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袁世凯,革命党人能够独自推翻清朝吗?

高山之道


可以说如果没有袁世凯和北洋六镇,凭借着当时还比较弱小的革命党人是绝对不可能在那么短的时间内就推翻清朝的统治的。虽然在当时各地的新军或多或少都有革命党人的身影,甚至有些地方的新军还被革命党人直接掌控,但是作为当时清朝最精锐的北洋六镇却自始至终都被袁世凯牢牢掌控着。



而如果当时的北洋六镇和袁世凯是绝对效忠清廷的话,那么革命党人所发动的武昌起义是绝对会失败的,如果失败也就不会有后来的辛亥革命与民国政府啦。那么又谈何去推翻清朝呢?



其实武昌起义前期能够成功的原因就在于四川保路运动如火如荼的进行迫使清廷不将湖北的新军几乎抽调一空前往镇压,而后才让在武昌的革命党人有了机会并最终起义成功。事实上如果当时的湖北新军的主力不调往四川,湖北的革命党人绝对不敢再次贸然的发动起义,毕竟在之前南湖炮队起义失败才没过多久。



而且即使在当时湖北新军主力被调,但是剩下的依然忠于清廷的新军却还是让那些革命党人的进攻屡屡受挫,当时的第八镇统制张彪就率领数百名新军在总督府硬生生的阻挡住革命党人千余人的进攻,若不是时任湖北总督瑞澄临阵脱逃恐怕革命党人也不可能就轻易的占领武昌。



而到后面武昌起义之所以没被清廷镇压成功,主要的原因就是袁世凯和北洋六镇对清廷存在着异心。袁世凯本就没有想过要拿自己的北洋六镇去硬拼起义军,当然并不是说袁世凯打不过武昌的革命党人,他只是在拿武昌的那些“乱党”来要挟清廷以此获得更大的好处。事实上袁世凯的确做到了,最终清廷为了让袁世凯答应率领北洋六镇去平定武昌动乱,他最终坐上了内阁总理大臣的位置,并总揽清廷所有的军政事务。



但是实际上就算如此袁世凯和北洋六镇也从未用尽全力去镇压武昌动乱。不过即使没用尽全力,袁世凯的军队依然在极短的时间内就重新夺回了革命党人所占领的汉口、汉阳两镇。也就是说如果此时的袁世凯愿意花十分的力气去继续攻打武昌,武昌起义必定被完全的镇压下去。



可以说从以上的革命党人的战斗过程我们可以看出在当时可以算是全国革命党人中实力最强大的武昌起义军都打不过清朝的新军,乃至是北洋六镇,更何况是其他各地的革命党人呢?所以可以肯定的是在当时若不是袁世凯的加入,革命党人要想推翻清朝的统治肯定得还有数十年以上,甚至是更久。



只能说袁世凯和他的北洋六镇本就不想再效忠于清朝。当时的袁世凯已不想再居于人下,再加上当时自武昌起义爆发后,全国各地都相继爆发了革命党人发动的起义,包括新军第九镇统制徐绍桢发动的秣陵关起义,川东南57州县发动的川东起义等等,同时在一些地方都相继宣布脱离清朝,成立军政府,包括大汉四川军政府、大汉蜀北军政府、蜀军军政府等等。



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袁世凯自感此时的清朝已无可救药,再加上他本来就有那份心思。最终袁世凯选择纵容革命党人的壮大,然后再选择利用革命党人来迫使清帝发布诏书自愿退位。也就是如此最终清廷才被推翻,可以说清廷被推翻,功劳最大的是袁世凯,而非革命党人,如果单单靠革命党人,清朝不可能那么快的就被推翻,甚至可以说只要袁世凯和北洋六镇的人一直支持清政府,清廷几乎不可能被推翻,最不济也能做到划江而治,而非灭亡。



当然这里说些额外的话,很多人可能都怀疑北洋六镇的实力不足以能够护佑清朝在这个乱世延续,但实际上在当时北洋六镇的实力足以实现这个目标。袁世凯小站练兵时,北洋六镇全部由德国军事教官负责训练,采用的全部都是西方化的训练方式,然后在士兵的选拔上也极为的严格。同时在武器上北洋六镇所拥有的武器装备在当时也是最为先进的,北洋六镇每个镇都拥有马克沁重机枪、格鲁森75mm陆炮、格鲁森75mm山炮、格鲁森57mm速射山炮、日本三一式速射野炮、英国威克斯75mm山炮、克虏伯75mm山炮等重型武器。



要知道在当时清廷几乎可是掏光了全部的家底才打造出了北洋六镇,可想而知一个倾全国之力打造的部队,它的强大不言而喻。所以以当时北洋六镇的实力,如果袁世凯真得想救清朝是绝对可以救的,但是实际上袁世凯并不想救,也正是因为如此,清朝才被推翻。


澳古说历史


从历史发展的必然性来看,即便没有袁世凯的逼迫,清朝的覆亡也是不可避免的事。

不过,如果没有袁世凯“看清”形势,投入了革命党阵营的话,当时的所谓“革命军”恐怕会被袁世凯一锅端了,让清政府成功续命!

当时,孙中山远在美国,即便后来回国了也是“诸事由克强作主”,所以辛亥革命几乎一直是黄兴在领导,和此时“一文不名”的孙公没什么关系,我们可以撇开他不谈。

这一年,清政府的禁卫军也恰好成军,摄政王载沣意气风发地去禁卫军驻地检阅了一番,心中洋洋自得之意溢于言表。

只是载沣也没得意多久,武昌城里的一声枪响,惊醒了美梦中的载沣——即便他已经训练出了这支1.2万人的精锐军队,革命党也不会放弃推翻满清政府的统治。

载沣匆匆忙忙调兵遣将,禁卫军是清王朝的皇家近卫军,自然不能调离中枢,可是不调禁卫军的话,清政府手里也几乎没有牌了。

所以,他让荫昌率领北洋军一路南下。

荫昌这个人虽然是北洋老人,袁世凯执掌北洋军的时候,也远没有脱颖而出,他能够出任统帅,一则是因为他在军中熬成了老资历,二则是因为满洲贵胄,可要论能力,实际上不怎么样。

于是,荫昌一出手,虽然清军占据了绝对优势,却也被打成了猪头。

载沣又焦虑了,荫昌怎么这么废,他一个北洋老人竟然也指挥不动北洋军?

如此一来,对于统帅北洋军能够如臂使指的人是谁便已经呼之欲出了——袁世凯!

这时候,清政府高官们也清醒了过来,纷纷劝说载沣重新起用袁世凯。此外,洋人也凑起了热闹,唧唧呱呱的,载沣一听,竟也是在建议清政府起用袁世凯。

载沣哀叹一声,武昌形势已经不容乐观,他也只能向袁世凯低头了,于是一纸诏令送到了袁的手上。

袁世凯一出山,便迅速用计拿下了载沣花费3年心血打造的禁卫军的控制权,然后在镇压革命家的时候,边打边谈,革命军也被逼得低了头,给出了“虚临时总统之席以待袁君反正归来”的承诺。

袁世凯兵强马壮,革命军手里只有几条破枪,自然不是他的对手,所以被他打得抬不起头来。

这时候,袁世凯的历史地位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他退一步,则满清得以继续苟延残喘;他进一步,则满清将临深渊,他只要轻轻一推,满清便会跌落深渊,革命军将取得胜利。

中国两千年来未有之变局,已系于袁世凯一念之间!

好在革命党也算头脑清醒,突然用了一招让人捧腹的策反,将袁世凯拉到了自己的阵营。

实际上,革命党会袁世凯低头也在意料之中,他们能用枪顶着黎元洪的脑袋将黎元洪从床底下拉出来当军政府都督,自然也能“求”身价千万倍于黎元洪的袁世凯投入他们的阵营,借助袁世凯的手推翻清政府。

对于困境中的革命党而言,拉一个是拉,拉一双也是拉!

否则的话,被袁世凯踩在脚底下蹂躏的将是革命党。

如果革命党被袁世凯踩扁的话,自然没有了所谓的辛亥革命,只会有一场遭到袁世凯镇压的武昌起义,一场失败的武昌起义。

当然,没有袁世凯的投入,武昌起义会失败,也不代表革命会终止,革命依然会继续向前推进,也终有一天会革了清政府的命。

只不过,如袁世凯、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等等革命元勋的历史地位将会发生改变,袁世凯在历史书上仍将占据重要的位置,可是孙、黄、宋等人便可能远没有如今的地位了。

所以,即便后来发生的革命成功了,孙先生和黄先生他们或许也会成为配角。

历史的车轮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阻挡,溥仪试图借助日本人的势力去阻挡车轮的前进——傻不愣登地跑去长春当起了傀儡皇帝。

溥仪成功了吗?显然没有。

最后,溥仪也只能被扔进了牢笼,接受了改造。

如果一定要拿“如果”来说事,那么袁世凯只是加速了满清的灭亡,在化学上被称为“催化剂”,但是有没有“催化剂”,化学反应都会发生。

不过,历史没有如果,也不能用不存在的如果去刻意掩饰甚至抹掉袁世凯的历史功绩。


吾与吾国


如果没有袁世凯,孙中山和革命党人会推翻清朝吗?

公元1911年4月,四川成都发生震惊中外成都保路事件。四川总督赵尔丰任命部下向手无寸铁的示威群众开枪,造成示威民众伤亡数千人,并不准市民收尸,适逢成都下大雨,尸体侵胀发臭。民众怒火群情汹湧,反抗清廷无理的处置方法,暴动伊始。

摄政王载沣闻之四川民众暴乱,急任命驻守武昌新军第四军、第七军进川镇压川民暴乱。可以说四川暴乱乃是拉响清朝灭亡导火索之一。

公元1911年10月10日,武昌新军革命党人蒋翔武趁武昌清兵兵力空虚,率领革命党人率先起义,打响辛亥革命第一枪。很快全国响应,南方倾向独立。

摄政王载沣急像热窝上的蚂蚁,武昌暴乱,自己根本调不动帝国精锐:北洋新军。没有袁世凯的手谕,徐世昌、冯国璋、段琪瑞的北洋军,载沣是调不动的。

载沣任命袁世凯重出江湖,执掌北洋新军。但袁世凯老奸巨滑,以退为进。回電清廷:老身不才,尚不足与为国效力。还是另觅高明吧!袁世凯拒绝载沣的命令,在老家河南安阳过着归隐的日子,密切关注政局事态发展,以不变应万变。

孙中山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政治口号,多地响应,南方各省全支持孙中山,大批满人被枪杀,大清风雨欲坠,帝国大厦将倾。

载沣无计可施,身为大清摄政王,竟调不动帝国精锐北洋新军。载沣唯有通电袁世凯恳求其出山。但袁世凯不为其所功,继续加大其政治筹码,如要其重出江湖,必要执掌军政大权,统领北洋新军。载沣为保大清江山社稷,不得不宣布辞职,其大嫂隆裕太后辅幼帝溥仪再执政权。

袁世凯再度为清廷任命为总理内阁大臣,统领北洋新军。任命冯国璋、段琪瑞统领北洋新军镇压武昌革命党人。但袁世凯命段琪瑞不轻举妄动,不要随意开枪,要听任命令。段琪瑞、冯国璋新军慢吞吞抵达汉口,持观望状态。袁世凯不断向隆裕太后索要军费,但隆裕太后变卖家产亦不满足袁世凯所需军费。

但袁世凯认为大清气数己尽,朽木一块,不可雕也。在南方积极同孙中山和革命党人洽谈,如袁世凯能让清帝逊位,民国首任总统非袁世凯莫属。

公元1912年2月12日,袁世凯携退位诏书觑见隆裕太后,和平逼宫。隆裕太后执面而咽:哀家无能,哀家对不住大清列祖列宗。哀家无能啊!袁世凯说:太后此言休矣,大清气数己尽。再战只会让生灵涂炭,太后你还是禅让、清帝逊位吧!臣会力保清皇室成员、满人不受侵害。

袁世凯打开退位诏书: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方法,总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予与皇帝得以退次宽闲,优游岁月,长受国民之优礼,亲见郅治之告成,岂不懿欤,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大一统之中华民国。钦此。袁世凯五族共和,维护国家和民族不受分裂。

隆裕太后无奈地盖上大清国印,清朝向天下宣告灭亡,民国和平更迭清朝政权。可见孙中山驱逐鞑虏、恢复中华政策。是行不通的,西藏、新疆、蒙古、东北必分裂出去。但袁世凯何等精明,在退位诏书加一句: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大一统之中华民国。将西藏、新疆、蒙古、东北纳入中华版图,永不分裂。由于有清帝退位诏书,全国各省臣服。民国得以名正言顺和平更迭清朝政权。

所以说:袁世凯比孙中山棋高一着,乃是乱世之枭雄,治世之能臣。一代枭雄也。五族共和,维护国家领土和民族不受分裂,再创共和。





历史爱好者88


虽然当时的清帝国已然是民心尽失,已经到了日薄西山之境地,大限不远,但是必须承认一点,那就是,以革命党的能力,如果没有袁世凯逼迫清帝退位,中华民国是不可能建立起来的,换言之,没有袁世凯的帮助,仅凭借革命党的努力,辛亥革命,不可能成功。


当时清朝的统治者推行了所谓的预备立宪,成立了皇族内阁,这一举动使得立宪派自此彻底失去了对于清政府的任何幻想,整个社会的革命思潮涌动。但是,当时革命党的势力却非常弱小。在前期的活动中,孙中山的革命党依赖的是会党分子,也就是旧社会所谓的帮派,对清朝的重臣进行暗杀活动,从古今中外的革命经验来看,这种方法是根本不可能取得革命胜利的,因为帝国的根本是军队而不是一个个单独的大臣,只要最高统治者在,军队在,那么杀再多的大臣,也无济于事。


所以,到了后期,孙中山等同盟会元老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于是他们开始从清政府编练的新军之中发展自己的力量,众多革命团体中的有志青年纷纷加入了新军,成为了革命党的武装力量基础,辛亥革命之前,武汉地区的新军约有5000人接受了革命党主张,或者本身就是革命党人,占武汉地区新军数量的三分之一。

也是依靠这些新军,武昌起义最终成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得以建立。但是,这并不代表革命党真的掌控住了局势。


虽然在武昌的革命获得成功后,南方各个省纷纷宣布拥护武汉的军政府,支持革命,但是革命党毕竟不是依靠自己的硬实力拿下的南方各省。这些巡抚,总督中,存在不少投机分子,他们早已看穿了清政府必将被推翻这一事实,所以他们支持革命,只不过是为了分一杯羹而已,而不是真正的拥护革命,当然,他们更不会去听从革命党的指挥。

革命军队内部的间隙,给了袁世凯机会。袁世凯作为北洋军的首领,对于这支清朝最为精锐的军队有着绝对的掌控权。革命发生时,袁世凯被革职在家,但清政府居然无法调动北洋军,最后不得已,赋予了袁世凯军政大权,令他剿灭革命党。袁世凯一出手,革命党军队战斗力不足的缺点便暴露无遗,北军一路南下,连克革命军,几乎到达南京城下。这也直接反映了,革命党没有能力彻底推翻清政府。


袁世凯的另一个高明之处在于,他善于和列强搞好关系,结果,列强纷纷表示支持袁世凯成为当时的唯一领导人,并且将支持付诸行动。袁世凯在攻克汉阳之后,逼迫革命党回到谈判桌上。1911年12约0日,也就是谈判开始的第三天,英国,美国,日本,俄国,法国,德国等六国大使开始向革命党施压,逼迫其交出权力,并且对南京政权进行军事封锁,派遣军舰在长江江面上游弋。

在北方的军事威胁和外部的帝国主义逼迫之下,孙中山最终妥协,同意:如果袁世凯能够劝清帝退位,那么他便会向议会建议任命袁世凯为大总统。最终,袁世凯以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身份,成为了中国的领袖。

纵观整个过程,可以发现,当时的革命党实力软弱,既无力应对袁世凯猛烈的军事打击,也无法顶住列强的经济制裁和军事威胁。因此,革命党当时如果不去争取袁世凯,那么辛亥革命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这就是现实。


庭州行者


毫无疑问,如果没有袁世凯,革命党人短期内没有任何推翻满清的可能性!



第一,以南方新军为主力的革命党军队战斗力与北洋军队相距甚远。武昌首义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湖北新军主力被端方带去四川镇压保路运动了,武昌兵力空虚。在武昌首义后20天,北洋军就在冯国璋指挥下攻陷汉口,如果不是袁世凯出于不可告人的目的换掉冯国璋,武汉革命军将万劫不复。


第二,虽然南方大部分省份宣布独立,但很多省份革命党人并没有控制局面。比如湖南、贵州等省光复后大权很快落入立宪派手中,而四川、江西则分裂为两个军政府互相消耗。如果象征意义巨大的武昌失守,这些反对暴力革命的立宪派势必转而支持大清。

第三,北洋军前方指挥官冯国璋对满清有非常高的忠诚度。冯国璋在湖北前线奋勇作战,一举攻克汉口,在被满清授予子爵时更是感激涕零,恨不得为大清赴汤蹈火。他之所以在赶赴前线时逗留不前是因为受了袁世凯“慢慢走、等等看”的指示,如果没有袁世凯,冯国璋毫无疑问会率领北洋军效忠满清,强力镇压革命党人。

综上,如果没有袁世凯,革命党人的成功之路就会无限拉长了,而百折不挠的革命党人无疑会屡败屡战继续进行反清起义,暴力、流血事件将会频频出现,生灵涂炭将不可避免。袁世凯,无疑是有大功与民族的一位杰出的人物。


林屋公子


若是袁世凯不合作而帮助清廷,那么孙中山和革命党人最不愿意看到的事情将发生,那就是划江而治。而袁世凯权倾朝野,列强极有可能出兵干涉,或者清政府将出卖更多利益给列强。毕竟八国联军的时候清政府就干出过不少苟且的事,清政府甘愿做列强的鹰犬,只为保住自己的统治地位。

而革命党人为何选择同袁世凯谈判,原因就是袁世凯手中有可以左右局势的北洋新军,这是袁世凯小站练兵数载积攒的庞大军力。拥有足够对抗革命军的军事力量,加上袁世凯是唯一可以威胁到清廷的人,所以不得已只能让袁世凯逼迫清帝退位,先推翻清政府,防止列强趁机干预。

袁世凯虽然是窃国大盗,但是若是革命党当时不答应他的要求,他势必会选择支持清廷,如此虽然南方各省已经独立,到最后最好的结果也将会是划江而治。试想一旦对峙形成,列强将迅速分为两派,一派选择支持清政府,一派支持革命党人。这种情形之下,连年的混战势必将会造成,民族危机将极大的加深。

当年孙中山选择让出大总统之位,就是害怕国家分裂,这是孙中山先生的大义。然而不少人却抨击孙中山先生软弱,并且说其是日本人的傀儡,这种说法无疑十分错误的。辛亥革命虽然只有短短的几个月,但是所面临的严酷局面是超乎以往的。若是国家分裂,革命成功于南方又有何意义?


小司马迁论史


如果没有袁世凯,革命党人能够独自推翻清朝吗?还真不一定,清朝的灭亡是必然的,但是,推翻清朝的却未必一定是革命党人。为什么这么说呢?



其实,清末的革命党人活动,无论是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还是其他革命党派,他们发动的所有的起义,参与的人数都很少。被称为革命党起义中准备最充分的黄花岗起义,黄兴所率领的革命党人数,也不过一百余人。


清朝末年,革命党领导的诸多起义,更类似孤注一掷的刺客式袭击,起义参与的人数,甚至只有几十个人。革命党从来没有真正的发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革命活动。也因此,这种靠极少数革命党人领导的革命运动,虽然可歌可泣,但是成功的概率却极小。

包括最终推翻清政府的武昌起义,参与的也仅仅是武昌的几千名新军官兵,甚至由于孙中山等革命党领导人对于起义的前景也并不看好,因此在起义成功两个月之后,才姗姗来迟。

所以,虽然清末孙中山等人领导的革命党,有着坚强的革命意志和推翻清政府的坚定决心,但是,由于其实力弱小,又不会发动群众,尽管清朝末年的清政府已尽失民心,风雨飘摇,但是最终推翻清政府的,还真不一定是革命的。

同时,我们必须看到,武昌起义成功后,辛亥革命迅速席卷全国,南方各省几乎均宣布独立,但是,宣布独立的各个省,却并非都是革命党,相反,有许多掌握实权的地方督抚、立宪派等纷纷篡夺革命果实。



而这些人的实力不但不弱于革命党人,反而要更强。因此,虽然革命党的是革命意志最为坚定,名声最大的反清力量,但却实力却并不是最强。同时,实力并不强的革命党人内部还四分五裂,始终没有一个坚强团结的领导核心。


如果没有了袁世凯逼迫清廷退位,革命党人也没有一锤定音的实力,依照历史的的惯性,清政府完全有可能再苟延残喘几年。不过,由于清政府已彻底失去民心,哪怕下层贫苦的八旗子弟都已不再支持清政府,穷途末路的清政府即使没有袁世凯逼迫,也终将灭亡,唯一的可能,就是多存在几年罢了。


鸢飞九天2018


没有袁世凯都这根葱,革命党照样让满清王朝寿归正寝。

全可以这么说,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党,发动武昌起义,至使本来就已摇摇欲坠的清王朝政权,就像一个腐扝的大厦,倾刻间即可土崩瓦解,清王朝的灭亡只是个时间问题。


|

这个时候还真没有袁世凯什么事,这个袁世凯却在辛亥革命即将胜利的时候出现了,当然,革命党为了避免更大的牺牲,和战争对国民带来的危害,同意袁世凯劝说清庭退位,以和平的方式,废除帝制建立共和体制,作为临时大总统的孙中山,同意了袁世凯的做法,随即辞去了临时大总统的职务,让位于袁世凯。

这使袁世凯以功高自居,从一个清朝旧臣摇身一变成为民国的大总统,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得来全部费工夫。


那那么满清政府,到底是怎么失败的呢?

人们都知道,自鸦片战争以后,古老的文明古国,一步步的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西方列强的压榨,以及国内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是满清政府的统治开始出现动摇。

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在根基上已经动摇了满清的封建统治,义和团运动又是这个封建朝廷,元气大伤,地方势力的割据开始出现,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党,多次发动武装起义,把那个将死的骆驼压上了最后 一根稻草。


此时的满清朝廷其国库已经枯竭,他那敫横一时的八旗子弟已经成了臃肿的废物,彻底丧失了战斗力,他所指望的汉人官员,已不是过去逆来顺去的奴才,奉旨剿灭革命党,却被当成了讨价还价的筹码。

呜呼悲哀满清朝廷。

最后袁世凯发出威胁说,满清朝廷,若是自行退位,还要能保住你们荣华富贵的奢侈生活,否则历史上历朝历代的政权更迭,可都是要满门抄斩的,何去何从自行定夺。


孤儿寡母的满清朝廷统治者,流着泪告慰先祖,大清江山气数已尽,为保护后人还有荣华富可享,只能接受袁世凯的建议了。

从袁世凯对清廷劝退就可以看出,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党,完全有能力,在极短的时间内,将满清政府,彻底推翻。

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党才是推翻满清王朝的真正动力,而袁世凯只不过是凭他那三寸不烂之舌,玩弄权术而已。


赵志军001



很显然的,袁世凯不借革命党之势,逼退清廷,仅凭孙中山领导下的南方革命党、书生军,是无法推翻满清的。

孙中山能够最终推翻满清,赢得反封建革命,与其说是他的能力,不如说是他坚韧不拔的恒心。但是在真正的实力跟前,你可以凭借耐心一直耗下去,腐蚀掉当权者的权力基础,却无法正面打败敌人。


设若袁世凯重新组阁后,要带领当时中国最具实力、最精锐的北洋军挥师南下,革命军根本无力招架。其原因在于,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军根本还没有成势,不足以对抗拥有现代武器、接受了严格训练,对袁世凯忠心耿耿的北洋军。

其实这种观点可以用实例来证明,那就是宋教仁被暗杀后,孙中山不顾一干重要人物的劝阻,坚持与袁世凯决裂,发动二次革命,结果在北洋军的进攻下,革命军连像样的抵抗都没有,便一败涂地,孙中山更是远遁海外,亡命天涯。



所以,孙中山赢就赢在不管条件有多么恶劣,都坚持自己的信念和理想,毫不动摇的用一切可利用条件负重前行,胸怀苍生。袁世凯败就败在逆天下潮流、人心而动,太过在乎个人名利,工于心计,重于权谋,到最后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他们的胜负真的跟能力无关,要讲能力,孙中山真的无法望袁氏项背,只不过,公道自在人心,苍天饶过谁?


明德山人6998


我觉得不是能不能的问题,是南方革命党利用了袁世凯,分步骤推翻了清朝。



孙中山知道袁世凯有可能会称帝、搞复辟。所以在答应让出总统位子后,立即修改《临时约法》,将总统制改为内阁制,并且要求袁世凯来南京就职,实际上驾空了袁世凯。袁感到上当后,一步步走臭棋,最终断送了北洋政府。实际上袁是体制内的改革派,在1905年的新政中,几乎照搬康梁的维新方案。慈禧太后去世后,袁世凯主力立宪运动,并暗中支持革命党人,遭到载丰等满清贵族的极力打压,为推动立宪作出巨大贡献,最后还与革命党人合作,逼大清退位,为实现共和的功臣。但袁世凯有局限性,毛泽东评价他:不懂历史、不学习。袁当洪宪皇帝,是想搞君主立宪,是当了儿子袁克定的当,实际上,在当时袁世凯已经修改法律,将总统变成了终身制,但总统制很难世袭传位给儿子、孙子的。



孙中山

孙中山在弱势的情况,作出妥协、让步,先实现个小目标,接着修改约法,让袁处在违法的位置,占据道德制高点。然后借口宋教仁命案,宋案极有可能是陈其美一手策划、实施的,与孙脱不了干系。发动二次革命,虽然失败,但袁世凯手上沾了革命党的血,从一个对中国民主改革有巨大贡献的人,成为了民主的敌人,这在道德上就失败了,这才有了后来的护法,护《临时约法》,护国,护中华民国运动。袁世凯虽为官场上政治老手,但缺少国际视野,没有现代政治意识。袁死后的黎元洪、段其瑞、冯国璋,那水平就更差了。这才有了1927年北伐的成功,国民政府还都南京,国民党正式登上中国政治舞台。其实,离1912年,也就晚了15年。

政治斗争是场搏弈,很难说有什么是非,只有赢家和输家。高手对弈,不在于一棋一子的丢失,而在于布局,不在于走了几步好棋,而在于少走臭棋,走错一步,就会满盘皆输。人的高明之处,不在于困境中的机智、奋斗,而在于顺利时的冷静、理智。人往往能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优势的地方,而往往看不到自己的短处和缺点。其实袁世凯在去世前也意识到自己的问题,认为自己读书少,观念落后,上了袁克定的当,并在遗嘱上,将总统权力按照国家法律的规定,由副总统黎元洪接任,还是有所反省的。



中山陵

大家看中山陵每天总人流不断,孙中山被万民敬仰,有谁没事去纪念袁世凯呢?其实袁世凯在推翻满清这件事上,作的贡献不比孙中山小,可悲、可叹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