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规模减税确保“稳中有进”

【欧洲时报】中国深化增值税改革政策4月1日正式落地,规模达1万亿元人民币的减税红利宣告开启。作为今年2万亿元人民币规模减税降费的“主菜”,这项新政的实施将进一步激发中国实体经济的内生动力,在经济增长放缓的当下,起到稳定市场预期、提振市场信心的作用。

此次深化增值税改革,将制造业等行业现行16%的税率降至13%,将交通运输业、建筑业等行业现行10%的税率降至9%,相关行业的负担将显著减轻,而制造业等作为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难看出这项改革扶持实体经济的用意十分明显。

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对实体经济的重视和倚重程度要高于欧美国家,自经济增长放缓以来,实体经济受到一些影响,不少企业出现经营困难,市场上也出现过一阵“脱实向虚”的议论,认为实体经济有困难可以更多向虚拟经济要增长。中国经济决策层及时制止和扭转了这种倾向,不断强调实体经济在经济发展中的支点作用,并将振兴实体经济作为经济政策制定的基点,陆续采取了连续降准、减税降费等一系列货币、财政举措。

2018年中国为企业和个人减税降费约1.3万亿元人民币,2019年又进一步扩大减税降费规模,官方希望以此激发经济活力,确保“稳中有进”。这是中国连续大规模减税降费的重要内因。

当然,中国实施减税降费政策,也有一定外部环境考量。在这一轮世界经济复苏过程中,各大经济体普遍放弃了传统的经济刺激措施,转而加大了对财政政策的使用,这其中减税被作为重要手段。特别是第一大经济体美国,在去年初实施了1.5万亿美元的税改法案,加之美联储进入加息通道,带来大规模资金回流美国,给其他经济体造成压力,纷纷跟进减税、加息,以对冲美国政策的“外溢效应”。这其中,中国经济受到的影响虽然不大,但也需要重视中国国内资金加速外流、对中国利用外资形成挑战等影响。在此情形下,中国加速财税制度改革,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无疑会进一步激活中国市场的吸引力。

所有的减税政策都会带来两大疑问:一是减税带来税收下降,政府债务及民生开支如何处理;二是减税之后企业可能选择套现,而非复兴经济。在这两个问题上,中国的减税降费无疑体现出优势:一方面,减税降费以确保民生等领域的刚性支出只增不减为前提,以用政府的“紧日子”换取群众的“好日子”为前提;另一方面,减税降费同时适度提高赤字率,又不允许新增隐性债务,确保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总体可控;更为重要的是,中国此次减税降费是与经济转型升级同步,强调减税降费是“放水养鱼”,目的是增强发展后劲。

减税降费是中国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系列措施中的一环,不是为了解决某一经济问题而采取的单一举措。从过去着眼于外贸和投资,到如今控制杠杆、收缩货币、通过大规模减税降费使积极财政政策“加力提效”,中国经济管理的关注点正明显从管理总需求转向管理总供给,而正是这样的转换,在平衡中国经济增长放缓与转型升级的双周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