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胰腺,影响内外分泌

引言:在我们的上腹部深处,胃的后下方“隐居”着一个非常不显眼的器官,它就是胰腺。从体积上看,胰腺很小,知名度也远不如其近邻:胃、肝脏、胆道等。但胰腺的作用非凡,只要它出现一点点问题,就有可能在短时间内让我们饱经痛苦,甚至过早地让生命画上句号。为什么胰腺具有如此重要作用?本期,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索有关胰腺功能的奥秘所在吧!

小小胰腺,内外有别

胰腺是人体最重要的消化器官之一,它的主要功能就是时刻在生产着各种各样的消化酶——构成营养三大要素的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的消化酶都是在胰腺内产生的。酶在生产之后,接下来就是把这些“产品”经由各级胰管运输进消化道来帮助消化食物中的各种营养物质,医学上把胰腺的这种功能称为“外分泌”功能。食物到达肠道后,由胰腺所分泌的消化酶在消化道内消化食物,使各种营养变换成非常微小的营养物质,这时候才可以被我们人体所吸收和利用,从而为新陈代谢、各种生命活动提供必不可少的能量。

一旦胰腺的外分泌功能出了问题,后果就会导致严重的营养吸收障碍和营养不良,主要症状表现为腹胀、体重减轻、虚弱、脂肪泻(粪便中冒油花)、腹痛等症状。

另外,胰腺实质内,特别是在胰腺尾部存在着许许多多像岛屿分布一样的细胞团,它们时刻也在生产着各种各样的蛋白类激素,然后把相应的“产品”运输进血液,发挥不同作用,医学上将其称为胰腺的“内分泌”功能,而这些岛屿样的细胞团称为胰岛或胰腺内分泌组织。胰腺的内分泌功能主要是调节血糖和胃肠道运动,胰岛素,这种我们大家都耳熟能详的物质,就是有胰腺的胰岛分泌出来降低血糖的激素,当然,胰腺还可以合成很多种的激素,这些物质都是直接通过血液输送到身体各处的。

胰腺内分泌功能如果出现问题,我们会怎样?答案是多食、多尿、皮肤干燥、饥饿、视物不清、疲倦并出现糖尿病。糖尿病持续久了还会连累我们的很多脏器,包括肾脏、视网膜、下肢血管等。

7种习惯,最伤胰腺

疾病的发生与不良生活习惯有密切关系,那么到底有哪些不良习惯有可能会让我们的胰腺很受伤?

1)过量饮酒。饮酒过度会严重破坏胰腺的功能,让它在内部分泌过多的酶,而不是把酶输送到消化道中去,酶在胰腺中的堆积最终会导致炎症,即所谓的急性胰腺炎,严重者导致胰腺坏死,这时候就有生命危险了。

2)吸烟。每吸一根烟就是在缩短我们的生命,吸烟也是导致胰腺癌的重要原因之一,研究表明,大约27%左右的胰腺癌是由吸烟引起的。

3)肥胖。胰腺癌夺去了世界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罗蒂的生命。对帕瓦罗蒂来说,排在第一位的嗜好大概不是歌唱,而是美食。一副好胃口早早成就了他300余斤的大块头,胰腺疾病也紧随其后了。

4)爱吃含盐量高、熏制及腌渍的食物。研究结果发现,每天吃热狗与香肠等加工肉类超过50克的人,比不吃的人患胰腺癌的几率高2/3;每天吃50克以上猪肉、牛肉等红肉的人,得胰腺癌的风险也会增加50%。

5)暴饮暴食。正常情况下,胰腺分泌的胰液只消化我们肠道内的食物,但如果暴饮暴食,就会使得胰液分泌过度旺盛,最终激活胰液中的消化酶,引起胰腺的自身消化,而发生急性胰腺炎,其道理和饮酒类似。

6)运动少。很少运动的人,超重和肥胖的几率高,发生胰腺疾病的概率也高,多运动不仅能促进食物消化、吸收,提高机体代谢,而且也能增进胰腺健康,反之久坐不动也可能会伤害到胰腺。

7)熬夜。熬夜、起居不准时,会对身体造成多种损害,经常熬夜的人罹患胰腺癌的发生率也要比正常人高出3倍多。

当然,除了以上7种危险因素,有些日常服用的药物也会伤害胰腺,并引发胰腺炎,如利尿药、 雌激素、维生素D、降糖灵、红霉素等,因此,大家在使用这些药物时需要注意。

防控两大类常见胰腺病

对于我们外科医生来说,两大类胰腺疾病最常见,一个是炎症,表现为急、慢性胰腺炎; 另一个是胰腺肿瘤,包括良性和恶性。

急性胰腺炎的主要症状有上腹部疼痛、腹胀、恶心、发热、黄疸、寒战等。逢年过节,大吃大喝,饮酒无度,这时最易诱发急性胰腺炎。如果合并有胆道疾病如胆结石、上腹部有过外伤和患有高血脂的人群,其发生急性胰腺炎的风险更高。

如果急性胰腺炎并不是很严重,也许就像感冒一样,治好了就过去了,如果不再经受刺激,也许不会再复发。但如果康复后不注意避免致病因素,仍然继续放纵饮酒,坚持不良的饮食习惯,反复刺激胰腺,会导致炎症反复多次发生,发展为慢性胰腺炎,当然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这种情况就会严重威胁生命了。

如果患上慢性胰腺炎,这种情况相当麻烦,会反复出现疼痛发作,甚至寝食难安,同时胰腺功能也会严重受损并表现为多种症状,如难以控制的高血糖、严重脂肪泄、营养不良和贫血,这种痛苦常难以忍受,给生活带来巨大不变。慢性胰腺炎患者的胰腺会逐渐萎缩,有的会在胰腺内长满石头而且取不出,还有的会出现胰腺假性囊肿,这种情况即使手术也很难治愈,都需要长期药物治疗或多次手术。

胰腺疾病中最可怕的当属胰腺癌,这些年来,全球胰腺癌发病率保持逐年升高的趋势,虽然位居所有恶性肿瘤的第八位,但胰腺癌非常难治,能够活到5年以上的屈指可数,90%病人在诊断一年内死亡,5年生存率仅1~3%。

由于现在治疗手段很有限,所以预防很重要。以下五类人是高危人群,需要特别注意。

1)年龄大于40岁,有上腹部有不规律、不严重的不舒服,可能就仅仅表现为腹胀。

2)有胰腺癌家族史。四分之一的肿瘤患者有家族特征,这可能受基因、相同的生活习惯和居住环境等影响。

3)突发糖尿病患者。特别是不典型的糖尿病,患者年龄在60岁以上,突然发现,缺乏家族史,无肥胖,而且一上来就需要打胰岛素,之前没有任何异常,需要警惕胰腺出了问题。40%的胰腺癌患者在确诊时伴有糖尿病 。

4)慢性胰腺炎患者。目前认为慢性胰腺炎在小部分患者中是一个重要的癌前病变,特别是慢性家族性胰腺炎和慢性钙化性胰腺炎。

5)长期吸烟、大量饮酒,以及长期接触有害化学物质(萘胺及苯类化合物者)等。

此外,胰腺癌症状非常不明显,包括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消化不良、恶心、体重减轻、黄疸、脂肪泻、疼痛和抑郁等。这些症状跟其他很多疾病相似,很难早期察觉。

因此,要预防胰腺癌的突袭,平时就得好好关爱我们的胰腺,远离那些伤害胰腺的有害物质和致病因素;查体时,多留意一下肿瘤标的物;一般情况下,不必刻意增加某一方面的营养;我认为最好的防癌饮食,就是广泛地摄取那些没有经过特殊加工的新鲜食物。

本文作者在《生命时报》2015年12月8日 第971期 发表该文章

小小胰腺,影响内外分泌

专家门诊时间:每周一上午,周五上午,周二下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