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侍奉父母的过程中,培养起一个孩子永远不和人对立的心!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刘余莉品读《群书治要》

在侍奉父母的过程中,培养起一个孩子永远不和人对立的心!

《群书治要360》讲座第59集03

从侍奉父母的过程中,培养起一个孩子永远不和人对立的心,即使自己受了委屈,受了误解,好心不被父母所认同和理解,还把自己痛打了一顿,都不可以怨恨父母。

在侍奉父母的过程中,培养起一个孩子永远不和人对立的心!

【曲礼曰。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安民哉。】这句话出自《群书治要》卷七《礼记》。

这个“俨”就是恭敬、庄重的样子。《曲礼》说:『毋不敬』,就是一切恭敬,对一切人事物没有不恭敬的。“毋不敬”从哪里做起?我们的恭敬心是从哪里培养出来的?首先就是从孝敬父母来培养。

我们看在《礼记》中有很多关于孝敬父母的礼,譬如说在《内则篇》中讲,儿女侍奉父母应该怎么侍奉?这个古礼有规定:在鸡刚叫头遍的时候,就要赶紧起床,不能懒惰,天已经亮了还在睡懒觉,家事都留给父母做,这个就不符合礼;起床之后,洗脸、洗手、漱口,戴上冠帽,冠,戴上帽子,穿上端服(就是古代做官的人在正式场合所穿的衣服),再套上蔽膝,系上大带,再把这个笏给插好,我们看电视剧,看到古人在觐见皇帝的时候,有一个长方形的记事板,这个叫笏。左右佩戴好饰物,为什么要左右佩戴一些饰物?怕的是一旦父母有需要。

在侍奉父母的过程中,培养起一个孩子永远不和人对立的心!

打扮整齐之后干什么?来到父母舅姑之所(舅姑就是指的公婆),来到了父母公婆所住的地方,“下气怡声,问所欲而敬进之”,说话要和颜悦色的说话,问父母公婆需要什么,就恭恭敬敬地给他们敬奉上什么。这个色就是指温柔的面容,要用温柔的面容来呈奉父母,即使父母有了过失,做错了事,仍然是“下气怡声,柔声以谏”,还是要和颜悦色地、低声地、温柔地加以劝谏。不能因为父母做错了,就厉声厉气地把父母呵斥一顿。

“谏若不入,起敬起孝,说则复谏”,如果你的谏言、规劝不能够被父母所采用,你还要更加恭敬、更加孝顺,没有什么抱怨之心,等到父母高兴的时候,再次去向父母进谏。如果父母不高兴了,生气了,把儿女打得都流血了,也不敢有怨恨之心。不能说你劝父母是为了他好,他不接受,甚至还把你打了一顿,你就对父母心怀怨恨。

在侍奉父母的过程中,培养起一个孩子永远不和人对立的心!

这一段礼的要求,就是从侍奉父母的过程中,培养起一个孩子永远不和人对立的心,即使自己受了委屈,受了误解,好心不被父母所认同和理解,还把自己痛打了一顿,都不可以怨恨父母。

我们想一想,这一点我们现在人能做得到吗?现在父母骂你一下,说得重一点,打你一下,你就和他怒目而视了,这个对立心很容易就起来了。到了社会上,老师说你一下,你不高兴了,再打你一下,现在的老师怎么敢打人?学生回家告父母,父母回去就去找校长,校长再去找老师,那这个老师还敢说孩子吗?这个孩子还能够受教吗?所以这个孩子犯了错误,老师不敢给他指正,那怎么还能够有好的教育结果?甚至于现在他不理解,怎么样?把父母老师给杀了的都有。

所以你看,社会之所以出现这样悖逆反常的行为,都是因为失教的原因,不知道什么行为是正确的,什么行为是错误的,反而都积非成是,把错误的积累多了,人们认为是正常的;而那个正常的,儿女对父母很恭敬、很孝敬的行为,却认为是不正常的了。后面还讲到,父母过世之后你想要去做善事,要想给父母留下美名,

即使这一件事遇到很多的困难,也要把它做成,这个对父母的恭敬心,就从这些礼上表现得淋漓尽致了。

在侍奉父母的过程中,培养起一个孩子永远不和人对立的心!

我们想一想,如果一个孩子从小接受了这样良好的礼仪教化,还会出现我们现在社会所出现的打骂公婆、不孝顺父母、跟父母顶嘴,甚至把父母撵出门外不侍奉,还打爹骂娘的现象吗?这些全都是因为没有礼教的原因。所以这个礼教它不是吃人的礼教,它确实是维护人,而且让人过一个真正幸福美满的人生,让社会安定,国家治理良好的教育。但是我们认识不到它的深意,还把它批评为繁文缛节,这个是我们不能够了解礼防患于未然的这种效果。

在《礼记》上还记载着一个故事,也可以从中体会到古人他对父母的恭敬之心。担任乐正之职的子春,在下堂的时候,不小心把自己的脚给伤到了,结果过了几个月,他还是面带愁容。有一个弟子就问他说:“老师,您的脚已经好了,为什么过去了这么长时间,您还是满面愁容的?”子春怎么回答的?他说:“父母生下我们的时候,给了我们一个完完整整的身体,我们要把这个身体完完整整地保护好,这才是孝。

在侍奉父母的过程中,培养起一个孩子永远不和人对立的心!

所以,如果我们尽孝的话,每行一步路都不能够忘记父母,每说一句话都不敢忘记父母。如果我们每走一步路都不忘记父母,每说一句话都不忘记父母,我们走路的时候就会选择那个大道,而不会选择那些可能有危险的羊肠小路,邪僻的小径;如果有舟可乘,就不会冒险涉水过河,都是因为不敢以父母给的身体去做危险的事。如果你每说一句话都不敢忘记父母,你就不会口吐恶言,因为你一旦口吐恶言,别人也会以恶言对待你,你就会辱没自己的名声,甚至让父母蒙羞。这样才算尽到了孝。”

你看这个古人,他不仅仅是这样学习的,他在生活中也确确实实是这样力行的。子春,他因为一次没有注意,把自己的脚给伤到了,他都觉得自己没有恭敬心,没有尽到对父母的孝心。

所以前面我们也讲,在《礼记》上说:“身也者,父母之遗体也。行父母之遗体,敢不敬乎?”我们的身体是父母给予的、生养的,用父母所给予的身体去做事情,怎么敢不恭敬?所以生活起居不庄重,就是不孝的表现;事奉君主不尽到自己的忠心,也是不孝的表现;做官不敬业,这也是不孝的表现;与朋友相处不诚信,这也是不孝的表现;上阵作战不勇敢,也是不孝的表现。为什么?因为以上这五者都做不到,灾祸会殃及父母,怎么敢不恭敬?

在侍奉父母的过程中,培养起一个孩子永远不和人对立的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