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死僧格林沁的少年下场怎么样?

铁锤历史


先说答案,僧格林沁在八里桥之败后,失去了清庭的信任。后又被勉力启用、戴罪立功,率残部南下剿捻。因被清庭重罚,致僧格林沁性情大变、心绪紊乱,遂被捻军诱至山东曹州高楼寨。陷入捻军之重围,乱军中受伤,被捻军小兵张皮绠所袭杀。而张皮绠也随即匿迹乡野、一时不知所终。

僧王战殁,令清庭如丧考妣,哭天抢地。同时,这也成为晚清国运,进一步恶化的转折点。为何有此断言呢?且听“剑雄品评”细细道来。

被慈禧盛赞过的大臣不多。目前所知,也就二个大臣,一个是文臣李鸿章,慈禧不吝盛赞他为“再造玄黄”之人,这个评价是很高的。

“玄黄”指代天地,典出自初唐四杰,经常与骆宾王、王勃一块玩的杨炯之诗,“及其玄黄再造,日月重轮,功成而不居,名遂而身退。”

老妖婆对李鸿章的外交干才,及代她背锅的任劳任怨皆盛赞不已。闻知李鸿章亡故,泪流当庭地说,“大局未定,倘有不测,再无人分担了。”

当然是无人分担!实际上,对文臣李鸿章之所以寄以厚望,是出于被慈禧倚为“长城”的武将僧格林沁,战殁之后的不得不。

满清入关前,以武立国;入治中原后,又以文治世。而晚清正处于战乱之中,自然对僧王的期许,要比李中堂高了许多。

慈禧曾说,“僧格林沁在,我大清国在;僧格林沁亡,我大清国亡。”太佩服老妖婆对时局的洞察力了。47年后,因僧王之殁,满清果然OVER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难道左宗棠的楚军、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哪一支不是功勋卓著、驰骋南方战场的柱国铁军。

可是别忘了,左、曾、李是中兴汉臣。晚清又远无清初康熙帝之自信雍容,一直是防汉甚于用汉,视己为主,以客军待汉。

而僧格林沁部,虽也是客军蒙骑,但康熙治蒙的三大策一下来,加上清皇但凡娶后,循例必有选蒙古科尔沁之女。满蒙之间的狎昵亲密,怎是满汉疏或间离可比。连日本人都知道,要觊觎中国,必先挑拨满蒙独立。

所以,与来自蒙古望族的孝庄太后同族同姓,博尔济吉特氏的僧格林沁,得到了慈禧的充分信任,不仅赋其以拱卫京畿、灭捻驱洋的重任,僧王剽悍的蒙古骑兵,还单肩独力地挑起中国北方的整体防务,《清史稿》所云,倚为长城一点儿都没错。

而湘、楚、准三军,则被满清驱策南方,合力驰骋平剿太平军。”拱卫“和“驱驰”,谁在清庭的心中更为重要,不言而喻。

不仅如此,僧部还象一只雄壮的德国“黑背”牧羊犬,迤逦北方作战之余,不时用凌厉的狼光,逡巡在南方的作战的湘、淮、楚军的异动之上。唬得曾、左、李等三军老老实实的在南方剿匪,不敢轻举妄动。

面对着凶悍若鹰獒的僧部,曾有三湘鸿儒王闿运、曾国藩之弟曾国荃、三湘名将彭玉麟,分别三次劝进曾国藩背清而立、三足鼎之。曾国藩对王闿运的劝进无动于衷,手中蘸水惟狂书案上一串“狂妄”之字。对国荃、玉麟则飞书斥责其乱举。

这里面除了曾忠君体国的士大夫之气外,就没有隐隐从北方僧部,射过来的凌厉杀气所起的作用?老实说,湘军较蒙骑,虽武备先进些,但曾国藩的后背,就从来没起过鸡皮疙瘩么?

僧格林沁失去清庭的信任,是在八里桥对英法联军的狂败之后。狂败后,僧格林沁被开革一切爵位,独留钦差大臣一职。同时,此战也造成对中国两大深远的影响。

一,火烧园明园。飞檐走壁、鬼斧神工、玲珑剔透、金壁辉煌的“万园之园”,在猎猎的火舌中号哭,近6百座园林式的建筑,被英法禽兽焚毁成一片疮痍;无数的奇珍异宝、笔墨横姿、锦囊玉轴、绸缎刺绣,也遭到英法强盗贪婪地洗劫。

经此浩劫,中国的“凡尔赛宫”之所藏,几乎都平移到了大英博物馆、法国博物院之内。英法联军对中华文物摧残之烈,令人发指、恶行昭彰!焚园之难,永为中华之辱。

二,僧部为满清倚重若亲军满旗。八里桥之败后,僧王受到咸丰帝严厉的处罚,同时,满清皇庭深知,制约汉臣、汉军崛起的天花板没有了,防汉之举已洞若虚设。满蒙八旗军正式退出了中国军事的舞台,国防力量不得不以汉军为主。

所以,晚清只得借重以李鸿章为首的汉臣趋中斡旋、剿匪护国。客观上,为洋务运动和民国废帝创造了条件。近现代中国诸多的变化,无不脱胎于八里桥之败的转折。

再回来说一下张皮绠。年仅16的小兵张皮绠,是安徵涡阳人。随父兄参加捻军起义,父兄均先后战死。此战,张在杀了僧之后,初以为僧王为一般清军军官,经上级提醒后,才知杀得是满清的“铁帽子王爷”僧格林沁。惊慌之余,拿了奖赏,不久便潜到新兴集,置地开粮坊为生。

不过,张皮绠的事迹,已在齐鲁大地风传开来,有歌云“张皮绠,真正强,麦稞地里杀僧王!”清庭当然不会放过,掘塌其“长城”的凶嫌,饬令山东巡抚丁宝桢,微服潜访擒拿凶嫌。

再说已化名为张凌云的张皮绠,某日不慎酒醉话多,说出当初的英勇往事。碰巧被寻访的密探听到,经一番打探虚实之后,便将张捉拿归案,并从家中起出僧格林沁的朝珠为证。1873年,在济南府,张皮绠被凌迟处死。

本文所有图片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穿越历史的迷雾,检视历史的足迹,仰望历史的辉煌,感怀历史的沧桑。“剑雄品评文史经济”与您同学同行,同喜同叹。您的关注,是我奋笔疾书的动力,您的阅读,是我剖析探幽的初衷。

剑雄品评文史经济


杀死僧格林沁的少年名字叫张皮绠。

张皮绠生于1849年,安徽涡阳北张楼村人。

1865年4月,清军与捻军在曹州展开大战。捻军张宗禹将僧格林沁引进捻军的包围圈。

捻军从不同位置突然袭击清军,将清军分割成几段。对于每一段的清军,捻军逐一消灭。

僧格林沁在突围时,被捻军射中一箭,从马背上跌落下来。因为人单势薄,僧格林沁悄悄钻进麦田里躲藏起来。

捻军将领命令所有士兵到麦田里搜索,防止有漏网之鱼。张皮绠手中拿着一把锋利的长柄镰刀,在麦田里仔细搜索,看看有没有残余的清军。

在麦田深处,张皮绠发现了一个清军军官。这名军官穿着黄色的马褂,躺在麦丛中。

张皮绠只有16岁,他发现清军军官时,既兴奋又害怕。当看见有一条血迹照直延续到这名清军军官身边时,他知道军官受伤不轻。

张皮绠尽量放轻脚步走到军官身边,举起手中的镰刀对着军官就是一顿胡乱猛砍。清军军官还没来得及逃跑,就被砍得鲜血四溅,无法动弹,很快一命呜呼。

张皮绠报告捻军首领。首领过来仔细辨认,被砍死的就是僧格林沁。

捻军首领奖励张皮绠一笔银子。时间不长,张皮绠得到母亲病故的消息。

张皮绠父亲和哥哥都在捻军军队中战死了,家中只有嫂子一人,生活十分艰难。张皮绠带上银子离开捻军、回到家乡。

张皮绠回到家乡之后,把自己的名字改为凌云,娶了一个老婆,生下一个儿子,取名为张武。凌云在家乡同时造酒、磨油,又在新兴集上开了一家粮坊,生活过得还不错。

1873年,清朝山东巡抚丁宝桢一直想彻底剿灭捻军,同时也想为僧格林沁报仇。

丁宝桢安排3名暗探,化装成做生意的商贩,来到涡阳。3名暗探在永城裴桥一带四处打听了十几天,没有找到张皮绠。

3名暗探回到涡阳新兴集上,住宿在一家粮坊中。非常巧合,这家粮坊店主正是张皮绠。

3名暗探住下来之后,约请店主喝酒。几个人边喝酒、边聊天。3名暗探都劝张皮绠喝酒。不知不觉中,张皮绠已经喝醉了。

暗探见他喝醉了,就开始试探性地询问:当年这一代捻军非常勇敢,将僧格林沁打得大败,而且还杀死了僧格林沁。

已经醉了的张皮绠听见他们这样一说,顿时兴奋不已。

他对暗探说:杀死僧格林沁的不是别人,就是我张皮绠。

暗探故意说:你吹牛吧,你有什么证据吗?

张皮绠还真不服输,他走进房中,拿出当年从僧格林沁身上取下来的朝珠、给暗探观看。

3名暗探确认无误:这家店主就是杀死僧格林沁的张皮绠。暗探们秘密逮捕了张皮绠,将他带到涡阳衙门。

后来,按照圣旨,他们把张皮绠押解到山东济南。在济南,丁宝桢审讯张皮绠。

张皮绠情绪激昂,毫不掩饰。他把杀死僧格林沁的经过重新描述一遍。整个经过清楚生动,犹如绘画一般。

丁宝桢审讯完毕,命令刽子手用刀子将张皮绠割成一个个碎片。

张皮绠被凌迟处死的时候,年仅24岁。

因为喝酒多了,讲错了话,竟然葬送了自己的性命。张皮绠之死亏不亏心?

我是:岳飞的飞。

欢迎批评、一起成长!


岳飞的飞


僧格林沁是晚期时期的重要将领,是八旗当中的最后一杆大旗,一生参与了无数战争,战功卓著,是清廷中不可或缺的大将,他狂妄自大使得他在一次征讨捻军的战斗中丢掉了性命,然而特别窝囊的是他竟然是在麦田里被一个叫张皮绠的16岁少年杀死的,这是怎么回事呢?杀死僧格林沁的张皮绠最后的结局又是怎样的呢?


张皮绠生于1849年,是安徽涡阳张老家北张楼村人,家境贫寒,他父亲和哥哥都参加了太平天国运动,追随捻军首领张乐行,张乐行后来被僧格林沁抓到被凌迟而死,张乐行死后,他的侄子张宗禹成为捻军首领,到处招兵买马,张皮绠便投奔到张宗禹的部下。


僧格林沁是是蒙古族,是成吉思汗二弟哈布图哈萨尔的二十六代孙,1811年出生在科尔沁的一个普通家庭。

僧格林沁是晚清名将,他崛起于太平天国时期,诛灭了太平天国北伐军林凤祥、李开芳部,解了北京之围,战功显赫,受封世袭罔替的铁帽子亲王,和南方的湘军曾国藩并称为南曾帅被僧王,僧格林沁是晚清最后一个敢于提刀上马的八旗贵族。


1865年清军统帅僧格林沁奉命率领7000精兵围剿张宗禹的捻军,张宗禹采取打围战术,忽南忽北,忽东忽西,日夜兼程百余公里,把僧格林沁搞得莫明其妙、人困马乏,僧格林沁性格暴躁,他率领清军孤军深入,对捻军穷追不舍,就这样一步步被张宗禹引诱到山东曹州,在这里张宗禹集结重兵,设下北、西、东三面埋伏,以小部分兵力诱敌入瓮,僧格林沁果然中计,中了捻军的埋伏损兵折将,只带了少许人逃出了包围圈。

张宗禹要为叔父张乐行报仇,发现僧格林沁不见了,就派兵四处搜寻,张皮绠到处搜查得特别仔细,在战场旁边的麦田里,看到有个受伤的清军军官,正伏在麦地里,虽然他不认识僧格林沁,但只见这个军官穿戴华丽,估摸来头不小,所以他就补上一刀,结束了这个军官的性命,然后剥下军帽和官服拿着去报功了。 经过熟悉的人辨认,张皮绠手上拿着的正是清军统帅僧格林沁的衣服。


僧格林沁战死的消息很快传到了紫禁城,慈禧听到后发誓一定要替僧格林沁报仇,要把张皮绠抓回来偿命;

张皮绠杀了僧格林沁后便辞去了军中事务,在龙山安顿了下来,并改名为凌云,在那里娶妻生子,过着隐姓埋名的生活,一切都风平浪静,也没有人知道他的真实身份。


1874年,有一天夜晚,张皮绠和几个人一起喝酒,张皮绠几杯酒下肚就有点晕乎乎的,正好有人说起和清军作战的旧事来,张皮绠很得意,便把当年杀僧格林沁的事吹嘘了一番,恰巧被山东巡抚丁宝桢派出的密探听到,第二天就被清军把他给逮捕了,并且在他家里还搜到了一颗僧格林沁的朝珠,慈禧得到消息后命人一定要从严惩处,在一番审问后对张皮绠的身份确认无误,于是施以极刑,凌迟处死。

据说张皮绠在行刑前毫无惧色,他不光历数僧格林沁的种种罪行,还把自己如何杀死他的过程详细的说了出来,百姓们都来看杀了僧格林沁的张皮绠,纷纷为唐代义行赞叹不已。


张皮绠杀死僧格林沁的时候只有16岁,自己死的时候是24岁,他可以说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因为一杯酒而葬送了自己,真是喝酒误事、吹牛要命啊。








遗产君




答:杀死僧格林沁的少年是捻军小士兵,名叫张皮绠,他的下场很惨,被施予剐刑,千刀万剐,凌迟处死。

原本,他是完全可以躲过这一劫的。

要知道,他斩杀僧格林沁时,是同治四年(1865年),是在退隐江湖、淹没于民间之后,在同治十二年(1873年),即隔了长达八年时间,因为贪杯醉酒,嘴快失言,泄露了身份,终于招致剐刑加身、死无全尸,悲哉!

张皮绠是安徽省亳州市涡阳北张楼村人,生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家境贫寒。

咸丰二年(1852年),皖北闹饥荒,民不聊生,同县人张乐行发动捻军起义,张皮绠全家参军。

简单说一个张乐行其人。

张乐行家境殷实,按照阶级分,是个大地主,属统治阶层的一部分,但天下乌鸦并不是一样黑,张乐行悲天悯人,见不得别人挨饿受冻,更见不得别人落泪,喜欢扶危救困,爱打抱不平,嫉恶如仇。

在灾荒之年,张乐行散尽家财赈灾仍无济于事,一怒之下,带领贫苦百姓起义,只为替穷人挣一条活路。

但是,好人没有好报,起义军队伍里出现了叛徒,张乐行惨遭出卖,落到了僧格林沁手里。

僧格林沁和曾国藩齐名,是清朝镇压农民起义最得力的鹰犬,时有“南有曾帅,北有僧王”之称。

这两人对待战俘的手段凶狠、残暴,灭绝人性,一个被称为“僧屠夫”,另一个被称为“曾剃头”。

僧格林沁不但杀战俘,还杀降兵,剥皮、摘心、凌迟,无所不用其极。

以张乐行为例。

僧格林沁当着张乐行的面,先活剐了张乐行的儿子张喜、义子王宛儿,还让人将张喜的肉塞到张乐行的嘴里。

张乐行虎眼瞪裂,牙齿咬碎,痛骂僧格林沁。

僧格林沁恼羞成怒,喝令刽子手用利钩把张乐行的舌头勾出,撕烂。

刽子手剐毙了张喜、王宛儿,对张乐行改变了施刑手法,先不动刀,用铁钩捅入张乐行的肛门,把里面的肠子勾出,拴在马桩上,然后掰开张乐行的双眼,要他观看自己的肠子,再用小刀寸寸切割,还担心张乐行的痛苦程度不够,每割一刀,都浇上盐水……

张乐行也真是世间罕有的奇男子,被剐了一千多刀,始终没有叫喊求饶。

可以说,张乐行受到的惨刑,受旷古未有。

张乐行遇难后,张皮绠改投于张乐行堂弟张宗禹部下,跟随张宗禹转战山东。

张宗禹采取“打围战术”,将把僧格林沁大军引至曹州(今山东菏泽市)城西北20公里处的高楼寨,发大军围歼。

该战,捻军大获全胜。

只有十六岁的张皮绠在一片被兵马糟蹋得七歪八倒的麦田里发现了身穿黄马褂、头戴三眼花翎的妖王僧格林沁,二话不说,一个箭步冲上,刷就是一刀,将之砍翻在地。

当初张乐行被害,涡河两岸的人民悲伤无限地唱:“看看义门好心伤,想起沃王(指张乐行)泪汪汪,看着地在人不在,太阳从此失了光……”

此日沃王张乐行的大仇得报,捻军上下无不加额相庆,全军传唱“张皮绠,真正强,麦稞地里杀僧王”的歌谣。

僧格林沁死,已经平灭了太平天国运动的曾国藩奉命北上,于同治七年(1868年)剿灭捻军。

张皮绠的父、母、哥哥均死于军中,捻军失败后,他退隐山林,在龙山置地,改名为张凌云,娶妻生子,后到新兴集开设粮坊做点生意,日子过得还不错。

但“张皮绠,真正强,麦稞地里杀僧王”的歌谣流传很广,杀僧王者有名有姓,清廷一直在寻找张皮绠的下落。

同治十二年(1873年)这年,改名为张凌云的张皮绠和粮店伙计喝酒,酒后吐真言,说出了当年斩杀僧格林沁的往事,被山东巡抚丁宝桢派出的耳目侦知,结果全家被诛,他本人受到了凌迟酷刑。

值得称赞的是,张皮绠以沃王张乐行为榜样,受刑时,神色自若,不失英雄本色。


覃仕勇说史


酒后失言,凌迟处死。<strong>


公元1865年5月,僧格林沁被捻军诱骗至山东曹州高楼寨,随后陷入重围,五月十九日,僧格林沁率少数随从冒死突围,逃至曹州西北的吴家店时中伤坠马,被捻军少年张皮绠杀死在麦田。

听到僧格林沁去世的消息后,百姓罢市,巷哭野祭,灵柩返回北京时献上的万民伞有七十多把,兵弁、百姓皆迎祭,哭声震地,清廷以亲王规格为其举行葬礼,同治与慈禧亲临祭奠,在北京、山东、河南等地为其建“昭忠祠”。

至于杀死僧格林沁的张皮绠之后日子过得还可以,但是因为自己酒后失言,被捕杀害。

张皮绠出身贫寒,全家都参加了捻军,父亲兄长投靠张正江手下,之后张皮绠与母亲投靠张宗禹,被张宗禹收为捻童,1865年僧格林沁在突围中受伤落马,潜伏在麦田,张皮绠持刀搜索残敌,发现穿黄马褂的僧格林沁,随后将其杀害,张皮绠将僧格林沁的顶戴花翎、朝珠都穿走。

不久,张皮绠的母亲去世,父亲与兄长也战死,只留一个寡嫂在家,并且生活困难,张皮绠于是离军返家并改名,用带回的银子购置土地、娶妻生子,后来又兼营造酒、推油、开粮坊,生活过得比较滋润。

1873年,山东巡抚丁宝桢派暗探去张皮绠老家寻捕他,暗探开始并没有找到他,后来到张皮绠经营的粮坊店过夜,张皮绠因酒后失言,被暗探捉捕,暗探在张皮绠家中搜到了僧格林沁的朝珠,后奉旨将张皮绠押到济南凌迟处死,在行刑前,张皮绠将杀害僧格林沁的经过完整讲述。

杀死僧格林沁的时候张皮绠才16岁,被处死时24岁。

如有错误,望斧正。


司马长史


说起僧格林沁,很多人脑海中会浮现一个面目可憎,残酷镇压农民起义的刽子手形象。

这只是僧格林沁的一个侧面。

僧格林沁出身满清贵族,善骑射,统领清朝最强大的八旗骑兵,也是最后的骑兵。

僧格林沁的出身决定了他的使命是效忠清廷,无论是揭竿而起的太平军、捻军,还是侵略的英法联军,他都必须奋力抗击。

与其他清军面对英法联军不堪一击相比,僧格林沁的战绩可谓辉煌,他曾在第二次大沽口之战,痛击来犯的英法联军,击沉敌舰4艘、重创6艘,击毙击伤敌军近500人。在屡战屡败的近代战争中,这个成绩令人振奋。

在镇压太平天国的战争中,僧格林沁的表现更加抢眼,他曾率军击溃太平天国北伐军,俘北伐领袖林凤祥、李开芳,扭转了清军的被动地位,揭开了反击的序幕。

僧格林沁对敌人心狠手辣,绝不留情,令敌闻风丧胆,对自己却爱护百姓、善待士卒,颇有威望,但就是这样一代名将却死在一个寂寂无名的少年之手。

咸丰末年和同治年间,捻军崛起,清廷无力镇压,又重新启用被罢黜的僧格林沁,他再度出山,又把捻军打的狼狈不堪。

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胜利在望时,僧格林沁却犯了一个致命错误。

同治四年(1865年)五月,僧格林沁中了捻军的诱敌之计,被捻军分割包围。

十九日晚,援军不至,希望渺茫,僧格林沁决定冒险突围。

激战中,僧格林沁受伤坠马,不能心行动,只得潜伏在麦田中。

捻军对麦田进行搜索,很快一名叫张皮绠的少年,发现了一个清军高级军官,他不认识这个军官是谁,但能看出来对方已经不能行动,毫无还手之力。

张皮绠毫不犹豫,当场斩杀了这名军官,然后提着军帽、朝珠、顶戴花翎回军中请赏。

捻军首领一见朝珠、顶戴花翎,大惊:这可是一条大鱼!

再派人辨认尸体,死者竟是僧格林沁,大清朝的亲王!

死讯传来,清廷震惊,百姓罢市,巷哭野祭。

捻军却欢欣鼓舞,争相传诵:张皮绠,真正强,麦稞地里杀僧王。

这一年,僧格林沁55岁,张皮绠只有16岁。

清廷震怒,派密探打听杀害僧格林沁的凶手,务必要报仇雪恨。

捻军的宣传让张皮绠直接暴露在大庭广众之下,大家都知道是谁杀了僧格林沁,清廷派出暗探,到张皮绠的老家安徽涡阳,四处寻找张皮绠踪迹。

这时的张皮绠已经离开捻军,回到家乡,并且娶妻生子,又开店造酒、推油、卖粮,生活过的十分滋润,他完全想不到自己已经成为清廷围猎的对象。

清廷的暗探打扮成客商,四处打听,一直没有找到张皮绠,便投宿在一家粮店里。

很不幸的是,这家粮店的老板正是张皮绠。

当晚,张皮绠在家饮酒,三杯下肚,便已飘飘然。

不用别人招呼,就开始吹嘘自己当初如何一人斩杀僧格林沁的故事。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清廷暗探大喜,趁张皮绠不备将之逮捕,押解至山东济南,被判凌迟处死。

临行前,张皮绠毫无惧色,慷慨直言,不愧好汉之名。

无论僧格林沁,还是张皮绠,都是一时豪杰,一个老而弥辣,一个少年意气,然而不同的身份把他们推到了不同的立场上。僧格林沁死于无名小卒之手,死不瞑目;张皮绠一时得手,终于为此丧命。时也命也!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狄飞惊


被清廷特务逮捕,凌迟处死!

杀死僧格林沁的少年,是捻军张皮绠,那一年,他才十六岁!

僧格林沁,蒙古族人,清末极重要将领,可以说,正是因为僧格林沁的死,才使清王朝不得不重用像李鸿章,曾国藩等汉臣!


捻军是太平天国时期另一支民间武装,主要活跃于皖,豫,苏,鲁一带。捻军源自“捻子”,捻子类似于一种民间手艺人。“捻”源自淮北方言,意味“一伙,一股”。

捻子烧油捻纸用来作法,节日时聚众表演,平时则为人驱除疾病、灾难以牟利。后来,部分捻子做起了敲诈勒索,甚至是偷盗的勾当,与土匪无异,民众恶之!

1852年,淮北一带大旱,百姓民不聊生,而越是荒年歉收,入捻人数越多,所谓“居者为民,出者为捻”,清朝官方称之为捻匪。

1852年11月,张洛行等人在亳州歃血为盟,起义抗清,张洛行被推举为盟主,后实力不断扩张,巅峰时期达到二十万之众!


捻军的快速发展,使得清王朝十分紧张,因此派僧格林沁前往剿灭!

僧格林沁率蒙古骑兵多次打败捻军,在鄂东霍山黑石渡收降捻军十几万人,并打散十几万人,清军也损失惨重。

但在1865年,僧格林沁被捻军引诱至曹州一带,僧格林沁突围时受伤坠马,藏于麦田之中,被前来搜捕的张皮绠斩杀!

由于僧格林沁平素爱护百姓、善待士卒,听说他去世的消息,百姓罢市,巷哭野祭。


灵柩返回北京时,献上的万民伞有七十多柄,兵弁、百姓皆迎祭,哭声震地。

僧格林沁作为晚清重要将领,一生战功赫赫,曾将英海军司令贺布打成重伤,为中华民族一雪前耻,就这样死去,确实令人惋惜!

后来,张皮绠返回老家,娶妻生子,并做起了生意,小日子过得也算不错,但某天其酒后失言,被山东巡抚丁宝桢派3 名暗探发现并逮捕!

后,其被押解至山东济南,遭凌迟处死。


汶与川


传说僧格林沁出征前,皇帝曾问,“爱卿可有何畏惧?”。僧格林沁拍着胸脯,信心满满地道,“回禀圣上,阎王不要命,臣什么都不怕!”

没想到僧格林沁一语成谶,他后来死于一名少年张皮绠之手,这张皮绠,乃是捻军头目张宗禹部下。张宗禹何许人也?他混号正是“小闫王”!!!

话说那僧格林沁所率之军队,作战勇猛,来去如风,为清廷立下汗马功劳,成为国之柱石。

1860年,捻军四起,僧格林沁奉命剿杀。转战多地,杀的捻军大败,但是他所率清军亦死伤惨重,能征善战之将十去七八。

捻军作战机动灵活,不讲究杀身成仁,不停跟僧格林沁玩捉迷藏,到处流窜。 因而损失虽重,但未伤根本,到处骚扰官军,僧格林沁气冲斗牛,誓将捻军有生力量全部歼灭。

他日夜兼程,马不停蹄。朝廷调拨的湘怀地方武装,阳奉阴违,隔岸观火,只是不来驰援。 捻军知僧格林沁急于求胜,势单力孤,故而且战且退。

1865年,僧格林沁军队被诱至菏泽牡丹区高庄集,捻军忽然杀出,僧格林沁军队连日赶路,人困马乏,锐气已丧,一战而败。

他仓皇突围,逃至吴店,人马死伤过半。捻军合围。僧格林沁抽出腰刀迎战,马失前蹄。他躲入麦田,由于人困力乏,被赶来搜寻的捻军小将张皮绠一刀所杀。

这小将不知道,他杀的正是晚清叱咤风云的铁帽子王。

僧格林沁死后,朝野震动,悬赏缉拿凶手,一直没有结果。 后来捻军被李鸿章击溃。张皮绠流落民间,隐姓埋名,做起了小本生意。


同治十二年,僧格林沁被杀后的第八年,朝廷依然没放弃抓捕张皮绠。山东巡抚丁宝桢派三名探子,明察暗访。

多说一句,丁宝桢也是耿直之人,他杀了擅作威福的大太监安德海,狠狠打了慈禧太后的脸,百姓无不拍手称快,纵然背后有皇帝支持,这份勇气也值得嘉许。那他为何又成了朝廷爪牙,杀害人民呢,非也,只能说各为其主,毕竟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探子本来毫无头绪,行至一个粮店,里面传出店主发酒疯,吹牛皮之言,说他杀了僧格林沁,如何如何威风。当真是病从口入,祸从口出,探子当即拿住张皮绠。

张皮绠被押到山东济南,判凌迟处死。行刑前,张皮绠大义凛然,慷慨陈词。一代传奇小将就此陨落。


西堤君


网上能方便搜到的笔者就不再赘述了,还是看一看历史可能的真实面目吧。

僧格林沁——彪悍的蒙古骑将。

(惨烈的八里桥之战)

僧格林沁是清王朝蒙满骑兵部队的最后主要将领。他曾亲率骑兵击败太平天国北伐军,斩杀正丞相吉文元。继而水淹太平军,生俘林凤祥,李开芳。

英法联军入侵的第二次大沽口之战中,他准备充分上下用命,重创联军舰船水兵。第三次大沽口之战中,因侧翼被袭,大沽炮台失守。并且于张家湾,八里桥遭到惨败,蒙古骑兵在近代排枪火炮面前全无优势。

尽管失利,但僧格林沁的皇亲国戚身份和蒙满贵族里仅存的善战能力让朝廷不得不继续仰仗于他。

(八里桥战役当天傍晚的情形复原图)

后僧格林沁前往山东河南主管军务。南下的五年中,他擒杀捻军首领张乐行,剿灭刘德培黑旗军和白莲池教军,又平定苗沛霖团练割据势力,可谓功勋卓著。(以下简称僧王)

然而,新兴捻军采用游击战法以后,官军每况愈下。僧王所率一万多步骑由于立功心切,连连遭受伏击,多位骑兵将领战死。眼见恒龄,苏通额等爱将们命丧黄泉,他怒火中烧,不顾曾国藩等人劝说,日夜兼程百里,追杀捻军。

(僧格林沁照片)

1865年5月18日,他在长途追击捻军到曹州府高庄集,过去资料称高楼寨,经查证当地数百年间从未有过高楼寨地名,实际为多次上报奏折中的误传。该地实际应为山东菏泽市西北的高庄集。

捻军早有准备,如同击杀恒龄,苏通额等骑兵将领一样,他们故意引诱僧王至预设地点,四面伏兵齐发,将清军几乎全歼。僧格林沁,及内阁学士全顺,总兵何建鳌,额尔经厄等全部被杀。

他的死震惊清廷,一直仰赖的蒙满骑兵宣告彻底败亡。

不仅如此,八旗和蒙古长期的军事存在名存实亡。随着曾国藩李鸿章等汉人地方势力崛起,满汉力量已经失衡。清政府的实际控制力大大下降,可以说在清王朝的棺材板上钉上了一颗钉子。

(僧忠亲王行猎图卷)


僧格林沁之死:

(老电影《宋景诗》中的僧格林沁,不怒自威)

目前一共有多种说法。

自杀说——光绪朝国史馆的高熙喆在《高太史文集》中称僧王肩部中矛坠马,马匹逃走后他独自留在麦田中。有跟随的一名蒙古骑兵赶到,让其上马。僧王却让其把顶戴花翎丢到三里以外。蒙古兵不明就里,照办返回之后才发现僧王已经不见。等在一里外找到僧王之时,只见他兀自端坐,仔细一看,才发觉他已经死去。查看伤口,恐怕是先用右手持刀割喉,手颤抖不能完成,又换左手再次割喉,终于自杀。

这条记载过于详细,并且行文间形似小说艺术加工,难以采信。

《宋景诗历史调查记》中有叫彭维卿的当地之人口述回忆,僧王是因为伤重,上不去马,选择自杀。

《天咫偶闻》中也有记载,捻军把僧王所部包围数重。僧王干脆下马盘坐于地,对士兵们表示绝不后退。捻军不知道这是满清王爷,围攻越来越急。僧王担心被捻军擒获,变从容就义。

(“叫宋景诗明天把脑袋送来!王爷我等着他,打不过他,我投降!”)


内奸所杀说——《见闻琐录》一书记载当时僧王紧追捻军,一日一夜一两百里还不罢休。马队在前,步兵追赶不上,步骑又困又饿,常常一天吃不上一顿饱饭,于是士卒埋怨纷纷。一天旁晚,僧王催促行军。骑兵们都说步兵尚在后方四五十里,请在此地宿营等待,明日到齐再前进。结果僧王厉声拒绝,命立即吃完饭赶路。一位姓乌的将官向来性格强悍,他便乘此煽动骑兵们作乱。趁僧王吃饭之时,乌某从背后将他袭杀。后又带领乱军逃走,不久被官军抓住,挖出心肝祭奠了僧王。

此文中记载的部分人物和当时的所在地点对照不一,可靠性不大。

《济宁直隶州续志》称僧王被一名叫“桂三”的叛将所杀。在高庄集之战中,早有叛变之心的桂三刚刚出阵,就立即反水,带兵反戈一击,冲击清军。乱军中,僧王被桂三杀死。后来官军来到,抓获桂三,并将他用石磨碾死。

桂三叛变有官方资料印证,但细节并无法查实。

(不许退!不许退!电影《宋景诗》清军溃败场景)


捻军张皮绠说——这就是目前网络流行最广的说法。

山东当地百姓有一首流传的歌谣:“四月二十开的仗,杀得僧王转麦棵。小阎王(张宗禹)一边开言叫:皮绠(音geng)皮绠你听着,为何不将僧王捉?皮绠应道:让我仔细找。麦棵里将僧王来拿住,手举大刀割了他的头。老百姓听说僧王死,人人心里都快活。”

除了淳朴的民间歌谣,当时的《薛福成日记》和《志远堂文集》都有相似记载。

僧王受伤落马以后,张凌云(张皮绠)瞧见,立即冲上去用刀连扎僧王咽喉。僧王倒地不起,官军也四处逃散。

同治十一年(1872年),巡抚丁宝桢通过寻访抓住了张凌云,同时搜到茄兰香串18颗。经过查证,有人认得这是僧王时常携带的怀中旧物。经过官府审讯,张凌云招供。其供词之详细,才让人知道这就是杀死僧王之人。随即押赴刑场凌迟处死,摘取心脏,在忠亲王庙里祭祀了僧王,终于了结此事。

淮北地区对张皮绠的被捕更有传说。称他在捻军失败后就返回涡阳老家,依然耕田养家。清政府多次排除官吏微服私访,终于被山东巡抚丁宝桢派出的暗探抓住,解往北京的中途,张皮绠绝世而亡。

这种说法看似有理,但丁宝桢的相关资料里无法找到此事的蛛丝马迹,《丁文诚公奏稿》和《清史录》里都没有记载。

(电影《宋景诗》中僧格林沁的末路)


结语。

归纳起来,僧格林沁因兵败与捻军而死没有疑问,但具体的细节还需要更加深入的调查考证才能摸清。

满清后期,旗人生活日益优越,早已不适合征战。蒙古王公和清廷的关系也随着政治价值降低而日渐疏远,这时出现的兼具蒙满关系的僧格林沁具有很大价值,可以巩固统治。加之他能征惯战,可谓清廷南天一柱。

在他之后,清廷只能无可选择的依靠南方汉人实力派,达成某种合作关系。这种关系明显不如传统的蒙满贵族统治稳固,日后的东南互保,各省独立就来源于此。

可以说,僧格林沁之死,算得上满清对军队控制,对地方统治消解的滥觞。

(捻军骑兵)


(谢谢观赏,图片来自网络,侵删,其他文章账号下可见)

参考文献:《僧格林沁若干问题及研究》《僧格林沁探究》《清史录》


文史小茶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