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村,墓碑上的“故、显、考、妣”啥意思?有什么区别吗?

农夫也疯狂


死者为大,所以从古至今,给已去的故人(尤其是父母)立碑是一件非常有讲究的事情。

比如立碑的时间,不能随便选一个时间就立,而是通常在先人去世1周年或3周年,且是在清明节前后或者农历10月初1前后。


再比如立碑的方向要与坟地穴位的山向一致,碑的高度要高矮适宜,基本达到高不过颈低不过腹。还有立碑人及其后代的姓名要按照辈分的高低,性别的不同镌刻在碑的右边,碑的左边就要刻上碑主人的生卒年,除此之外呢就是碑的正文了。

碑的正文是立碑人对死者的称呼以及死者的姓名,那么这里面就要用到题主所说的“故,显,考,妣”等字了,那么这些字都是什么意思呢?下面为大家一一解答:

先说“考妣”,这两字一般都是同时出现的,比如成语“如丧考妣”,意思就是说一个人好像死了父母那样悲痛,形容非常伤心和着急,多指贬义。


所以“考妣”的意思就是指父母,当然指的是死去的父母,如果父母还在世的话可不能喊他们“考妣”,要不然肯定会被自己爹妈打死……其实这也是有出处的,《礼记·曲礼下》里记载:“生曰父,曰母,曰妻,死曰考,曰妣,曰嫔”。

而我们发现绝大多数碑的正文不仅仅显示“考妣”还常常会在“考妣”之前加上一个字,这个字要么是“先”,要么是“显”,即“先考,先妣,显考,显妣”,那“先”和“显”又是何意呢?

通常情况下如果父母只有一人去世的话用“先”,除此之外如果已故之人的上一辈依旧有健在的,而且没有孙子辈的那也用“先”,有“先走一步”的意思。

而“显”的话就与“先”有所不同了,父母都去世的话用“显”,除此之外如果已故之人的上一辈已经没人健在了,那就表明已故之人在家庭中的地位最高,且有了孙子辈,那这种情况也要用“显”。

但不管是“先”还是“显”都属于对已故之人的尊重。


还有就是“故”,“故”,顾名思义,即故去之意,也表示对死去之人的尊重与怀念,通常与“先”,“显”搭配使用。


咸鱼闲聊


最近这些年,农村确实流行给先人墓前立碑。我爷爷奶奶是1994年去世的,前些年也立了碑。碑上用的是“显”。

如果你仔细看一下坟地的这些墓碑,确实如题目所说,有的写着“显”有的写的“先”,还有的写着“慈”。此外,还有“考”“妣”“讳”等字。这都是从古代流传下来的规制,非常讲究,是不能乱用的。

碑文能透漏出很多的信息,懂得的人能根据碑文直到墓里埋葬之人的姓名、生卒年、家庭情况,去世时族人情况,立碑人与埋葬之人的关系等。

各地风俗不同,墓碑上所刻内容也会有所不同,甚至相同的字在不同地区代表的意思也有所不同。尤其是南北差别大。

下面我们按照题目一个一个来说。

这个很好理解,就是故去的意思。在古代“故人”有两个意思,一是指老朋友,还有一个意思就是指死人。


这是对先人的一种敬称。后面一般会跟着父或母字,显父,显母。根据清朝学者的记载,这个“显”字在以前是写成“皇”字的,也就皇父,皇木。这并不是说其父母是皇帝皇后,而是古人对故去的先人的美誉,以示死者的尊贵。后来因为规定“士庶不得称皇”,就改为了显字。

我们会看到,有的墓碑用的是显字,有的用的是先字。这是有区别的,一般来说先字是对逝者的尊称,显字则是对死者的美称。在有的地方,死者去世是父母、岳父母戒亡,且下有子孙才配用显字,一般的人只能用先字。


考/妣

这个也简单,考,指的是父亲,妣,指母亲。也就是说这个坟墓里埋的是立碑人的父亲或母亲。

除了考和妣,有些地方也会用严和慈二字,意思差不多。严指父亲,慈指母亲。严父慈母嘛。

此外还提现大家注意区别使用“讳”和“智”字。古人讲究忌讳,尤其是晚辈不能直呼长辈的名字,所以在立碑时提到长辈的名字也要作讳避处理。提到男性长辈名字时用“讳”,提到女性长辈名字时用“智”。如,公刘讳XX。


南京老張


在农村墓碑上的“故、显、考、妣”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区别吗?

在农村并不是所有农户都会给逝去的家人坟前立碑,这个可能与家庭富裕程度会有一定关系,一般村里有钱人就会有立碑讲究,而普通农户往往并不注重,只有坟头而已!而关于立碑时间,一般需要守孝三年之后才能进行立碑工作,三年内是不能扫墓添土的!而关于在坟前墓碑上会写哪些内容,一般会事先刻好坟墓中去世者的名字、身份和生卒年月日,以及立碑后人名字、安葬和立碑时的年月日等内容。由于立墓碑会有很多讲究,各地的风俗习惯也不尽相同,至于题主说到的这几个墓碑上常见字眼,下面就结合我们这边农村的情况简单聊一下:



关于墓碑文字“故”:就是指逝世、离去的意思,也就是指坟墓里安葬之人!

关于墓碑文字“显”:也可以为“先”或“顯”,这其实是对去世之人是敬辞。例如“显考”是指先父,是对于去世父亲的美称,而“显妣”则是指先母,是对于去世母亲的美称!

关于墓碑文字“考”:也可以用“父”,一般是指坟墓中安葬的父亲。由于去世之人多为长辈,一般在墓碑上会加一些尊敬之语,以表后人尊敬长辈之意,因而,如果农户家的父亲去世后,往往就会在墓碑上称呼为“考”或“显考”。另外,亡故的男子也会加“公”或“府君”,这可能与传统观念中男人是一家之主有关系!

关于墓碑文字“妣”:也可以用“母”,一般是指坟墓中安葬的母亲。同样原理,为表示敬重亡故的长辈,如果农户的母亲也已经去世,这时墓碑上就会称呼为“妣”或“显妣”,同时,一般对于坟墓中的女子也会加“氏”或“孺人”。

如果一户人家的父母都已经过世,这时在墓碑上书写就会遵循传统夫妻关系中的“男左女右”,也就左尊右卑来进行排序!而对于逝者的生卒年月日,一般会刻在墓碑中榜的两侧,也会依照男左女右顺序排序,大多会将年月日都写齐全,以便后人能及时了解先人的情况,以便更好的写清家谱或家族传承!


而最后关于立碑人,一般会刻在墓碑的右边,也称为“虎边”,按理说坟墓主人的子女都应该写上,也会按照长幼尊卑以左尊右卑排序,如果子女中已有去世之人,应该要在名字上加框标注,以便后人能更好的识别了解!不过,有时候子女过多或有些后人不愿镌刻自己姓名,这时就可以刻上“子女敬立”、“叩立”或“百拜敬立”等文字方式也是可行的!以上仅为个人见解!


龙百晓生


在农村,墓碑上的“故、显、考、妣”啥意思?有什么区别吗?

在农村的墓地中,我们常常在墓碑上看到“故显考某公讳某某、故显妣某门某太君之墓”这样的字眼。也有的没有“故”字,称为先考先妣或者显考显妣。其实,墓碑上的故、先、显等用法非常讲究,不能随意乱用,也不要随意解读。下面,晏子就从这些字的意思及来历,说明一下用法上的讲究。

“考妣的词意及用法”

“故”也好,“先”也好,“显”也好,都是加在“考妣”之前的,是对“考妣”的一种修饰。所以,我们先要知道考妣的意思。

考妣,原指父亲和母亲,不论是否健在。《尔雅·释亲》:“父曰考,母曰妣。”成语有“如丧考妣”,说明考妣愿意即为父母,和去世无关。后来演变为专称去世的父母。《礼记·曲礼下》称:“生曰父,曰母,曰妻,死曰考,曰妣,曰嫔,嫔,妇人有法度者之称也。”也就是说,父母去世称考妣,妻子去世称嫔。汉朝郑玄注释,“考,成也,言其德行之成也。妣之言媲也,媲於考也。 ” 意思是说,父亲抚养教育之女之德成,母亲相夫教子其德仪与父亲的功业相媲美,这反映了中国传统农耕文化时期家庭中父母的分工和地位,也反映了古人对父母的尊敬。

考妣词意的转换,应该和古人的谥法制度有关。古代达官贵人去世后常用一个字来评定其一生,称为谥号,普通的老百姓没有资格受谥。但是父母对于子女都是有功德的,出于对父母的感念,父母去世后,普通百姓也想模仿达官贵人们给父母弄一个谥号,于是“考妣”做为对父母的赞扬,就成了普通老百姓对父母的通谥,专指去世的父母了。

“故、先、显”的意思及来历

“故”,即故去之意,是对去世之人的一种讳称,直接说“亡”或者“死”,显得不雅和不庄重,所以,才会用“故”字代替。不过,墓碑都是给去世之人立的,所以这个故字用不用是不要紧的,加上这个字没有实际意义,所以大部分的墓碑中,直接说先考妣或者显考妣。而明清以前的老墓碑中,常常会发现这个字,说明古人树碑更讲究庄重,宁愿意思重复,也会加上这个字。

“先”,指先人,已经去世的人,在考、妣之前加一“先”字,也表示父母已去世。《简明古汉语词典》对“先”的解释中:“已故的,例:思厥先祖父”。所以,加先,直接证明是已经去世的前辈。古人用词讲究庄重和雅,“先” 是“亡”的讳称,又是一个敬词,所以在墓碑上加个先字,也是为了表示自己的怀念和和哀痛之情。先考妣,是对已故父母的敬称。

“显”,有显示、显赫之意,用在墓碑上,取声名远播之意,是对去世之人的一种溢美之词。而显字用在墓碑上,是从皇字演变而来的。

根据清朝徐乾学 的《读礼通考》,古人在祖、考及妣之上,都加一个“皇”字,但元大德年间皇帝诏书改为“显”字,因为普通百姓不能称“皇”,虽然墓碑上的“皇”字的取义是美和大,但是皇帝身份显赫,不让普通百姓用“皇”,那么普通百姓只能改用“显”字。由此可见,墓碑上用“显”字,是因为皇帝干预,由“皇”字演变而来,“显考妣”,也是对已故父母的一种赞美,说明已故父母“德行昭著,声名远播”。

“先”和“显”不得乱用

先和显,一个是对已故父母的尊称,一个是对已故父母的美称,按说用哪个都是可以的。但是,古人其实是非常讲究的,因为古人的树碑方式和我们不一样,古人去世即可以树碑,而我们现在一般的规矩是父母都去世,且最后一个烧了三年,方可立碑。

古人对先和显的用法,最基本的讲究,就是看去世之人的亲人情况。如果去世之人前面没有尚在世的长辈,下面已经有了孙子辈,这种情况可以算做德行圆满,可以溢美了,所以用美称,称为“显考妣”。但是,如果去世之人去世时还年轻,前面尚有长辈在世,后面又只有儿子辈尚无孙辈,那德行还不圆满,立碑时只能称为“先考妣”。

现在,我们通行的一般是孙子为爷爷立碑,就是说给先人立碑时,去世的人已经有了孙子辈,这种情况下,去世的人前面一般已经没有了长辈,就不必用敬称,完全可以用美称了。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墓碑,一般都称为“显考妣”,只有在老墓碑上才会看到“先考妣”的字样。


齐东晏子


在农村给去世的人立碑是一个传统的习俗,就像农村的葬礼、婚礼一样都有非常多的讲究,讲究的是逝者为大,讲究的是活着的人对去世之人的一种思念之情。而在立碑的时候,墓碑上的刻字更有讲究,首先不能像我们平时称呼那样刻,比如直接刻上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这是对看去世之人的不尊重,而墓碑上最常见的四个字就是“故、显、考、妣”,这就要求农民学会区别这4个字。

故的意思最简单,就是说这人已经去世,表达的是晚辈对自己的长辈或者亲人的一种思念之情,所以“故”字也是农民墓碑上最常见的一个字了。

墓碑上除了有“显”字,还有“先”字,这两个字就比较有讲究。也就是“显”和“先”不能乱用,各自有各自的讲究。“显”要求去世之人上面没有活着的长辈了(包括父母、岳父母等),而且下面还有孙子辈的,那墓碑上就可以刻上“显”字。而“先”相对就没有什么要求,不满足“显”字条件的都可以用“先”。

比方,老王去世了,要是他所有的长辈都去世了,下面有孙子那就可以用“显”字,下面没有孙子那只能用“先”字,而若是上面有长辈不论有没有孙子都只能用“先”字。

考、妣

“考”和“妣”相对就比较好区别。有个成语叫如丧考妣,是指人好像死了父母那样悲痛,形容非常伤心和着急,多为贬义词用,那自然“考”和“妣”就分别代表的是父亲和母亲。其中“考”字代表的就是父亲,代表的是儿子或者女儿给自己的父亲所立的碑,“妣”字代表的是母亲,是儿子或者女儿给母亲立的碑。这两个字也是有根本区别的,在使用时也非常有讲究一定不能用错。

此外,还会出现一些其他的词,比如有的墓碑上会出现“父”,很简单代表的就是父亲,“母”代表的就是母亲。

看到这相信农民朋友对碑文上的字也就基本可以搞清楚了,比如若是写的是“故先考”,那就是说是儿子辈给自己父亲立碑,而且在立碑的时候尚有父亲的长辈在世。再比如“故显祖考”,那就是孙子给自己的爷爷立的碑。“故显妣”那就是儿子辈给母亲立的碑,而且立碑之时已经没有长辈在世了。

读者朋友,你搞明白墓碑上“故、显、考、妣”四个字怎么区别,有何讲究了吗?


果然悠


故:逝者尊称

显:上一代

考:男人

妣:女人

故显考:就是孝男(女)给先父!孝侄男(女)写给叔、伯写的!或者外甥写给舅舅、孝姨侄写给姨夫!

反正就是写给去世上面一辈的男人!

故显妣:孝男(女)写给先母!孝侄男(女)写给婶婶、伯母的!

记住:上一辈为“显”,上两辈为“祖”,

男人为“考”,女人为“妣”

男人为“老大人”,女人为“老儒人”

比如“故显考**老大人之墓”然后落款为“孝男**”,这就是儿子给父亲立的碑!

比如“故祖妣**老儒人之墓”然后落款为“孝孙女”,这就是孙女给奶奶立的碑!

不过这都是老规矩的老墓!

现在的墓碑一般就是:先父(母)、慈父(母),下面直接“之墓”!


半修佛缘半修卿


介绍一篇“传统讣闻专有名词”解析,看看这个估计对这类的疑问会有帮助:

1. 显考:子女对已逝父亲的尊称,与其年龄、长辈(祖父、母)是否健在无关。较谦虚或对外人可称先父、先考或先严,但不可因死者未满60岁或其他任何理由称“故考”。

2. 显妣 :子女对往生的母亲的尊称,与年龄或祖父母是否在世无关。较谦虚或对外人可称先母、先妣或先慈,但不可“故妣”。

3. 公: 对年长男性的尊称,通常连接在姓氏下方,如李公、王公等,此“公”与“阿公”毫无关系,因此,只要是年长的男性不论是不是已经当祖父都可称公。

4. 母: 对女性长者的尊称,通常连接在夫姓下方如黎母、钱母等。台湾人则习惯称妈,如刘妈,苏妈。

5. 讳 :加在已故男性长辈名字前面的字(平辈或晚辈免)。依照传统习俗晚辈不能直呼长辈的名字,但讣闻若不书其名,则收信者不知何人往生,故仍书其名但加讳字以示尊重。如林公讳耀祖,或刘公讳名建中。

6. 闺名: 与男性名字前的“讳”字功能类似,加在已故女性名字前面的字,以示对往生者的尊重,如高母陈夫人闺名静梅、吴母严夫人闺名丽娟,但与现代人生活习惯不同已较少使用。

7. 夫人: 古代一二品官之妻称夫人,三品官之妻称淑人,四品官之妻称恭人,五品官之妻称宜人,六品官之妻称安人。 讣闻中夫人加在已故女性娘家姓(本姓)之后,是对妇人表达敬意的尊称,如柯母江夫人。

8. 孺人: 古代七至九品官之妻称孺人,讣闻中加在已故女性本姓(娘家姓)之后,现代常用于对老妇人的尊称,如陈母金泰孺人。

9. 府君: 府是对他人住家或家人的尊称,如府上、尊府。府君,原指官人之家,在讣闻中是对该府男主人的尊称。因此,不具宅主身份的往生者,不宜用词称谓。

10. 时间 :讣闻最重要的功能是告知亲友死亡日期(殁于)、出生日期(生于)、家祭(奠)、公祭(奠)及发引时间。现代化讣闻大多以国历为主,农历为辅,部分基督,天主教徒以主历(公元)为主。

11. 寿终 :按古礼在自家终老之男性称“寿终正寝”,女性则称“寿终内寝”,在医院往生则用“病逝于xx医院”,意外死亡则写明事故地点及死因如“在自宅因地震往生”。

12. 年龄: 传统习俗往生者的年龄越大,子女越有面子。因此讣闻记载以虚数为主,一般而言30岁以下称“得年”,30~60岁者称“享年”,60~90岁称“享寿”,90~100岁者称“享耆寿”,100岁以上者称“享崇寿”。

13. 未亡人 :按古礼夫殁时妻自称“未亡人”,现代人有感于“未亡人”有性别歧视之嫌,因此大多改称“护丧妻”。

14. 随侍在侧 :指往生者断气前后这段时间,家属(通常指子孙等晚辈)在其身旁陪伴,照料或助念。

15. 亲视含殓: 含是指饭含:古礼,将粮食掺和碎玉、珠、贝等物放死者口中,现代丧礼已少见此仪节。 殓是指小殓:古礼,子女亲自帮往生者穿寿衣。

16. 遵礼成服 :依照古礼长辈往生后晚辈在为其大殓后,应择吉日良辰依血缘亲属遵循服制开始著孝服。现代,大多改在出殡当天才穿孝服,但讣闻中仍沿用此语。

17. 停柩在堂/竖灵在堂—— 停柩在堂:入殓后将灵柩停殡在自宅中。 竖灵在堂:将遗体送往殡仪馆冷藏,再将魂帛设在丧宅以便亲友上香吊唁。

18. 发引 ——古礼,指出发前往xx墓地安葬,或xx火葬场火化。

19. 叨在—— 置于讣闻主文文末,有叨扰、打扰、恳请之意。

20. 乡、寅、世、戚、亲、友 谊 ——乡谊:同乡之谊;学谊:同学之谊;世谊:两家有世交之情谊;亲谊:亲戚之谊;友谊:朋友之谊;叨扰这些与往生者或发讣闻者有上述情谊的人,也就讣闻的受文者,故应与讣闻第一行第一个字切齐,並印成紅字以示尊重。

21. 哀此讣闻—— 以哀伤沉痛的心情向各位乡,寅、世、戚、亲、友报告此不幸的喪息。

22. 反服父母 ——依照古礼,嫡长子之喪父、母需为其持服,現代指父、世親健在而子、女先亡,也就是俗称的“白发人送黑发人”。

23. 不杖朗失/杖期失/护喪夫 ——不杖期夫:妻亡,父、母親有一人健在,夫称不杖期夫。 杖期夫:父母皆亡,妻殁,夫称杖期夫。 护喪夫:現代无论夫之父母是否健在,大多自称夫或护喪夫。

24. 承重孫/承重曾孫 ——承重孫:承受丧祭和宗庙重任,按宗法制度,本身及父都是嫡长(正室所生之长子)而父先亡,在祖父、母死亡時即作丧主称承重孫。承重曾孫:若祖父及父皆亡,曾孫代祖父、父亲為曾祖父母治喪称承重曾孫。

25. 族繁不及备载—— 指往生者家族繁衍茂盛子孙众多,难免有遗漏或未將姓名列入者。


逝圣归和


在农村,墓碑上的“故、显、考、妣”啥意思?有什么区别吗?

逝者伟大,而建墓立碑也是传统的习俗,然而关于这方面也是有着许多的讲究,其中墓碑上的题头有着更多的讲究和说法,这能看出墓主人的身份,立碑人的身份和关系等信息,那么墓碑上的“故、显、考、妣”又是什么意思呢?这其中也是有一定区别的,所以也并不是随便乱刻的,下面我来带大家认识一下,供大家参考。



其实墓碑的题头不单单只有这几个,还有“先考、先妣、显考、显妣”等等。其中“故”代表已故,已经去世的意思;“显”对逝者的敬辞、尊称;考代表父亲;妣则代表母亲。

显考、显妣分别指的是已经去世的父亲和母亲,至于用“显”是因为家中除父母以外,已无其他与父母有关系的长辈,这也包括岳父岳母,而且要有子孙后代,这个便可带上“显”,在对逝者哀痛表达之情上,同时也表达了对逝者的一种尊称和敬仰。



先考、先妣也是分别指对去世父亲、母亲的尊称,大家要是细心便会发现,农村我们常见的还是“先考和先妣”,因为“显考和显妣”不仅有条件限制,而且也是指生前有所作为,代表一种很高声望的象征,所以我们平日里看到“先考和先妣”的比较多。


墓碑上的题头、碑文都是有一定讲究的,这也记录着很多信息,其中关于碑文、墓碑等方面我们也不是专业人士,而且每个地方的习俗也有所差异,这些流传下来的规矩,至今也无人打破。朋友们你们有其他不同的看法吗?欢迎评论补充,留下你们宝贵的意见,谢谢大家!!


农事斋


在农村,墓碑上的“故、显、考、妣”啥意思?有什么区别吗?

虽然每个地区都有自己不同的殡葬仪式,但是在给逝者建墓立碑时的传统都大多相似。在很多地区都有在墓前立碑的传统,墓碑上的刻文可以让人对逝者的身份以及立碑者的信息一目了然。那么墓碑上的“故、显、考、妣”刻文是什么意思呢?

在我们这里,当家里有老人去世后,都会将老人葬在整个家族的坟地里,在刚刚学字的年纪,看到不认识的字或者是词的时候便会问大人读什么,是什么意思。在清明节扫墓的时候便注意到了每个墓碑上所刻的碑文都不相同,有的墓碑上是故先考、故先妣,有的墓碑上则是故显考、故先妣,那么他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呢?

一般墓碑上的刻文多是故先考和故先妣,故的意思是已经去世的意思,故考指的是去世的父亲,故妣指的是去世的母亲。一般墓碑多是由逝者的子女来立,所以便是故考、故妣。在故考和故妣中间加一个先字,其实是子女对已逝父亲或母亲的尊敬、思念之情。

在农村的墓碑中常见的刻文便是故先考、故先妣,但是也有少数例外,有的墓碑上会刻有故显考、故显妣,虽然先和显都读“xian”,但是要表达的意思却不相同。其实不管是在农村还是在城市,刻有故显考、故显妣的墓碑很少,这是因为并不是所有的人再去世以后都能用显来形容,一般只有对社会做过贡献或者是有一定的地位的人,在去世以后才能刻有显字,也可以说显是一种身份的象征。

其实墓碑上所刻的文字也属于一种文化,虽然现在要求对丧事一切从简,但是我们该知道的文化不能简化掉,更应该将这些文化传承下去,你们觉得呢??


小马话三农


这个有严格规定,而且弄错了是要闹大笑话的。

当然了,就算是笑话,也是内行人能看出来,外行一般不注意也无法发现。

那么,这些都是什么意思呢?

其实,这几个字往往不是单独出现的,常常是组合出现,比如故显考、故显妣、先考、先妣,这些东西显得很是繁复,常常看得人一头雾水。

首先,《礼记》规定,父亲、母亲、妻子去世后,称呼为考妣嫔,其中考为成,代表德行有成之人。妣对应蓖,蓖为配,配于有德行之人。嫔为女官称,为亡妻美称。

所以,不管是先考,还是显考,又或者是故先考都是对自己或者别人亡父尊称。

那么同样,不管是先妣,或者是故先妣或者显妣,都是对自己或者别人亡母的尊称。

这里还有点有意思的地方,其实,在古代,显考或者先妣原本是指高祖或者高祖母的,后来就作为亡父亡母的美称了。

显考、显妣是彰显父母德行的词。但在以前,是皇考而不是显考,这里就要说说元成宗了。

本来,秦朝之前,朕这个字谁都可以用,但到了元成宗这里,他不乐意了,于是民间只好用显来代替皇。

另外就是故考,故妣,这个非常好解释,故是亡,考是尊称。但是我们还可以看发现一些碑文上会出现故显考和故显妣这样的词,这在古代是没有的,只有近代的碑文里才这样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