鳌拜明知康熙对付他,手里握有40万重兵,为何不敢在紫禁城造反?

司马长史


不是不敢而是不想,因为他的忠心,他就没有想过造反

说起鳌拜,第一时间想到的一定是他威胁皇权、独揽政权、结党营私等一系列罪名,但就是这样的一个危及朝政的人物,在感受到康熙对他的敌意之后,为什么没有做出造反的举动呢?这就要从鳌拜这个人本身说起......

首先从一开始鳌拜就是一个忠臣

鳌拜年轻的时候是大清的勇士,出身于将门之家,在进入军队之后就彰显了他武艺高强的一面,跟随皇太极驰骋沙场,屡获战功,特别是在攻克皮岛之后皇太极对他极为赞赏,鳌拜因获得了首功被赐予“巴图鲁”称号。


公元1641年,鳌拜跟随郑亲王进攻锦州,鳌拜在清军处于危机之时攻退明军,并且趁胜追击使明军接连战败,鳌拜因此加官进爵,到第二年六月,他成为了护军统领,在整个八旗将领中占据较高的地位。这时的鳌拜不仅英勇善战,而且还是皇太极的积极拥护者,可谓忠心耿耿。


公元1643年,皇太极驾崩,这时因继位一事出现了分歧,一方以多尔衮为首,拥护多尔衮继位;另一方拥护作为长子的豪格继位。在这场争夺中,鳌拜没有趋炎附势,追随多尔衮,他因为一直效忠于皇太极,所以支持长子豪格,并且决心和多尔衮一派争夺到底。在这种情形之下,多尔衮便做出妥协,但是条件是让年仅6岁的福临登基。

其次,鳌拜后期野心膨胀,打压异己,是他在政治斗争中从一开始的劣势到胜利者的转变。

因为多尔衮在顺治登基之后,就一直利用摄政的权利打压豪格的支持者,其中坚决支持豪格的鳌拜成为他重要的打压对象,曾接连三次受到迫害,但是鳌拜在面临将死之时也挺了过来,最终由于忠心护主得到了顺治的信任,被视为心腹大臣。


这时期的鳌拜开始掌管大权,参与国家大事的管理。在顺治去世之后,由康熙继位,并且在遗诏中指定鳌拜为辅臣之一,所以获得政治权力的鳌拜终于能够挺起胸膛做人,这也导致他后期逐渐开始居功自傲,目中无人。

最后,鳌拜作为辅臣已经得到了他所期待的权利,并且康熙尚年幼,朝廷事务多由他处理,一定程度上已经满足了他的野心

另外虽然他掌管重兵,但如果要谋反的话他也不一定就会成功,军队是国家的,不会任由他发号施令,与其身败名裂,不如享受当前的政治权利。

不过最根本的原因还是鳌拜从未想过谋权篡位,如果他真的想要谋反的话,也就不会在明知康熙想要对付他,还直接进宫。

康熙也是看到鳌拜为了大清所立下的赫赫战功,以及伤痕累累的身体之后才对他宽大处理,仅将他囚禁起来,所列的30条罪状,也没有一条是关于他谋反的。

虽然鳌拜后期独断专权,但是他的确为大清立下了卓越战功,并且也是忠心耿直,从皇太极到康熙,历经三代帝王。


篱上青


有人说鳌拜明知随着康熙皇帝的年龄增长,势必会对付自己,为何鳌拜却不敢造反,自己夺取皇权,之后称帝?

班布尔善曾蛊惑鳌拜造反,声称以鳌拜的实力,再加上鳌拜在军中的威望,灭了康熙是轻而易举的,然而鳌拜并没有这样做,他之所以没有造反,显然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甚至可以说,鳌拜更本就没想过要造反。

一:实力不允许

鳌拜作为四大辅臣之一,虽说鳌拜之后一家独大,但是因为清朝的组织架构特殊,皇权非常集中,况且即使鳌拜权倾朝野,但是在满清人眼里,康熙才是正统,清朝历史上也有很多贵高权重的能臣,但是最终都没有造反,原因就在于他们也没有十足的把握。

所谓的40多万重兵,那也只是影视剧或者野史之中,实际上鳌拜也就是功高盖主,占着自己三代元老,为人行事有些过分,按照清朝的八旗制度,分属不同人管辖,就连鳌拜也不能够完全确定这些人都会听自己的命令,没有十分的把握,有怎么敢在紫禁城造反?

二:鳌拜没有造反的必要

真实历史上,鳌拜忠心耿耿,并无造反之心,作为满族八旗的贵族家庭,他从小就受到了严格的教育,之后被誉为满洲第一勇士,先后参加皮岛之战、松锦会战、西充之战,鳌拜一生战功赫赫。

到了晚年,只是利益熏心,但是并没有不臣之心,野史和剧中描述鳌拜造反,实则正史当中鳌拜并未有过造反的举动,他本就位高权重,只是在晚年表现的有些飞扬跋扈,这和康熙年少有关,而康熙也正是因为鳌拜的势力不断壮大,对清朝的危害越来越大,如果这种实力达到一定程度,康熙就更加没有可能控制局面,这才和祖母孝庄一同决定将鳌拜擒获。

当时班布尔善一直鼓动鳌拜造反,但是鳌拜并未听从,依然是我行我素,甚至在被康熙擒获的时候还反问“为什么要抓我?”

三:鳌拜不知道康<strong>熙要对付自己

鳌拜认为康熙年纪还小,很多事情更本就不懂,但是他却不知道康熙在孝庄的教导下,心智完全和普通的少年不同,当时鳌拜要杀苏克萨哈,康熙不同意,遂与鳌拜争辩,但是鳌拜却以康熙年幼,不懂官场之道为由,于是杀了苏克萨哈。

这件事彻底激怒了康熙和孝庄,但是鳌拜却不以为然,依然在宫中骄横,最后被康熙擒获,说鳌拜结党营私、擅权专横,阻碍了皇权的集中,有叛逆篡位的嫌疑等罪名将其关入大牢。

从这里可以看出,康熙更本没有鳌拜造反的证据,只是单纯的因为鳌拜功高震主,不过这也是历代皇帝所惧怕的,但是鳌拜认为康熙还小,怎么可能会抓我,况且我也没有再紫禁城造反。


羽评郡主


满清重臣鳌拜号称“满洲第一勇士”。他出身瓜尔佳氏,是苏完部族长索尔果之孙,后金开国五大臣之一费英东之侄,镶黄旗人,清朝三代元勋。在辅佐康熙期间,鳌拜在朝中擅权自重,最终引起了康熙的忌惮,被康熙囚禁。

(鳌拜剧照)

那么,鳌拜在晚年专政期间,明明已经独揽大权,手中握有雄兵四十万,他为什么不选择废康熙,自立为帝呢?

从皇太极时代开始,鳌拜就因为打仗勇猛过人,战功卓著,晋爵三等男,并被赐予“巴图鲁”的称号。但对于满清王朝来说,鳌拜打仗立下的战功却并不是最重要的,他对清廷最大的功劳,是他始终忠于皇太极,忠于满清王室。

在皇太极死后,满清皇族在帝位的继承问题上产生了激烈冲突,朝廷中在拥立新帝的问题上,分为了两派。其中一派以正白旗和镶白旗为主,支持皇太极弟弟多尔衮继承帝位;而另一派则是以皇太极生前统领的正黄旗和镶黄旗为主,支持拥立皇太极长子豪格。

鳌拜作为镶黄旗的护军统领,又是皇太极生前最信任的心腹之一,自然是无条件的支持豪格。

1643年8月14日,努尔哈赤次子代善召集众臣于崇政殿,共同探讨皇位继承人的问题。在双方的激烈讨论之中,以鳌拜为首的将领们纷纷发声,不惜以武力威胁多尔衮放弃觊觎帝位的想法。这也使多尔衮不得不作出让步,双方最终决定采取折中的方案,以皇太极第九子、6岁的福临来继承帝位,也就是后来的顺治帝。

(顺治登基)

顺治登基之后,多尔衮成为摄政王,他对豪格以及其支持者展开了疯狂的打击。作为豪格的坚决拥护者,又曾多次公开反对多尔衮称帝,鳌拜成为了多尔衮打击的主要对象。在多尔衮摄政期间,鳌拜受到了无数次的迫害,比如多尔衮以鳌拜欲立豪格、与诸人盟誓等罪名论处鳌拜死刑,后来鳌拜得旨“罚锾自赎”,才逃过一劫。不久后,侍卫廓步梭又告发鳌拜在皇太极死时“擅发兵丁守门”,多尔衮要求将鳌拜革职为民,不过在顺治的帮助下,鳌拜最终免于被革职。后来多尔衮又以“违令渎请”的罪名,第三次论处鳌拜死刑,但最终还是化解了。

直到1650年11月,多尔衮去世之后,鳌拜终于不再提心吊胆。

顺治亲政后,因为鳌拜曾盟誓“一心为主,生死与共”,对他大为敬重,将他视为心腹之臣,甚至在鳌拜生病的时候,还亲自到府上去看望慰问。

1657年冬,孝庄太后病重,顺治紧张不已,朝夕侍侯。而鳌拜也不分昼夜地在宫中侍候,甚至都顾不上吃饭休息,这也让顺治深感鳌拜的忠诚。

最终,顺治在临终之际立下遗诏,指定皇三子玄烨继位。但由于玄烨年龄太小,顺治任命了四位辅政大臣来辅佐小皇帝,鳌拜就是其中的一位。

(康熙和鳌拜)

虽然身居四辅臣的末位,但鳌拜却在晚年,仗着自己的军功和资历擅权自重,哪怕在康熙14岁亲政后,鳌拜仍然不想还政给他。

鳌拜之所以专政,并非是他想要谋反。实际上,鳌拜本来就是武将出生,说话做事通常都是直性子,性情刚愎自用。由于战功赫赫,再加上他位高权重,在压制了其他三个辅政大臣后,鳌拜俨然成为了朝中资格最老、说话最有分量的人。而这些,也让他目空一切。

换句话来说,鳌拜虽然忠心,但由于资格老,又独揽大权,因此他对于小皇帝康熙并没有好感。站在他的角度来看,一个小屁孩根本就什么也不懂,还不如自己替他做决定。

最终,鳌拜居功自傲的行为,惹恼了已经长大的皇帝,康熙以召见鳌拜进宫为名,在大殿内布置了多名壮士,等到鳌拜入殿后便一拥而上,将其拿下。

康熙给鳌拜罗列了三十多条罪状,把他判处死罪。

值得一提的是,这三十多条罪名中,没有任何一条罪名涉及了鳌拜谋反。

后来康熙念鳌拜屡立战功,又忠心耿耿,选择了网开一面,将他终身囚禁。鳌拜在被囚后不久死于禁所,死因不明。


张生全精彩历史


1661年顺治十八年正月,二十四岁的顺治帝福临突然病逝。他留下遗诏册立玄烨为皇太子,年号康熙,玄烨即位于太和殿,年仅6岁(虚岁8岁)。

顺治遗诏同时指派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大臣辅政。 但是,四辅臣联合辅政的局面并未维持多久,他们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日益公开而激烈起来。

在四人中,逐渐专擅实权的是鳌拜。他平时已表现出居功自傲,盛气凌人,但受“顾命”之初,尚能谨慎从事,履行誓词。

然而,不出三年,他就暴露出骄横和专权的野心。他的排位在最末,却不甘人后,处处越位抓权。

四位辅政大臣中,索尼居首,年纪最大,却是洞察世事的老狐狸,见鳌拜强势就以身体有病为由,暂时退出繁杂的局势。

鳌拜和遏必隆同属镶黄旗,又被鳌拜收买自然同声出气,只有苏克萨哈看不过鳌拜的飞扬跋扈,弹劾鳌拜乱政,结果被鳌拜收拾,“冤”死在监狱狱里。

鳌拜素有“满洲第一勇士”之称,苏克萨哈一死,鳌拜大权独揽,似乎无人与之抗衡,如果鳌拜想要造反也不是没有胜算。 那么鳌拜明知康熙对付他,手里握有40万重兵,为何不敢在紫禁城造反?

1、鳌拜被康熙麻痹

康熙虽然年幼但并不无知,他五岁就开始读书识字,八岁“学庸训诂,询之左右,求得大意而后愉快。日所读者,必使字字成诵,从来不肯自欺”。

就更何况在康熙背后,还有一个被称为“清初杰出的女政治家”的孝庄皇太后在帮他出谋划策。

康熙以退为进,在祖母孝庄皇太后的支持和帮助下,一方面避免与鳌拜发生正面冲突,一方面韬光养晦,专心学习治世本领。

康熙为了麻痹鳌拜让他放松警惕,不停为他加官进爵,每当有不利于鳌拜的奏章时,康熙便会对上疏者痛加指责,指斥他们“妄行冒奏,以沽虚名”予以处分。

康熙佯装喜好摔跤踢打,从满洲上三旗子弟中挑选了一群身强力壮的少年,练习扑击之术,整天与少年们一起摔打玩乐。

康熙和这些少年表面上是在玩,实际上这群少年已经成了擒拿格斗的好手,只等康熙一声令下必要时对付鳌拜。

康熙表面对鳌拜言听计从,让鳌拜的野心得到充分的满足,从而使鳌拜对十几岁的康熙放松了警惕。

2、鳌拜感觉皇帝未必如臣子

鳌拜作为一个辅佐三朝的重臣,内心其实很清楚一件事——当了皇帝未必如臣子!

当皇帝,理论上而言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富有四海的财产,是人人钦羡的事情。但是在大一统王朝的皇室内部,为了储位弑君杀父,手足相残的事例,也不在少数。

很多人都说当皇帝好,当上皇帝可以为所欲为。但是真正当上皇帝之后,很多人发现其实当皇帝并没有那么快乐,反而觉得很痛苦。

即使是当了61年皇帝的康熙,在后来都吐槽过,说他最羡慕的反而是自己手下的臣子:“每览老臣奏疏乞休,未尝不为流涕。尔等有退休之时,朕何地可休息”了。

这些大臣们,不管官居几品,是否位极人臣,但说到底,只是一个职业而已。大臣年齿渐长,如果不想干了,可以致仕退休,领着朝廷发的退休金颐养天年。

但皇帝却不行,皇帝是终身任职,只要一天还没死,一天就得处理政务。而且除了过年以外,几乎全年无休。

而且,最头疼的就是选嗣立储,搞不好就会有夺嫡相残的事情发生,还要担心后代继位人被功高盖主的臣子牵制左右。

鳌拜侍奉了清朝的三代皇帝,这个道理自然深知于心,他很满足“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实际操控朝政的现状。

3、鳌拜没有必胜把握

就算鳌拜掌握着40万军队,他也未必有篡权的机会。

顺治帝退位时之所以选了四个顾命大臣,目的就是为了互相牵制,防止手握重兵的武将一家独大无法控制。

以鳌拜当时独揽大权的能力,即使他能轻而易举取代康熙,但要想获取整个官僚集体的认同就难于上青天了。

我们知道满清有八旗,清入关伊始,为加强军事防御,分别令八旗兵在京师与各地驻防,鳌拜属于镶黄旗,他如果想要改朝换代,势必会导致其他旗族利益集团攻击他。

而且,索尼并不是真的不理政事,索尼只是在暗里观察权衡利弊。 孝庄为了拉拢索尼制衡鳌拜,先封索尼的孙女当了皇后,也就是后来的孝诚仁皇后。

苏克萨哈被鳌拜擅杀之后,索尼其实收编了不少这些树倒的猢狲,团结了不少大臣,收编了很多人马。

如果鳌拜造反,索尼一方的势力是绝不容轻视,绝不会袖手旁观的。

再说遏必隆,虽然因为他胆小怕事,他和他的党羽依附鳌拜。但孝庄太后立遏必隆的孙女为皇贵妃,这样一来,很好的团结了遏必隆,使得遏必隆不会跟随鳌拜串通一气,一条道走到黑。

遏必隆其实是康熙安插在鳌拜身边的内应。 即使苏克萨哈被鳌拜除掉,如果鳌拜要造反,索尼一族和遏必隆一族就会合力一处,鳌拜再专横跋扈也没有十足的把握能成功。

而且,要造反取代康熙也要师出有名,如果名不正言不顺,鳌拜很可能会身败名裂,代价太大,鳌拜并不愿冒这个险。

4、鳌拜从未想过造反

鳌拜是忠于康熙祖孙三代,为了他们差点送命的忠臣。

当皇太极去世时,他没有趋炎附势跟随多尔衮,而是当帝位选择遇到分歧时,他果断站在皇太极的长子那边,抱着一死的心态以武力威胁多尔衮不要轻举妄动,同时也打消了多尔衮称帝的小心思。

也正因为如此,多尔衮处处打压鳌拜,鳌拜也无怨言,处处保护小顺治帝,直到多尔衮病逝,顺治帝得到政权,鳌拜才一点一点挺起胸膛做人臣了。

鳌拜控制着军队,甚至皇宫的禁卫都是鳌拜的手下,如果想反,恐怕千古一帝也活不了多久。

鳌拜并不是奸臣,而是权臣,权臣注定是与帝王不能并存的。

鳌拜从未想过造反,他就是有些专横跋扈。俗话说得好,一山不容二虎,康熙身为至高无上的皇帝,皇权的尊严不可侵犯。

正因为鳌拜根本就没有想过造反,所以康熙想铲除他,直接让鳌拜进宫时,鳌拜就去了。

当康熙智捉鳌拜想杀掉他的时候,鳌拜脱掉上衣,让人看他为康熙祖孙三代征战而换来的累累伤痕,就连康熙看了都不忍心杀他了。

最后康熙将他关押在牢里,直到病死。 有意思的是,鳌拜死后四十多年之后,康熙的儿子雍正为他平反,还追封他为“超武公”。

或许,鳌拜这个人的忠奸善恶,是一个历史谜团,只有他本人才能回答了。


开花的树40


鳌拜是清初名将,起初跟随皇太极南征北战,立下了不少战功。后来皇太极驾崩,由于皇太极没有指定接班人,多尔衮和皇太极长子豪格两派人争夺皇位,谁也不肯让谁,鳌拜为了防止多尔衮称帝,果断的站在豪格一边,甚至武力威胁多尔衮。也正因为如此多尔衮也不敢轻举妄动,最后福临继位,多尔衮成了摄政王,处处对鳌拜进行打压,鳌拜也只能处处小心谨慎。直到顺治七年多尔衮去世,鳌拜才松了一口气。后来鳌拜得到顺治帝重用,更是在顺治帝驾崩之际被指定为康熙帝的四大顾命大臣之一。后来鳌拜逐渐独揽大权,康熙帝要对付他时他还手握重兵,可为何鳌拜没有谋反呢?

其实鳌拜虽然独断专权,但从来没有不臣之心,他为大清抛头颅洒热血,一生忠心耿耿,可能后期是渴望权力,但是绝对没有窥觑过帝位。本来鳌拜是排在四大顾命大臣末位的,前面还有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但是索尼由于年纪太大,对于权力没什么欲望,于是称病不出。遏必隆是依附鳌拜的。剩下只有苏克萨哈跟鳌拜争权。但鳌拜作为“满洲第一勇士”,行事果断,苏克萨哈根本不是鳌拜的对手,在苏克萨哈被处死后大权自然都落入了鳌拜的手中。

鳌拜作为辅政大臣,本来就是要在皇帝没有亲政之前执掌朝政大权的。只是鳌拜是武将出身,性子也比较直爽,在他眼里小皇帝只是个年不更事的小屁孩,怎么会把他放在眼里,但是他忽略了康熙帝在慢慢长大,心智也在慢慢成熟。鳌拜一直在康熙帝面前独断专权肯定会引起日渐长大的皇帝的不满,但仅仅也只是不满,还没有实力打倒鳌拜。

鳌拜手握重兵不反除了他没有不臣之心这个原因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造反名不正言不顺,古代都讲究师出有名,而当时的天下大势是清朝一统江山,国家在蒸蒸日上,这个时候鳌拜造反根本没有正当借口。况且鳌拜并不是爱新觉罗家族的人,他造反以后势必要改朝换代,那么原来满清的那些贵族会答应吗?一个国家并不是真的只属于皇帝一人,还有皇帝背后的家族势力,所以历史上许多权臣也都只是掌握权力,并没有推翻皇帝。比如秦朝的赵高,西汉的霍光,东汉的曹操等等。造反并不是只靠武力就行,以当时鳌拜的实力,可能会成功攻陷紫禁城,但绝对不会长久,毕竟鳌拜只是一介武夫,治国安天下不在行。

康熙帝也是知道鳌拜的忠心的,没有处死鳌拜,只是将他圈禁,而且罗列出的鳌拜三十六大罪状,也没有说他谋反。后来雍正帝继位第一件事就是为鳌拜平凡,可见鳌拜没有谋反之心,只是他的存在让胸怀大略的康熙帝无法发挥,所以才会被康熙帝扳倒。一个从来没有想过谋反的人,又怎么会在皇帝突然对付他之前谋反呢?


风尘讲历史


鳌拜造反?你是不是在开玩笑?

关于鳌拜这个人,我们还是有必要重新认识下。

鳌拜出身瓜尔佳氏,是苏完部族长索尔果之孙,后金开国五大臣之一费英东之侄,镶黄旗人,是清朝三代元勋,康熙帝早年辅政大臣之一。以战功封公爵。鳌拜前半生军功赫赫,号称“满洲第一勇士”

从皇太极时代开始,鳌拜就以打仗勇猛,敢战敢拼而闻名,他以一战晋爵三等男,赐号“巴图鲁”前后功勋卓著,不仅如此,鳌拜最大的功绩就是对皇太极,顺治,康熙祖孙三代的忠心耿耿。

满清崇德八年(1643)八月初九,皇太极死后,满洲亲贵开始争夺帝位,皇太极的弟弟多尔衮对皇位有着掩饰不住的野心,鳌拜手握重兵,却与两黄旗的其他大臣索尼、谭泰等八人会集于豪格府邸,“共立盟誓,愿死生一处”,密谋拥立皇太极的儿子为帝。最终多尔衮做出了让步,满清以皇太极第九子、6岁的福临继位,这就是后来的顺治。

鉴于鳌拜对皇太极的忠心,不阿附多尔衮拥立皇太极的儿子为帝,多尔衮对鳌拜进行过数次残酷的打击和迫害。多尔衮以鳌拜欲立豪格、与诸人盟誓等罪名论死,得旨“罚锾自赎”。四月,侍卫廓步梭又告发鳌拜在皇太极死时“擅发兵丁守门”,再次论死,改革职为民,得旨免革职。短短两个月,鳌拜就两次差点被杀,后又被多尔衮却又以“违令渎请”罪之,并追究鳌拜包庇之罪,想要杀死他,此时的鳌拜依然对顺治忠心耿耿,硬是挺了过去。

顺治亲政后,知道鳌拜的忠心耿耿,对他极为敬重,视为心腹重臣。甚至在鳌拜生病的时候还亲自到府上去看望慰问。顺治十四年(1657)冬,博尔济吉特氏病重,顺治朝夕侍侯。鳌拜也昼夜于宫中侍候,都顾不上自己休息吃饭,深获顺治帝的赞赏。他为顺治朝的朝政,军政均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于是在顺治临终之际,指定鳌拜为顾命大臣,扶助康熙。


顺治死后,鳌拜尽心竭力扶助康熙,成为当时满清政府震慑其余势力的利剑,有这样忠心耿耿的老臣在,吴三桂等人是不敢轻举妄动的,然而就是康熙和孝庄等人,急着拿到权利而不惜自毁长城,向辅政大臣开刀,才引起了后来的三藩之乱等事件。


鳌拜是从来没想过造反的,而且说鳌拜擅权,也言过其实,不过是政治斗争的胜利者书写历史罢了,鳌拜是辅政大臣,在皇帝没有亲征的时候,本来就是要掌握权利的,何来擅权之说,鳌拜控制着军队,甚至皇宫的禁卫都是鳌拜的手下,如果想反恐怕千古一帝也活不了多久,然而鳌拜根本就没有想过造反,康熙想搞他事情,直接让鳌拜进宫,鳌拜就去了,这还不能表现出鳌拜的忠心吗?一个擅权想造反的人会这样做吗?


事实已经证明了,鳌拜确实是忠于康熙祖孙三代,为了他们差点送命的忠臣,当康熙想杀掉鳌拜的时候,鳌拜脱掉上衣,让人看他为康熙祖孙三代征战而换来的累累伤痕,就连康熙这样的脸皮也不敢再杀他了,只能说他擅权而囚禁了事,当然,事后有没有悄无声息的让他死,就不是我们所能知道的了。


关河南望


我是花木童说史。康熙亲政初期,由于索尼老迈,不问政务,苏克萨哈被鳌拜逼杀,遏必隆附庸于鳌拜,四大辅臣分崩离析。

鳌拜独断专权,肆意行使皇帝权威,对皇权构成了威胁,康熙皇帝决定除掉鳌拜。鳌拜当时党羽众多,号称门生遍天下,而且手握重兵,在明知康熙要对付他,为何没有造反?我觉得有四个原因。

1.清军入关后,经过顺治皇帝十几年的励精图治,经济发展迅速,满汉融合矛盾逐步弱化,社会趋于稳定。在此大形势下,鳌拜造反不合乎潮流,附和跟从者必然不多,造反毕竟是掉脑袋的事。

2.鳌拜一生战功无数,多次在关键时刻提着脑袋支持了顺治皇帝,为顺治的上位及亲政扫除障碍立下过汗马功劳,他对孝庄皇后极其尊重,孝庄重病时,他不顾疲劳,日夜伺候。所以他对大清皇权还是忠心耿耿的。估计他心里也没打反叛的算盘。

3.其实并不像影视剧上放的鳌拜有那么大的实力,大清权力机构是皇室,八旗贵族,其他藩王组成的。鳌拜只是代表了镶黄旗,只是镶黄旗经鳌拜经营的势力大一些而已,并不足以对抗皇权。

我觉得有了以上几个因素,康熙皇帝才能兵不血刃轻松拿下了鳌拜。有不同意见,欢迎大家在讨论去探讨!


花木童说史


“忆及数事,朕若不言,无敢言之人,非朕亦无知此事者……我朝从征效力大臣中,莫过于鳌拜巴图鲁者……鳌拜功劳显著,应给世职。”这是康熙五十二年,康熙对鳌拜的评语,可见鳌拜在康熙心中的地位。



鳌拜作为三朝元老,满清第一勇士,对年幼的康熙确实挺有威胁的,朝中无人敢出其右。但鳌拜有反义吗?应该是没有,或者说即使有,也不敢反。我们可以分析一下当时的局势。

清朝初期,天下还没大定,不仅有吴三桂等藩王拥兵自重,还有台湾的前明势力蠢蠢欲动。鳌拜虽然手握重兵,但自己的嫡系也仅限于镶黄旗,其他的旗主也有皇帝拥护者,你在朝中作威作福我们不管,但你要是造反,我们就要联合收拾你。



假如鳌拜真的造反了,那就只会出现一种可能,刚刚稳定的社会再次陷入动乱。不仅满清八旗会互相争斗,那些前明降将也会顺势而起,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说不定挥师北上,护驾勤王。当然这种勤王水分很大,到时候鳌拜可能被诛杀,但清朝的统治也可能到头了。也可能这三个人会割据称王,进入“春秋战国”时期。反正,对清朝没有好处就是了。

鳌拜虽然专权,欺负欺负小皇帝,但对于清朝还是挺忠心的,不可能眼睁睁看着打下的江山拱手让人,所以鳌拜是没有反意的。其实康熙也知道,但他必须这么做,“功高震主”就是他的罪。

我是历史伶俜者,用最平凡的语言讲述历史文化故事,欢迎各位在下方评论区进行讨论,如果喜欢请点上一赞


历史伶俜者


鳌拜想要废了康熙易如反掌,为什么要造反?

鳌拜对大清或者说是对皇太极一片赤诚。跟随皇太极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当皇太极去世时,他没有趋炎附势跟随多尔衮,而是当帝位选择遇到分歧时,他果断站在皇太极的长子那边,抱着一死的心态以武力威胁多尔衮不要轻举妄动,同时也打消了多尔衮称帝的小心思。也正因为如此,多尔衮处处打压鳌拜,鳌拜也无怨言,处处保护小顺治帝,直到多尔衮病逝,顺治帝得到政权,鳌拜才一点一点挺起胸膛做人臣了。


鳌拜从来没有想过大清王朝的地位,就算皇帝要鳌拜死,鳌拜也绝不会犹豫,立马抛头颅洒热血,一身肝胆。

鳌拜晚年为什么会变得专政,目中无人?

主要原因:一、因为他是武将出身,思考问题比较简单,有话直说,没多余的小心思,性情刚愎、耿直,自会狂妄自大。

二、加之累累战功,为大清王朝初期政治做出了巨大贡献,给任何人都会骄傲起来,况且他还是一介武夫,自然会愈加自负,开始骄横跋扈,气量狭隘,结党营私,认为别人都是错的,只有自己是对的。

三、四位辅政大臣,一个老死了,一个被自己搞死了,还有一个是自己的跟屁虫,加之皇帝只是一个十五六岁的小毛孩而已,自然会目中无人,篡改康熙帝的圣旨,不将实权交予康熙。

最终康熙忍不下去了,下令除去鳌拜。直到下监狱之前他都不敢相信自己会被康熙下令革职炒家,终身监禁。


我们只看到了鳌拜晚年的骄横跋扈、狂妄自大,却不知他的一片赤诚。就算手握百万大军,他也定不会起兵造反。

我是Lloydxia一名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点赞。


安夏丨历史君


1、顺治立下遗诏,指定由皇三子玄烨嗣位(即康熙帝),以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为辅政大臣。顺治死后,四位辅政大臣曾经在顺治灵前盟誓,表示同心同德辅佐小皇帝玄烨。 他虽然权力大,但不是说他没有掣肘; 2、君臣关系或者说君臣大义在前,以臣弑君是大逆不道,即便是曹操当时掌握了整个朝廷大权,也不愿意背上这样的历史骂名。鳌拜此时虽然大权在握,但比起曹操来说,还差得远,他如果敢谋反弑君,朝廷里面的皇族、忠臣不会干看着。 3、八旗制度确立之后,各旗子弟是都只听从旗主的命令,鳌拜只是镶黄旗,并不是旗主,而正黄、镶黄、正白旗都是皇帝直接统领。鳌拜即便权势大,那些人也未必有胆子跟他一起造反。 4、康熙皇帝已经比较大了,执掌朝政有几年了,已经深入人心,或者说得到所有人的认可了,属于正统皇帝,他是名正言顺的。鳌拜造反名不正言不顺,以臣弑君,自古以来基本上都没啥好下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