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叛、遙遠的救世主、天幕紅塵所思所想

八年前,因為一首詩《自嘲》看了天道這部劇,被劇中主角丁元英身上的當代隱士風骨、覺者自明之心深深影響,從此對天道一發不可收,電視看過六七遍,小說也拜讀幾次,同時也對小說作者豆豆年僅27、8就能寫出這樣高哲理小說敬畏歎服,同時也追看了她的另外早期作品《背叛》,以及13年作品《天幕紅塵》,實在是驚為天人之作。

如果論文學用語和修辭手法小說可讀的文學造詣一般,如果論敘事水平和故事編排,小說也僅可一讀而已,但就如《天道》中丁元英說的,文學影視作品最高作用在啟迪人的思想,巴拉人的靈魂,就想毒品一樣,讓人一發不可收,當然其成本要比毒品小的多。豆豆的小說就是這樣,在於啟迪我們的靈魂,注入一種強勢文化和思想,鑄就我們成為更高、更強的人。次等功效不低於三教之影響,從某種意義而言,豆豆就是一個佈道之人,功德無量也。

初次看天道之時,那會就在想,世上真有如此這般高人?我何時能修煉到這般水準,五臺山高僧與丁元英一番貧弱之人得救之道展開討論,也點了小說的主題,遙遠的救世主,丁元英是一個精通中國傳統文化的大家,對儒、佛、道都有很深的研究,對儒家的仁、道家的道、佛家的覺都是踐行之人,可以說丁元英是悟道、修道、踐道之人,是一個得了道的人,用小說中韓楚風的話說,丁元英是一個明白人。對人的評價長短經中有此地之分:庸人、士人、君子、賢人、聖人,我外加一個小人在最底處。丁元英屬於那類人,筆者看來當屬君子也,君子者悟道、修道、踐道也,講忠信而不心不忌,仁義在身二色不伐。網上說丁元英原型是纏中說禪,筆者看過纏中說禪的一些文章和思想作品,確實是有異曲同工之妙,都屬於開悟得道之人,說異話、做異事,語言層次透出的總是那種高級的信仰式語言,但骨子裡卻是一種對世俗的不屑和對自由生活的追求。丁元英的本質與纏中說禪確是如出一轍,纏中說禪曾說何為君子?

“君子”,能遊刃於利益之網中,更被各種現實結構所對應的道德、法度等規範所開導,知其時、依其時、行其時而轉其時,不相其相,轉毒藥而醍醐、大地而黃金,“人不知”而“人不慍”,這才是真君子之所行。 小人,雖說是對利益之網而遊刃有餘,但因為畫地為牢,自我小之,為一我所牽,最終不過仍是機關木人,到頭來,被一點聰明所誤,一場遊戲一場夢而已。而君子,盡知小人所知,行小人之行而無一我之所牽,不廢一法而行千法萬法,行千法萬法而不立一法,於所知所行而自在。

丁元英活脫脫就是這樣的一個人,他對傳統救世主文化的蔑視,對世俗拜金的狼性認識,是他對人性有了清晰和真知灼見,可以說丁元英身上有著能成大事的術謀,他能謀局、能識局、能設局、能破局,所以他要做大事肯定能辦成。同時也有很深的思想造詣,本質上說他是一個哲人,精通儒釋道,對文化有很深的研究,丁元英說透視一個人通過文化就可辦到,其實哲學角度而言,文化覺得思維,思維決定意識,行動、語言。所以透視一個國家、人最本質的無過於文化二字。丁元英的文化層次已經修煉到了哲學文化、行為文化、精神文化層次上,所以他過起了一般人也不會也不願意過的隱居生活,他需要靜,需要給自己的思想找一個歸宿,本質上他不做私募基金不願意再工作就是因為他所悟所修已經承載不了他的行為文化,所以他需要破、需要再悟,他精通傳統文化又鄙視傳統文化,本質上就是矛盾的,說明悟的還不透還未得大道。筆者也喜歡哲學也喜歡儒釋道,三教九流之學,也未曾看到中國傳統文化哪裡透徹著靠的文化,中國傳統文化根上說是易經,百經只源,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一句話透露出了中國人自強不息,生生不滅的千年因果原因。筆者認為豆豆再處理小說丁元英所謂的蔑視傳統文化,更多的是對當代現實實用主義文化的蔑視,對弱勢文化的蔑視,中國當代最糟粕的文化就是拿來文化和實用主義文化和假中國傳統文化,傳統文化中歪門邪道之文化就是丁元英所排斥和厭倦的。

丁元英身上有智謀,有大道,有貴氣,但還是缺了點東西,缺的就是佈道和踐道思想。所以這也是為丁元英為何沒有誠信幫助王廟村農民擺脫貧困的原因。他可修道、悟道,但是不踐道不佈道,做一個真正有影響力力,去身體力行教化他人為讓人著想的人。所以丁元英我欣賞他,但不推崇他。學習的目的是什麼,當然是學以致用,經世致用,儒家講的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

也許豆豆也意識到這點,所以就創作了思想更深更有擔當佈道角色的小說《天幕紅塵》,葉子農是真正的共產主義者,真正的共產主義者是葉子農這樣的君子。看一個人是不是真正的共產主義者,要看他是否瞭解馬克思主義,瞭解後是否認同馬克思主義,認同後是否踐行馬克思主義,踐行時是否實事求是、見路不走。葉子農是瞭解,認同,並實事求是地踐行馬克思主義的。

一方面,葉子農解決了慾望與資源的矛盾。他對實事求是的運用爐火純青,信手拈來,需要錢就去賺,夠用了就收手這一點和丁元英一至,隱居柏林後基本實現了財務自由,沒有大的變故,可以免受物質條件的壓迫。他醉心馬克思主義研究,追求把問題弄個究竟的精神快感。相對這種精神享受,物質享受帶來的快感算不得什麼了。當然,他不是摒棄了物質享受,他首先是享受物質的,然後才出離了物質享受,吃、穿、住、行,差不多夠用就行。這樣,葉子農就從個人層面實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不得不說,葉子農的生活狀態和馬克思的生活狀態相仿,只是馬克思更徹底,連需要錢時也不去賺錢,靠恩格斯的接濟生活。各行各業那些有追求的大師,其實都把物質生活看得比較平淡。

另一方面,葉子農最大限度地解決了人與人的矛盾。首先,他的家很亂,但車很乾淨,用他的話說就是出門了就得講公共規則。在家裡,隱私之地,他完全自由,不在乎衛生就不講衛生,不在乎雜亂就把東西隨手擺放。在門外,公共之地,他遵守規則,以免自己的自由干擾別人的自由。釐定公共與隱私的界限,制定公共之地的法律共同遵守,通過協商修改法律以適應社會的發展,這就是解決人與人矛盾的基本辦法。其次,葉子農通過紅川過路勞務移民賺錢,這既不同於《背叛》中的狼吃羊,也不同於《遙遠的救世主》中狼吃狼,不再是你死我活的零和遊戲,而是多方共贏,共同促進社會發展,這是最不激化矛盾的方式。再次,前面說了,他人即地獄,人們生活中身不由已,是因為“他人”的目光。葉子農為了避開他人的目光,選擇了大隱隱於世,選擇了只看不說,偽裝得泯然眾人矣,免於為名所累的不自由,免於被世俗矚目的不自在。最後,豆豆對葉子農的社會關係設定是理想化的,父母去逝,沒有親人,了無掛礙,為他的自由自在創造了條件。當今中國,多少父母將自己的願望強加給孩子,多少夫妻將自己的思想強加給對方,以愛的名義佔有,以愛的名義控制,矛盾從生,結果就是人人痛苦,家家有本難唸的經。就連纏中說禪不也被他與弟弟的矛盾搞得灰頭土臉嗎?誰能覺悟,為覺悟的父母所生,再遇個覺悟的人共度此生,實在是幸運。但願人間多智慧!

從這點而言葉子農就是一個賢人,一個踐道、佈道之人,一個覺者,賢人與君子有什麼區別?君子是悟而得道,自由自在地生活的人,不過是神仙。賢人則是可以自由自在地生活,卻心懷眾生有條件就去影響別人,去影響身邊人,去教化身邊人,透過文化密碼來教化眾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