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高城的“家戏”岁月

大荔故事|西高城的“家戏”岁月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为了活跃文化生活,许多村庄都成立了村剧团。为了区别于专业剧团,就把它称之为“家戏”。西高城村的家戏由于排演的剧目多,演艺水平高,曾吸引了合阳、澄县的群众前来观看。

西高城村剧团成立于解放初期,由张丁友、张天友、吴纪友、粱维友四位热爱戏曲的人员发起组成,取名“四友社”。没有服装道具,就发动剧团成员动手自己缝制、捐助。为此,还引发了一个小故事。当时高明管区设在西高城,维友之兄周荣校任区长。剧团为了筹集资金购买服装道具,就去拆村西一座破旧的古庙变卖。管区工作人员闻讯赶来阻止,群情汹涌。周荣校气急之下,拿起大车上的单撑抡向维友。维友前边跑,荣校后边追,兄弟二人在高城村西的埝上追来赶去,在他们上演二虎相争之时,村剧团的群众乘机拉走了已经拆下的木料。

村剧团成立初期,由张丁友任团长,一律吸收男演员,排演了《余母起义》、《竹林庵》、《八件衣》、《小二黑结婚》、《家庭痛史》等传统戏和现代戏。虽然剧团刚成立,一切还都显得生疏,但由于大家热情高,行当齐全,做戏认真,很快得到群众的好评。张天友能打版、能拉弦索,是乐器行当的把式;吴纪友的胡子生、张东顺的小生一炮打响,赢得了群众的喝彩;张金琬曾在兰州学戏,人称“兰州红”,出演旦角,走圆场如水上漂;粱维友出演青衣,声音甜脆,响遏行云;张持家出演老旦,《姬家山》一声叫板,就是满堂彩;张文建人称活包公……

大荔故事|西高城的“家戏”岁月

到了六十年代,村里的老干部张正德任宝鸡党校支部书记,将宝鸡剧团的旧戏箱争取回来,又招收了女演员的加入,使得村剧团阵容更加强大,排演剧目增加,成为全县叫得响的村剧团。

为了进一步提高演出水平,在村干部的大力支持下,将从甘肃剧团回乡的贺家洼胡建国举家迁至西高城一组。胡建国曾是甘肃剧团的台柱子,能导能演,文武兼备。在胡建国的引见下,又请来东大夫村雷进元导演。雷进元是省戏曲研究院的琴师,具有大师级的水平。在雷、胡二人的精心导演下,一批新人迅速成长,村剧团的演出水平有了质的飞跃,并赶排了《破洪州》、《玉虎坠》、《游西湖》、《拾玉镯》、《铡美案》、《白毛女》等本戏和许多折子戏。

由于导演水平高,演员阵容齐,服装道具全,演出剧目新,使得西高城村剧团名声大震,每当年节时候和七月十五三义庙庙会搭台演出,十里八乡的人都赶来观看,金水沟东合阳等外地人干脆在三义庙前的台阶上打地铺住下来看戏。大家一致评论:西高城村的家戏,一是文雅。摒弃了粗俗的糟粕,达到了高台教化的目的;二是细腻。过戏细,演的细,演员动作、音乐配置和省研究院同出一辙,具有专业剧团的风范;三是演员水平高。胡建国的《盘肠战》,完全是照搬省研究院的版本,超出一般县级演出水平。张聪芳、张仙巧在《游西湖》中饰演慧娘,鬼吹火的技巧在当时是很难看到的。张林祥饰演的小生、梁三星饰演的大净,受到了专业评委的肯定(改革开放后,一些人被专业剧团招收)。

在三义庙的前殿有一广场,广场南端坐北向南有一飞檐挑角的戏楼,殿前有两棵树冠如盖的合欢花树。每逢七月十五三义庙庙会,恰逢合欢花盛开,灿烂如锦霞,香气袭人,村剧团都要唱几天大戏。按照常规,男人一律在戏台下的广场看戏,女眷一律在三义庙大殿前走廊的花墙后看戏,秩序井然。卖西瓜、卖油糕油条、卖甑糕的吃食摊围在两边,合欢花的清香弥漫在戏台下,演员们清脆高亢的演唱,在大殿的墙壁上返回,一字一板送入观众的耳内,群众随着剧情的发展变化一会哭泣、一会仰头大笑,在娱乐中受到传统教育。

在那文化生活缺乏的时代,“家戏”给人们干渴的精神许多的润泽,群众自发的、不计报酬的参与,自娱自乐,自己教育自己,弘扬了向美、向善、向孝、勤俭持家的传统美德,杜绝了酗酒、赌博等不良习气,为社会的和谐稳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呼唤文化自信、民族自信的今天,人们更加怀念那些被岁月淹没了的珍贵回忆。

大荔故事|西高城的“家戏”岁月

周纪合,陕西省大荔县人,生于1955 年正月。自幼酷爱写作,怎奈水平不高,难成正果;后专攻医学,术不精而转从政。碌碌无为,一事无成,老来偷闲舞文弄墨以求自娱,如一丛路边小草,不为争妍芬芳,只为与世界添一抹绿意。

大荔故事|西高城的“家戏”岁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