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艾灭蜀偷渡的阴平是现在的哪里?地势到底有多险要?

余夕阳



古道名声大振何?操营邓艾度嵯峨。景耀六年(263年),司马昭发动灭蜀之战,命邓艾、诸葛绪、钟会分三路大军围攻蜀国。其中邓艾引军三万直击沓中屯田的姜维,诸葛绪引三万余众进攻阴平桥头,切断姜维退路。钟会引十余万主力军,分别从子午谷、骆谷、斜谷进攻汉中。姜维见汉中危机,绕过邓艾、诸葛绪驰援汉中,两军在剑阁相持不下。钟会将要粮尽之时,准备撤军。


然而邓艾却想出偷渡阴平、直取长安的奇谋。得到司马昭允许之后,邓艾率本部人马进入阴平古道,凿山开路、修栈架桥,穿越七百里无人区,翻越摩天岭,到达酱油,并在绵竹地区斩杀诸葛瞻父子。邓艾偷渡阴平历尽艰险,然而阴平究竟在什么位置,地势有多险要?以下笔者依据相关资料做简要分析,仅供参考。


首先分析阴平的地理位置。阴平又被称为阴平古道,开始于阴平郡,它也是因为阴平郡而得名。阴平郡是曹操改广汉属国而得名,地址位于今甘肃文县西北(鸪依坝)。阴平古道穿越文县县城,再经过青山县境内的摩天岭,并依次经过唐家河、阴平山、马转关、靖军山,最终到达平武县的江油关(南坝乡),阴平古道全长约265公里。


据说这个数字跟《三国志》中的相关资料记载很相似。据《三国志》记载,阴平古道全长为七百里,而古人以360步为一里,现在的一华里约等于三国时期的1.33里,经过计算与古人的测量不谋而合。阴平古道崎岖又漫长,除了当地人行走之外,基本上就是战争需求,明代的将领付有德,也曾率军经过此地。三国志中曾这样记载:

冬十月,艾自阴平道行无人之地七百里,凿山通道,造做桥阁。山高谷深,至为艰险,又粮运将匮,濒于危殆。


其次分析阴平古道究竟有多艰险。从心阴平郡到达江油的道路上,崎岖不平,既有高山险阻,又谷壑纵横。长途跋涉,一般人不能顺利通过。邓艾率命本部人马,行程上千里地,山高谷深,天气变换。邓艾命令五千精兵, 携带斧凿器具,遇山开路,遇水搭桥。他又选取三万精兵,携带军粮绳索,每一百里留下三千人安营扎寨。因为道路太过艰险,运粮不济,魏军多次陷入困境。


到达摩天岭时,马不能前进,岭西皆是悬崖峭壁,邓艾之子邓中与开路壮士都大哭不止。唯有邓艾以毛毡裹身,身先士卒,滚下山坡,魏军因此死伤颇多。 阴平道路之险要,非常人能通过。演义中这样记载:

前至一岭,名摩天岭,马不堪行。艾步行上岭,见邓忠与开路壮士尽皆哭泣。艾问其故。忠告曰:“此岭西皆是峻壁岭崖,不能开凿,虚废前劳,因此哭泣。”


再次分析阴平古道的遗迹风光。阴平古道沿途有邓艾留下的遗迹,比如邓艾的磨刀石,士兵们休息时抖鞋用土之地——鞋土山,邓艾盖印的印合山,丢失衣服的落衣沟等。自从邓艾打通阴平道之后,这里就成了兵家必争之地。摩天岭之上更是有诸葛亮的孔明庙,因年久失修,已经倒塌,只剩下断壁残垣。


相传孔明所立的碑也在此处,上面曾写:二火初兴,有人越此,二士争横,不久将死。据说摩天岭上有一处大草坪,每逢盛夏,山花烂漫,红花遍地,犹如红旗招展,十分好看。过了摩天岭,便可以到达南天门,此处四面环山,谷歌纵深,更有潺潺流水,鸟语花香,身临其境有进入仙境之感,美不胜收。阴平道虽然险要,但也不失其美的一面。

你是如何看待阴平古道的?

欢迎关注,讲述三国故事,了解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三国逐鹿


首先,偷渡阴平,是指从一个叫阴平的地方以奇兵入蜀,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并不是指偷渡到阴平。

都说偷渡阴平难,其实难点就在于地处四川盆地西北边缘的青川摩天岭,它东接米仓山,米仓山东接大巴山,把蜀地裹得严严实实的。(看到我圈起来的三个大字摩天岭了吗)

放大来看就是这样(红线就是摩天岭山脉大致范围):

而邓艾选择的突破口,则是位于摩天岭南麓的一座山岭,海拔大约2227米。这座山岭岭北西坡度较缓,南面则是峭壁悬崖,无路可走。 当年邓艾以毡自裹,推转而下的地点就是摩天岭南麓的南侧。青川摩天岭现在已经被国家规划为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的一部分,我找了张地图,大概知道它的范围和地形(画了红圈的地方就是摩天岭,竖向的那条路是阴平古道的一部分):

(图的下方有个很有意思的景点落衣沟,是说当年邓艾翻越山岭途中不小心掉下去的衣服,哈哈)

这两张图结合,就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了,从落衣沟离开了青川摩天岭的范围,还要再翻越阴平山,跨过岷江,经过马转关,江油关就在眼前了。

邓艾行军的起点,也就是古时的阴平(距今甘肃文县5公里处),其地处摩天岭之北,是三国阴平郡治地所在地,也是现在由陇入蜀的道路。但在三国时,这里是没有路的,邓艾也说“从阴平由邪径经汉德阳亭趣涪,出剑阁西里,去成都三百馀里”,称阴平道为“邪径”。翻越险山后,映入眼帘的江油关其实是个弹丸之地,虽为天险,但相比剑阁就差远了。而突破了江油关,便是一望无际的平原地带。

我在地图上标了大概的路线,各位可以看看:

放大一点

阴平古道全长265公里,换算成三国时的计算方式,也即七百里。

从江油关到入主蜀都的故事我就不讲了,下面跟大家说说路途的凶险。

如今在古宕昌境内的阴平古道上,宕昌县官亭乡花石峡口的岷江上,还保存着邓艾父子修筑的“邓邓桥”遗迹。据《三国志注》载:

(邓艾)到宕昌境内顺岷江而下行至邓桥时,但见两山峙立,高耸入云,中间只有一道天然石峡,滔滔岷江从峡谷底湍湍急流,涛声如雷,军不能过。面对眼前障碍,邓艾父子没有绕道,而是下令在此安营扎寨,让一部分人开凿山崖,一部分人上山砍伐林木,经两万多士兵数日昼夜奋战,修成了至化马的栈道达30多里,使大军顺利南下。此栈道因邓艾父子所修,便名为“邓邓桥”。

这是跨越岷江时的凶险,至于翻越摩天岭就更是艰险了,山高谷深,稍不留神就会失足跌落万丈深渊。据《三国志 邓艾传》的记载:“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由于奇袭需要效率,很多地方也无法停下来慢慢修栈道,可是神奇的是,最终邓艾率领抵达绵阳的大军竟然有一万以上(绝不是三国演义中的二千人)。但其实路途中最险的地方也就数摩天岭南侧那一段了,对于习惯长期作战的士兵来说,摩天岭都过来了,还有什么过不去的山呢。蜀国大意主要还是大意在无人在阴平山的这段路上把守,被邓艾巧妙地绕了过去,不得不说邓艾真的是个军事奇才。

这是现代的阴平古道旅游景点,上山要拐30个弯。

最后再附一张剑门关的图让大家感受一下(图源来自@马伯庸):

很可惜的是,攻下蜀国后,老实的邓艾体会不到司马家族对他的杀机,不明白功高盖主带来的危害,最终落下了客死异乡的下场。


新奇角度看历史


公元263年,魏国权臣司马昭派钟会、邓艾、诸葛绪等人大举进攻蜀汉,试图一举平定西南地区。不过,魏军主将钟会虽然击破姜维,占领了蜀国门户汉中郡,但却被蜀军阻挡在险要的剑阁之外,动弹不得。

随后,西路魏军的主将邓艾却巧妙地绕过了剑阁,通过西北的阴平道,长途奔袭700余里,成功突入到成都平原的腹地。魏军突然在蜀国腹地出现,使得蜀军首尾不能相顾、阵脚大乱,最终全线崩溃。而吓破了胆的蜀后主刘禅前驱至雒城投降,建国42年的蜀汉政权就此灭亡,这就是历史上的“偷渡阴平”作战。


历史上的“阴平古道”起于蜀国西北的阴平郡,止于蜀国北部的江油关。其位置大致在今天的甘肃省文县鸪衣坝到四川省平武县南坝乡一带,以崇山峻岭而闻名。在三国时代,这里虽然是氐族和羌族等少数民族的分布区,但由于道路崎岖、人迹罕至,所以并不出名。

当初,蜀军认为阴平古道十分险要,有的地方仅能通过一人,并不利于大规模行军,所以没有在此设防。结果魏将邓艾巧妙地通过了阴平古道,突然出现在蜀国的江油关,让蜀军措手不及。这等于是避开了最险要的剑阁(正北),从薄弱的西北攻入蜀国腹地。



《三国志·邓艾传》记载:魏将邓艾从阴平道出发后,深入无人之地七百余里,成功到达了江油关,并收降了江油关的守将马邈。失去了江油后,蜀国的卫将军诸葛瞻只好放弃涪城,退到绵竹关防御邓艾。随后,魏军接连攻下涪城、绵竹,斩诸葛瞻、黄崇等人,并逼近成都。由于远在剑阁的姜维无法及时救援成都,所以胆战心惊的刘禅最终举国而降,蜀汉就此灭亡。不得不说,邓艾的偷袭阴平计划是魏国能够灭蜀的最关键的一步。而由于这一战,名不见经传的阴平古道也变得声名鹊起。



历史的荒野


三国后期,蜀汉后主刘禅宠信的宦官黄皓专权任事,大将军姜维屡受制肘,忿忿不平,表奏后主请诛黄皓,刘禅不以为意,让黄皓向姜维请罪而不问此事,姜维见一个宦官势大如此,朝中大臣也为其羽翼,生怕祸及自身,便自请带兵前去沓中屯田,实是远离朝堂避祸。姜维连年北伐,搞得民不聊生,国库空虚,民有菜色,朝野颇有怨言,廖化张翼等人都不支持他的北伐行为,刘禅也曾打算以诸葛亮儿子诸葛瞻取代姜维领军,顾虑重重没有实行。


姜维到沓中后,发现汉中旁边一些地方防守上有缺陷,便上表刘禅,请求他派出廖化张翼引军据守阳安关口和阴平桥头,以防备魏国进袭。“宜并遣张翼、廖化督诸军分护阳安关口、阴平桥头以防未然”,后主接表后,与黄皓商量,其时黄皓正打算以心腹阎宇代替姜维当大将军,听说魏军有邓艾武略兼备,不是好对付的人,正犹豫不决,得知姜维奏表,便说武将为了建立功业,故意危言耸听,何况宫中的师婆都说魏军不会来,不必理它。(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刘禅就把此事搁置,由于二人密商,朝中大臣无人得知有此事。等到邓艾从阴平入蜀,才知大祸临头。


蜀汉所据的益州北有秦岭巴山,东有巫山,西是青藏高原,西南是云贵高原。北边从汉中经栈道南下入蜀有两条路金牛道和米仓道。这两条路是正道,关节点在汉中。守住汉中入成都的正道就受阻,刘备取汉中后,以魏延镇守,魏延制定御敌于国门外,汉中外设防逐级抵抗的策略,王平曾据此以三万兵拒曹爽夏侯玄十多万伐蜀大军。到姜维掌军时,觉得过于保守,不如张开口袋引敌进入拉长战线耗敌粮草,再加截杀,所谓敛兵聚谷,在汉中外围修筑了汉城和乐城为犄角。(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战略构思未必有大问题,问题是在魏国三路大军入侵时,姜维大军正在沓中不在汉中,钟会吞并诸葛绪军队后长驱直入,汉中空虚,汉城乐城被重重包围,机动互援已成空谈,汉城二守将蒋舒出降,傅佥战死,汉城和阳平关失守,汉中洞开,钟会军长驱直入。(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左车骑将军张翼、辅国大将军董厥正率军前援,得知汉中已失,与姜维会合后回守第二道防线剑阁,钟会久攻不下,正想回师徐图良策,这时邓艾提出奇计要偷度阴平袭取成都,“从阴平由邪径经汉德阳亭趣涪,出剑阁西百里,去成都三百馀里,奇兵冲其腹心”。


阴平是从陇上到四川腹地的小路“径”,邓艾自己也说这是条“邪径”。因几乎不可能通行,所以并不设防。三路攻蜀时,邓艾就邀请诸葛绪合兵从阴平入成都,诸葛绪不同意,要去沓中攻打姜维,姜维将他打败又用声东击西之计率大军回川。魏军被堵在剑阁时,邓艾又故计重提并实行,阴平就在现在的甘肃文县,中途经过阴平桥,需要翻越摩天岭,经唐家河、落衣沟、阴平山、马转关、靖军山、清道口等地,小道之路足有七百余里。“又粮运将匮,频于危殆。艾以毡自裹,推转而下,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走出小径后遇到的第一个城池就是江油,守将马邈不战而降,而后便是邓艾取成都系列事了。


南方鹏


公元263年,魏国举兵攻蜀,征西将军邓艾偷渡阴平(今甘肃文县西北),攻灭蜀国。在这场魏灭蜀之战中,邓艾和阴平道一人一道大放异彩,阴平道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存在,竟能对蜀国国运产生如此重大的影响?

曹丕称帝后,几代魏国君主一代不如一代,大权旁落,司马氏的权势越来越大。262年,魏国大将军司马昭总揽朝政,决定先灭蜀后灭吴,封钟会为镇西将军,前往关中整军备战。

虽然蜀汉国力弱,屡次北伐都没能成功,但是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不是白说的。蜀国的地理位置,决定其易守难攻,相比之下先攻吴反倒更易理解,为何司马昭要不顾群臣反对先攻蜀国呢?

司马昭认为蜀国多年和魏交战,国力羸弱,兵疲民累,其实更重要的原因是一旦拿下蜀国,就对东吴有地理上的战略优势了,可以从巴蜀顺流而下,水陆并进消灭东吴易如反掌。不得不说司马昭眼光也是够毒的。

263年8月,魏军三路出兵攻蜀,第一路由钟会率领,兵力10万,分三路从斜谷、骆谷、子午谷而出欲先取汉中,再攻成都。第二路为邓艾率领,兵力3万,由狄道(今甘肃临洮)而出,第三路由诸葛绪率领,兵力3万,进攻武都(今甘肃成县西北)。后面两路大军目标是正在沓中(今甘肃舟曲西北)屯田的蜀国大将军姜维,前后夹击使其不能回援。

从魏军的部署可以看出在魏军眼中,姜维是最大的威胁,是此次攻蜀成败之关键。后来战事的发展证明确实如此,魏国的攻蜀之战差点因为姜维的及时回防而功亏一篑。

关中平原、汉中盆地、四川盆地之间夹着秦岭山脉和大巴山脉,崇山峻岭,激流峡谷,交通颇为艰难。关中到四川主要道路一共有八条,北部关中平原至汉中盆地有5条,分别为陈仓道(也叫故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陇南道(也叫祁山道),南部从汉中盆地到四川盆地的主要道路有3条,分别为金牛道、米仓道、荔枝道。

实际上,从甘肃通往四川还有另外一条小道,就是阴平道,这条道就是我们今天讲的这场战争中,邓艾所走的终结了蜀国的那条道。

由于蜀军对斜谷、骆谷、子午谷防守不严,钟会几路并进,很快就攻入汉中平原,夺取阳平关。姜维知汉中不保,欲退回阴平,在桥头被诸葛绪所阻,后与廖化、张翼合兵,守剑阁(今四川剑阁县北),阻挡钟会南下大军。姜维为何要选剑阁作为阻击魏军之地呢?

汉中盆地进入四川盆地的三条主要道路中,金牛道是唯一一条可以直接通往蜀都成都的道路,魏军大兵压境志在灭蜀,必然要走这条最快捷的道路。这条道是战国时期秦国灭蜀时所修的进军之道。

剑阁因其所在有大剑山、小剑山耸立,地形险峻,山高谷深路又狭窄,易守难攻,尤其是从广元到陕南宁强的这段,“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说的就是这里。姜维据剑门关而守,可以说一夫当关,万夫莫开。魏蜀两军在剑阁相持了很久,魏军始终寸步难进,钟会萌生退意。

这个时候,该我们故事的主角上场了。邓艾建议出奇兵走更为艰险的阴平道,绕过剑阁,直插姜维后方。若姜维退兵,则剑阁可取,若姜维不退兵则直攻成都。这个想法说实话真是步险棋,搞不好自己反被包了饺子。

阴平古道起于阴平郡(今甘肃陇南文县的鹄衣坝),途径文县县城,翻越青川县境的摩天岭,经唐家河、阴平山、马转关、靖军山,到达平武县的江油关(今南坝乡),全长约265公里。

阴平道上最险要的去处是摩天岭,位于大巴山的西段,海拔2730米,摩天岭北面坡度较缓,南面则是峭壁悬崖,无路可行,有诗云“山高如云表,玄鹤尚怯飞”,可见阴平道是多么的险。

邓艾从这里进军奇袭,实际上和敢死队差不多,一旦失手将无路可退。钟会也是这么说的“阴平小路,皆高山峻岭,若蜀以百余人守其险要,断其归路,则邓艾之兵皆饿死矣”,真是一点也不夸张。

邓艾率军到达摩天岭的时候,前方悬崖峭壁,不但没路,连修路都修不了,欲哭无泪啊。鲁迅先生曾说过:世上本无路,走得人多了也就成了路。可是这里几乎无人走,怎么办?那就滚呗!邓艾就是邓艾,没有大意志成不了大事,已经66岁的老将带头裹毯滚下,克服无法想象的困难之后的魏军成功绕过剑阁到达江油。

正是因为阴平道如此险峻,蜀国在此并无守军,想不到魏军竟然敢走此绝路,以至于邓艾军出现在江油关城下的时候蜀军以为神兵天降,直接懵了,不战而降。

邓艾宛若一把尖刀,直插蜀国心脏。连克涪县(四川绵阳东)、绵竹、广汉、直逼成都。刘禅开城投降,蜀汉灭亡。

魏攻蜀之战从263年八月开始至十月蜀国灭亡,整个战争过程只持续了3个月左右的时间。魏能这么快灭亡蜀国,邓艾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他的奇兵大纵深迂回穿插的战术,在战争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地图帝


我看了很多回答都是一些文人按照书本的来回答的,本人的回答简单真实还附带当地传说!因为本人就是阴平村的人!先上一张图这是摩天岭脚下的摩天岭位于四川省青川县青溪镇唐家河大熊猫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甘肃文县交接处,可以说是两省的界点,当年邓艾是从青溪古镇(以下说的是现在的当地名)顺着青竹江而上(摩天岭脚下是青竹江的发源分支之一)途径阴平村,戚家坝,落衣沟(落衣沟的地名就是来自于邓艾带将士们从山上下来,为纪念摔死的将士而命名的,并不是单纯的说衣服掉那里了就叫落衣沟)那里有个桥,上面有介绍!过了落衣沟经过关虎村就到了青龙山,邓艾在那里打了一口井我们当地人叫清水潭!在那里清点了下将士,留下了点将台的传说但是点将台只听说没见过,在青龙山上刻有邓艾过此(后来因为给保护区修路把青龙山炸掉一半(70/80年代的事我们村很多人都是主要劳动力)转过青龙山就是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检查站了(本人大伯以前还曾任职过检查站站长的工作过)过了检查站就不能再开私家车了(你们没关系不行了,我进去都是骑摩托车😄)你们就只能选择坐观光车了,里面野生动物随处可见,熊啊鹿啊野猪啊猴子啊,这年代动物都知道自己是受保护的嚣张的很,在我小时候这些都是菜,运气好还能看到野生大熊猫!往摩天岭走要过红军桥,坐车坐到路的镜头就是我拍照那就回来吧,因为摩天岭爬起来不好玩我们当地一年四季都能看到山顶是白的!我们进了检查站不过红军桥(我们直走去唐家河大酒店)去唐家河动物博物馆!去天然氧吧去野外网球场,摩天岭不好玩!







三门岛外打鱼郎


阴平是现在的甘肃省陇南市文县,我就是文县人。文县有“秦陇锁钥”之称。位于甘陕川交界处,四川盆地北端。是甘肃入川的唯一通道。

要想了解阴平古道可以看一下央视拍的纪录片《阴平古道》。


陇之巅


邓艾时阴平关即甘肃省文县老县城所在地鹄衣坝。阴平古道从鹄衣坝至四川省平武县南坝乡全长265公里。 阴平古道险要崎岖,最险要之处是摩天岭,其西北面坡度较缓,南面悬崖峭壁,无路可走。


手机用户有一个梦


历史大家都已耳熟能详,直接说主题,阴平道一部分位于绵阳市平武县水观乡至南坝镇,古时,此道崎岖不平,人迹罕至,到南坝坝,顺江而下,便是江油、绵阳,到了绵阳,便“蜀都在望”了。


一招半式走天涯


这个还不知道?阴平是现在的甘肃省陇南市文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