奸商会越来越少吗?听听这个卖刀商人的故事,就知道答案了

奸商会越来越少吗?听听这个卖刀商人的故事,就知道答案了

昨天和朋友聊天,偶然间听来了一个卖刀商人的故事:

说是在很久以前,有一位年轻人,整天无所事事,他的老爸非常堪忧,决定给这个游手好闲的儿子找点事情做,于是有一天,他把年轻人叫到身边,对他说:

“你整天这样闲着肯定不行,要不然你做点小买卖吧,老爸掏钱。”

年轻人一想,既然老爸都这么说了,就做点什么吧,他平时最喜欢泥塑,就跟他老爸说:“我去隔壁镇子上的手艺人那里进一批泥塑回来卖吧”,他的父亲同意了,并给了他一笔钱,让他去手艺人那里进货。

经过一番精挑细选,年轻人带回来不少自己喜欢的泥塑,心想着在明天的集市上好好的赚上一笔。

然而偏偏事与愿违,一连赶了好几个集市,年轻人的泥塑一个都没有卖出去,他回去和老爹说,自己不是做生意的料,但是他的老爸却不这么认为。

原来,在这几次出集的过程中,这位老爸全程都在“暗中观察”,他发现,儿子在卖泥塑时,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奸商会越来越少吗?听听这个卖刀商人的故事,就知道答案了

很多人来买泥塑的时候,都会和他儿子砍价,但是一砍价,儿子就不高兴了,因为这些泥塑一来是从他最认可的手艺人那里进购的,二来则是这些也是他亲自挑选的,每一个他都很喜欢,他觉得砍价这种行为就是在贬低他的品味,于是就通通把人打发走了。

这位老爸又把儿子叫到身边,对他说:“这批泥塑就不要继续卖了,你自己留下当个纪念,你告诉老爸你不喜欢什么东西。”

年轻人想了想,他最不喜欢刀,于是就跟老爸说自己不喜欢刀,他老爸双手一拍,对儿子说:“成了,那你就卖刀吧。”

之后,他给儿子进了一批刀去集市上卖,结果真的没有出现之前的情况,儿子感觉价格差不多,就随便把刀卖了,只要不赔钱就成,说来也怪,这个年轻人也慢慢的会做起了生意,和顾客的一来一回之间,有时候还就能给刀卖个好价钱。

当然了,年轻人也很不解,于是就去问他老爸,为啥自己卖泥塑没成功,反而卖刀成功了呢?他老爹只回了他一句话:

“永远不要卖你喜欢的东西”,年轻人顿时恍然大悟,原来是这样啊。

这个故事在今天看来可能有点不可思议,因为做生意可是一个大学问,怎么可能是不卖自己喜欢的产品这么简单呢?

小凡当然也知道这一点,但是在过去,知识量并没有现在这么庞大,这就是一条很有用的生意经啊,还有,别说是过去,就是在今天,也有人信奉这样的理念。

我昨天写了一篇关于微商的文章,结果好多粉丝向我诉苦,说自己买微商产品上当受骗的经历,实际上我们回头看微商,有多少人售卖的产品,是自己认同的、甚至是亲自使用的呢?别说是认同这和我上面讲的卖刀人的故事,其实都是同一个道理。

这也是今天我想和你聊的话题:认同,在商业中的位置越来越重要。

奸商会越来越少吗?听听这个卖刀商人的故事,就知道答案了

过去的商业时代,购买行为其实很简单,当物质短缺的时候,产品毫无疑问是放在首位的,人们的需求大于供给,想要把产品卖出去并不是太难;

等到进入零售时代,物质突然极大丰富,市场上的同类型产品暴增,这时候,位置就成了主要因素,谁占据了有利的地理位置,谁就能争取到更多的优质渠道资源,完成更多的销售业绩,同时也让品牌在商战的厮杀中突出重围;

来到互联网时代,特别是新零售时代,渠道和信息的垄断全都被打破,人们的主动获取信息能力增强,伴随而来的是个体意识和个体价值的崛起,“人”成为了最重要的因素。

而人与人的交流和博弈过程中,决定大家是玩儿到一起,还是分道扬镳的,就是认同。

千万不要忽视“认同”的力量,就像故事中说的那个年轻人一样,他在卖泥塑的时候,因为有认同作为支撑,他不允许消费者砍价,

因为没人想让自己的认同感打折,相反,现在来看,人们在购买自己认同的商品时,通常都不会砍价,“果粉”们觉得iPhone就应该比三星卖的贵、Nike的粉丝认为“AJ”系列的球鞋必须要比“椰子鞋”贵,因为这样才能体现出他们身为粉丝的尊贵感。

奸商会越来越少吗?听听这个卖刀商人的故事,就知道答案了

在这个逻辑之下,你会发现,产品本身的功能价值正在被弱化、传统的线下流量正在被线上流量瓜分,这正是以人为本的、基于认同所产生的一系列商业行为的变化,像喜茶、小米以及盒马鲜生这样的品牌,我们很难用一个行业、或是某一种渠道去定义他们,

表面上看他们并没有聚焦在某一点,但是在“认同”的价值层面,却又做了最大程度的聚焦。


透过认同感,我们能收获什么样的启示呢?

奸商会越来越少吗?听听这个卖刀商人的故事,就知道答案了

首先,奸商们的好日子差不多要到头了,读过《超级符号就是超级创意》的小伙伴都知道,品牌与消费者实际上是一种博弈关系

,而这种博弈关系分为单次博弈和多次博弈。

举个例子,火车站附近的快餐通常很难吃而且也很贵,因为他们知道,很多人都是旅客,可能一辈子就来这里吃一次饭,既然只吃一顿,那我何不“宰”你一次呢?这就叫单次博弈。

但是楼下小区的蔬菜水果店,却从来不敢卖烂掉的蔬菜水果,因为小区居民会经常来这里购买,店主为了让人来反复购买,就一定要对自己的产品负责,这叫多次博弈。

比如有些被奸商坑过的粉丝朋友,他们在购买的时候实际上并没有建立起内心的认同感,往往都是抱着尝试的态度,可没想到在第一次接触后就受到了伤害,一个人受一次伤害可能对品牌还没有影响,但是当一千个人受到一千次伤害的时候,品牌就彻底失去了翻身的机会。

要知道,消费者购买产品并不意味购买过程的结束,而是下一次购买的开始。


奸商会越来越少吗?听听这个卖刀商人的故事,就知道答案了

其次,亚文化以及小众品牌的崛起将指日可待。

五年前,“二次元文化”在中国还只是一小部分人的“自嗨”,但是现在,随着A站、B站以及各种漫展的成熟,二次元文化俨然冲进了主流视野,并且深受年轻群体的喜欢。

再比如以喜茶为代表的奶茶,从默默无闻到瞬间成为互联网爆款,也只用了很短的时间就完成了崛起,他们看准了年轻一代的消费群体,锁定了他们个性、健康、有品位的追求,基于这些诉求打造各种对应的内容和线下活动,成功收获了这个群体的认同。

表面上看他们是在做产品,实际再往深处看,他们打造的是基于这个群体认同的生活方式,现在的企业动不动就把受众按照年龄来划分,实际上,品牌的用户群定位,不应该只看年龄,更要看用户认同什么样的价值观念,这才是小众能崛起的关键因素。


奸商会越来越少吗?听听这个卖刀商人的故事,就知道答案了

粉丝经济实际上是基于价值认同和情感认同而产生的强关联,过去是“得渠道者得天下”,现在是“得粉丝者得天下”,中国营销的可以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分别是分销、流量到粉销,如今的粉丝经济和社群经济,其背后贯穿的是商业中“价值导向”和“以人为本”的商业本质回归。

比如最早的《罗辑思维》,就是粉丝经济和社群经济的先行者,当时罗胖打着“爱智求真”的大旗,吸引了无数对知识感兴趣、以及想要学习的年轻人,到现在,罗辑思维公众号已经有一千多万的粉丝,“得到APP”有两万多万的用户,这在中国,是多么庞大的一个数字啊。

再加上早年小米、雷神等品牌的成功,“认同感”正在逐渐被商家们所重视,未来的以粉丝和社群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必将成为主流。


不管你承不承认,一个全新的时代正在到来,认同,将是品牌最核心、最稳固的资产,“无认同、不下海”,在这个粉丝经济盛行的年代,企业需要走到时代的前端,凭借灵敏的反应和市场能力,收获人们的认同,进而一跃成为行业的佼佼者。

奸商会越来越少吗?听听这个卖刀商人的故事,就知道答案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