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傳佛教的五個宗派

在隋唐時期形成的主要佛教宗派有:天台宗、三論宗、法相宗、華嚴宗、律宗、禪宗、淨土宗、密宗。其中對後世影響較大的宗派有天台宗、法相宗、華嚴宗、禪宗和淨土宗。

天台宗

創始人是隋代天台山國清寺的僧人智覬,因創始人常住浙江台州的天台山而得名。以《法華經》和智覬的《法華玄義》、《法華文句》和《摩訶止觀》為主要依據。此宗認為世界萬有乃一心的產物,所謂“一念三千”。在這個前提下又提出“一心三觀”和“三諦圓融”的理論,認為世界一切空幻無實(空諦),存在者皆為假有或名相(假諦),二者不即不離或相即相離,是萬有的本質(中諦)。

空、假、中三諦繫於一心,修行者通過體認三者融通相即的關係,可滅惑證智,達到解脫。佛與眾生沒有根本差別,也是相即不二的。人所具之本性有善惡兩個方面(性具善惡),極惡的人也有可能修證成佛。九祖湛然甚至提出連無情草木瓦石也有佛性。

漢傳佛教的五個宗派

龍樹菩薩

法相宗(也稱唯識宗)

創始人是唐代名僧玄奘和弟子窺基,以《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成唯識論》和窺基著的《成唯識論述記》等為主要依據。本宗對世界各種現象,特別是心理活動和精神現象作了極為細密的分析和論證,認為一切皆為精神的產物,所謂“三界唯心,萬法唯識”。把人的主觀認識機能或精神作用分為“八識”,即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賴耶八種識。

漢傳佛教的五個宗派

玄奘

前六識是認識外界的六種機能或作用,末那識是聯繫前六識和第八識阿賴耶識的中間橋樑,而阿賴耶識是主宰前七識的“根本識”,實為靈魂。認為構成世界萬物的精神種子即藏在阿賴耶識之中。世界上一切事物和現象既然屬於精神作用的因緣和合而顯現,那麼就不是真實的,只有清淨的真如佛性(“圓成實性”)才是真實的。人要達到覺悟就應體認真如。為此應斷除對法、我的兩種執著,達到“轉識成智”,覺悟成佛。

華嚴宗

實際由唐初僧人法藏創立,主要依據《華嚴經》和法藏所著《華嚴經探玄記》、《華嚴五教章》等。因法藏號賢首,故該宗也稱賢首宗。主張“真如緣起”論,認為世界上一切事物和現象是“一真法界”(真如、法性)的顯現。它用事法界、理法界、理事無礙法界、事事無礙法界(四法界)的教義論證世界的本質和現象,宣稱體現真如本體的“理”,顯現出世界一切千差萬別的事物和現象(“事”),如月映萬川那樣,“一一事中,理皆全遍”,“事理融通,非一非異”。世界上沒有任何矛盾和鬥爭,各種事物(包括概念)皆“圓融無礙”。既然理體與事相融通,眾生與佛也就無根本差別。眾生之所以輪迴於生死苦惱之中,是因為有“妄想”(世俗認識和情慾),如果能認識法界緣起重重無盡,事事無礙的道理,就可清除“妄想”,而達到覺悟。

漢傳佛教的五個宗派

禪宗

唐中葉以後,逐漸發展成為中國佛教的最有影響的宗派。禪宗奉北魏時來華弘傳禪法的印度僧菩提達摩為初祖,以慧可為二祖,僧璨為三祖,道信為四祖,弘忍為五祖。但實際上唐末以來所流行的禪宗是由唐中期的被稱為六祖的慧能創立的所謂“南宗”。《楞伽經》、《金剛般若經》、《涅槃經》、《大乘起信論》等對該宗有較大影響。

記載慧能生平和說法語錄的《六祖壇經》以及歷代禪師的語錄為該宗傳授禪法的重要依據。據記載,五祖弘忍弟子中有神秀、慧能二人。神秀的禪法主張可用他作的心偈表示: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 時時勤拂拭,莫使有塵埃。

主張漸悟,認為通過勤苦修行,坐禪觀心,可以消除“妄念”,達到覺悟。慧能主張頓悟,針對神秀的偈也作了一偈,說: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無臺, 佛性常清淨,何處有塵埃。慧能認為心性本淨,一切皆空,何有塵埃可染。

漢傳佛教的五個宗派

惠能

他指出神秀的“觀心看淨”也是一種執著,因為“淨無形相”。他主張在堅信自身本有佛性的基礎上以任運自在為坐禪,不借助世俗觀念、思慮和名相,排除任何心理追求,通過直觀內省使心與“真如”相應,此即所謂“立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神秀的禪系因在北方,被稱為北宗。慧能的禪系開始在南方流行,稱為南宗。

慧能死後,弟子神會與北宗辯論,推廣南宗禪法。在“安史之亂”之後,南宗在朝廷的支持下逐漸風行全國,北宗湮沒無聞。禪宗簡化修行方法,不重讀經、禮佛、修懺,寓修道求佛於行住坐臥,搬柴運水的日常生活之中。慧能門下,著名的有行思、懷讓兩系。行思一系形成曹洞、雲門、法眼三宗。懷讓一系形成溈仰、臨濟二宗。臨濟宗在宋代分為黃龍、楊岐二派。以上合稱“五家七宗”。其中影響較大的有臨濟、曹洞二宗。

淨土宗

嚴格地講是對阿彌陀佛及其西方淨土的一種信仰,有多支。其中一支是由唐代道綽弟子善導創立的,主要依據《無量壽經》、《阿彌陀經》、《觀無量壽經》和《往生論》等。此宗認為相信阿彌陀佛及其西方極樂世界(淨土),反覆誦唸“南無阿彌陀佛”,就可消除無量的罪,死後可被阿彌陀佛接引往生西方淨土,過福壽無邊的生活。

漢傳佛教的五個宗派

慧遠

相傳初祖東晉慧遠最初依據的是《般舟三昧經》,側重於禪觀念佛,無論是依據的經典還是念佛的方式,實際上都與後世的淨土宗不同;從北魏曇鸞開始提倡口稱念佛,經隋朝道綽,至二祖唐朝善導,以“三經一論”為教材,以“持名唸佛”為方式的淨土宗宗義和行儀得以完備地組成,所以善導為公認的淨土宗實際創立者。

唐朝中期之前,學習佛教的多是社會上流人士,而曇鸞、道綽和善導開創出的持名唸佛,以其簡便易行的修持方法,打開了通往民間的大門,奠定了民間佛教的信仰格局,在中國佛教史上具有劃時代和里程碑的重要意義。唐武宗滅佛後,不少宗派一蹶不振甚至消亡,但淨土宗卻呈現出了“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強大生命力,宋代開始的禪淨合流,帶動了天台、華嚴、法相和律宗同歸淨土。明清以後,淨土宗更是一枝獨秀,成為中國民眾宗教信仰的中心,一句“阿彌陀佛”,不僅是中國佛教的名片,也是中華文化中的一顆璀璨明珠。

相對來說,淨土宗與禪宗是對中國漢傳佛教影響最大的兩個支派,其影響深遠,自東晉創立後流傳於中、日、韓、越等地,至今不衰。

中國佛教共分八宗,淨土宗獨尊唸佛,以之為一代佛教歸宗結頂之法,所謂“《華嚴》奧藏,《法華》秘髓,一切諸佛之心要,菩薩萬行之司南,皆不出於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