置的,如在县城附近、乡镇公路附近,因为交通条件与市场人气。

3、边远的村落中小规模经营的少,劳动力与资金,交通等各方面等考虑,当然有资源的除外,如山塘,水库等可养禽类。

二、困境与

1、年轻人以外出打工为主,中老年纪的倒成了主力军。

2、农产品价格也低,单位收益不高,就是够吃够维持现状的生活,靠这发家致富可能性进一步降低。

3、中小规模经营也是趋势,积极性受制于农产品价格,政策力度,环保,人力,资金,周边市场等多重因素,基础好的地方,或位置优越的也会集中不少数量。

三、出路

1、附近工厂做工收入。

2、进城务工。

3、有技术的部分,如装修,建筑,厨师。

4、小商贩。

5、子女养老。

6、土地出租收入。

7、城镇清洁,物业,各类后勤保障。

8、低薄的养老金。

9、规模经营的场子或农业集团务工。

这群人规模巨大,又为经济建设做过贡献,这问题关系着他们的福祉,又关系着农村,社会的稳定,城市的超速发展,不要遗忘他们,集社会力量去关爱,去反哺,去惠及,去帮助。


辉子kona


首先我要肯定这个提问提得好,它非常符合三农领域的实际,代表了贫困地区山区农村农民们的心声,是因为这些贫困山区的农户基本上都是依靠农业收入为主的小规模耕种家庭。他们逐渐在年老,农业这一块到底还做不做,以后怎么生活?这个问题非常现实,也无法逃避。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拥有将近十四亿人,加上底子薄起步晚,山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绝大部分,吃饭就是个大问题。没有哪一个国家像中国政府这样非常重视三农问题,把发展农业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相关优惠政策支持三农,发展农村经济。其目的就是突破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的瓶颈,积极引领广大农户走向康庄大道。在这些优惠政策中,国家支持规模化经营就是把各家各户的土地资源人力资源集中起来,再引进外部社会资金资源,依据当地的土地条件,气候状况,因地制宜地做特色产业、支柱产业。这也是发展山区贫困农村经济最好的决策和具体方法,走集体合作化道路,成立股份制集体合作社,带领每一位村民,共同劳动,共同富裕,齐头并进的一起幸福生活。

现在很多地方的农民见于种地难的局面非常忧心,发家致富的愿望十分强烈,苦于无人组织,缺乏乡村致富能人带领,甘有劲使不出来,在这关键时刻,国家的好政策像东风一样吹来了,村民们欢心鼔舞,对成立股份制集体合作社寄以非常大的厚望,并强烈要求极早能加入合作社,为未来美好的农村出力流汗,献计献策。

据了解,现在成立的合作社与以往的合作社有很大的不同,最主要的特征是股份制集体性质的,要求村民们自愿参加,以人口和土地入股,年终凭人口多少分基本红,在以入股土地的多少和好差分土地股红,最后再以个人入股资金多少第三次分红。村民们土地入股以后,想发挥自己的专长在合作社干活挣钱可以,想外出打工挣钱也可以,总之,村民们的生活将无后顾之忧。

还据我所知,村集体股份制合作社成立以后,以入股的多少选举成立董事会,在由董事会成员推选有头脑、有知识、有才能、懂经营,善管理的董事会成员担任董事长,再由村民选举出有正义感的村民组成监委会。然后董事会组成领导协调机构,分工合作,充分享受国家的扶持政策和资金,大力发展一村一品或一村多品的拳头产业和支柱产业,带领所有的村民们走幸福康庄大道。


秦巴小蜜蜂


关于农村庭院型小农经济的转型升级,最近两年我一直在研究并实践,这里来点干货,觉得我讲得有道理的,就点个赞并关注我。

1,农业到底该咋搞,一个政策需要“因地制宜”进行分解,不能片面地搞一种模式。

咱中国地大物博,东西南北中的地理、气候条件各不相同。大规模现代化的大农场模式,更适合东北、华北、西北、华东等平原面积大,气候条件落差不大的区域;而中西部及西南地区,山区居多,地理地貌、气候日照等都比较复杂,同一座山山顶和山底都不同,同样物种的生长情况都不同,种出来的口感也完全不同。

因为,我建议在山区地带,坚持以庭院型小农经济为主。

2,庭院型小农经济是可以通过集约化进行现代管理,并依靠互联网实现转型升级的,它有规模化不可比的优势。

(1)鼓励以村为单位,建立土地股份社,散户集中进集体企业。以保底收益+绩效分红的组织方式,进行统一生产管理、质量监督、技术指导,提高品质并搭建品牌。

(2)庭院型经济可以跟农家生活相结合,走个性化定制、庄园认养等模式。其农家人力完全可以满足庭院型自家管理和生产。

(3)庭院型经济,可以叫自己在外的儿女或者与微商合作,依靠抖音、微信、头条、火山、快手等平台开展乡村自媒体,实现多种经营,并结合民宿开展农耕体验式旅游。

……庭院型经济,投入小,风险小,其经营容易实现创新,转型也容易。未来互联网+小农经济,将会是大农场模式的最可怕的对手。因为信息发达了,你种5亩地,如果能完全通过信息媒体零售出去,比你总20亩地的收入还高完全可能。


扛锄头的作家林海


我们先要澄清一个概念:所谓大农业,一定是规模化、现代化和标准化的,但国家同时支持“适度规模”,包括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家庭农场,这显然是一个因地制宜的弹性用词,不可以绝对数字化,所以以耕种为主的农村家庭,依旧有着自己发展空间。

这里,我也提出一个自己的观点。农业的最高境界,在我看来,是定制、预售和共建,有时候它甚至是逆商业的。消费升级后,很多人关心自己吃的农产品,是哪里种养的、如何种养的、谁种养的,他并不关心农产品本身有没有品牌,包装是否够有档次。这时,我们会发现,唯有那些“小而美”的家庭农场更适应这种潮流。

当然,就产业经济包括农业在内的规律而言,相对集约经营总是有利于降低成本、提高品质。所以,我们鼓励适度规模经营,但一定因地施策。同时,这还同品种品类关联。在市场得到满足、品质有保障的前提下,规模的扩大是有意义的。反之,保持匠心,精耕细作最重要。





莫问剑出鞘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先告诉大家不要担心生存问题,我们国家一定会考虑大家的生存的。因为这不是个例,是普遍现象!对于这个问题我是这样思考的:

首先,土地流转以后,农民可以到经营土地的公司上班,完全可以生活的。

其次,如果年纪大了,没办法上班,流转土地会有一笔租金,也是收入来源。

第三,可以进城打工。

第四,购买农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


村野发现


其实这个问题我已经回答过好多遍了

小规模的出路已有一条路那就是特色化发展。

未来的农村是大规模的生产,但是有大就有小,小就要精,这个精就是要有自己的特色,所以我们在未来想要发展家庭式农场或者小规模农场的时候一定要优先考虑自身的优势,在结合自身的优势来决定你所要做的事情或者方向。

在国外我们都知道流水线产品是最不值钱的,但是那些小的特色手工确大有作为,这就是特色的优势。

我是晓卫希望能够帮助到你,感谢阅读。


陕西晓卫


党的十八大以来尤其是十九大以后,以习近平为首的中共中央高度重视三农事业发展,特别是2017年党的十九大已经把乡村振兴战略写入党章,什么概念朋友们?意味着这一伟大战略是中共亿万党员共同的奋斗目标,它的高度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在今年的国家机构改革中,农业农村部专门成立了一个司,农村经济合作司,可见部领导对农村事业的重视程度!在这我也想谈谈我对乡村振兴的看法作为一名新农人,我们缺平台,缺资金,缺技术,缺市场,这些资源性条件严重限制了我们农村事业的发展!

乡村振兴这一课题怎么破?在2018农业农村部创新与发展论坛上似乎我们也能找到方向。出席大会的有农业农村部党组成员 中农办秘书局局长张宏耀、原农业部党组成员 中国农村合作经济学会理事长毕美家理事长、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合作司司长张天佐司长。他们分别向大会做了报告,报告明确指出我国农村事业发展中所面临的困境和未来发展中即将到来的重大机遇。鼓励大家走大联合,大合作,协调和对接优质资源,贴别是协调了今日头条三农负责人,每日优鲜三农负责人,亚果会企业负责人等等出席大会并现场与各位新农人对接资源共享发展!

展望未来,在下一届论坛上是不是能够协调科研机构,规划机构,工商资本等参会对接是我考虑的?这谨代表我的个人观点希望能帮到你!!


尉氏县合丰种植专业合


本人认为,中国未来的农业,有了互联网,也有了年青一代人适应这个互联网时代,小而活,小而精的可能性是已经存在的。但面对的是大而全的规模蚕食,,可以这么认为,人们,尤其是农民始终是不具备迈出第一步的勇气和胆略的,国家也充分考虑到了这一点,才确定三权分置,毕竟极大多数农民会在不久的将来要退出耕地的。也就是说,小家小户能在土地上耕作下去的人,以后不会太多。农业减人在眼下看来,这种趋势是非常明显的。农村振兴究竟是农民话语,还是国家话语?我认为是国家话语。农民自我进退的空间有限,那是要从学习现代农技农艺开始的,不是这种农民兄弟姐妹没有重新振作的愿望,而是半路出家的勇气不足,人员很少了。农村未来真的已经是知识青年的天下了。农业的规模运作之下,刚开始可能还会有男女壮年的劳动岗位,但随着规模化,机械化,自动化,工厂化,智能化的一步步实现,农业就不可能再是劳动密集,而是资金密集的产业了。乐观地看,离土农民还可不离乡地投入农村二三产业就业,但前提是当地政府的招商引资能紧紧围绕农业一产成功展开。说白了,农村人才上的多与少必将影响农村扎根人口的多与少。“三农问题”的凸显,本身就是务农人才上的大量流失。这几年,返多农民不在少数,但年岁已老,再无勇气东山再起,重砌炉灶了。求稳求安才是正常心态,毕竟国家给了宅地土地,生活生存的大事也已有了。要我看,返乡的中老年农民就同算盘上的算珠子,得有人去拨。人怎么拨,算珠就怎么走了。最好的状况是农村农民还是有集体的分工组织,能让农民有可能按尽所能,各取一份劳动所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