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對於鰲拜你怎麼評價?

小於先生啊


我們熟知的僅是他晚年獨權的時代,這樣就給他定性,顯然不很公平。

一個單純的人

首先來說,鰲拜是一個有能力的人,是一個忠義的人,只不過後期臣強主弱,權勢誘人,狼犬尚且護食,到了嘴裡的美食,又有誰能輕易吐出來呢?所以說,鰲拜屬於晚節不保,與很多功臣一樣,貪圖權勢,未能激流勇退。要知道,權利的巔峰只有一人,且人人覬覦,又豈是輕易守得住的?


如果鰲拜如常遇春般,入關前就戰死,憑藉他的勇武和戰功,也是史書一大佳話;如果鰲拜如張良、范蠡般,功成身退,受盡多爾袞排擠,扶正康熙後交權而退,那可堪比伊尹霍光;然而鰲拜便要學那嚴嵩掌權,學那王莽篡漢。

其實鰲拜是一個單純的人,他順應了自己內心的每一次抉擇,毫無掙扎,該做的事就要做,管他洪水滔天。

我該衝鋒!

皮島,是明軍駐紮在我們後方一顆鋒利的釘子,有它在,我們寢食難安。我是勇士的後代,我是開國五大臣之一費英東的子侄,建功就在今日!


於是鰲拜自請先鋒,以身向前,率領清軍一舉攻下皮島,被賜號“巴圖魯”。鰲拜跟隨皇太極,東征西討,戰功赫赫,怎一個應用了得。勇士的血在身體裡流淌,他就該衝鋒!

我該守節!

我自小跟隨皇太極,升遷拜將,真是知遇之恩。如今皇太極已去,我又怎能與多爾袞同流合汙!


鰲拜對皇太極忠心耿耿,在皇太極死後,堅決擁立皇太極長子豪格,與多爾袞抗爭。奈何多爾袞亦是兵強馬壯,難以壓制,最終雙方妥協,擁立皇太極第九子福林為帝。此後多爾袞逐漸掌權,三次打壓鰲拜,皆未妥協。

我該攬權!

我為皇家衝鋒陷陣,拋頭顱灑熱血,滅前朝鬥皇親。如今大勢已定,大全在握,要我交出來,卻是哪家的道理!

順治十八年,福林去世,立下遺詔,指定由皇三子玄燁嗣位,以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為輔政大臣。由於索尼年長,蘇克薩哈人心不穩,遏必隆怯懦附和,因此鰲拜逐漸掌權。權利這個東西,一旦抓住就不願意鬆開。當時附和鰲拜的人也很多。因此逐漸膨脹,轉而為權臣。

這樣的人沒有什麼值得稱讚,歷史上的勇士比比皆是,忠義沒有延續也落了下乘。也沒有什麼可以指責,大權獨攬是人性,嬌惡跋涉是本心。他就是一個平凡的人,年輕時就該奮進,拼搏得來的就該享受,這是再正常不過的心態。能夠懂得捨得,知進退的才是真正不平凡的人。

撥亂反正

所以事件和人物本身並沒有什麼特色,鰲拜此人也並不複雜。我們透過這些問題,看到的是一種好的趨勢。越來越多的人願意為古人翻案,比如秦檜到底是曲線救國還是賣國求榮;比如袁世凱到底是還是竊國賊盜還是力挽狂瀾於一時;比如魏忠賢到底是大奸大惡還是制衡有功……

這就說明我們不再愚昧,我們學會了辯證的看問題,網絡世界是個大雜燴,只有選擇性的去吸納和批判性的去考察才能得到你最滿意的答案,偏聽則暗,網絡不可盡信,理不辨不明,百家爭鳴才是文化盛事。


尹禾


鰲拜,鰲少保,大家在看韋小寶的時候其實已經很瞭解他了,金庸先生把歷史還原的很清楚,也有很有的篡改的東西。瓜爾佳氏,滿洲鑲黃旗人,譽為滿洲第一勇士,隨皇太極一起打天下,立下汗馬功勞。人性大多都是這樣,年輕還比較低調和衷心,一到老了有權勢之後,開始胡作非為。



此人武功極高,精通騎馬射箭,年輕時皮島一戰冒著炮火襲擊的危險,近身與明軍肉搏,得到了皇太極的賞識和賞賜,晉爵三等男,賜號巴圖魯。松錦之戰中鰲拜又是英勇殺敵,侵入錦州,擊敗明軍,奠定了大清的基礎的重要一戰。此戰讓鰲少保成為護軍統領,在八旗將領中有了很高的地位。西充之戰更為厲害,鰲拜直接一口作氣把李自成的大順軍擊垮,李自成最後在九宮山遇害,鰲拜又率領部隊除掉了張獻忠帶領的大西農民軍,砍掉農民軍首級數萬,鰲少保的確是戰神,就是太殘忍了,怪不得漢人對他恨之入骨。皇太極去世之後,多爾袞執掌政權,使得順治帝鬱鬱寡歡。鰲拜剛硬直率,處處被多爾袞壓制,這個大家多讀書,如果都寫下來,實在是太多了。多爾袞病逝之後,鰲拜對恢復帝位的順治帝表忠心,皇上非常感動,予以重用。少年康熙帝上位後,鰲拜位高權重,所有人都只有附和他,只有索尼官位最高,鰲拜沒有辦法。索尼死後,鰲拜把對他不敬的人滿門超斬,有點殘忍。將蘇納海,朱昌祚,王登聯三人妄加罪責殺害,康熙求情也不顧,使得康熙非常不滿。蘇克薩哈知道自己沒辦法和鰲拜斗,不願干預朝政,退職回家。當時蘇克薩哈是第一大臣,還是被鰲少保株連九族,慘不忍睹。



康熙帝忍無可忍,如不除去此心頭大害,皇位不久矣。暗地裡訓練了一幫少年摔跤,設計把鰲少保騙去,將其制服,關入大牢,念其有功,不予死刑,一直死於牢中。



鰲拜就是最後太狂了,最後謹慎衷心為皇帝做事就好,屬於個人問題,太剛硬直率,太肆無忌憚,最後實在是殘忍至極,屬於罪有應得。


冠希論壇


清宮劇演的多了,清朝的著名人物知名度也就高了,鰲拜就是其中的一個。鰲拜名門之後清"開國五大臣"費英東之侄,衛齊之子。瓜爾佳氏,如今改漢姓關或金,滿族鑲皇旗人鰲拜靠軍功上位三朝元勳,康熙時為四輔政大臣之一,因結黨營思被康熙帝幽禁而死。。鰲拜年輕時是皇太極旗下的將領,忠心耿耿,戰功赫號稱"滿洲第一勇士”因為戰功升為鑲黃旗高級武官。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極病死,他的兒子肅親王豪格和他的皇弟叡親王多爾滾成了皇位競爭對手。鰲拜非常忠於皇位極,堅決要求必須是他的兒子繼位,甚至於不惜動刀子。最後多爾滾做出讓步,由皇太極的第九子六歲的福臨為帝,由自已監國攝政。多爾滾當攝政王以後黨同代異,擅權獨斷是必須的。鰲拜做為反對者的頭目是重點打擊對象。這期間鰲拜戰山海關,追擊大順軍滅了大西軍戰功著作,威風八面,卻多次遭到打擊三次死罪得免,但鰲拜從不向多爾滾低頭體現了巴圖魯的本色。順至皇帝親政以後發現鰲拜"一心為主,生死以共”是個了不起的忠臣,對其極為敬重視為心腹重臣。於是,鰲拜留在順志身邊幫助處理重要國事,段練了領導能力。順志十八年(1661年),愛新覺羅.福臨病故。索尼,蘇克撒哈,遏畢隆和鰲拜為輔政大臣。扶佐年幼的康熙皇帝執政。四個人都是戰功著作深藏不露老奸巨滑的人。索尼,正黃旗人。孫女赫舍里氏為皇后,蘇克撒哈本多爾滾門下正白旗人。遏畢隆鑲黃旗人,女兒為皇妃。.蘇克撒哈揭發多爾滾受到順志重用,其他三個人非常瞧不起其人性,不可能和平共事這可以使皇家利益最大化。鰲拜自視軍功甚高不肯屈居人下,其他人樂見其成不願當出頭鳥。鰲拜從此專斷朝政廣結黨羽,對反對他的人殘酷鬥爭無情打擊。到了康熙十四年,蘇克撒哈開使勸小皇帝象順志皇帝一樣在十四歲親政,然後請求退休。這一手玩的很陰,這樣鰲拜和遏畢隆的地位就尷尬了,此時索尼己病故。於是,鰲拜發動黨羽羅織了二十四條罪狀要求把蘇克撒哈凌遲處死誅族。康熙皇帝最後判蘇克撒哈絞刑誅其族。這件事對康熙皇帝打擊很大,下定了除掉鰲拜的決心。康熙皇帝招集了二十多個宗室少年練習各種武藝。在某一天把鰲拜詔至武英殿議事。鰲拜這個身份見了小皇帝是有座位的,事先把椅子弄成三條腿,另一個腿支上旁邊站立一個侍衛把著。接著給鰲拜上茶,茶杯在熱水中煮了很長一段時間了。鰲拜雙手一捧茶杯上刻燙得扔在地上,身子一傾椅子翻了人仆倒在地。,以摔杯為號,其他宗室少年立刻進來把滿洲第一勇士上鎖拿下。群臣共羅織了三十條罪狀要求處死鰲拜。鰲拜要求見康熙一面,脫下衣服讓康熙皇帝看他身上累累傷疤。康熙皇帝也非常感動把他幽禁起來,幾個月以後憂鬱而死。鰲拜是一個忠勇的武土,戰功赫赫為清朝立下汗馬功勞,不覺間捲入政治的漩渦中不能自撥,但他對清朝是忠誠的。康熙皇帝心裡也一直不能釋懷,康熙四十二年為鰲拜平了反,受牽連的兄弟子侄一律官復原職。雍正帝時追封鰲拜為一等公。




關東俠客


鰲拜一輩子,成在忠勇二字,也死在忠勇二字,對康熙或者對孝莊來說,他是一把刀,一把排除異己、收攏權利的刀,而且死後多年,還能用的刀

其勇,就不用說了,大清第一巴圖魯,戰功赫赫

鰲拜對皇太極忠心耿耿,又因戰功加持升任鑲黃旗統領,皇太極死後,兵逼多爾袞,一句非皇太極子孫不能繼承皇位,把六歲福臨推上了帝王寶座,手中有兵的大清第一巴圖魯,還是很有威懾力的。有勇無忠,就算鰲拜背景再硬,也混不到輔政大臣,費英東雖然是開國五大臣之一,鰲拜畢竟也只是他的侄子

福臨病死,8歲的康熙即位,臨死前立下四大輔政臣子,索尼、蘇克薩哈、阿必隆,以及鰲拜。一個正黃旗赫舍里氏,兩個鑲黃旗,一個正白旗,都是皇帝直接掌管的上三旗,把愛新覺羅的貝子貝勒等排除在外,避免了皇家內部多爾袞式的篡位可能。但皇帝畢竟年幼,三旗能掌控穩麼?

正白旗是多爾袞的,掌旗人蘇克薩哈,為多爾袞侍從,雖然背板多爾袞投靠了福臨,但畢竟忠心難測,皇帝不放心,又不能直接下手,吃相難看了,人心會散。這裡,又到了鰲拜表現忠心的時候,找個黃白置地藉口,弄死了戶部尚書蘇納海(正白旗)、直隸總督朱昌祚(鑲白旗)、巡撫王登聯(鑲紅旗),剪除蘇克薩哈羽翼

蘇克薩哈知道這是為親政鋪路,爭搶不得。他也聰明,在康熙親政第一年,上折,退休守皇陵去。可惜,人不死,心不安。康熙和鰲拜打了個配合:皇帝以這個摺子為藉口,下個批示“茲蘇克薩哈奏請守陵,如線餘息、得以生全。不識有何逼迫之處?在此何以不得生?守陵何以得生?朕所不解。著議政王貝勒大臣會議具奏”;鰲拜以大臣會議具奏批示為託詞,將蘇克薩哈、及伊子孫、並本旗下弟兄,俱拏問。定罪二十四條,判全家凌遲!

呵呵,然後在朝堂上演一出權臣跋扈,君上無奈的把戲,改成了絞刑,還是把蘇克薩哈給除去了……壞人鰲拜做,好人康熙做

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四大輔佐大臣,索尼病死,就死在康熙親政前,正黃旗歸位;蘇克薩哈死全家,正白旗歸位;就剩下鰲拜和阿必隆了,他們掌控著鑲黃旗

兩年後,康熙八年,鰲拜被一幫布庫娃給逮了,經審判,定罪三十條,全家處斬。但康熙或許不忍太過,法外開恩,以“效力年久,不忍加誅,但褫職籍沒”由頭監禁了事,鰲拜病死後,鰲拜兒子也就放了

阿必隆也被拿下,罰一圈了事。倒黴的是宗室子孫班布爾善,不僅被殺,還全家遭宗室除名

至此,鑲黃旗也收入囊中,宗室也穩當……

至於朝廷內外大臣,也以此為由頭,該撤的撤,該平反的平反,康熙徹底掌控朝堂

事情過來四十多年,康熙52年時,玄燁說,有些事情除了我自己,你們都不敢說,比如鰲拜,對朝廷是有功勳的,世襲一等男爵吧

到雍正時,賜祭葬,復一等公,予世襲,加封號曰超武

乾隆四十五年,追核鼇拜功罪,命停襲公爵,仍襲一等男;並命當時為鼇拜誣害諸臣有褫奪世職者,各旗察奏,錄其子孫

百多年,五代皇帝折騰,這鰲拜死也死的不安穩,無論是後來雍正的封賞,還是乾隆的追回封賞,估計都有時代原因,不過皇家也算對得起他的忠與勇了

其人也就像前文說的,就是一把刀,或者叫獵犬,據說是孝莊評價的,康熙本來不想對付鰲拜,孝莊用狗來比喻,說皇帝成年,必須殺自家最厲害的狗……


靈石蘊珠寶


稍微用腦袋想一下就知道怎麼回事。舉例說明,李嘉誠,,李氏企業,你一個外姓銷售總經理。想鳩佔鵲巢霸佔經營幾代人的企業可能嗎?古今換代不都是一朝天子一朝臣。評價人好壞,最好的方法,就是務實在自己身上,以訛傳訛太過遙遠啦。也不利於當今物實社會發展。盲目評價幾百年前的鰲拜太不負責任了。既然樓主出題,,我就以我個人觀點評價鰲拜。鰲拜他是個(失敗者)以什麼衡量標準評價鰲拜他是個失敗者,任何人,包括古今都一樣,不得善終者,都是失敗者,即使是歷史留名。得善終者,都是成功者。哪怕你默默無名。此乃大智慧一般人不懂。聖人都是勸別人去死,而選擇生死的時候,聖人從不選擇死亡。


荷塘月影6699


鰲拜是清初權臣,出身瓜爾佳氏,滿洲鑲黃旗人,清朝三代元勳,康熙帝早年輔政大臣之一。鰲拜以赫赫戰功封公爵。鰲拜前半生軍功赫赫,號稱“滿洲第一勇士”,晚年則操握權柄、結黨營私。康熙在黃錫袞、王弘祚等大臣的支持下,主政於朝,後定下計策,在武英殿擒拿鰲拜。鰲拜被生擒之後,老死於囚牢中,他是位影響清初政局的一個重要人物。

鰲拜是對皇太極和順治忠心耿耿的心腹

鰲拜,是個當之無愧的清初開國大功臣,早年在關外與明軍的浴血交鋒,入關定鼎中原後大小戰鬥身先士卒,出生入死,轉戰南北,為清帝國立下了汗馬功勞。

公元1643年,皇太極去世,滿洲親貴在帝位繼承上出現矛盾。皇太極長子肅親王豪格與皇太極之弟多爾袞爭立。雙方為了皇位爭持不下,幾乎刀兵相加,形勢極其嚴峻。
鑲黃旗護軍統領鰲拜手握重兵,與其他大臣索尼、譚泰等八人“共立盟誓,願死生一處”,密謀擁立肅親王豪格登基為帝。鑑於當時緊張的局面,鰲拜等嚴加戒備,密令兵丁守衛門禁,以防不測。
八月十四日,代善於崇政殿召集會議,討論繼承人選。當會議在爭論不休的緊急關頭時,鰲拜與效忠於皇太極的一批將領紛紛離座,按劍而前,齊聲說道:“我們這些臣子,吃的是先帝的飯,穿的是先帝的衣,先帝對我們的養育之恩有如天高海深。如果不立先帝之子,我們寧可從死先帝於地下!”實際上是以武力威脅多爾袞不得覬覦帝位。在這種形勢下,多爾袞不得不作出讓步,提出擁立皇太極第九子、6歲的福臨繼位。

多爾袞攝政之後,黨同伐異,擅權自重。他對豪格及其擁護者予以了嚴厲的迫害。鰲拜本是豪格的堅定擁護者,在順治朝又繼續做順治帝的大忠臣,其性格耿直倔強,不願意阿附多爾袞,所以遭到殘酷打擊,多次被論死,命懸一線。

直到公元1650年,多爾袞死,順治親政,鰲拜才最終躲過迫害。

順治親政後,聞知鰲拜、索尼等人曾經盟誓“一心為主,生死與共”,忠心耿耿,遂對鰲拜極為敬重,視為心腹重臣。鰲拜開始執掌朝堂重權。

史家認為,福臨即位之後,多爾袞大權在握,權傾天下,鰲拜此時完全可以為謀求個人利益而黨附多爾袞,這在官場上本是司空見慣。但鰲拜面對險惡處境,卻仍然不屈不撓,始終沒有迎合多爾袞。就此而言,鰲拜作為清初一員驍將,其性格是梗直倔強、敢於抗爭的。他對故主皇太極忠心耿耿,一片赤誠,而對順治也始終堅守臣節,算是一個難得的忠義之臣。

順治死後,對二代帝王忠心耿耿的鰲拜成為顧命大臣,完全是眾望所歸,順理成章。

跋扈擅權,終於身陷囹圄

康熙登基的早年,鰲拜逼康熙處死四大輔政大臣之一的蘇克薩哈,與皇帝的矛盾激化。康熙決意剷除鰲拜集團,於是挑選一批身強力壯的親貴子弟,經過周密的佈置,逮捕了鰲拜。

接著,康熙命議政王大臣等審訊鰲拜。大臣們審實後,宣佈鰲拜30條罪狀,應處以革職、立斬。據法國傳教士白晉記載,當時鰲拜請求覲見康熙,讓康熙看他為救康熙祖父皇太極而留下的傷疤。結果,累累傷痕和對上兩代皇帝的功績,終於使他保住了性命。康熙念及鰲拜資深年久,屢立戰功,且無篡弒之跡,遂對他寬大處理,免死禁錮。其黨羽或死或革,但沒有大規模打擊。不久,鰲拜就在禁所死去,卒於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

總之,鰲拜雖然跋扈,但並沒有謀逆的實際證據。

那麼,為什麼康熙沒有處死鰲拜呢?

第一,鰲拜是開國老臣的代表人物,擁護的軍民黨羽眾多,如果把事情做絕,處死先帝給自己留下的輔政大臣,就可能造成政局的大動盪。康熙登基未久,審時度勢,沒有趕盡殺絕,以避免旗人的離心。

第二,鰲拜立有大功,對大清忠心耿耿,並沒有篡位的實際證據,康熙對此也是心知肚明的。也許以後鰲拜會做曹操一類的梟雄,但那只是後人的猜測,起碼當時沒有做。沒有謀反的證據,加上其創業之功,康熙也比較仁慈,所以沒有對鰲拜趕盡殺絕。《清史稿》評述:“鼇拜多戮無辜,功不掩罪。聖祖不加誅殛,亦云幸矣。”

鰲拜最後被平了反

康熙60歲時,親自為鰲拜平反,追賜鰲拜爵位。還讓鰲拜的後代們重新出山做官,“有褫奪世職者,各旗察奏,錄其子孫 ”。

到雍正時,讓鰲拜的後代繼承鰲拜的一等功的爵位。緊接著又加封鰲拜為超武公,爵位已經僅次於王爵。

乾隆四十五年,諭曰:“鰲拜當日自恃政柄在握,輒敢擅權骫法,邀結黨羽,殘害大臣,罪跡多端,難以枚舉。”儘管批評鰲拜“罪跡多端”,但乾隆又說,鰲拜“定國開基,成一統之業,厥功最著”。乾隆大筆一揮,復了鰲拜的睿親王封號,算是給鰲拜最後平了反。

史學家綜合鰲拜的事蹟,認為鰲拜在當時並沒有謀反之意,之所以與康熙發生衝突,是與封建皇權專制發生了矛盾。可以說,鰲拜只能稱為權臣,不能稱為奸臣。


懷疑探索者


鰲拜到底是個什麼人?聽聽雍正年間起,鰲拜家一直世襲的爵位就知道:超武公!

這也就意味著,在武俠小說裡被反覆吊打,刻畫的禽獸不如的鰲拜,雖然被康熙小皇帝狼狽拿下,但是從康熙的兒子起,就已經得到了正名!

而參照鰲拜的一生,“超武”一詞,也是毫不為過。對於清王朝的開國曆史來說,鰲拜確實是戰功赫赫的勇將,而在清朝順治至康熙年間的政壇權力版圖上,戰功卓著的鰲拜,也一度是高光的軍政強人。武俠小說裡那被藝術加工的形象,掩不住他曾經的威風!

作為滿洲鑲黃旗出身的武將,鰲拜上戰場很早,在後金早期對明朝的各大戰役上屢立戰功,甚至連滿洲八旗的一個弱項,他竟然也能建立奇功:海戰!在他早年的戎馬生涯裡,第一次震驚八旗軍界,就因他打下了一個在當時八旗眼裡,幾乎不可能攻克的據點:皮島!

皮島,既明朝天啟年間,遼東名將毛文龍開闢的抗擊後金的根據地。多年以來,它就像一顆鋒銳的釘子一般,牢牢扎進了後金地盤的後方,從努爾哈赤起,一直到皇太極年代,後金各種辦法都用過,卻都在皮島的暴烈海濤和明軍的強大水師面前撞得頭破血流。哪怕明朝自毀長城,由袁崇煥殺掉了毛文龍,皮島陷入了短暫內亂。但後金軍趁機來攻,依然被多次打的狼狽敗退。在當時的明朝與後金的戰爭裡,皮島,就是八旗精銳拔不掉的鐵釘!

但還是菜鳥的鰲拜,卻是一鳴驚人,清朝崇德二年,已經改了國號的八旗大軍再度強攻皮島,年輕的鰲拜則上演了驚掉眼球的搶灘登陸好戲。帶領突擊隊乘坐輕舟,在明軍火力的側翼登陸,一舉打垮守島明軍。在明末與清朝的戰爭裡,這是一場著墨不多,但意義無比重大的戰鬥:解除了皮島這個後顧之憂,皇太極這才徹底放輕鬆,大膽以重兵破關南下!

只此一戰,對於清朝好些席捲中原的戰局來說,鰲拜就功不可沒。

而在崇禎皇帝上吊,清軍大舉入關後,一如當年拿下皮島一樣,鰲拜在清軍中,依然是專打最苦的惡戰,特別是擊滅張獻忠之戰,面對盤踞四川的大西國皇帝張獻忠,鰲拜再度上演了輕兵突襲的場面,在大西軍叛徒的帶路下,一舉擊殺張獻忠,一戰給清軍打開局面。僅以這幾戰說,鰲拜確實是個傑出的軍事家。“超武”一詞,實至名歸!

但是與之相對應的,卻是鰲拜低劣的政治表現。常年的軍功,造就了鰲拜高貴的地位,他對於順治皇帝的忠誠,也令他在順治年間扶搖直上。但比起戰場上卓越的判斷來,官場上的鰲拜,卻是鬼迷心竅,一味堅持禍國殃民的“圈地”政策,大量圈佔北方百姓的土地,導致富庶的中原大地百姓流離失所,親手造成了深重災難。照當時清朝戶部尚書蘇納海的原話:旗人與百姓失業者數十萬人!

可以想象,如果鰲拜這樣的胡糟,一直繼續下去,清朝別說維持三個世紀,半世紀都難。

當然,與拙劣的政治眼光比爛的,就是他的政壇情商。特別是小皇帝康熙帝登基後,他更是一度把持大權,以後來乾隆皇帝的話說“殘害大臣,罪跡多端”。權臣專權不稀罕,專權程度比鰲拜還橫的也不稀罕,但鰲拜的情況卻是最特殊:明明沒到曹操董卓那個等級,卻偏偏要擺曹操董卓的譜,最後當然不作不死,被康熙一招拿下。

好些人都嘆息,鰲拜被康熙指使親信擒拿,是屬於大意。但縱觀他一生表現,除非是帶著兵在戰場上和康熙決高下,否則放在官場上,就算那次沒被人擒拿,也必然會在下一個時刻被擒拿。不作不死的結局,怎麼也躲不掉!


我們愛歷史


鰲拜,生年不詳,出身將門,精通騎射,從其青年時代起就效力軍中,屢立大功。他曾跟隨清太宗皇太極攻察哈爾部、徵朝鮮,均有戰績。

天啟年間,遼東失陷於後金之後,明將毛文龍率軍退守皮島(今朝鮮椵島),與關外寧錦一線的明軍遙相呼應、互為犄角,騷擾和牽制後金的兵力,使後金腹背受敵。後金一直將皮島視為心腹大患,從努爾哈赤到皇太極,都日夜籌劃,企圖拔掉這顆釘子。

崇德二年(1637),皇太極命貝子碩託與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諸將往攻皮島。由於碩託久攻不下,皇太極又命武英郡王阿濟格接手,鰲拜從徵軍中。阿濟格與眾將反覆商議後,制定了兵分兩路、聲東擊西的進攻方案:一路從海上以鉅艦擺出正面進攻的態勢,故意吸引守島明軍的注意力;另一路則以輕舟精銳,快速推進,直

插該島西北角之要害陣地。後一路是這次進攻的關鍵所在,鰲拜主動請纓,並與準塔一同向阿濟格立下軍令狀:“我等若不得此島,必不來見王。誓必克島而回。”

鰲拜與準塔遂率部渡海發動進攻,不料明軍早已嚴陣以待,一時炮矢齊發,清軍進攻受挫,形勢緊急。鰲拜奮勇衝殺,衝向明軍陣地,冒著炮火與敵人展開近身肉搏。清軍遂一舉跟進,登上皮島,舉火引導主力來攻。皮島攻克。

捷報傳到盛京,皇太極大喜過望,親自撰文祭告努爾哈赤,以慰其父在天之靈。皇太極認為皮島雖是區區一島,但攻克之意義遠在佔領重城要地之上,所以下令對諸將士從優獎勵。鰲拜以首功晉爵三等男,賜號“巴圖魯”(勇士)。

松錦會戰錦州是明朝在遼西地區的軍事重鎮,當時遼東已經失陷,錦州的地位更加突出。錦州城之南為松山城,錦州西南為杏山城,杏山西南是塔山城,錦州西200裡為另一重鎮寧遠。這些要塞重鎮構成了明朝在關外的軍事防禦體系。而清軍要想入主中原,必須先取寧、錦等城。明、清雙方爭奪錦州的戰爭於是不可避免。

崇德六年(1641),鰲拜從鄭親王濟爾哈朗進圍錦州。明薊遼總督洪承疇率領13萬大軍來援,於八月初進至松山,與錦州守軍祖大壽部遙相呼應,大放火器,猛攻清軍。在明軍猛烈炮火的攻勢下,濟爾哈朗指揮的清軍右翼失利。武英郡王阿濟格派遣精銳護軍前來增援。其時鰲拜率領鑲黃旗護衛軍纛(do),路遇明軍騎兵,於是迎頭而上,擊敗對方。鰲拜這時又不待軍令,果斷決定乘勝追擊,打到明軍步兵陣地之前,遂令部下將士下馬步戰,再敗明軍。鰲拜衝鋒陷陣,五戰皆捷,因功晉爵一等梅勒章京。八月,皇太極親率大軍西援錦州之師。洪承疇指揮明軍分路突圍,總兵吳三桂、王樸、唐通等人率軍沿海邊撤退。清軍從錦州大路至塔山大路沿途截殺。鰲拜與阿濟格、尼堪等率部排列至海截擊之,明軍大敗而潰。松錦會戰,關係明、清雙方的生死存亡。自此以後,明朝勢力更衰,敗局已定。次年六月,鰲拜升為護軍統領,成為八旗將領中具有較高地位的人物。

西充之戰松錦大捷奠定了清軍入關奪取全國統治權的基礎。入關前後的鰲拜,依舊戰功赫赫,升遷頻頻。

入關以後,鰲拜主要的任務是追擊農民軍。順治元年(1644)十月,鰲拜隨靖遠大將軍英親王阿濟格取道陝北,進攻已經退守西安的李自成農民軍,率軍由內蒙入陝北,攻陷四城,降三十八城,隨即揮師南下。後來多鐸率軍攻進潼關,直逼西安。李自成被迫放棄西安,退往湖廣。阿濟格奉旨率軍剿除“流寇餘孽”,鰲拜等遂分翼出師,水陸並進,於河南鄧州和湖北承天、德安、武昌等地前後十三戰,重創大順軍。順治二年(1645)六月,李自成於湖北九宮山遇害,大順軍瓦解。清軍前後共陷河南、湖廣、江西、南京等地六十三城。

打垮李自成,清軍開始對付大西軍。順治三年(1646)正月,鰲拜隨肅親王豪格等率軍進攻張獻忠大西農民軍。清軍得知張獻忠率軍已退到西充一帶,鰲拜再次充當先鋒,率領先頭部隊前往狙擊。兩軍相遇,鰲拜等人又是身先士卒,往前猛衝。大西軍抵擋不住而潰敗,張獻忠也於此役中被殺。清軍擊破大西軍營壘130餘處,斬首數萬級,獲馬騾牲畜12200餘匹。打敗大西軍主力之後,鰲拜等又繼續深入,基本上肅清了四川一帶的農民軍。大西軍餘部在孫可望、李定國率領下退往雲貴地區,繼續抗清。擊破大西軍,鰲拜實居首功。

對抗多爾袞

崇德八年(1643)八月初九皇太極逝世,滿洲親貴在帝位繼承上出現矛盾。皇太極長子肅親王豪格與皇太極之弟多爾袞爭立。皇太極生前統領的正黃旗與鑲黃旗擁立豪格,而多爾袞自領的正白旗與鑲白旗則擁立多爾袞。雙方爭持不下,形勢極其嚴峻。

鑲黃旗護軍統領鰲拜手握重兵,成為這場皇位之爭中的核心人物之一。他與兩黃旗的其他大臣索尼、譚泰等八人會集於豪格府邸,“共立盟誓,願死生一處”,密謀擁立肅親王為帝。鑑於當時緊張的局面,鰲拜等嚴加戒備,密令兵丁守衛門禁,以防不測。

八月十四日,代善於崇政殿召集會議討論繼承人選。鰲拜於當天清晨與兩黃旗大臣盟誓於大清門,堅決擁立先帝(皇太極)之子,並命兩旗精銳護軍全副武裝環衛崇政殿,作好了不惜兵戎相見的準備。當會議之中爭論不休時,鰲拜與效忠於皇太極的一批將領紛紛離座,按劍而前,齊聲說道:“我們這些臣子,吃的是先帝的飯,穿的是先帝的衣,先帝對我們的養育之恩有如天高海深。如果不立先帝之子,我們寧可從死先帝於地下!”實際上是以武力威脅多爾袞不得覬覦帝位。在這種形勢下,多爾袞不得不作出讓步,提出擁立皇太極第九子、6歲的福臨繼位,由自己和鄭親王濟爾哈朗一同輔政。這一折衷方案最終為雙方所接受。福臨即位,改明年為順治元年。

多爾袞攝政之後,黨同伐異,擅權自重。他首先打擊的就是他的爭位對手豪格及其擁護者。鰲拜本是豪格的堅定擁護者,又不阿附多爾袞,也遭到殘酷打擊。在多爾袞攝政期間,鰲拜受到的大迫害主要有三次。

第一次發生在順治初年。順治元年,鰲拜隨英親王阿濟格征討退守陝西的李自成大順軍,立有大功。順治二年八月,阿濟格因為沒有及時奉旨班師,而且謊報戰功,受到處罰。阿濟格是順治帝的叔父,為人粗暴,藐視小皇帝,私下呼為“孺子”。清廷諭令正黃旗固山額真譚泰會同護軍統領鰲拜召集部眾,將阿濟格“稱上為孺子”之語傳示曉諭。譚泰顧及英親王情面,沒有照辦。鰲拜也因聽從了譚泰之言未奉行諭旨,結果不僅征討李自成的軍功不準議敘,還被罰銀100兩。後來譚泰又與索尼相仇,互相攻擊,鰲拜因庇護索尼再次獲罪,幾被革職。

第二次發生在順治五年(1648)。當年二月,征討張獻忠大西軍的豪格大軍凱旋迴京。參領希爾良因冒功邀賞一事遭到處罰,鰲拜也以勘察不實而被議處“應革職,罰銀一百兩”。三月,貝子屯齊告發鄭親王濟爾哈朗當年擁立肅親王豪格、後又包庇豪格的種種罪狀。鰲拜諸人謀立肅親王之事也被同時告發。多爾袞藉此事興起大獄,嚴訊諸人。最後,鰲拜以欲立豪格、與諸人盟誓等罪名論死,得旨“罰鍰(huán)自贖”。四月,侍衛廓步梭又告發鰲拜在皇太極死時“擅發兵丁守門”,再次論死,改革職為民,得旨免革職。鰲拜雖以大功凱旋,在短短數月間卻被論死兩次,可見其所受打擊之嚴酷、境遇之窘迫。

鰲拜所受的第三次打擊是在順治七年(1650)。這年七月,多爾袞生病,暗示貝子錫翰,想請順治帝親臨探視自己,錫翰遂秉承其意“請駕臨幸”,多爾袞卻又以“違令瀆請”罪之,並追究鰲拜包庇之罪,論死,後改免死罰贖、降爵。是年十一月,多爾袞死,順治親政。

順治親政後,聞知鰲拜、索尼等人曾經盟誓“一心為主,生死與共”,忠心耿耿,遂對鰲拜極為敬重,視為心腹重臣。從此以後,鰲拜隨侍順治身邊,直接參與管理國家各類事務,如商討本章批覆程序、聯絡蒙古科爾沁部、協和太后與皇帝之間的關係、祭奠過世王公妃嬪、協助會審案獄,並倡議“大閱以講武”,自教武進士騎射,等等。順治十三年(1656),鰲拜舊傷復發,臥床不起,順治親臨鰲拜府邸去看望慰問。順治十四年(1657)冬,孝莊太后(即皇太極妻博爾濟吉特氏)病重,順治朝夕侍侯。鰲拜也晝夜於宮中侍候,都顧不上自己休息吃飯,深獲順治帝的讚賞。

較量康熙

順治十八年(1661)正月初八,年輕的福臨去世。順治立下遺詔,指定由皇三子玄燁嗣位(即康熙),以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為輔政大臣。順治死後,四位輔政大臣曾經在順治靈前盟誓,表示同心同德輔佐小皇帝玄燁。雖然這一盟誓意義重大,但事實證明四大臣並不能抱成一團,忠心輔主。鰲拜雖居四輔臣之末位,卻得以擅權自重,日益驕橫,開始走上專權的道路。

費揚古之子倭赫是康熙身邊的侍衛,在御前對鰲拜表現得不怎麼禮貌,鰲拜對此深為銜恨。康熙三年(1664)四月,鰲拜遂以倭赫等人擅騎御馬、取御用弓矢射鹿之罪名將其處死。費揚古對鰲拜痛恨不已,鰲拜又以“怨望”的罪名,將他及其子尼侃、薩哈連一併處死,家產籍沒,給予都統穆裡瑪(鰲拜之弟)。費揚古一門慘遭家破人亡之禍。不過,鰲拜這次意圖打擊蘇克薩哈的舉動失算直接導致了自己的下臺。

鰲拜沒有想到卻有三個不怕死的官員敢於違拗自己換地的要求。他對戶部尚書蘇納海、直隸總督朱昌祚、巡撫王登聯三人極為惱怒,分別以蘇納海“藐視上命”、撥地遲誤,朱昌祚、王登聯“紛更妄奏”的罪名,俱論死罪。康熙雖然年幼,但心知蘇納海等三人並無大罪,只因惹怒了鰲拜而被妄加罪名而已,於是召集輔政四大臣詢問意見。鰲拜堅持要將三人處以極刑,索尼、遏必隆附和,蘇克薩哈知道自己若反對極易惹火燒身,只好沉默不語。但小皇帝不允鰲拜所奏,只是批准刑部擬定的處罰,即將三人各鞭一百,沒收家產。鰲拜公然無所顧忌,最終竟矯旨將三人處死。然後,鰲拜強行換地。

康熙六年(1667)六月,索尼病死。索尼雖然在生前未能遏制鰲拜的勢力,不過他臨死前的一個動作卻在其身後造成解決鰲拜問題的良好轉機。這年,小皇帝玄燁已年滿14歲。索尼上書請小皇帝遵循先帝順治14歲親政的先例,開始親政。七月,康熙親政,加恩輔臣,仍命佐理政務。皇帝已經親政,卻又無法應對鰲拜的威脅,蘇克薩哈便上疏請求解除輔臣之任,願往遵化守護順治陵寢。這個舉動別有意味,那就是既然蘇克薩哈已經卸任(此時他已經排名第一),那麼鰲拜、遏必隆兩人按理也應辭職。這一招觸及到鰲拜的要害,可鰲拜卻不想就這樣退出政治舞臺。於是鰲拜給蘇克薩哈羅織了心懷奸詐、久蓄異志、欺藐幼主、不願歸政等24款罪名,提出應處凌遲、族誅之刑。康熙同樣深知蘇克薩哈並不該殺,雖然自己已經親政,卻仍然無力保全蘇克薩哈一命。鰲拜氣勢洶洶,竟在御前“攘臂上前,強奏累日”,最終將蘇克薩哈處以絞刑,並誅其族。蘇克薩哈的被殺,使鰲拜與康熙之間的矛盾急劇上升。

至此,索尼已故,蘇克薩哈被殺,四大輔臣只剩下一個無足輕重的遏必隆,鰲拜更加肆無忌憚,為所欲為。雖然康熙已經親政,但鰲拜並不想歸政於他。當時在康熙宮廷中的法國傳教士白晉記載說:“在康熙十五六歲時,四位攝政王中最有勢力的宰相(即鰲拜),把持了議政王大臣會議和六部的實權,任意行使康熙皇帝的權威,因此,任何人都沒有勇氣對他提出異議。”此時的鰲拜已經對康熙的皇權構成了嚴重威脅。

4張

鰲拜圖冊

康熙決意剷除鰲拜集團。鰲拜黨羽已經遍佈朝廷內外,行動稍有不慎,必將打草驚蛇,釀成大變。康熙決定不露聲色,於是挑選一批身強力壯的親貴子弟,在宮內整日練習布庫為戲。鰲拜見了,以為是皇帝年少,沉迷嬉樂,不僅不以為意,心中反暗自高興。康熙八年(1669)五月,康熙先將鰲拜的親信派往各地,離開京城,又以自己的親信掌握了京師的衛戍權。然後他召鰲拜入宮覲見。鰲拜此前常常出入宮廷,不以為奇。這次一召,他就毫無提防地來了。此前,康熙召集身邊練習布庫的少年侍衛說:“你們都是我的股肱親舊,你們怕我,還是怕鰲拜?”大家說:“怕皇帝。”康熙於是佈置逮捕鰲拜事宜。等到鰲拜入宮,康熙一聲令下,少年們一擁而上,鰲拜猝不及防,被摔倒在地,束手就擒。

接著,康熙命議政王大臣等審訊鰲拜。大臣們審實後,宣佈鰲拜30條罪狀,應處以革職、立斬。據法國傳教士白晉記載,當時鰲拜請求覲見康熙,讓康熙看他為救康熙祖父皇太極而留下的傷疤。結果,累累傷痕和對上兩代皇帝的功績,終於使他保住了性命。康熙念及鰲拜資深年久,屢立戰功,且無篡弒之跡,遂對他寬大處理,免死禁錮。其黨羽或死或革。不久,鰲拜就在禁所死去, 卒於康熙八年(1669)。

人物評價

康熙誅鰲拜詔:“妄稱顧命大臣,竊弄威權。”

乾隆四十五年諭曰:“鰲拜當日自恃政柄在握,輒敢擅權骫法,邀結黨羽,殘害大臣,罪跡多端,難以枚舉。”

和碩康親王傑書等,“鰲拜系國家大臣、揹負先帝重託。任意橫行。欺君擅權。文武各官、盡出門下。”

清-徐珂:“鰲拜當國,勢甚張,以帝幼,肆行無忌。”

清-昭槤《嘯亭雜錄》:“國初鰲拜輔政時,凡一時威福,盡出其門。”

《清史稿》:“四輔臣當國時,改世祖之政,必舉太祖、太宗以為辭。然世祖罷明季三餉,四輔臣時復徵練餉,並令併入地丁考成。此非太祖、太宗舊制然也,則又將何辭?索尼忠於事主,始終一節,錫以美諡,誠無愧焉。蘇克薩哈見忌同列,遂致覆宗。遏必隆黨比求全,幾及於禍。鼇拜多戮無辜,功不掩罪。聖祖不加誅殛,亦云幸矣。”

戴逸:“鰲拜性情剛愎,器量狹隘,勢力愈張,驕橫日甚。”

餘沐《正說清朝十二臣》:“鰲拜作為‘天子自將之師’鑲黃旗的重要將領,忠心事主,始終不渝,在皇太極去世後堅決擁立其子為皇位繼承人,甚至不惜兵戎相見,最終爭得福臨繼位。他為此與睿親王多爾袞結下怨仇,在後者攝政期間,多次遭受殘酷打擊,三次論死。當年曾一起盟誓的黃旗大臣這時早已分化瓦解,改變初衷轉而投靠多爾袞者(如譚泰)大獲好處。故主皇太極既已去世,其子福臨也得以即位,鰲拜此時完全可以為謀求個人利益而黨附多爾袞,這在古往今來的官場上是司空見慣之事。但鰲拜面對如此險惡處境,卻仍然不屈不撓,始終沒有迎合多爾袞。就此而言,鰲拜作為清初一員驍將,其性格是梗直倔強、敢於抗爭的。他對故主皇太極忠心耿耿,一片赤誠,而對順治也始終堅守臣節,稱得上是一個難得的忠義之臣。而影視劇中,鰲拜形象給人們留下的都是驕橫跋扈、貪婪不法的奸惡形象,這就不免與歷史事實極大不符。他的忠貞梗直這一面恐怕還是鮮為人知的。”

家族成員

父親名衛齊,費英東的第九弟;供事於太祖。跟隨特爾晉等率兵伐虎爾哈,得五百戶以歸;授世職備禦。天聰年初,跟隨太宗伐明,伐略遵化;進世職遊擊。皇帝統率大軍出征,總是讓衛齊留守盛京,任八門提督。卒,順治間追諡“端勤”。

鰲拜其弟卓布泰,太宗年間任官,授牛彔額真。八年,以弟鰲拜得罪,奪世職。十六年,再復世職。十七年,卒;諡“武襄”。

鰲拜另一弟為穆裡瑪,鰲拜之侄為塞本得 。鰲拜有子達福,官至散秩大臣、前鋒統領。另一子那摩佛後與鰲拜同處錮禁。

史書記載

論曰:四輔臣當國時,改世祖之政,必舉太祖、太宗以為辭。然世祖罷明季三餉,四輔臣時復徵練餉,並令併入地丁考成。此非太祖、太宗舊制然也,則又將何辭?索尼忠於事主,始終一節,錫以美諡,誠無愧焉。蘇克薩哈見忌同列,遂致覆宗。遏必隆黨比求全,幾及於禍。鼇拜多戮無辜,功不掩罪。聖祖不加誅殛,亦云幸矣。


童話裡的承諾


鰲拜清初權臣,出身瓜爾佳氏,蘇完部族長索爾果之孫,後金開國五大臣之一費英東之侄,生年不可考,滿洲鑲黃旗人,清朝三代元勳,康熙帝早年輔政大臣之一。以戰功封公爵。鰲拜前半生軍功赫赫,號稱“滿洲第一勇士”。

鰲拜,出身將門,精通騎射,從其青年時代起就效力軍中,屢立大功。他曾跟隨清太宗皇太極攻察哈爾部、徵朝鮮,均有戰績。鰲拜一生忠於順治對抗多爾袞,數次前往鬼門關,只要他當年跟隨多爾袞,那麼皇位根本輪不到順治。所以順治才會讓他當輔政大臣。至於康熙需要獨斷乾坤,看鰲拜當然不順眼。歷史上的事情,哪能簡單的說忠奸呢,康熙要獨斷,鰲拜要分權。至於奸臣,歷史總是由勝利者書寫。


sdqst聖殿騎士團


怎麼說呢,他年輕時是忠臣,得勢後是奸臣,希望大家不要噴我。

天子自將之師’鑲黃旗的重要將領,忠心事主,始終不渝,在皇太極去世後堅決擁立其子為皇位繼承人,甚至不惜兵戎相見,最終爭得福臨繼位。他為此與睿親王多爾袞結下怨仇,在後者攝政期間,多次遭受殘酷打擊,三次論死。當年曾一起盟誓的黃旗大臣這時早已分化瓦解,改變初衷轉而投靠多爾袞者(如譚泰)大獲好處。故主皇太極既已去世,其子福臨也得以即位,鰲拜此時完全可以為謀求個人利益而黨附多爾袞,這在古往今來的官場上是司空見慣之事。但鰲拜面對如此險惡處境,卻仍然不屈不撓,始終沒有迎合多爾袞。就此而言,鰲拜作為清初一員驍將,其性格是梗直倔強、敢於抗爭的。他對故主皇太極忠心耿耿,一片赤誠,而對順治也始終堅守臣節,稱得上是一個難得的忠義之臣。而影視劇中,鰲拜形象給人們留下的都是驕橫跋扈、貪婪不法的奸惡形象,他的忠貞梗直這一面恐怕還是鮮為人知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