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1566》中嘉靖帝调整内阁,为什么将髙拱、张居正也贬出内阁?

瓦窑堡的碳


一点愚见,如有不妥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大明王朝1566》东南抗倭战事吃紧,严嵩提出查抄巨商沈一石以资军用。

但是结局是所有人都没有预料到的,沈家只有一百匹丝绸的库存、能织一万余匹丝绸的生丝、现银一万余两,家产不及一个中产之士。仅余的流通资金全被沈一石买粮兼并田亩以赚一票大的,但却被迫赈灾了。

可能沈一石早就预料到了自己的结局,临死前将账册装了两份,一份送到了浙江官府被郑泌昌、何茂才烧毁,一份送到了浙江织造局,被杨金水送到了宫内。

并留下遗言:

嘉靖二十一年至今二十年间,这是沈某上交浙江织造局和浙江官府最后一批账册,四任织造, 五任巡抚,唯胡部堂胡宗宪与沈某无账目往来,其余衮衮诸公,皆不足道也,二十年来,织绸凡四百余万匹,上缴织造局共计两百一十万匹,各路官员分利一百万匹,所余这九十万匹再买生丝再产丝绸,艰难维持至今,诸公所见之账册宁不为汗颜,心惊诸公见此账册时沈某库存丝绸仅一百匹,作坊可织丝绸亦仅一万九千皮,据朝廷所需之五十万匹,相差四十八万九千匹,朝廷追究之至,诸公之心惊可知。大明拥有四海,尚使朝廷借用以爱人,使民以时,各级官员清廉自守,何至于今日国库亏空。上下挥霍无度,便掠之于民,民变在即,便掠之于商 沈某今日之结局皆意料中事 ,沈某先行一步 俟诸公锒铛于九泉之下,此日不远。

嘉靖帝着人查清账册后大怒,密诏胡宗宪入京,并让胡宗宪深夜带着账册去严嵩家,试探严嵩的态度。

铁证之下,严嵩也只有表示:凡沈一石账册所牵涉之人都应立刻拿办,所贪墨之财要严加追缴。

嘉靖帝当即调整了内阁,将严世蕃、髙拱、张居正一起踢出了内阁,并派赵贞吉担任浙江巡抚,立即拿办郑泌昌、何茂才,追缴沈一石被贪墨的财产。

那么嘉靖帝为什么要将髙拱、张居正一起踢出内阁呢?原因有三:

一是为了显示自己公平。郑泌昌、何茂才虽然是严党举荐担任浙江巡抚的,但是前面还有三任巡抚呢。不一定都是严党举荐的。另外髙拱、张居正身为内阁成员,都负有失查之责。这也是为什么让徐阶宣旨之前,先让看个人看账目清册,是为了让三人心服口服。

二是为了平衡。以前的内阁一共5个人,严嵩、严世蕃算是严党一派,徐阶、髙拱、张居正算是清流一派,但是严嵩是首辅,勉强是势均力敌。但是如果仅仅只把严世蕃踢出内阁,另外递补一个人进来,那就算这个人是严嵩的人,但是也不会事事都听严嵩的,毕竟官做到那么大,谁没有点政治主张。这就必然导致严党一系在内阁中的话语权严重萎缩,这是嘉靖帝不愿意看到的,他还指望严嵩收拾这个烂摊子呢。

另外,嘉靖帝必然料到凭严世蕃的政治智商,必然会举荐罗文龙接人巡抚,髙拱必然会举荐覃伦,就会造成在查浙江贪墨案时偏袒一方。所以他选择了赵贞吉接任巡抚,这也是一种平衡。

三是为了离间。内阁召开会议宣布新的人事任命时,徐阶必然已经知道了严世蕃、髙拱、张居正会被一起踢出内阁,但是他没想到是嘉靖帝给他玩了一招釜底抽薪,在圣旨中写道:郑听纳严嵩、徐阶建言,着将严世蕃、髙拱、张居正除去内阁阁员之职。这就是赤裸裸的离间了,徐阶也是看出了这里面的深意,宣读圣旨时有明显的意外、停顿。而严世蕃是严嵩的亲儿子,他知道如果稍微可以,父亲肯定不会让自己被免的,所以也不会怨恨严嵩。但是髙拱、张居正就不同了,他们只是政治盟友而已,这一招离间计真的是非常成功,髙拱、张居正离开时,徐阶深深的看着他们,想让他们明白自己也是迫不得已,但是张居正还看了他一看,但是髙拱连看他不看,转身走了出去。

没有人怀疑嘉靖是大明王朝里智慧最高的男人,不管是老谋深算的严嵩,还是贞静文弱的裕王,不管是权势至高的老祖宗,还是圆滑的徐阶,没有人比他更了解王朝的派系、各个派系的组织架构,以及派系间的争斗了。

正是嘉靖帝顶级的个人智慧“成就”了他几十年的“霸权”统治。


瓦窑堡的碳


伴君如伴虎,今人只能推测,实际只有皇帝本身知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