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著名的歷史事件是假的?

無筆史官


說到著名的歷史事件,有哪些是以訛傳訛,不真實的呢。

有書君揀選了幾個一直被大眾誤解的歷史事件。

一、 《鍘美案》真的只是戲說,不是真事。

在諸多戲文裡,陳世美貪慕榮華富貴,拋妻棄子,在廣大人民群眾中就是個渣子,但實際上,《鍘美案》是一個妥妥的虛構故事。

陳世美的歷史原型為清代順治年間官員陳世美,又名陳年穀,其為官清廉、剛正不阿,為當時清官。

因他身為為貴州分守思仁府兼石道按察使,兼布政使參政。許多同鄉親友前來打秋風,求辦事,他煩不勝煩,吩咐下人緊閉門戶,一概不見。

有個老鄉想找他開個後門,吃了閉門羹,於是這個老鄉很陰險的寫了陳世美拋妻棄子的一齣戲,還到處演。

明明陳世美是清朝人,包拯是宋朝人。戲文裡把為兩人安在一起,上演了一出《鍘美案》,讓陳世美成了貪慕虛榮、拋妻棄子的負心漢。

二、 諸葛亮三氣周瑜不存在。

《三國演義》把周瑜描繪成心胸狹窄、妒賢忌能的典型,當他一發現諸葛亮的才智超過自己,便想方設法謀害,必欲除掉孔明而後快,結果他的計謀被諸葛亮一一識破,自己反中了諸葛亮的謀算,一而再、再而三地被氣得吐血身亡,臨到絕命之時仍發出“既生瑜,何生亮”的仰天長嘆。

就三氣周瑜的故事性來說,確實很生動形象,戲文裡也常演出這一幕,但這一事件,與真實的歷史有出入。

歷史上的周瑜本人出身豪門,風姿英發,心胸廣闊。東吳老將程普,早年跟隨孫堅,自以功高,瞧不起年輕的周瑜。但周瑜並不與程普計較,最後使程普自己折服,程普後來說道:“與周公瑾交,如飲醇繆,不覺自醉,”表明他感受到了周瑜的雅量與人格魅力。

事實上,從赤壁之戰結束到周瑜病逝的兩年間,諸葛亮正在零陵一帶做安撫籌備工作,兩人根本沒有見過面,談不上交手。所以,“三氣周瑜”事件是個虛構的小說橋段,不是歷史真事。

舉了兩個我們的歷史假事件,我們再來看一下國外的。

三、 哥倫布第一個發現美洲大陸的美麗誤會。

哥倫布第一個發現美洲大陸,這一度是連還在上學的小孩子都堅信的事實,而且至今也有一些人這麼認為。

但據相關資料證明,實際上,維京人比哥倫布早發現了幾個世紀(他們在哥倫布出生幾百年前可能就在“新世界”裡建起了小村莊)。

即便這是假的,但單從技術方面來說,哥倫布從未涉足過今天美國的土地,而是一生都呆在了東印度(今天的海地島(Hispaniola)和東加勒比海地區(eastern Caribbean))。

但不可否認的是,哥倫布的確是一個英勇的探險者和出色的航海員。他冒著生命危險,從西班牙一路向西遠航,僅憑這一點,他也應該得到人們的認可和掌聲。

四、 英國“麥田怪圈”事件只是個惡作劇。

在上世紀八十年代,英格蘭威爾特郡的一些麥田裡,出現了許多複雜的圖案。當地人感到十分驚奇,稱它們為“麥田怪圈”。

由於這些圖案來源成謎,吸引了許多人前來參觀,並引起了大量猜測。

許多研究人員也對此展開了想象和研究。

由於“麥田怪圈”在一夜之間出現,研究人員認為這是外星人飛船的著陸點,再一分析威爾特郡也是巨石陣的所在地,而巨石陣被認為是最最早的外星人藝術傑作。

因此,外星人飛船著陸點這一猜想得以證實。人們對外星人的足跡產生了濃厚興趣,紛紛來參觀這個著陸點。

而事實上,這是當地水彩藝術家道格保爾和戴夫喬利兩個人在酒醉後用鐵棒、平木板和繩子踩出來的。兩人到1991年才承認這一傑作是他們所為。

在此之前,足足有十多年,人們都沉浸在外星人來過的激動裡。

歷史事件,經由人們口耳相傳,難免有謬誤之處,想要得到事件真相,還是要以正規史料為主,多方比對資證。方能最大程度還原歷史真相。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我們以前被灌的那些“雞湯文”,很多都是假的。

還有沒人記得“愛迪生救媽媽”的故事?這個故事應該來自小學課本,講的是愛迪生7歲的時候,他媽媽忽然得了急性闌尾炎。

醫生來了之後,說需要馬上做手術才行。但是,家裡的光線太暗了,沒辦法做手術。正在大家著急的時候,愛迪生想到了好辦法,拿來鏡子聚攏光線,幫助醫生完成手術。

多麼聰明的孩子啊!但是,愛迪生7歲的時候是1854年。第一例闌尾炎手術是在1886年,也就是說,那時候的醫生還完全不懂怎麼做這個手術。

所以,這個事件是假的。


被廣為傳播的,還有牛頓和蘋果的故事。據說牛頓某天坐在蘋果樹下休息,一個熟透的蘋果正好落下來,砸在了他的身上。於是,牛頓悟出了萬有引力。

其實,這個故事也是無中生有。1752年,威廉·斯蒂克利出版的關於牛頓生活的回憶錄中,首先提出了這個故事。

牛頓本人從未記錄過這個故事,很多的傳記作者,都是從牛頓的親友口中聽說的。實際上,牛頓在此之前就一直在研究有關力的問題。蘋果的故事,很有可能是傳記作者演繹出來的。


還有一個經典的故事,來自富蘭克林。

故事告訴我們,富蘭克林是個偉大的科學家,他為了研究電,專門製作了一個風箏,趁著大雷雨的時候出去,放飛自我——不對,是放飛風箏。風箏被閃電擊中後,富蘭克林也感到手部發麻,還把電引入到了萊頓瓶裡。

多麼勇敢的行為啊!實際上並沒有。富蘭克林只是提出了可以做這種實驗,他自己並沒有嘗試。

雖有有人言之鑿鑿的說富蘭克林做過實驗,但是沒有任何證據,以及任何資料。

後來俄羅斯物理學家裡奇曼在1753年做了這個實驗,然後,被電死了……


最後一個非常經典的故事,就是達芬奇“畫雞蛋”。

小學課本中出現過,說達芬奇小時候學畫畫,老師讓他先畫雞蛋。畫了一張又一張,畫了很多很多。有些版本的演繹中,甚至說達芬奇畫了3年的雞蛋。

其實,這只是一碗雞湯。達芬奇很小就表現出繪畫天分,去當學徒學畫的時候,已經有了一定的繪畫技巧,不用畫太多雞蛋的。

而且,達芬奇在學畫的時候,要學習素描、繪畫、大理石雕塑、青銅澆築等課程,還要熟悉各種機械、工程和建築知識,根本不可能有3年時間畫雞蛋。

這個流傳已久的故事,是假的。


當然,我們身邊還有很多這樣的歷史故事,別太認真,僅僅是雞湯而已。


七追風


有很多吧,看到這個問題我很興奮,終於可以暢所欲言地吐槽了。80後90後的朋友們也許記得小學語文課本里有《愛迪生救媽媽》的故事。大概意思是愛迪生的媽媽闌尾炎發作需要做手術,但是醫院停電了,7歲的愛迪生(或許6歲?)把幾塊鏡子拼在一起,把光聚在一點,然後手術得以正常進行,媽媽獲救了。實際上,愛迪生7歲的時候,闌尾炎手術還沒有臨床,他的媽媽不可能在那個時候手術。

還有很多例子,富蘭克林放風箏、愛因斯坦做手工小板凳、達芬奇畫雞蛋,呵呵,都是假的。不光是外國,還有中國的故事啊,大家或許記得司馬光砸缸,實際上,砸的不是缸,是甕啊。大家還記得李四光吃墨水的故事嗎?大意是李四光在大過年還在工作,家人為他端來了饅頭和醬菜讓他蘸食,他太認真了,把饅頭蘸著墨汁吃得滿嘴黑。這個故事還有很多個版本,有魯迅版、竺可楨版、朱德版等等,反正他們全都蘸墨水吃過饅頭,具體是誰吃的,就不可而知了。

後來,我有個結論,名人軼事大多數是假的,某某皇帝母親夢到神仙、月亮等等然後他降生,都是假的。還記得列寧嗎?他坐牢的時候把麵包做成墨水瓶,當然也是假的。

魯迅說過那麼多話、莫言說過那麼多話、白巖松說過那麼多話,但凡是和心靈雞湯有關的,一準是假的。前年楊絳去世,刷屏的那句名言就是假的,“世界是自己的,和他人好無關係”。呵呵呵。


大先生的故紙堆


上世紀60年代初,一支考察隊在一處遺址中感染了植物病毒,幾乎所有人都死了,一時震驚了全國。但是很不巧,當時正值十年動亂時期,國家根本沒有精力去調查。 到了70年代末的時候,國家政局穩定了,終於騰出手來去調查家年前的大案了。


國家組織了調查隊,彭加木擔任領隊。在調查過程中發現了一枚雙魚玉佩,據說有能夠進行人物複製。彭加木怕有什麼危險,就自己一直貼身帶著。不久後彭加木去羅布泊考察,幾個月後就消失的沒有蹤影了,而關於他的失蹤一時間有很多說法。

民間的種種猜測:

1957年,彭加木的身體檢查出了惡性腫瘤,有人告訴他羅布泊有一種特有的植物,對治療腫瘤有神奇的效果。為了自己的生命,他決定去羅布泊尋找,羅布泊的環境一直很惡劣,他本就身體不好,扛不住倒在了一個小角落。

還有一種很普遍的說法,就是說彭加木利用雙語玉佩穿越成了王莽,去治理古代的社會了,把他經歷的社會模式都搬過去了,利用權力一直在做改革。他穿越的太突然,自己都沒有反應過來,什麼都沒來得及留下。

另外的一種說法就是他被秘密的接到了美國,帶著自己的所有技術,帶著國家的秘密,去美國過更好的生活了。因為害怕被指責,所以乾脆換了之前的名字和身份,再加上美國的特殊保護,所以我們找不到。

官方給出的相關解釋:

1980年6月16日隊伍的飲用水用盡,天氣炎熱,沒有水是絕對不行的,向外求助的等待時間又太長。沒辦法,彭加木就自己一個人去找水了,走的時候因為害怕隊員阻攔,所以並沒有說一聲,只是留下了一張紙條說明去處。

大家看到紙條的時候已經是18日的中午,而且當時人們覺得彭加木三次來過這個地方,各種環境都很熟,因此並沒有擔心。後來好多天過去了,一點消息也沒有,大家才著急,出去尋找卻沒有一點結果。

之後國家出力尋找,前後加起來達到了1000人前往羅布泊搜尋,而且一找就是幾年的時間,附近幾千公里的能找的地方都找遍了,也是一點蹤跡都沒有。


傳說老法醫日記:

2006年4月15日一支考察隊在庫木塔格發現了兩具乾屍,屍體嚴重變形,根本無法辨認,於是送到了專門的機構做研究,當時就有人猜測這可能是彭加木,因為與大體的失蹤地區相符。

DNA結果出來以後,證明了這其中一具屍體就是彭加木的。大家一陣興奮,但也很不解,這個人怎麼突然就會死呢。進一步的研究發現屍體有多處暴力的痕跡,算起來能有27處傷,這就表示他是他殺而死。

彭加木的隊員沿著腳印尋找過他,表示路上還有糖果紙皮。這就是一個疑點,那麼惡劣的環境怎麼留的住這麼輕小的東西。


羅布泊不適宜人類生存,還有未知的危險,基本沒有人進去,也就是說兇手只有可能出現在同行的隊員身上。當時的情況可能是彭加木執意要去找水,大家怎麼勸都不行,最後發生激烈的爭執,發生了撕打。可能是由於當時混亂,一失手打死了彭加木。

對於彭加木的死誰也逃不了責任,但是誰也不想因此回國接受刑罰。於是大家就決定自行處理掉屍體,把紙條上的時間也改成了17日的上午,大家一起製造著他失蹤的假象,這樣就不會受到什麼懲罰,反正也不是故意殺人。

時間已經過去太久了,我們沒有必要再去糾結老法醫的猜測真不真,並沒有什麼實質的意義。(最後一種不代表本人的觀點)


史之策


其實詳細的考察歷史,很多歷史事件都會有問題,只是因為民間傳說傳久了,它就變成真的了。

一、趙高是太監

作為十大太監之首,趙高在人們的印象中就是個陰柔無比狡詐的太監形象,無數影像作品為我們生動的描寫了……假的趙高形象!事實上,趙高是一個身強力壯,文武雙全的正常人,他讓自己女婿殺死胡亥,那就證明他有女兒。那麼是為什麼讓人們認為趙高是個太監呢?

《史記·李斯傳》中,司馬遷寫了一句話,說趙高是宦人出生,對皇帝鞠躬盡瘁。於是大家普遍就認為,趙高是個太監。但後世眾多古籍的出土,學者們突然發現,宦人居然是內官的專稱,太監叫宦閹,然而大家的思想已經定型,趙高也只能委屈的做一個太監了。

二、烽火戲諸侯

周幽王搞的這一手浪漫把戲非常有名,傳說周幽王為了讓寵妃褒姒一笑,點燃烽火召集諸侯,諸侯們猴急火燎地趕過來,卻被褒姒“嘲笑”了一番,一次就算了,周幽王搞了多次烽火戲諸侯,後來諸侯們都不願意來了,到了最後,蠻夷真的進犯,周幽王也只能乖乖等死了。

其實,在歷史上,烽火臺的第一次出現是在戰國時期,而且功能都是警示,先不提能不能看到,就算能看到,在那個年代,召集部隊趕過來,諸侯要用多久?點兩次,諸侯一年的時間就浪費在了路上。

三、荊軻刺秦

荊軻作為歷史上最著名的刺客,一手荊軻刺秦王是讓後世的人銘記了他的名字,就是這麼一個第一刺客,為何還會暗殺失敗呢?

史書上寫,荊軻第一刀失敗,嬴政嚇得到處亂跑,荊軻在後面持匕窮追不捨,兩人繞柱走,而且還追逐了不斷的時間,然後“臺下”的大臣們慌忙喊:“王負劍!”。是的我們沒有看錯,在皇帝遇刺的時候,自己的大臣們還在加油打氣助威,王必勝!我就在臺下喊口號就好了。然後我們還得深究另一個問題,是什麼讓一名身穿正裝長袍,腰上彆著一把長長的劍的人跑得過一名身手矯健的刺客呢?兩人甚至還有餘力在大殿上捉迷藏,身為一個王,身邊一個能擋劍的勇士都沒有?這其中肯定有不為人知的蹊蹺,可惜已經淹沒在歷史長河中。

參考資料:《史記》、《中國歷史五千年》


歷史風雲錄


康熙智擒鰲拜,是個著名的歷史事件,但也顯然是個假的不能再假的童話故事。

康熙少年神武,經過縝密策劃,精準執行,最終智擒鰲拜,聖祖的光輝耀然紙上。這個故事,有許多個版本,比較主流的版本是這樣的:說是康熙為了剷除鰲拜,訓練了一批少年太監,平時假作在宮中陪康熙玩耍布庫,以降低鰲拜戒心。時機成熟後,康熙召鰲拜覲見,在他要做的椅子上動了手腳,把一條腿弄折了,後面站一個布庫少年扶著椅子,鰲拜坐下後,遞給他一杯茶,茶托是涼的,杯子是滾燙的,鰲拜一掀茶杯被燙手,身體搖晃,後面扶椅子的布庫少年一鬆手,鰲拜摔倒,眾少年一擁而上,鰲拜束手就擒。

這樣的情節,也就是編編電視劇吧,還得是戲說那種,如果康熙就這樣的智商,抓破頭皮佈下個這樣的局,無法想象他怎麼能當上六十多年皇帝。

事實上,康熙要除掉鰲拜,是易如反掌的事情。鰲拜再牛,要見皇帝時,也只能是單身一人,他縱有千軍萬馬,也無法帶一兵一卒進宮,否則就是造反,鰲拜想造反嗎?鰲拜或許是個權臣但絕對不是奸臣,他從來就沒有過造反的念頭。

康熙再無實權,在宮內還是他的天下,況且當時他已結婚親政,一聲令下,百把來個侍衛是隨時能叫到的,何況鰲拜並沒有造反的念頭,他對康熙也沒有什麼戒心。所以鰲拜一入宮中,就完全在康熙的掌控之下,康熙說要什麼時候,在哪裡逮捕他,他就得在那個時間那個地點被逮捕,康熙只要想逮捕乃至殺死鰲拜,機會實在太多。

既然這麼簡單,為何清朝文人們要把此事大肆渲染,還要編寫這樣無腦的童話故事來愚昧自己呢?這涉及到事情的本質,康熙剷除鰲拜的本質,是一場政治鬥爭,是權力的爭奪,逮捕乃至殺死鰲拜當然容易,難的是如何平息事後可能出現的動盪,如何安撫可能由此引發的一系列問題。

如果僅僅抓住鰲拜一個人,就可以奪回全部權力,那康熙早就把鰲拜抓起來了,為什麼要等到親政兩年後才擒拿鰲拜?因為這個時機,來得太好了。

我們知道,鰲拜是四名輔政大臣之一,而這四人,都出自皇帝親統的上三旗(正黃旗、鑲黃旗、正白旗),他們的利益與皇帝是一致的。而且同時,這四人裡沒有一位是皇室成員,這也是對他們力量的限制,是輔政制度的高明之處,意味著即使他們抱團,最多也就能控制上三旗的力量,還有多方勢力可以對他們進行牽制。

何況鰲拜等四人,也就是兩黃旗、正白旗這上三旗本身根本就尿不到一個壺裡。動不動就為了幾畝地、一點權力就劍撥弩張,恨不得相互殺了對方。而實際上,鰲拜後來正是這麼做的,他先是把正黃旗的索尼擠出權力核心,把正黃旗逼到了自己的對立面,隨後又搶了正白旗的土地,把正白旗的蘇克哈薩殺死,這是徹底把正白旗變成了自己的敵人。如果四大臣真要專權,擰成一股繩或許還有點力量,鰲拜這樣玩,分明是分權,哪裡是想專權?

從康熙的角度來看,如果親政伊始,就直接收回權力,搞不好會引發波動,而鰲拜這樣一波操作下來,上三旗已徹底分崩離析,這時候的政治格局,對康熙來說實在是再理想不過,鰲拜已完全失去了跟皇帝對抗的實力,輕輕拿下鰲拜,就可以解除後顧之憂,至於什麼時候在哪裡逮捕他,只是看康熙高興而已。如果康熙沒有壓制上三旗的實力,就算拿下了鰲拜,又有什麼作用呢?

但歷史書上所記載,康熙之所以能奪回權力,關鍵就在於他巧妙地安排了智擒鰲拜這一齣戲,這個故事,顯然經不起推敲,只是滿清御用文人為主子所編的一個童話而已。


小院之觀


傳統印象裡,在朝鮮戰爭中,志願軍很多時候都是使用的人海戰術,由於苦於裝備和活力的不足,不得已在進攻的時候採用人海戰術向敵人發起衝鋒。

李奇微在回憶錄中描述戰爭中志願軍時說:他們以密集的戰鬥隊形,採取波浪式的衝鋒方法,連續不斷地衝擊陣地,直到被美軍密集的火力擊退。

包括我們自己拍的那個《我的戰爭》的電影,以及韓國那部《太極旗飄揚》裡,志願軍在劇情中的表現也是密集的進攻隊列。

這種不畏生死、英勇向前、向前衝鋒的形象,始終成為我們對志願軍的固定思維。

其實,真實的志願軍進攻隊列可不是簡單的“波浪式”密集隊列攻勢,雖然我們也是類似於人海戰術,但這不是簡單的像鬼子那種沒腦的萬歲衝鋒等待機槍收割的那種,而是在解放戰爭時期業已成熟的散兵線三三制戰術。

這種戰術下,看似戰場上志願軍戰士人潮湧動,實則這裡有無數的攻擊小組,各小組以自己的攻擊目標為方向,進攻時採取靈活穿插、交替補位、在戰場大環境下,以快速衝鋒、以多打少等戰術動作完成自己的局部戰鬥任務,進而保證整個戰場的勝利。

萬歲衝鋒和中式人海戰術的不同。

在狂熱的宗教感召或者領袖召喚下,懷著對君主或教宗的無限熱愛,士兵們做出瘋狂的不顧一切傷亡向前衝的集體衝鋒,這種衝鋒,在古代被密集的箭雨收割,在現代則被機槍等密集火力收割。

不管在日俄戰爭,還是諾門坎戰役,還是太平洋戰場上,日軍都做出了無數次瘋狂的萬歲衝鋒行為,在久攻不下或者瀕臨絕境的時候,大批頭纏白布、端著刺刀步槍的日本士兵在“板載”的吶喊聲中衝向敵陣,隨後被密集的火力全部收割。

在朝鮮戰場上,由於裝備上的極其落後,我方的進攻在很多時候都是晚上進行,進攻時以手榴彈開路,使用步槍和衝鋒槍邊掃射邊快速突進,利用人數優勢,消滅一個區域敵人後再迅速攻擊下一個目標。

這種進攻方式下,一個士兵傷亡了,後面的士兵迅速補上他的攻擊位置,有條不紊,始終保持進攻隊形的穩定,這就能保持強大的戰鬥力。

在戰鬥前,往往誰死了由誰代替,是之前就規定好的,各自記住自己的位置、次序,進攻時的各種信號、口號也都規定好了,一點都不會亂。

至於現在電視上拍的那種戰爭大片,雖然也是很逼真,各種特效做的也不錯,但是放在當時真正的戰場環境下,炮聲隆隆、炮彈滿天飛,槍林彈雨下,耳朵都震的鼻子出血,如果事前不做好精密的安排,人海戰術一上去就立刻亂了,就成了單純的被收割的韭菜了。

有了周密的安排,士兵們在衝鋒的時候,按照自己的戰鬥序列前進,注意周圍人的各種信號或口號,這樣即使戰場再混亂,大致上也亂不了。


雲中史記


歷史本該真實,但是因為流傳的時間過長,傳著也就扭曲了,以至於今天很多我們聽到的歷史都是假的。下面我們就來具體的看下:

好壞潘金蓮:

這個女人可是很多人謾罵的對象,一提起女的出軌張嘴就罵她是潘金蓮。因為在大家的心裡,這是一個很壞的女人,自己給別人做丫鬟的時候就各種勾引男主人,最後主家女人忍受不了了,就把他賣給了做燒餅的武大。

兩個人雖然不像夫妻,也沒有任何感情,但是武大對她很好,她也每天老老實實的在家做活。但是時間不久,武大的弟弟回來啦,她居然各種勾引人家弟弟。好在這個弟弟很正經,眼嚴厲的告誡這個嫂子不能做對不起他哥哥的事。之後有事就離開了。

剛走不久,著名的花心男就出現了。每天找賣茶的老太婆去勸說潘金蓮出軌,沒事二人就去茶店親熱,大家都是不遠的住著,很快就把這件事傳到了武大的耳朵,武大要氣死了,衝進去就親眼看看還被打了個半死。

最終臥病在床的時候被潘金蓮毒死。這個女人以為從此可以光明正大的出軌了,但是沒活幾天就被砍死了。

這件事聽起來讓人很氣憤,覺得都沒有心情去辯真假,只想罵人。但是這件事真的不是真的。潘金蓮其實是富家子女,武大去他家做工,她看上了老實能幹的武大。兩個人是很恩愛的,還有了四個孩子。

不知道是從什麼時候起潘金蓮就成了女性恥辱的代表了,人家也是長的很好看,還明白道理的人。

康熙之世盛還是不盛:

現在大家都覺得康熙的時候很富有,經濟發展的很好,只要一提到這個人,就很習慣的加上盛世這個詞。其實並不是這樣的。那個年代一直不停的打仗,國庫早就是空空了。

焚書坑儒殺的是誰:

我們現在理解的就是打壓儒學,見到學儒學的就殺,四處迫害這群人。其實不是的,當年殺的只是一些算命的和看面相的人。我們現在都覺得那種行為很瘋狂,不應該殺死讀書人,人家確實也沒有殺啊。

滿清滅亡詛咒靈不靈:

傳愛新覺羅部落欺騙過葉赫部落,說是不攻打葉赫,但是最後卻差點滅亡了葉赫一族。從此就有了極大的仇恨,詛咒滿族在肯定會滅亡,還定下規矩不準任何女子嫁給皇室。

這其實是假的。清朝的皇室娶葉赫族的女人很多。沒錯,清最後去世滅亡了,但是那是因為自己政治內部的問題,腐敗的百姓都很難活下去了,倒下了完全怪不得別人。當然了也是因為世界大環境的改變,這種古老的制度已經不符合潮流方向了。但是無論怎麼靠,也靠不到詛咒上去,何況詛咒也是不存在的。

很多事我們都是覺得很熟,其實有的時候離真相是很遙遠的。


歷史試卷



秦始皇修長城一直都被認為是他的一個大工程,甚至留下了孟姜女哭長城這樣譴責他濫用民力,不顧民生的傳統的故事。但其實,羅馬不一天建成的,工程量那麼大的長城也不可能是秦始皇的時候就修起來的。

原因其實也不難理解。從秦始皇滅六國統一天下到秦始皇死去,總共就十年時間,以長城所需要的工程量和當時的技術能力和水平,是不可能完成這個任務的。更何況,秦始皇時期的大工程很多,長城只是其中之一,不可能把全部資源和人力都用到修長城上去。


秦始皇時期,還有幾個大的工程項目。一個是驪山陵,也就是秦始皇陵。一個是龐大的建都計劃,也就是阿房宮,是要從當時的咸陽,也就是現在的西安西北一直修到洛陽,成為一個超大型的城市,充當國家的核心地帶。到秦始皇死的時候,只修到今天陝西和河南交界處。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工程是全國性的直道體系,相當於今天的高鐵網絡。因為戰國時各國車軌軌距不同,所以道路標準也不一樣。秦始皇統一後,下令車同軌,在原來六國各自在國內修建的道路交通體系基礎上進行改擴建,行成為一個直道體系。


這個工程非常龐大,實際上遠遠超出了當時秦朝的工程組織能力,所以只修成了一部分。實際修成的只是一個最最基礎的框架,其中比較著名的,就是現在已經被考古發掘出來的咸陽到九原的這一段,以及秦始皇巡幸天下必經之處的一些主幹道。

秦長城其實也是這樣,秦長城並不完全是清朝修建的,其主體基本上是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完成了的,秦國,趙國和燕國都各自修了,因為這幾個國家都面臨著匈奴的威脅,所以為了抵禦匈奴入侵,就各自在北方邊境修建了長城,只是各自不互相聯通,而是斷頭路。


秦始皇統一之後做了什麼呢?北京在和河北的交界處,存在大量的斷頭路,就是為了防止河北車輛過於頻繁和容易的進入北京境內。秦長城也一樣,所以秦趙燕三國各自修築的長城互相不聯通,只是掩護各自的邊境地區。秦始皇做的,主要就是把這些斷頭路的斷頭處打通,接通,讓整個秦趙燕三國的長城連為一體。

而且,當時的秦長城其實是和四百毫米等降雨線基本重合的,到現在的鄂爾多斯一帶之後就向南拐彎了,往隴西方向過去了,西部終點是今天甘肅境內的臨洮,而不是我們今天習慣說的甘肅西邊嘉峪關。這其實相當於長城的東半部分。


長城一直向西延伸,穿越今天的河西走廊是什麼時候呢?是漢朝。一直到漢武帝時期,奪取了河西走廊,才修築了從今天的鄂爾多斯向西北方向延伸的長城的西半部分。而且,當時的長城不只是到玉門關,甚至一度修建到了今天的烏魯木齊。只不過玉門關往西,今天新疆境內只是烽燧,沒有城牆連接而已。

一般都認為,蒙恬率三十萬秦軍在今天的鄂爾多斯一帶,就是在修長城,其實也不是。修長城只是附帶的,主要的還是備胡,也就是說,在這一帶屯住重兵集團,以此來掩護長城的這個缺口地區,這是一個隨時準備出擊的軍團,不完全是被動防禦。同時,在鄂爾多斯到咸陽的這條線上大量設置郡縣,進行開發和建設。

秦始皇其實就是這樣,後來很多被認為是他完成的事,其實他只是在統一六國以後,獲得了全國性的戰略性思考的視野,開始從整個中原農耕地區的角度來考慮問題,從而做出了許多帶有基礎設施建設的規劃而已,而真正完成主要都是在漢朝。


蕭武


如果要說到歷史中有哪些著名的歷史事件是假的話,我很快想到了近代史關於孫立人殺戰俘以及蔣百里重敗日本人的傳聞,雖然這兩件事情聽起來都非常的讓人感到激動,但是如果從正確對待歷史的角度上來看,這兩件事情卻是假的。

孫立人殺戰俘的真假

孫立人之所以能在近代史中當得上名將兩個字,最主要的就是他在緬甸戰場戰場中建立下的戰績。

而關於孫立人在緬甸戰場中的戰績,一直以來都有一個流傳很廣的傳聞,在這個傳聞中說到孫立人在率軍擊斃了3萬多的日本人後,也同時俘獲了3000多的日本戰俘。


這個傳聞中說到孫立人在面對這些戰俘的時候,表現出了十分的厭惡。

然後他就給自己的手下下了一個命令,讓他們去調查這些日本俘虜,只要有人參與過侵略我國的戰爭,那就全部就地槍殺活埋。

在孫立人的命令下達後,3000多日本戰俘中除了一個在臺灣出生、沒有前往過內地的士兵之外,其他的所有日本戰俘都被孫立人手下的士兵活埋在了緬甸的土地上,成為了緬甸熱帶雨林中的一縷孤魂。


而在孫立人活埋了這3000多日本戰俘後,日本方面毫不知恥地對孫立人發起了譴責,譴責他違反了國際戰俘條約。

以上就是一直被很多人深信不疑的歷史傳聞,這樣的傳聞在不瞭解真相的情況下被人們聽到的話,很多人必然是會熱血沸騰的。

但是我可以告訴大家,這件事情其實是假的,是抗戰結束後很多年國內的一些歷史作家編撰出來的。

孫立人的軍隊在緬甸戰場作戰的過程中,他們的軍隊中是有隨軍記者的。

這個記者會謹慎地記錄下當時軍隊的殺敵人數以及一系列的戰績,最後在回到國內的時候,會在報紙上向人們公佈出這些軍隊在異域戰場中的殺敵戰績。

根據抗戰結束後官方在報紙上的披露,孫立人的軍隊在緬甸戰場中最多的俘虜數量實際上只有300多人。

而因為日本士兵受到武士道精神影響的深重,所以在他們遭遇到絕境的時候,他們是寧願自殺也不願向對手投降的。

正因為這種情況的存在,使得當時想要抓到日本俘虜是非常困難的,所以在抓到這些俘虜後,孫立人不僅沒有殺掉這些俘虜,反而命令手下們要儘量地看好這些俘虜、不讓他們自殺。



在孫立人看來,這些俘虜的腦海中都裝著大量的軍事情報,與其為了洩憤把他們全部都殺死,還不如從他們口中套取軍事情報要來得更有意義些。

在瞭解到這個傳聞的時候,也希望大家不要誤解孫立人,覺得他有什麼造假的行為。

因為所謂殺俘三千的說法根本就不是他自己說出來的,而是某些人在想要博眼球的情況下編造出來的,跟孫立人並沒有什麼關係。

因此並不影響他名將的聲威,他還是他,還是那個在抗戰中建立下不世功績的名將。

蔣百里重敗日本人的傳聞

蔣百里是民國時期非常有名的大軍事理論學家,同時他還是著名科學家錢學森的岳父,關於他也有一個很出名的傳聞。

這個傳聞說蔣百里在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畢業考試的過程中擊敗了所有日本人,從而獲得了當時畢業考試中的第一名,從日本天皇的手中接過了代表著無上榮耀的天皇佩刀。

這個傳聞在提到蔣百里的時候,也提到了在民國史中大名鼎鼎的蔡鍔將軍,說他在蔣百里那一屆考試中取得了第二名的成績,和蔣百里一同從日本天皇的手中接過了天皇佩刀。


這個傳聞和孫立人的傳聞一樣,都是假的,都是後來人們人為編造出來的。

首先蔣百里雖然和蔡鍔有著深厚的友誼,但是他們並不是同屆的同學,蔣百里是1902年入讀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然後1905年從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畢業的。

而蔡鍔將軍雖然1902年的時候就已經在日本讀書了,但是他當時讀的並不是日本陸軍士官學校。

蔡鍔是在1903年的時候才考入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的,因此根本不可能和蔣百里一同參與考試。


還有蔣百里和蔡鍔也不可能從日本天皇的手中得到天皇佩刀,在當時的日本,想獲得天皇佩刀就必須得進入日本的陸軍大學中學習並在日本陸軍大學的畢業考試中取得前六名的成績。

只有陸軍大學的前六名才能獲得日本天皇的佩刀,至於像蔣百里和蔡鍔他們所就讀的日本陸軍士官學校,根本獲得不了天皇佩刀這樣的榮耀。

當時他們最多獲得日本陸軍軍部頒發給他們的懷錶,因此這個傳聞是假的。

所以說這就是歷史中著名的兩件虛假事件,這兩件著名的虛假事件都與日本人有著一定的聯繫,雖然仇恨確實不能忘卻,但是我覺得這樣沒有歷史依據的造假是不可採取的,這種造假行為其實在很多時候與我們所深惡痛絕的“抗日神劇”以及韓國的“抗中神劇”是沒有區別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