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橋兵變黃袍加身

陳橋兵變黃袍加身

公元959年7月27日,年僅39歲的周世宗柴榮病逝於皇宮中,時任太子柴宗訓繼位,28歲的小符太后臨朝聽政,由於皇帝年幼,由宰相範質,王薄輔政政局不穩,人心浮動,謠言四起。忠於忠於後周的官吏,馬上就敏銳地意識到動亂的根源十有八九要出在趙匡胤那裡,指出趙匡胤不應再掌禁軍,甚至有的人主張先發制人,及早將趙匡胤幹掉。可週恭帝只是改任趙匡胤為歸德軍節度使、檢校太尉。

陳橋兵變黃袍加身

此時,趙匡胤及其心腹也在加緊活動。一個很明顯的事實是,在周世宗去世後的半年裡,禁軍高級將領的安排,發生了對趙匡胤絕對有利的變動。先看殿前司系統,原來一直空缺的殿前副都點檢一職,由慕容延釗出任,慕容延釗是趙匡胤的少年好友,關係非同一般。原來空缺的殿前都虞侯一職,則由王審琦擔任,此人也是趙匡胤的“布衣故交”,與當時已經擔任殿前都指揮使的石守信一樣,都是趙匡胤勢力圈子中的最核心人物。這樣,整個殿前司系統的所有高級將領的職務,均由趙匡胤的人擔任了。在侍衛司系統的高級將領中,原來趙匡胤只與韓令坤有“兄弟”之誼,當時他正領兵駐守在淮南揚州,京城中實際上只剩下副都指揮使韓通,雖然不是趙匡胤的人,但勢孤力單,無法同趙匡胤抗衡。

陳橋兵變黃袍加身

顯德七年(960年)正月初一,後周君臣正在朝賀新年,突然接到遼和北漢聯兵入侵的戰報,大臣們慌作一團。小皇帝柴宗訓徵得宰相範質、王溥的同意後,命令趙匡胤率領禁軍前往迎敵。

幾天後,趙匡胤和他的軍隊行至陳橋驛(今河南開封東北)。軍隊忽然停了下來,趙匡胤的弟弟趙匡義(即後來的宋太宗)和謀士趙普在軍中散佈言論,說此次出征可能有去無回,而今皇帝年幼,未必能記得將士們的功勞,恐怕戰死的人會白白死去。將士們聽了這種言論,人心惶惶,無心出征。接著,趙普他們又開始煽動將士,說不如擁立趙點檢當皇帝。點檢打仗勇猛,又重情重義,將來即便戰死沙場,家屬也可以得到撫卹。士兵們心思活動了,開始暗地商議。這天晚上,趙匡胤用酒肉犒勞全軍。他假裝喝得大醉,早早回到帳中休息。半夜醒來,只聽見帳外人聲鼎沸,大批軍士湧向他的營帳。趙匡胤打開門,故作吃驚地問道:“你們這是幹什麼?”領頭的士兵說:“我們這一去不知何時才能回來,當今皇帝怎能記得我們的功勞?我們要求點檢當皇帝!”趙匡胤拒絕:“這種不忠不孝的事情,我不能做!”領頭的士兵又說:“如果點檢拒絕我們,我們就只能散夥了。”其他士兵紛紛表示贊同。接著兵士們拿來一件黃袍,披在趙匡胤身上,跪下山呼“萬歲”。事情發展到這個地步,趙匡胤要是不答應,可能會發生兵變,結果會變得更加難以預測。群情激昂中,趙匡胤答應稱帝,但與士兵約定:不掠奪都城,不傷害周皇室的王公大臣。

陳橋兵變黃袍加身

趙匡胤從陳橋驛回東京,頭等大事就是安排好後周的皇帝、太后、宗室。這個問題如果不能妥善處理,有可能帶來大麻煩。首先趙匡胤明確表示了自己的態度,作為符太后和小皇帝過去的臣子,必須要尊重符太后和小皇帝柴宗訓,絕不會凌辱。趙匡胤在接受了禪讓之後封柴宗訓為鄭王,封符太后為周太后,將鄭王和符太后遷居洛陽,並且保證了生活待遇的優厚。後周的宗廟、陵寢趙匡胤也都命人把守按時祭祀。這場沒有喋血宮門,伏屍遍野,更沒有烽煙四起,兵連禍結,幾乎是“兵不血刃,市不易肆”,就取得了改朝換代的成功,創造了“不流血而建立一個大王朝的奇蹟”

在北宋取代後周的過程中,因趙匡胤注意嚴肅軍紀,一回開封就下令軍隊各歸兵營,開封城中沒有發生以往五代改朝換代時出現的那種燒殺搶掠的混亂局面,因而得到原後周大小官吏的支持。北宋建立伊始,後周一些帶重兵在外執行巡邊使命的將領,如慕容延釗、韓令坤,都表示擁護宋太祖登皇帝位,只有盤踞潞州(今山西上黨)的昭義軍節度使李筠及在揚州的淮南節度使李重進先後起兵反抗,於是宋太祖親率大軍平叛,在不到半年的時間裡先後擊敗李筠和李重進。他們的失敗,使得一些勢力較小,又對趙匡胤代周不滿的地方藩鎮更感到無力與中央抗衡,也只得表示屈服。這樣,北宋在原後周統治區已基本上穩定了局勢。

陳橋兵變黃袍加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