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農村老人喝酒都愛燙一下,溫一溫在喝酒,現在為啥沒人溫酒喝了?

農夫也瘋狂


過去農村老人喝酒都愛燙一下,溫一溫在喝酒,現在為啥沒人溫酒喝了?

因為過去的人們在某些方面更講究——閒的。

或曰,這不對啊。

題主說的農村老人愛燙酒,農民會閒嗎?

當然,農民在農閒的時候其實比誰都閒,“陰天下雨喝酒打老婆打孩子”就是這種“閒”的體現。

另一方面,雖然,題主對“燙酒”印象來自老農民,但是,燙酒溫酒的講究卻不是農民創造出來的,而是古代有錢有閒的士大夫琢磨出來。

人們最為耳熟能詳的三國故事“煮酒論英雄”,

關羽溫酒斬華雄,

都說明溫酒煮酒的講究早在漢代就已經存在。

當然,有閒僅是溫酒燙酒講究的一個因素,終極的目的還是為了提高酒的口感——辣“味”,為的是喝起來更爽。

對於蒸餾技術應用於制酒,即宋代以前,酒精度數極低的原釀酒來說,燙酒溫酒則顯得更有需要。

至於有的答主說古人煮酒溫酒是為了蒸出酒中的有毒醛類,則是把古人想的太科學化了。

古人對於飲食的好吃乃至安全性的追求,主要體現在對口味的講究,關於這一點,恐怕沒有什麼比“神農嘗百草”的傳說更有說服力的了。

那麼,燙酒溫酒為什麼可以提升“酒的口感”呢?

這需要從辣“味”說起。

辣不是味,而是一種熱,一種痛

關於這一點,答主在不同話題中已經多次重複,這裡再簡單介紹一下。

對“辣味”科學研究的突破始於1997年辣椒素受體被克隆:

辣椒之所以辣,是因為其中的辣椒素可以激活體內初級感覺神經末梢上的一種傷

害性受體,起初被命名為辣椒素受體。

進一步研究發現,辣椒素受體本質上是一種陽離子受體,是一個被稱為瞬時受體電位受體(TRP)大家族中的一員,由於是第一個被發現,被命名為TRPV1。

目前已經發現了十幾種TRP受體,廣泛分佈於身體各個部位,具有廣泛的生理作用,監測各種物理化學刺激,比如是身體主要的溫度感受受體,不同的TRP可以感受不同範圍的溫度。也可以感受數百種化學物質的刺激。

比如,TRPV1,並不止分佈在舌黏膜味蕾周圍,而是廣泛分佈於全身各組織傷害性初級感覺神經纖維末梢,感受多種具有潛在傷害性的物質和因素。

比如,TRPV1,除了辣椒素,還能被熱(>42℃)、酸(PH值<5.9),乙醇、大蒜素(也可同時激活感受<17℃ 傷害性低溫的TRPA1,因此大蒜的口感是又熱又冷)、胡椒鹼,等其他幾十種物質和因素。

受體被激活後,產生動作電位,電信號上傳大腦,產生熱和痛的感覺。當然,具體物質或因素,傳導的神經纖維和到達腦的部位不同,具體的感覺也不完全相同。

同時,TRPV1所分佈的初級感覺神經還是肽能神經元,可以產生一些肽類物質從神經纖維末端釋放,產生局部血管擴張、滲透性增加,和疼痛,表現出典型的紅腫熱痛的炎症反應,稱神經源性炎症。

可見,TRPV1是眾多傷害性物質和因素的集成化受體,這些因素都可以產生熱痛覺和導致局部神經源性炎症。

酒的辣“味”和辣椒素的辣一樣,本質上與高溫的熱一樣,都是軀體熱痛覺。

傷害性因素對TRPV1的協同性激活——熱酒更有酒“味”

更重要的是,研究還發現,上述具有潛在傷害性因素對TRPV1的激活具有協同性。

比如,研究發現,在較低的溫度(22~24℃)下,酒精引發的動作電位電流弱得多;溫度升高,酒精引發的電流比正常更高。

有酒精存在時,TRPV1對溫度的感受也更敏感,只需要超過24℃的溫度就會產生熱痛覺,並且隨著溫度的升高,電信號和感覺強度明顯升高。

也就是說,熱和酒,酒和熱,兩者可以相互降低對方產生熱痛覺的閾值,相互增加對方產生熱痛覺的強度。

就是說,熱酒更有酒“味”,這就是過去的人們喝溫酒或燙酒的原因。

要的就是熱辣辣的這個“味”。

現在為什麼沒人燙酒喝了?

道理很簡單,一方面現代的人生活節奏更快,活得更“粗糙”了,也就沒有那麼多窮講究了。

就如同,現代也極少有人講究茶道,

抱個大水杯牛飲,一樣叫喝茶一樣。

另一方面,熱酒也曾經是一種導致中毒乃至死亡的陋習被批判。

當然,這並非熱酒本身導致,而是人們長期使用錫酒壺煮酒喝酒的結果。

加熱情況下,這些作坊粗製濫造的錫酒壺中的鉛洗出進入酒中造成鉛中毒。


掙脫枷鎖的囚徒


在農村長大的我,過去也多多少少喝過溫過的酒,至於為啥要溫過再說,我也不知道,只是隨著長輩一同喝,直到我的老父親和我說了。

簡單總結了他老人家說的話,大概如下吧。

過去農村老人喝酒都愛燙一下,而現在都沒人溫酒了,主要有幾點原因:

一、禦寒

小時候大部分農村人都很窮,不像現在,大冬天的有羽絨服穿,根本不怕了。過去的農村人很怕冷,喝酒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禦寒,喝過酒的人都知道,酒喝下去之後,會暖人的腸胃。但酒在未喝下肚之前是冰冷的,在冬天下飲也是一種痛苦,於是就有人帶頭把酒溫一下,再喝。後來人傳人,逐漸都這樣喝了。

二、養生

我老父親他們那一悲起就已經有養生的概念了,可能養生這概念可以追溯到古代,喝溫酒,不會將寒冷帶入腸胃,引起不健康的問題,這就好比,我們平時喝的水都講究喝溫不喝涼的,認為喝涼水會刺激腸胃,使腸胃虛寒,不過這也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這是從老人家那裡聽來的。

直到現在,酒溫著喝還有這樣的一個原因,比較有科學性:

過去農村喝的酒,一般都是自己釀的,不像現在大家都是買廠家出廠的品牌酒,品質有保障。

我們都知道,釀成的酒中含有甲醇乙醇,溫酒可以讓甲醇揮發,利於身體健康。過去喝的酒多為自釀的糧食散酒。這種家庭作坊式自制的散酒往往會含有少量的甲醇、乙醛、雜醇油等物質,尤其是含有的甲醇,人體一旦攝入5~10毫升就會引起中毒,出現頭暈頭疼等症狀,並且對於視神經也會造成危害,而超過30毫升就會致命的!

並且,純糧酒,在冬季寒冷條件下,酒裡的乙醇乙脂會呈現霧狀,棉絮狀態。顯得酒比較渾濁。熱了後,酒就清澈了。再一個,冬季酒比較冷的情況下,喝下去不舒服。所以以前用瓷壺或者錫壺熱酒。當時條件有限,酒比較貴,所以拿壺熱熱,喝一壺兩壺。現在酒精勾兌的,裡面沒有乙醇乙脂,不會發生渾濁。條件好了,飯店家裡都比較熱乎了,熱不熱也無所謂。錫壺是含鉛的,容易中毒。

老家一句話:冷酒傷肝,熱酒傷肺,不喝傷心,喝了傷胃。


醬紫品酒


一看到這個問題我首先想到的是小時候農村老人喝酒用的燙酒壺,下面圖片這種,配幾個小盅子。

喝酒的時候倒滿酒壺,放在熱水裡燙上一燙,然後倒入小盅子裡,慢慢品味。記得小時候特別小的小盅子,大人說是一錢,一次喝半盅或者是一盅。

是的,小時候家裡普遍都窮,東西也缺,一瓶白酒都要珍惜著喝,一瓶可能能喝一個月。在我的印象裡,因為特別缺,喝酒前先溫上一溫,成了一種特別的儀式,顯示了酒的珍貴,對酒的尊重。現在酒也不缺了,一次能喝半瓶,喝之前也不溫了,酒成了某種飲料,再也沒有那種神聖感了。

當然,古代人普遍都會溫酒,這可能與古人獨特的養生觀念有關。這就好比喝水一樣,中國人吃飯喝的水必須是熱水或者溫水,因為中國人認為,喝涼水會刺激腸胃,導致腸胃虛寒。因此,跟水一樣,中國人喝酒也必須要溫酒,如果喝冷酒,很容易將寒涼帶入體內,導致一系列的健康問題。比如在《紅樓夢》中,就有這樣經典的對話:

這裡寶玉又說:“不必燙暖了,我只愛喝冷的。”薛姨媽道:“這可使不得,喝了冷酒,寫字打顫的。”寶釵笑道:“寶兄弟,虧你每日家雜學旁收的,難道就不知道酒性最熱,要熱吃下去,發散的就快,要冷吃下去,便凝結在內,拿五臟去暖它,豈不受害?從此還不改了呢。快別吃那冷的了。”寶玉聽這話有理,便放下冷的,令人燙來方飲。

可見,古人對養生來說,是非常重視的,而且這種觀念,能夠滲透到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中,在古代醫療水平非常低的情況下,人均壽命非常低,因此,養生觀念能夠更加深入人心。

當然,現在都是崇尚西醫了,就如同外國人很少喝熱水一樣,現在的白酒也是拿來即飲了。但是,如果你是講究人,最好還是溫一下再喝,並且少喝,冷酒加過量飲酒更為有害,殊不知,現在喝酒手抖的人越來越多了。


山東味兒


看到了這個題目,散人心裡一亮,首先想到了三國,想到了曹操,想到了劉備,想到了關二爺。短行歌,煮酒論英雄,溫酒斬華雄,都是與溫酒有關的故事。

散人記得小時候,也曾經喝過溫酒。記得那是十七八歲的時候,我和表弟都考上了大學,逢年過節或者寒暑假,都要去二姨家走親戚,二姨夫愛喝兩口,我們哥倆也常常陪著。那時就是喝的溫酒。他有一個小錫壺,專門用來溫酒的,還有一個陶器做的小火爐,就像現在的小酒盅,裡邊倒上一點酒,用火柴點燃,冒出藍藍的火光,再把盛滿酒的錫壺放到上面加溫,溫度一不燙嘴為好。喝起來還是蠻舒服的,肚裡暖乎乎的。



也有用熱水來溫酒的,那是一套溫酒的酒具,有母壺,酒壺,酒杯組成。在母壺了倒上開水,再把酒壺放到母壺裡,等酒熱了再喝。



那麼為什麼過去人們都溫酒喝?原來這不只是個飲酒習慣,是從健康安全的角度考慮的。

無論是北方喝的白酒,還是南方喝的米酒,都是糧食釀造的,它的主要成分是乙醇。由於過去的製造工藝落後,又多數是自己或者小作坊釀造,所以酒裡邊不但有乙醇,還有甲醇、乙醛、正丙醇、異丁醇等諸多脂類、醛類物質,這些物質對身體是有害。

那麼怎麼去除這些有害物質呢?經過多少次的嘗試,也不知道用多少人的健康甚至生命,慢慢的人們覺得給酒加溫,喝溫酒可以降低這種危害,人們才開始喝起溫酒來。

這是什麼道理呢,現代科學解釋了這一點,證明古人喝溫酒是有道理的。

原來酒中各種醇酯類物質的沸點不同。比如甲醇的沸點是64℃,乙醛的沸點是21℃,乙醇的沸點則為78.3℃,把酒加熱到不同溫度,達到沸點的有害物質就會揮發,從而降低飲酒危害。

那麼為什麼現代人又不溫酒了呢?那是因為現在制酒的工藝流程比以前提高了許多,也都是規模化生產了,酒裡邊的有害成分大大的降低了,對身體的傷害可以忽略不計了,可以直接飲用了。

但有一事散人還是不明白,經常喝酒的人老了以後,經常會出現手顫抖的現象,嚴重的生活不能自理,不知道這與喝冷酒有關不?


棗廬散人


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大家的生活方式變了。

我是從農村出來的,小時候父母喝點白酒,冬天的時候就喜歡拿開水燙一下,那時天真的很冷,南方也沒什麼採暖措施,條件好點的也不過是提個烘手的籠子(裡面放上燃著的木炭)。酒熱著喝,一面是因為這樣酒勁上得快感覺更暖和,另一面桌上放一大盆熱水也增加了屋子裡的熱量。其實在農村,大人們多會喝點白酒,幹活實在是太辛苦了,腰痠背痛的,喝點酒解乏。不喝酒的家裡也會準備點,除了待客,很多時候酒也是藥,受點小傷直接拿白酒消毒,手腳扭傷了拿酒點著了按摩。這個是有傳統的,當年紅軍四渡赤水,就拿茅臺當藥用。在條件不太好的農村,白酒就跟油鹽醬醋一樣是生活必須品,喝酒是一件很鄭重的事,燙熱了再喝,這個燙的過程也有一種儀式感,就像喝工夫茶一樣。

現在喝酒方便了,而且喝白酒的人也在減少,大冬天的在外面擼串好多人還在喝冰啤酒。生活條件好了基本不用再靠白酒來禦寒,而且生活節奏加快,也沒什麼時間慢慢燙酒,酒燙熱了也是要慢飲的沒辦法“感情深一口悶”了。這種生活方式的轉變,慢慢就改變了溫酒的習慣。不僅不溫酒,還有人把白酒弄涼了再喝呢!

不過很多人喝黃酒還是要熱一下的,那樣更好喝。但是,傳統上熱飲的黃酒,也推出了一些可以“冰鎮”的品牌,這是不是在向生活方式的轉變低頭呢?


職場簡史


我小的時候看到爺爺在冬天裡喝酒,尤其是早上,都喜歡把小酒壺放在熱水缸子裡,最初我問他為什麼,他說這樣酒喝到肚子裡就不會太涼了,身上才會暖和

爺爺喜歡把酒從大瓶裡倒進這個小酒壺裡,然後等小酒壺被熱水溫得差不多時,再從小酒壺裡倒進小盅子裡,盅子不大,所以他每次也都是小口喝,不像我爸那樣直接倒進大玻璃杯裡,幾口喝完,爺爺更像是現在喝紅酒那樣,小口細品,有時候還用嘴“咂摸”一下,慢下來感受酒的美味和酒喝下去的痛快舒適感,他每次喝的也不多,2兩左右吧(具體我也記不清了)

他說他小時候看到他爺爺、他爸爸冬天也是這麼喝酒的,這樣喝酒對身體內的五臟六腑好,免得受冷酒的刺激,其實冬天喝酒還有一項功能就是保暖,尤其是以前的北方農村,家裡取暖條件沒有現在好,冬天喝點酒,藉著酒的烈性和酒的溫度,能使身體發熱、變暖一些

而如果只喝涼酒,雖然有酒的烈性,但酒的溫度比體溫低很多,需要體內先去暖酒,而暖酒的過程是把體內的溫度帶走去溫暖冷酒,這時候,不但不暖和,還會讓身體打冷顫,等體內暖完酒後,酒才開始暖身體,但這時候酒暖身體的作用和效果將大打折扣

其實《紅樓夢》裡也有過喝涼酒和溫酒的描寫,寶釵就勸寶玉說:酒性最熱,要熱吃下去,發散的就快,要冷吃下去,便凝結在內,拿五臟去暖它,豈不受害?

所以古人從注重養生角度,喜歡在冬天燙酒,而現代人的養生意識淡薄,再加上生活節奏加快,覺得喝酒之前還燙一下太麻煩,所以燙酒的傳統已經逐漸淡化,取而代之的是直接喝冷酒

當然,現代人的生活條件越來越好,北方的冬天在室內也特別的暖和,靠喝酒來取暖這一酒的功能也越來越弱化,室內的溫度足以支撐人們抗寒保暖,所以根本不再用喝燙酒來暖身了

另外,現代人可能覺得喝酒燙一下未免太老套,有的人喝酒更注重耍帥和麵子,一杯冷酒一口悶,顯得多有型啊、多爺們啊,這可能也是很多現代人的觀念,所以,他們覺得老套的燙酒方式太有傷喝酒的興致了

雖然我不喝酒,但從科學角度和養生角度來講,酒還是少喝,尤其是北方的冬天,即便室內溫度高,但最好還是讓酒帶上點溫度,否則就像《紅樓夢》薛姨媽說的“喝冷酒寫字手會打顫”


二尺布


不只是農村、在天津這個地方以前(就說是文革前吧)街頭巷尾有很多一間門臉小酒館在天氣較涼的時候差不多每家都有一處溫酒的盆子,打上二兩酒放在裡面溫熱了喝。或者盆裡已有酒家在溫的酒、酒壺上面蓋著一個酒盅子防止走味。到了大一點的飯店、酒鋪可以找服務員來幫忙溫酒、這時候服務員拿一個盛有熱水的容器放在你的桌上了。在個場景我是很熟的、小時候父親經常帶我去、主要是天津的南市那裡有很多小酒館各有特色。後來我長大了又和我的小夥伴們去那裡喝酒了。感覺和在家中喝酒就是不一樣、最起碼是說話的禁忌少了並且可以和相鄰食客連聊帶吹吧……酒助慫人膽。哈哈😄。相對來說喝酒的環境變了,現在的屋子裡冬天的溫度比那時候要暖和多了、就說八零年前後吧我家的冬季最高是十一攝氏度點的是煤球爐到了九零年吧燒的是土暖氣屋內為十六、七度現在已經達到二十多度了、這個酒是不溫也可以喝了。還是熱一下喝著舒服。


手機用戶言蜚


過去老人喝酒都愛燙一燙,溫一溫再喝。現在為啥沒人溫酒喝了?我來說一下。

以前的人喝酒,都是一些散裝的老燒酒。如果不燙一下喝,涼酒下肚,在胃裡被暖熱後,酒精揮發,會產生許多酒精之氣,從肚子裡翻出,一是難受,二是難聞。如果用火燙一下,使酒精揮發掉一部分,燻得滿屋酒香,喝到肚裡後,暖心暖肺的,十分舒服。所以過去人喝酒,尤其是冬天喝酒時,都是會用火燙一下的。

現在的人為什麼不燙酒喝呢?因為現在的酒都是曲香酒。人們在飲酒時,不但要喝酒的辣,還要品曲的香。如果你溫酒後再喝,曲香就會隨著酒溫的升高,而跑的無影無蹤了,那裡還有酒的香味?所以就不再溫酒了。




石韮花開放的季節


看到一些回答,大多不對。

中國古人“溫酒”而今人大多直接喝,原因很多。

首先,一些答案中提到的“溫酒斬華良”“煮酒論英雄”,都是自然發酵而得的低度酒,類似今天的酒釀,頂多象黃酒。這類酒溫一下喝口感更好。而今人所喝的白酒,是元以後才有,與華良等沒有關係。

其二,從現代營養學觀點說,用趟水把白酒燙過,會使得白酒中有害物質揮發,改善口感並有益健康。

第三,從中國傳統養生思想來說,白酒是“表熱裡寒”的物質,本質是大寒的,溫酒可以緩解寒性,減少對人體的傷害。

因此,今日喝白酒還是溫一下更好。


馬糖醋


過去農村老人喝酒都愛燙一下,溫一溫在喝酒,現在為啥沒人溫酒喝了?

咱們國家對喝酒之事有著頗多的講究,而溫酒便是其中一項。古時人們喝酒,都會將酒溫一下或者燙一下再喝,歷史上也流傳著許多和溫酒有關的事蹟,比如關羽溫酒斬華雄、曹操青梅煮酒論英雄等等。

即便是在現在,有些農村的老人還在堅持喝酒前溫一下,不過也是寥寥無幾。為什麼現在喝酒沒人願意溫酒了呢?其中的原因是什麼?

其實,這和現在的制酒工藝有著非常大的關係。以前人們釀酒的手段比起現在是要差上不少的,而且也沒有比較好的提純技術。

大家都知道乙醇是白酒的主要成分,但是以前釀酒除了乙醇之外,還含有不少的甲醇、乙醛等有害物質,飲用這樣的酒不僅會降低酒的醇香口感,而且對身體也有害。

但是由於這些物質的沸點不同(甲醇沸點是64℃,乙醛的沸點是21℃,乙醇的沸點則為78.3℃),所以在一定的溫度下,有害物質就會揮發。雖然古時候沒有“沸點”的概念,但是卻能從身體的切身感受上察覺到溫酒的好處,所以喝酒的時候自然是要溫酒了。

而現在在制酒工藝的技術上面有著非常顯著的提高,就裡面的有害物質也相對減少很多,所以人們也就不願意溫酒喝了。依然還在堅持的,也僅剩農村的一些老人了。

駿景——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