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海勾沉:粮店领粮

忆海勾沉:粮店领粮

时间追搠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每个人记忆力里,对粮证记忆是最深刻的。当时,城乡差别很大,它是城乡差别最主要的证件。在城市生活的人必不可少要有户口簿,粮证,煤证的“三证”之一,也是农村人羡慕追求的证照。

我大学毕业之后,分配到一个县城工作,结婚以后才有了“三证”,户口簿,煤证用的时候不多,用最多是粮证,每个月都要用它去粮店领粮油。

现在还清晰地记得,粮证是一个上下厚纸壳白色本子,中间纸页是12个月的供应表格,封面上印着《城镇居民粮油供应证》字样。供应本上第一页是家庭人口和每人每月粗粮、细粮、豆油的供应量。家庭人口中每个人供应量是不一样的,学生一个标准,成人一个标准,工厂工人分工种供应量多一些,我是机关干部,供应量是每个月29斤。

我家住的地方离粮店很远,每次都是骑自行车往回驮。当时,盛粮食用的都是布口袋,用白布自己缝的,大约能装50斤粮食。为了系口袋嘴方便,在袋子的口上,用针线缝一段结实的口袋绳,装完粮食把口袋嘴扎紧。装豆油的瓶子也是一家一样,有又细又高,能装3斤多绿色大玻璃瓶,也有酒瓶子,还有小铁桶,也有从医院或卫生所里要来的“葡萄糖”注射液瓶子。

粮店都是普通平房,开票人在一个小屋里,开一个小窗口给买粮的开票。付粮是一个很大的地方,垛着成袋的玉米大茬子、小米、高粱米、玉米面、白面等各种粮食。粮食垛前面有一排木制敞口箱子,里面盛有不同品种的商品粮。一杆大称,称上放有一个白铁皮大戳子,当你要领某种粮食时,付粮员就用小铁戳子在木制箱子戳出粮食倒进大戳子里,过秤,过好称后直接倒进你的口袋里。门口有几个大油桶,装着豆油,付粮员用“提了”给用户付油。

忆海勾沉:粮店领粮

粮店最热闹的季节是过年前几天,粮店屋里屋外像唱大戏一样,人们都排队赶着买过年用的东西。这个时候,粮店的开票的,付粮员最吃香,可以可以走“后门”开票,付粮。还有一些特批的粮食品种,需要粮管所或者粮食局长特批。当时的在粮食部门工作,是让人很羡慕的工作,姑娘找对象都挑挑拣拣选小伙子的职业。后来,粮店付粮的设备得到了改造,称粮实现半自动化,一种粮食一个输送线,电子过秤,自动流淌进粮袋子里,减轻了粮店工作人员劳动强度,也提高了工作效率。

当年,粮店的职能不仅供应居民粮食,还有一项工作是给居民发售粮票。过去到饭店吃饭不是有了钱就可以随便吃的,除了花钱外,还必须用粮票。粮票分地方粮票和全国粮票两种,地方粮票在省内好使,出省必须用全国粮票。地方粮票限制不太严,可以在粮证上领,全国粮票必须有单位介绍信,还要按斤数扣掉里面供应的豆油量。

一个行业兴衰几乎是一夜之间的事,改革开放后,粮食市场放开经营,个体粮店如雨后春笋,遍地开花,昔日红红火火的粮店,改换了门庭,粮油供应证不见了,排队领粮油的热闹场面,也只能留在记忆中了。

这就是社会的进步,这就是改革后安居乐业,丰衣足食让老百姓得到的实惠。

忆海勾沉:粮店领粮

忆海勾沉:粮店领粮

忆海勾沉:粮店领粮

忆海勾沉:粮店领粮

忆海勾沉:粮店领粮

忆海勾沉:粮店领粮

忆海勾沉:粮店领粮

忆海勾沉:粮店领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