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必須成長:
心中有佛,你就是佛。看得見別人的好,你就會更好。
誰是牛糞
蘇東坡牛吧,據稱,其恃才傲物,誰都不服。但是,在其妹妹,蘇小妹的面前,卻總是畢恭畢敬,氣勢矮了半截。
為啥?
從一則故事可見一斑。
蘇東坡有很多高僧朋友。一日,與其好哥們佛印共同在林中打坐,就是現在很是流行的冥想。(現代科學已經證明,冥想確實可以提高人的思維能力。所以,現在,在硅谷,你不參加點冥想的訓練營,都不好意和別人打招呼。)
冥想完畢,佛印收了氣息,看著蘇東坡說:“我看你打坐的姿態,非常像如來佛祖。”
蘇東坡聽到後,心中狂喜!他睜開眼睛,看見佛印端坐在蓮花墊上,攤開的褐色袈裟圍成一圈。抖了個機靈,對著佛印回答道:“我看高僧打坐,活脫脫一堆牛糞。”佛印聽罷,微微一笑,沒有作答。
蘇東坡起身,大笑離去。回家之後,激動的心情還沒過,趕快將此事給蘇小妹嘚瑟嘚瑟,想讓小妹誇他聰明。小妹聽罷,看著哥哥的說:“我的哥哥呀,你又輸給高僧了。佛家有經雲:心有所想,目有所見。佛印心中有佛,所以看你像佛;而你看他像牛糞,是因為你心中只有牛糞呀!”
這個段子,多半為杜撰。
根據蘇東坡流傳下來的文獻,其中,從未提到過有個妹妹。但,據史學家考證,按照其祠堂家譜,蘇東坡確有一個妹妹.不過,是在蘇軾、蘇轍幼年時代小妹妹就夭折了。
看來,歷史上也盛產不少段子手,和今天一樣,人們都喜歡聽段子,嚴肅的東西,市場太小。
TA為什麼討厭
故事聽完了,我想說啥?我想說的是,你要是想更好,就需要學會看得見別人的好。
這件事的本質有兩點:
第一:我有選擇的權力第二:這是一件完全利己主義的事情如果有個座標軸,按照喜歡程度,可以將人分為喜歡、不喜歡、討厭,那麼,你會如何將你所認識的人分配到這個座標系中?
我們都有自己喜歡的和不喜歡的人。而有的,需要將其升級為討厭。總有那麼一個人,或者那麼幾個人,我們甚至無法將其放在不喜歡一欄,就是討厭,雖然我們已經很盡力了。
討厭某個人可能源於TA的個性,TA所表現出來的某種特質正好是你特別不能接受的那種,或者正好和你相關!
小A上班總是遲到,你可能談不上喜歡,也談不上不喜歡TA;小A上班總是遲到,正好你的工作需要TA的配合,於是,你可能會不喜歡TA;小A上班總是遲到,正好你的工作需要TA的配合,你和TA提到遲到的事情,希望TA能改進這樣才不至於影響你的工作,但是,TA居然滿不在乎,於是你很有可能會開始討厭TA。
總之,我們身邊會有很多這樣那樣的人。TA們的價值標準很有可能與我們的不同。在我們在意的那些事情上,滿不在乎。有上這麼幾次,這個人,在我們的心目中,很有可能就被打上了討厭的標籤。
再然後,很神奇,這個人幹什麼都那麼討厭:
TA說的每一句話怎麼都那麼刺耳;TA的每個選擇怎麼都那麼low;TA的每個決策怎麼都那麼的自私;連TA走路的樣子怎麼看起來都那麼猥瑣!於是,這個討厭的人就這樣一直討厭下去了,每一件事,我們總能找出TA不對的地方,反正,TA就是有不對的地方。
注意力的機會成本
這事兒,原理很簡單。
注意力在哪裡,哪裡就是你的世界。當你最近想買一部長城WEY汽車。你會發現,咦,怎麼滿大街都是?你關注什麼,什麼就會更多的出現在的面前。不是這個東西增加了,而是你的注意力轉換了。
選擇我們的注意力投向,這是我們和動物最大的區別之一!
我們的一切都是由注意力決定的。注意力加上時間,發展出了不同的我們。又是一個簡單到經常被我們的忽略的原則。隔壁老王將注意力集中在集中在讀書上,於是TA的話題總是深刻、有趣且能舉一反三;我將注意力集中在今日頭條,於是我能知道最新鮮的故事。
當遇到一件困難的事情的時候,我將注意力放在瞭如果解決不了,損失會有多大上;而隔壁老王卻將注意力放在放在了應該如何找到正確的、有效的解決問題的辦法上。
關注什麼,才能得到什麼。
當你將時間用於關注負能量的時候,就沒有時間關注一些正向的東西。這就是所謂的機會成本。
截止到目前,唯一算得上公平的就是時間了。你一天有24個小時,其他人也是。而時間本身的價值很難講,真正有價值的就是你的注意力投向。給了這個,就不能給那個,時間流逝了。
同樣一條路,可能你每天都只是匆匆趕路,從來沒有關注過路邊四季不同的花開花落。你的關注在腳下與前方的2分鐘之後就會來到的公交車,而不是在這擁擠的城市中綻放的自然之美。你每天看到的都是別人身上令你不快的東西,那你的心情怎麼可以愉快起來。關鍵的問題是,這些不愉快會深深的影響到你。
這個感覺我們都有。如果這一天,早上上班一路很通暢,這一天的感覺都會無比的好。如果是個堵車的歷程,加上有人別了自己幾次,這一天,總是會跑出來比較彆扭的事情。所以,請將我們的注意力放在事情本身的解決方法上,而不是憂慮做不到時的後果或者他人的態度上去。
垃圾進,垃圾出
在計算機科學領域,有個著名的GIGO原則:garbage in, garbage out。翻譯過來就是:垃圾進,垃圾出。
錯誤的輸入,將導致錯誤的輸出。有時,事情真的就是這麼簡單。看一個人,如同看待一個帶著疤痕的蘋果,難道非要將爛的地方削下來,然後吃了,而將好的部分丟掉嗎?盯著別人缺點不放,就如同使勁地嚼著蘋果爛掉的部分一樣,只有害,沒有一點好處。搞不好,還會致癌呢。
現代神經學已經搞清楚了人們是怎麼學習的,或者說人們的技能是如何提高的。當你開始專注的一件事情或者學習的時候,相關的神經元會建立起連接。隨著你在一類事情上花的時間和關注越來越長,這種神經元之間的連接就越來越強大。
神經元之間的連接,以及神經元連接外面裹著的髓鞘的厚度,是隨著使用而增加的。
用的越多,越厚。改變起來就越難。越是關注哪些不好的地方,你的大腦中的相關的神經元連接就會越強,你要改變它就會越困難。
所以,習慣於關注負面的東西,這些“負面”的連接會越來越厚,形成這樣的想法也會越來越自然。不信,你去看看你的朋友圈,總是有些人所發佈的內容基本都是負面的消息,而總有那麼一些人,展示的是積極與美好。
用進廢退
大腦的這個機制,稱之為用進廢退。
“用進”,就是越來越厚的過程
“廢退”,就是越來越薄的過程
這,也給我們指明瞭一條有效卻並不簡單的改變之道。
我們不會因為一件事情簡單就去做,也不會因為一件事情的艱難就放棄。對吧,我們是誰!
第一階段,也就是現在我們所在的階段:討厭某個人。
由於某個人的某些地方的不好,所以我們討厭TA,從而看不見TA的好的地方。
階段二:不那麼討厭。
這時,需要我們轉變觀點:這個人一定有什麼可取的地方。也就是說可以區分TA身好的和不好地方。要知道,TA是一個客觀存在而已,世界上的人沒有絕對的好,也沒有絕對的壞。
沒有非黑即白的事情,人們都是有灰度的。接受這個世界的灰度,同時就接受了有灰度的人。因為我們自己也是這樣的。簡單的換個位置,也許我們就能建立同理心,學會從TA的角度看待TA的選擇。
階段三:不討厭
由於TA的好的地方開始不討厭TA。就像我們上面舉的那個例子,有疤痕的蘋果,我們削掉疤痕,吃好的部分就好了,難道非要將削掉的部分再撿起來仔細的研究一番嗎?你也許就會發現TA身上的閃光點,比如很懂音樂?對待同事很有耐心?燒的一手好開水?
階段四:接受TA
由於TA的好的地方而學習TA。從積極的一面看待這個世界。你知道TA有好的一面,而在這一面上,是值得你學習的地方。你選擇對我有價值的一面,這就足夠了。
在這個過程中,TA沒有變,而你在變得更好。因為你的認知在提升!這是見得了別人的好的好處。表面上是利他的,實際卻是最大的利己主義。
從此,你的世界又多了一些更好的地方,少了一些無奈和干擾,輸入越好,輸出越好。這說起來很簡單,但是,執行起來卻很難。
因為我們之前關注TA的不好已經形成了強悍的神經元連接。現在,我們需要通過長期的新的連接去取代它。新的連接的建立和強化需要時間,而且還是一個極其脆弱的過程,一不留神就會到原來的“不自知”且“自動化”的尋找不好的模式裡。就像那句話說的,出來混遲早都要還的。但是,還就還,有什麼大不了,一天一天的還就好了。
所以,我們要做的是,從一點一滴的細節做起,從每天做起,從改變認知做起。
今日必須成長:
心中有佛,你就是佛。看得見別人的好,你就會更好。
以上。
希望以上的內容,可以為您的決策提供參考。
閱讀更多 mustgrowth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