鰲拜明知康熙對付他,手裡握有40萬重兵,為何不敢在紫禁城造反?

司馬長史


不是不敢而是不想,因為他的忠心,他就沒有想過造反

說起鰲拜,第一時間想到的一定是他威脅皇權、獨攬政權、結黨營私等一系列罪名,但就是這樣的一個危及朝政的人物,在感受到康熙對他的敵意之後,為什麼沒有做出造反的舉動呢?這就要從鰲拜這個人本身說起......

首先從一開始鰲拜就是一個忠臣

鰲拜年輕的時候是大清的勇士,出身於將門之家,在進入軍隊之後就彰顯了他武藝高強的一面,跟隨皇太極馳騁沙場,屢獲戰功,特別是在攻克皮島之後皇太極對他極為讚賞,鰲拜因獲得了首功被賜予“巴圖魯”稱號。


公元1641年,鰲拜跟隨鄭親王進攻錦州,鰲拜在清軍處於危機之時攻退明軍,並且趁勝追擊使明軍接連戰敗,鰲拜因此加官進爵,到第二年六月,他成為了護軍統領,在整個八旗將領中佔據較高的地位。這時的鰲拜不僅英勇善戰,而且還是皇太極的積極擁護者,可謂忠心耿耿。


公元1643年,皇太極駕崩,這時因繼位一事出現了分歧,一方以多爾袞為首,擁護多爾袞繼位;另一方擁護作為長子的豪格繼位。在這場爭奪中,鰲拜沒有趨炎附勢,追隨多爾袞,他因為一直效忠於皇太極,所以支持長子豪格,並且決心和多爾袞一派爭奪到底。在這種情形之下,多爾袞便做出妥協,但是條件是讓年僅6歲的福臨登基。

其次,鰲拜後期野心膨脹,打壓異己,是他在政治鬥爭中從一開始的劣勢到勝利者的轉變。

因為多爾袞在順治登基之後,就一直利用攝政的權利打壓豪格的支持者,其中堅決支持豪格的鰲拜成為他重要的打壓對象,曾接連三次受到迫害,但是鰲拜在面臨將死之時也挺了過來,最終由於忠心護主得到了順治的信任,被視為心腹大臣。


這時期的鰲拜開始掌管大權,參與國家大事的管理。在順治去世之後,由康熙繼位,並且在遺詔中指定鰲拜為輔臣之一,所以獲得政治權力的鰲拜終於能夠挺起胸膛做人,這也導致他後期逐漸開始居功自傲,目中無人。

最後,鰲拜作為輔臣已經得到了他所期待的權利,並且康熙尚年幼,朝廷事務多由他處理,一定程度上已經滿足了他的野心

另外雖然他掌管重兵,但如果要謀反的話他也不一定就會成功,軍隊是國家的,不會任由他發號施令,與其身敗名裂,不如享受當前的政治權利。

不過最根本的原因還是鰲拜從未想過謀權篡位,如果他真的想要謀反的話,也就不會在明知康熙想要對付他,還直接進宮。

康熙也是看到鰲拜為了大清所立下的赫赫戰功,以及傷痕累累的身體之後才對他寬大處理,僅將他囚禁起來,所列的30條罪狀,也沒有一條是關於他謀反的。

雖然鰲拜後期獨斷專權,但是他的確為大清立下了卓越戰功,並且也是忠心耿直,從皇太極到康熙,歷經三代帝王。


籬上青


有人說鰲拜明知隨著康熙皇帝的年齡增長,勢必會對付自己,為何鰲拜卻不敢造反,自己奪取皇權,之後稱帝?

班布爾善曾蠱惑鰲拜造反,聲稱以鰲拜的實力,再加上鰲拜在軍中的威望,滅了康熙是輕而易舉的,然而鰲拜並沒有這樣做,他之所以沒有造反,顯然也是經過深思熟慮的,甚至可以說,鰲拜更本就沒想過要造反。

一:實力不允許

鰲拜作為四大輔臣之一,雖說鰲拜之後一家獨大,但是因為清朝的組織架構特殊,皇權非常集中,況且即使鰲拜權傾朝野,但是在滿清人眼裡,康熙才是正統,清朝歷史上也有很多貴高權重的能臣,但是最終都沒有造反,原因就在於他們也沒有十足的把握。

所謂的40多萬重兵,那也只是影視劇或者野史之中,實際上鰲拜也就是功高蓋主,佔著自己三代元老,為人行事有些過分,按照清朝的八旗制度,分屬不同人管轄,就連鰲拜也不能夠完全確定這些人都會聽自己的命令,沒有十分的把握,有怎麼敢在紫禁城造反?

二:鰲拜沒有造反的必要

真實歷史上,鰲拜忠心耿耿,並無造反之心,作為滿族八旗的貴族家庭,他從小就受到了嚴格的教育,之後被譽為滿洲第一勇士,先後參加皮島之戰、松錦會戰、西充之戰,鰲拜一生戰功赫赫。

到了晚年,只是利益燻心,但是並沒有不臣之心,野史和劇中描述鰲拜造反,實則正史當中鰲拜並未有過造反的舉動,他本就位高權重,只是在晚年表現的有些飛揚跋扈,這和康熙年少有關,而康熙也正是因為鰲拜的勢力不斷壯大,對清朝的危害越來越大,如果這種實力達到一定程度,康熙就更加沒有可能控制局面,這才和祖母孝莊一同決定將鰲拜擒獲。

當時班布爾善一直鼓動鰲拜造反,但是鰲拜並未聽從,依然是我行我素,甚至在被康熙擒獲的時候還反問“為什麼要抓我?”

三:鰲拜不知道康<strong>熙要對付自己

鰲拜認為康熙年紀還小,很多事情更本就不懂,但是他卻不知道康熙在孝莊的教導下,心智完全和普通的少年不同,當時鰲拜要殺蘇克薩哈,康熙不同意,遂與鰲拜爭辯,但是鰲拜卻以康熙年幼,不懂官場之道為由,於是殺了蘇克薩哈。

這件事徹底激怒了康熙和孝莊,但是鰲拜卻不以為然,依然在宮中驕橫,最後被康熙擒獲,說鰲拜結黨營私、擅權專橫,阻礙了皇權的集中,有叛逆篡位的嫌疑等罪名將其關入大牢。

從這裡可以看出,康熙更本沒有鰲拜造反的證據,只是單純的因為鰲拜功高震主,不過這也是歷代皇帝所懼怕的,但是鰲拜認為康熙還小,怎麼可能會抓我,況且我也沒有再紫禁城造反。


羽評郡主


滿清重臣鰲拜號稱“滿洲第一勇士”。他出身瓜爾佳氏,是蘇完部族長索爾果之孫,後金開國五大臣之一費英東之侄,鑲黃旗人,清朝三代元勳。在輔佐康熙期間,鰲拜在朝中擅權自重,最終引起了康熙的忌憚,被康熙囚禁。

(鰲拜劇照)

那麼,鰲拜在晚年專政期間,明明已經獨攬大權,手中握有雄兵四十萬,他為什麼不選擇廢康熙,自立為帝呢?

從皇太極時代開始,鰲拜就因為打仗勇猛過人,戰功卓著,晉爵三等男,並被賜予“巴圖魯”的稱號。但對於滿清王朝來說,鰲拜打仗立下的戰功卻並不是最重要的,他對清廷最大的功勞,是他始終忠於皇太極,忠於滿清王室。

在皇太極死後,滿清皇族在帝位的繼承問題上產生了激烈衝突,朝廷中在擁立新帝的問題上,分為了兩派。其中一派以正白旗和鑲白旗為主,支持皇太極弟弟多爾袞繼承帝位;而另一派則是以皇太極生前統領的正黃旗和鑲黃旗為主,支持擁立皇太極長子豪格。

鰲拜作為鑲黃旗的護軍統領,又是皇太極生前最信任的心腹之一,自然是無條件的支持豪格。

1643年8月14日,努爾哈赤次子代善召集眾臣於崇政殿,共同探討皇位繼承人的問題。在雙方的激烈討論之中,以鰲拜為首的將領們紛紛發聲,不惜以武力威脅多爾袞放棄覬覦帝位的想法。這也使多爾袞不得不作出讓步,雙方最終決定採取折中的方案,以皇太極第九子、6歲的福臨來繼承帝位,也就是後來的順治帝。

(順治登基)

順治登基之後,多爾袞成為攝政王,他對豪格以及其支持者展開了瘋狂的打擊。作為豪格的堅決擁護者,又曾多次公開反對多爾袞稱帝,鰲拜成為了多爾袞打擊的主要對象。在多爾袞攝政期間,鰲拜受到了無數次的迫害,比如多爾袞以鰲拜欲立豪格、與諸人盟誓等罪名論處鰲拜死刑,後來鰲拜得旨“罰鍰自贖”,才逃過一劫。不久後,侍衛廓步梭又告發鰲拜在皇太極死時“擅發兵丁守門”,多爾袞要求將鰲拜革職為民,不過在順治的幫助下,鰲拜最終免於被革職。後來多爾袞又以“違令瀆請”的罪名,第三次論處鰲拜死刑,但最終還是化解了。

直到1650年11月,多爾袞去世之後,鰲拜終於不再提心吊膽。

順治親政後,因為鰲拜曾盟誓“一心為主,生死與共”,對他大為敬重,將他視為心腹之臣,甚至在鰲拜生病的時候,還親自到府上去看望慰問。

1657年冬,孝莊太后病重,順治緊張不已,朝夕侍侯。而鰲拜也不分晝夜地在宮中侍候,甚至都顧不上吃飯休息,這也讓順治深感鰲拜的忠誠。

最終,順治在臨終之際立下遺詔,指定皇三子玄燁繼位。但由於玄燁年齡太小,順治任命了四位輔政大臣來輔佐小皇帝,鰲拜就是其中的一位。

(康熙和鰲拜)

雖然身居四輔臣的末位,但鰲拜卻在晚年,仗著自己的軍功和資歷擅權自重,哪怕在康熙14歲親政後,鰲拜仍然不想還政給他。

鰲拜之所以專政,並非是他想要謀反。實際上,鰲拜本來就是武將出生,說話做事通常都是直性子,性情剛愎自用。由於戰功赫赫,再加上他位高權重,在壓制了其他三個輔政大臣後,鰲拜儼然成為了朝中資格最老、說話最有分量的人。而這些,也讓他目空一切。

換句話來說,鰲拜雖然忠心,但由於資格老,又獨攬大權,因此他對於小皇帝康熙並沒有好感。站在他的角度來看,一個小屁孩根本就什麼也不懂,還不如自己替他做決定。

最終,鰲拜居功自傲的行為,惹惱了已經長大的皇帝,康熙以召見鰲拜進宮為名,在大殿內佈置了多名壯士,等到鰲拜入殿後便一擁而上,將其拿下。

康熙給鰲拜羅列了三十多條罪狀,把他判處死罪。

值得一提的是,這三十多條罪名中,沒有任何一條罪名涉及了鰲拜謀反。

後來康熙念鰲拜屢立戰功,又忠心耿耿,選擇了網開一面,將他終身囚禁。鰲拜在被囚後不久死於禁所,死因不明。


張生全精彩歷史


1661年順治十八年正月,二十四歲的順治帝福臨突然病逝。他留下遺詔冊立玄燁為皇太子,年號康熙,玄燁即位於太和殿,年僅6歲(虛歲8歲)。

順治遺詔同時指派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四大臣輔政。 但是,四輔臣聯合輔政的局面並未維持多久,他們之間的矛盾和鬥爭日益公開而激烈起來。

在四人中,逐漸專擅實權的是鰲拜。他平時已表現出居功自傲,盛氣凌人,但受“顧命”之初,尚能謹慎從事,履行誓詞。

然而,不出三年,他就暴露出驕橫和專權的野心。他的排位在最末,卻不甘人後,處處越位抓權。

四位輔政大臣中,索尼居首,年紀最大,卻是洞察世事的老狐狸,見鰲拜強勢就以身體有病為由,暫時退出繁雜的局勢。

鰲拜和遏必隆同屬鑲黃旗,又被鰲拜收買自然同聲出氣,只有蘇克薩哈看不過鰲拜的飛揚跋扈,彈劾鰲拜亂政,結果被鰲拜收拾,“冤”死在監獄獄裡。

鰲拜素有“滿洲第一勇士”之稱,蘇克薩哈一死,鰲拜大權獨攬,似乎無人與之抗衡,如果鰲拜想要造反也不是沒有勝算。 那麼鰲拜明知康熙對付他,手裡握有40萬重兵,為何不敢在紫禁城造反?

1、鰲拜被康熙麻痺

康熙雖然年幼但並不無知,他五歲就開始讀書識字,八歲“學庸訓詁,詢之左右,求得大意而後愉快。日所讀者,必使字字成誦,從來不肯自欺”。

就更何況在康熙背後,還有一個被稱為“清初傑出的女政治家”的孝莊皇太后在幫他出謀劃策。

康熙以退為進,在祖母孝莊皇太后的支持和幫助下,一方面避免與鰲拜發生正面衝突,一方面韜光養晦,專心學習治世本領。

康熙為了麻痺鰲拜讓他放鬆警惕,不停為他加官進爵,每當有不利於鰲拜的奏章時,康熙便會對上疏者痛加指責,指斥他們“妄行冒奏,以沽虛名”予以處分。

康熙佯裝喜好摔跤踢打,從滿洲上三旗子弟中挑選了一群身強力壯的少年,練習撲擊之術,整天與少年們一起摔打玩樂。

康熙和這些少年表面上是在玩,實際上這群少年已經成了擒拿格鬥的好手,只等康熙一聲令下必要時對付鰲拜。

康熙表面對鰲拜言聽計從,讓鰲拜的野心得到充分的滿足,從而使鰲拜對十幾歲的康熙放鬆了警惕。

2、鰲拜感覺皇帝未必如臣子

鰲拜作為一個輔佐三朝的重臣,內心其實很清楚一件事——當了皇帝未必如臣子!

當皇帝,理論上而言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富有四海的財產,是人人欽羨的事情。但是在大一統王朝的皇室內部,為了儲位弒君殺父,手足相殘的事例,也不在少數。

很多人都說當皇帝好,當上皇帝可以為所欲為。但是真正當上皇帝之後,很多人發現其實當皇帝並沒有那麼快樂,反而覺得很痛苦。

即使是當了61年皇帝的康熙,在後來都吐槽過,說他最羨慕的反而是自己手下的臣子:“每覽老臣奏疏乞休,未嘗不為流涕。爾等有退休之時,朕何地可休息”了。

這些大臣們,不管官居幾品,是否位極人臣,但說到底,只是一個職業而已。大臣年齒漸長,如果不想幹了,可以致仕退休,領著朝廷發的退休金頤養天年。

但皇帝卻不行,皇帝是終身任職,只要一天還沒死,一天就得處理政務。而且除了過年以外,幾乎全年無休。

而且,最頭疼的就是選嗣立儲,搞不好就會有奪嫡相殘的事情發生,還要擔心後代繼位人被功高蓋主的臣子牽制左右。

鰲拜侍奉了清朝的三代皇帝,這個道理自然深知於心,他很滿足“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實際操控朝政的現狀。

3、鰲拜沒有必勝把握

就算鰲拜掌握著40萬軍隊,他也未必有篡權的機會。

順治帝退位時之所以選了四個顧命大臣,目的就是為了互相牽制,防止手握重兵的武將一家獨大無法控制。

以鰲拜當時獨攬大權的能力,即使他能輕而易舉取代康熙,但要想獲取整個官僚集體的認同就難於上青天了。

我們知道滿清有八旗,清入關伊始,為加強軍事防禦,分別令八旗兵在京師與各地駐防,鰲拜屬於鑲黃旗,他如果想要改朝換代,勢必會導致其他旗族利益集團攻擊他。

而且,索尼並不是真的不理政事,索尼只是在暗裡觀察權衡利弊。 孝莊為了拉攏索尼制衡鰲拜,先封索尼的孫女當了皇后,也就是後來的孝誠仁皇后。

蘇克薩哈被鰲拜擅殺之後,索尼其實收編了不少這些樹倒的猢猻,團結了不少大臣,收編了很多人馬。

如果鰲拜造反,索尼一方的勢力是絕不容輕視,絕不會袖手旁觀的。

再說遏必隆,雖然因為他膽小怕事,他和他的黨羽依附鰲拜。但孝莊太后立遏必隆的孫女為皇貴妃,這樣一來,很好的團結了遏必隆,使得遏必隆不會跟隨鰲拜串通一氣,一條道走到黑。

遏必隆其實是康熙安插在鰲拜身邊的內應。 即使蘇克薩哈被鰲拜除掉,如果鰲拜要造反,索尼一族和遏必隆一族就會合力一處,鰲拜再專橫跋扈也沒有十足的把握能成功。

而且,要造反取代康熙也要師出有名,如果名不正言不順,鰲拜很可能會身敗名裂,代價太大,鰲拜並不願冒這個險。

4、鰲拜從未想過造反

鰲拜是忠於康熙祖孫三代,為了他們差點送命的忠臣。

當皇太極去世時,他沒有趨炎附勢跟隨多爾袞,而是當帝位選擇遇到分歧時,他果斷站在皇太極的長子那邊,抱著一死的心態以武力威脅多爾袞不要輕舉妄動,同時也打消了多爾袞稱帝的小心思。

也正因為如此,多爾袞處處打壓鰲拜,鰲拜也無怨言,處處保護小順治帝,直到多爾袞病逝,順治帝得到政權,鰲拜才一點一點挺起胸膛做人臣了。

鰲拜控制著軍隊,甚至皇宮的禁衛都是鰲拜的手下,如果想反,恐怕千古一帝也活不了多久。

鰲拜並不是奸臣,而是權臣,權臣註定是與帝王不能並存的。

鰲拜從未想過造反,他就是有些專橫跋扈。俗話說得好,一山不容二虎,康熙身為至高無上的皇帝,皇權的尊嚴不可侵犯。

正因為鰲拜根本就沒有想過造反,所以康熙想剷除他,直接讓鰲拜進宮時,鰲拜就去了。

當康熙智捉鰲拜想殺掉他的時候,鰲拜脫掉上衣,讓人看他為康熙祖孫三代征戰而換來的累累傷痕,就連康熙看了都不忍心殺他了。

最後康熙將他關押在牢裡,直到病死。 有意思的是,鰲拜死後四十多年之後,康熙的兒子雍正為他平反,還追封他為“超武公”。

或許,鰲拜這個人的忠奸善惡,是一個歷史謎團,只有他本人才能回答了。


開花的樹40


鰲拜是清初名將,起初跟隨皇太極南征北戰,立下了不少戰功。後來皇太極駕崩,由於皇太極沒有指定接班人,多爾袞和皇太極長子豪格兩派人爭奪皇位,誰也不肯讓誰,鰲拜為了防止多爾袞稱帝,果斷的站在豪格一邊,甚至武力威脅多爾袞。也正因為如此多爾袞也不敢輕舉妄動,最後福臨繼位,多爾袞成了攝政王,處處對鰲拜進行打壓,鰲拜也只能處處小心謹慎。直到順治七年多爾袞去世,鰲拜才鬆了一口氣。後來鰲拜得到順治帝重用,更是在順治帝駕崩之際被指定為康熙帝的四大顧命大臣之一。後來鰲拜逐漸獨攬大權,康熙帝要對付他時他還手握重兵,可為何鰲拜沒有謀反呢?

其實鰲拜雖然獨斷專權,但從來沒有不臣之心,他為大清拋頭顱灑熱血,一生忠心耿耿,可能後期是渴望權力,但是絕對沒有窺覷過帝位。本來鰲拜是排在四大顧命大臣末位的,前面還有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但是索尼由於年紀太大,對於權力沒什麼慾望,於是稱病不出。遏必隆是依附鰲拜的。剩下只有蘇克薩哈跟鰲拜爭權。但鰲拜作為“滿洲第一勇士”,行事果斷,蘇克薩哈根本不是鰲拜的對手,在蘇克薩哈被處死後大權自然都落入了鰲拜的手中。

鰲拜作為輔政大臣,本來就是要在皇帝沒有親政之前執掌朝政大權的。只是鰲拜是武將出身,性子也比較直爽,在他眼裡小皇帝只是個年不更事的小屁孩,怎麼會把他放在眼裡,但是他忽略了康熙帝在慢慢長大,心智也在慢慢成熟。鰲拜一直在康熙帝面前獨斷專權肯定會引起日漸長大的皇帝的不滿,但僅僅也只是不滿,還沒有實力打倒鰲拜。

鰲拜手握重兵不反除了他沒有不臣之心這個原因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他造反名不正言不順,古代都講究師出有名,而當時的天下大勢是清朝一統江山,國家在蒸蒸日上,這個時候鰲拜造反根本沒有正當藉口。況且鰲拜並不是愛新覺羅家族的人,他造反以後勢必要改朝換代,那麼原來滿清的那些貴族會答應嗎?一個國家並不是真的只屬於皇帝一人,還有皇帝背後的家族勢力,所以歷史上許多權臣也都只是掌握權力,並沒有推翻皇帝。比如秦朝的趙高,西漢的霍光,東漢的曹操等等。造反並不是只靠武力就行,以當時鰲拜的實力,可能會成功攻陷紫禁城,但絕對不會長久,畢竟鰲拜只是一介武夫,治國安天下不在行。

康熙帝也是知道鰲拜的忠心的,沒有處死鰲拜,只是將他圈禁,而且羅列出的鰲拜三十六大罪狀,也沒有說他謀反。後來雍正帝繼位第一件事就是為鰲拜平凡,可見鰲拜沒有謀反之心,只是他的存在讓胸懷大略的康熙帝無法發揮,所以才會被康熙帝扳倒。一個從來沒有想過謀反的人,又怎麼會在皇帝突然對付他之前謀反呢?


風塵講歷史


鰲拜造反?你是不是在開玩笑?

關於鰲拜這個人,我們還是有必要重新認識下。

鰲拜出身瓜爾佳氏,是蘇完部族長索爾果之孫,後金開國五大臣之一費英東之侄,鑲黃旗人,是清朝三代元勳,康熙帝早年輔政大臣之一。以戰功封公爵。鰲拜前半生軍功赫赫,號稱“滿洲第一勇士”

從皇太極時代開始,鰲拜就以打仗勇猛,敢戰敢拼而聞名,他以一戰晉爵三等男,賜號“巴圖魯”前後功勳卓著,不僅如此,鰲拜最大的功績就是對皇太極,順治,康熙祖孫三代的忠心耿耿。

滿清崇德八年(1643)八月初九,皇太極死後,滿洲親貴開始爭奪帝位,皇太極的弟弟多爾袞對皇位有著掩飾不住的野心,鰲拜手握重兵,卻與兩黃旗的其他大臣索尼、譚泰等八人會集於豪格府邸,“共立盟誓,願死生一處”,密謀擁立皇太極的兒子為帝。最終多爾袞做出了讓步,滿清以皇太極第九子、6歲的福臨繼位,這就是後來的順治。

鑑於鰲拜對皇太極的忠心,不阿附多爾袞擁立皇太極的兒子為帝,多爾袞對鰲拜進行過數次殘酷的打擊和迫害。多爾袞以鰲拜欲立豪格、與諸人盟誓等罪名論死,得旨“罰鍰自贖”。四月,侍衛廓步梭又告發鰲拜在皇太極死時“擅發兵丁守門”,再次論死,改革職為民,得旨免革職。短短兩個月,鰲拜就兩次差點被殺,後又被多爾袞卻又以“違令瀆請”罪之,並追究鰲拜包庇之罪,想要殺死他,此時的鰲拜依然對順治忠心耿耿,硬是挺了過去。

順治親政後,知道鰲拜的忠心耿耿,對他極為敬重,視為心腹重臣。甚至在鰲拜生病的時候還親自到府上去看望慰問。順治十四年(1657)冬,博爾濟吉特氏病重,順治朝夕侍侯。鰲拜也晝夜於宮中侍候,都顧不上自己休息吃飯,深獲順治帝的讚賞。他為順治朝的朝政,軍政均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於是在順治臨終之際,指定鰲拜為顧命大臣,扶助康熙。


順治死後,鰲拜盡心竭力扶助康熙,成為當時滿清政府震懾其餘勢力的利劍,有這樣忠心耿耿的老臣在,吳三桂等人是不敢輕舉妄動的,然而就是康熙和孝莊等人,急著拿到權利而不惜自毀長城,向輔政大臣開刀,才引起了後來的三藩之亂等事件。


鰲拜是從來沒想過造反的,而且說鰲拜擅權,也言過其實,不過是政治鬥爭的勝利者書寫歷史罷了,鰲拜是輔政大臣,在皇帝沒有親征的時候,本來就是要掌握權利的,何來擅權之說,鰲拜控制著軍隊,甚至皇宮的禁衛都是鰲拜的手下,如果想反恐怕千古一帝也活不了多久,然而鰲拜根本就沒有想過造反,康熙想搞他事情,直接讓鰲拜進宮,鰲拜就去了,這還不能表現出鰲拜的忠心嗎?一個擅權想造反的人會這樣做嗎?


事實已經證明了,鰲拜確實是忠於康熙祖孫三代,為了他們差點送命的忠臣,當康熙想殺掉鰲拜的時候,鰲拜脫掉上衣,讓人看他為康熙祖孫三代征戰而換來的累累傷痕,就連康熙這樣的臉皮也不敢再殺他了,只能說他擅權而囚禁了事,當然,事後有沒有悄無聲息的讓他死,就不是我們所能知道的了。


關河南望


我是花木童說史。康熙親政初期,由於索尼老邁,不問政務,蘇克薩哈被鰲拜逼殺,遏必隆附庸於鰲拜,四大輔臣分崩離析。

鰲拜獨斷專權,肆意行使皇帝權威,對皇權構成了威脅,康熙皇帝決定除掉鰲拜。鰲拜當時黨羽眾多,號稱門生遍天下,而且手握重兵,在明知康熙要對付他,為何沒有造反?我覺得有四個原因。

1.清軍入關後,經過順治皇帝十幾年的勵精圖治,經濟發展迅速,滿漢融合矛盾逐步弱化,社會趨於穩定。在此大形勢下,鰲拜造反不合乎潮流,附和跟從者必然不多,造反畢竟是掉腦袋的事。

2.鰲拜一生戰功無數,多次在關鍵時刻提著腦袋支持了順治皇帝,為順治的上位及親政掃除障礙立下過汗馬功勞,他對孝莊皇后極其尊重,孝莊重病時,他不顧疲勞,日夜伺候。所以他對大清皇權還是忠心耿耿的。估計他心裡也沒打反叛的算盤。

3.其實並不像影視劇上放的鰲拜有那麼大的實力,大清權力機構是皇室,八旗貴族,其他藩王組成的。鰲拜只是代表了鑲黃旗,只是鑲黃旗經鰲拜經營的勢力大一些而已,並不足以對抗皇權。

我覺得有了以上幾個因素,康熙皇帝才能兵不血刃輕鬆拿下了鰲拜。有不同意見,歡迎大家在討論去探討!


花木童說史


“憶及數事,朕若不言,無敢言之人,非朕亦無知此事者……我朝從徵效力大臣中,莫過於鰲拜巴圖魯者……鰲拜功勞顯著,應給世職。”這是康熙五十二年,康熙對鰲拜的評語,可見鰲拜在康熙心中的地位。



鰲拜作為三朝元老,滿清第一勇士,對年幼的康熙確實挺有威脅的,朝中無人敢出其右。但鰲拜有反義嗎?應該是沒有,或者說即使有,也不敢反。我們可以分析一下當時的局勢。

清朝初期,天下還沒大定,不僅有吳三桂等藩王擁兵自重,還有臺灣的前明勢力蠢蠢欲動。鰲拜雖然手握重兵,但自己的嫡系也僅限於鑲黃旗,其他的旗主也有皇帝擁護者,你在朝中作威作福我們不管,但你要是造反,我們就要聯合收拾你。



假如鰲拜真的造反了,那就只會出現一種可能,剛剛穩定的社會再次陷入動亂。不僅滿清八旗會互相爭鬥,那些前明降將也會順勢而起,吳三桂,尚可喜,耿精忠說不定揮師北上,護駕勤王。當然這種勤王水分很大,到時候鰲拜可能被誅殺,但清朝的統治也可能到頭了。也可能這三個人會割據稱王,進入“春秋戰國”時期。反正,對清朝沒有好處就是了。

鰲拜雖然專權,欺負欺負小皇帝,但對於清朝還是挺忠心的,不可能眼睜睜看著打下的江山拱手讓人,所以鰲拜是沒有反意的。其實康熙也知道,但他必須這麼做,“功高震主”就是他的罪。

我是歷史伶俜者,用最平凡的語言講述歷史文化故事,歡迎各位在下方評論區進行討論,如果喜歡請點上一讚


歷史伶俜者


鰲拜想要廢了康熙易如反掌,為什麼要造反?

鰲拜對大清或者說是對皇太極一片赤誠。跟隨皇太極南征北戰立下赫赫戰功。當皇太極去世時,他沒有趨炎附勢跟隨多爾袞,而是當帝位選擇遇到分歧時,他果斷站在皇太極的長子那邊,抱著一死的心態以武力威脅多爾袞不要輕舉妄動,同時也打消了多爾袞稱帝的小心思。也正因為如此,多爾袞處處打壓鰲拜,鰲拜也無怨言,處處保護小順治帝,直到多爾袞病逝,順治帝得到政權,鰲拜才一點一點挺起胸膛做人臣了。


鰲拜從來沒有想過大清王朝的地位,就算皇帝要鰲拜死,鰲拜也絕不會猶豫,立馬拋頭顱灑熱血,一身肝膽。

鰲拜晚年為什麼會變得專政,目中無人?

主要原因:一、因為他是武將出身,思考問題比較簡單,有話直說,沒多餘的小心思,性情剛愎、耿直,自會狂妄自大。

二、加之累累戰功,為大清王朝初期政治做出了巨大貢獻,給任何人都會驕傲起來,況且他還是一介武夫,自然會愈加自負,開始驕橫跋扈,氣量狹隘,結黨營私,認為別人都是錯的,只有自己是對的。

三、四位輔政大臣,一個老死了,一個被自己搞死了,還有一個是自己的跟屁蟲,加之皇帝只是一個十五六歲的小毛孩而已,自然會目中無人,篡改康熙帝的聖旨,不將實權交予康熙。

最終康熙忍不下去了,下令除去鰲拜。直到下監獄之前他都不敢相信自己會被康熙下令革職炒家,終身監禁。


我們只看到了鰲拜晚年的驕橫跋扈、狂妄自大,卻不知他的一片赤誠。就算手握百萬大軍,他也定不會起兵造反。

我是Lloydxia一名歷史愛好者,歡迎大家關注,點贊。


安夏丨歷史君


1、順治立下遺詔,指定由皇三子玄燁嗣位(即康熙帝),以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為輔政大臣。順治死後,四位輔政大臣曾經在順治靈前盟誓,表示同心同德輔佐小皇帝玄燁。 他雖然權力大,但不是說他沒有掣肘; 2、君臣關係或者說君臣大義在前,以臣弒君是大逆不道,即便是曹操當時掌握了整個朝廷大權,也不願意背上這樣的歷史罵名。鰲拜此時雖然大權在握,但比起曹操來說,還差得遠,他如果敢謀反弒君,朝廷裡面的皇族、忠臣不會幹看著。 3、八旗制度確立之後,各旗子弟是都只聽從旗主的命令,鰲拜只是鑲黃旗,並不是旗主,而正黃、鑲黃、正白旗都是皇帝直接統領。鰲拜即便權勢大,那些人也未必有膽子跟他一起造反。 4、康熙皇帝已經比較大了,執掌朝政有幾年了,已經深入人心,或者說得到所有人的認可了,屬於正統皇帝,他是名正言順的。鰲拜造反名不正言不順,以臣弒君,自古以來基本上都沒啥好下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