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仗時,槍裡面彈出的彈殼有用嗎?會回收嗎?

慕容筱凡


平時訓練會回收,有時候為了方便回收還會在拋殼口那邊加個彈殼回收袋

但是戰場上就不可能掛這個麼累贅玩意了,子彈作為一種消耗品本身就是為作戰服務的。除非真的是當年抗戰那會缺彈,撿了彈殼回來復裝。

而且以現代而言,一個是咱們的鋼殼彈本來就便宜,回收意義不大。二個即使是銅殼彈,在發射過之後復裝會帶來一定安全隱患,而且還需要繁複的篩選,二次壓模,精確配比火藥,壓彈頭等。廠裡流水線產新蛋都比這個方便的多。

畢竟打仗本來就是很燒錢的事兒,彈殼回收這點錢真的不算什麼太大的開支。而且子彈不比炮彈殼那麼大顆,射擊的時候從拋彈口飛的到處都是,拾取效率很低。

以美軍在中東作戰而言,他們從來不回收彈殼...但是當地老百姓是會去撿彈殼,然後賣給收廢品的或者當地復裝廠家,但美軍是絕不會去買那批彈的。


瘋狗的輕武


如果我說,打仗時槍裡面彈出的彈殼一點用沒有,根本不會回收,一定有很多網友不同意。因此,我就說打仗時槍裡面彈出的彈殼有點用,這樣顯得中庸,文雅,不失餘地。

但是,打仗時槍裡面彈出的彈殼幹啥用呢?成為戰役勝利的象徵?這功能有軍旗插上敵方陣地來完成。用來威懾敵人?這功能有戰場心理戰來完成。直接殺傷敵方有生力量?這功能有彈頭來完成。上到戰役,下到單兵作戰,彈殼的作用真的不大,要為他找用途,的確是傷了我的腦筋了。

如果是銅質彈殼,那麼在戰爭結束之後,或者說是一場戰鬥結束之後,交戰雙方撤出戰場,那麼老百姓的小孩子們,跑到戰場上去撿這些彈殼,拿回家給家長,家長收集起來去賣廢品換錢,換回錢來買米買面度日,可能就有用了。這與當年我們撿煤核是一個道理,很多小夥伴拿個小鐵夾子(一般是粗鐵絲自制的),在工廠鍋爐工倒爐渣的位置,去撿沒有燒乾淨的煤,拿回家繼續燒,貼補家用。

至於軍方,很少有在戰場上收集銅質彈殼回收重鑄子彈殼的,這樣做的效費比太低呀,打仗不是過家家呀,本來兵力就有限,還得集中優勢兵力個個殲滅呢,你再派出幾個團去撿彈殼,這指揮員我看是不想幹了。打仗時槍支彈出的彈殼分散得非常散,防禦戰鬥還好說點,要是進攻戰鬥呢,坦克並列機槍衝擊幾公里,彈殼撒得漫山遍野,咋撿呀?

戰爭打的就是資源,你沒有銅資源保障,就別想打贏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的戰爭。為什麼說二戰呢,因為二戰時銅彈殼多,二戰之後,都用鋼彈殼了,這種彈殼,就算是老百姓家的小孩都不撿,因為小孩都知道,撿了也買不了幾分錢,不夠體能消耗多吃的窩頭錢呢。我小時候在火車站住,貨場子裡經常用廢棄的彈殼,一堆一堆的,我們小夥伴根本不撿,我們幹什麼?有的車皮上運蘋果、梨,我們會爬上去,從柳條筐的網眼上,摳幾個蘋果出來,解解饞......


軍林天下


大家都知道,自從採用了金屬定裝彈之後,各國軍隊都面臨著一個問題,那就是戰場上的彈殼。這些彈殼就相當於是雞肋上面的肉。撿回來吧,費時費力,而且又沒多少,還需要專門送到後方的軍工廠去,進行洗淨、打磨等工序才能當做新的彈殼用。如果要是撿到鋼彈殼,那更是隻有回爐重造才行。那麼,戰場上的彈殼有用嗎?



當然是有用的。在新中國成立早期,國家和軍隊還是非常缺乏各種資源的。在1950年12月2日,最高指揮委員會曾向志願軍方面發出電文,不但要求蒐集全部的炮彈殼,還要求儘可能的把子彈殼也給蒐集回來。這完全可以說明,收集彈殼還是很有必要的。



當然,除了資源匱乏需要回收彈殼之外,還有一種情況也需要回收彈殼,那就是狙擊作戰,特別是在戰略狙擊中。狙擊手在狙殺了目標之後,往往需要逃出生天。而這種時候,狙擊手自然希望自己的狙擊陣地被發現的越晚越好,這樣就有足夠的時間來逃跑。而狙擊步槍彈出的彈殼,往往就會暴露狙擊陣地,所以在必要的時候,彈殼也會被狙擊手回收。當然,這種情況很少見就是了。更多的時候,狙擊手只是一種增加步兵班排火力射程的兵種而已。



我是戰甲裝研菌,喜歡我的回答請關注!


戰甲裝研菌


對於戰場上的彈殼的回收是特殊年代的一個沒有辦法的辦法,在抗戰時期我國的工業基礎非常薄弱,而且由於戰爭的爆發並沒有過多的資源可以用來製造槍彈,利用戰場上回收的彈殼可以生產復裝彈,這樣可以節約時間並且可以充分利用資源,但是復裝彈也有問題,這是在於經過發射之後的機械尺寸已經有變化,而且強度也有影響,彈殼並不能一直重複使用。

如今在戰場上的彈殼是沒有人會撿的,這是由於現代的槍彈製造技術非常高,早就實現了自動化,槍彈的製造速度非常快,與其浪費人力去撿彈殼還不如多配備生產線,這樣可以更快的提供彈藥。而且復裝彈影響槍械的使用精度,在現在的經濟條件下根本不會考慮這個彈殼的重新利用問題。

如果說作為廢舊金屬,這些彈殼是有利用價值的,但是不會在戰場上直接回收,士兵的體力可以用來攜帶更多的彈藥,如果為了這些彈殼浪費體力是不划算的。之前進行的輕武器小口徑化就是為了讓士兵可以攜帶更多的彈藥,如果打仗還要撿彈殼就本末倒置了。

我國由於缺乏銅礦,在槍彈上早就使用鋼材來進行代替,這樣其價值就更低了。而西方國家使用的彈殼還是使用銅材製造,相對價值會高一點。在戰爭結束之後可以對戰場進行處理,一些廢舊金屬可以進行回收,但是在作戰進行的時候是沒有人會顧及彈殼的回收工作的。當然如果小規模的特種作戰就不一樣了,為了不留痕跡是要回收彈殼的。


航空視界


彈殼是有用的,但是打仗的時候是不可能回收彈殼的。平時打靶以後一定會回收,在集中處理。

第一、戰場上不回收就是浪費點錢,但回收的話浪費的是寶貴的時間,戰場上形勢瞬息萬變,時間就是生命,我相信不會有人冒著生命危險撿彈殼,彈殼沒了可以在造,命沒了就什麼都沒了。孰輕孰重誰都清楚。

第二、子彈殼重複利用價值不大。子彈也是一個比較要求精密的產品,彈殼經過擊發拋殼以後難免會有所損傷,彈殼產生金屬疲勞,重新加工還是比較麻煩的。

第三、子彈殼回收在世界上一些國家也是有的,比如有的步槍裝有特殊的外掛裝置,彈殼飛出來以後不落地直接回收,但那些畢竟是少數資源匱乏的國家或地區。

總之一點,雖然彈殼有一定的用處,但在戰時是不可能回收的。








正步軍旅


在當年物資比較匱乏的年代,是有用的;但以現在我們的情況用處不大。不過從另一個方面講,如果為了防止對手發現我們的蹤跡,也是有一定的必要性,但是這種需要在敵情顧慮不大的情況下進行。

1.打仗的時候,緊急情況下哪還有功夫收拾彈殼。在以前戰爭物資比較匱乏的時候,確實有收彈殼的,不僅收我們自己的,也收敵人的,這樣對於後來我們造子彈也有幫助。

2.但是現在我們不太需要再這樣做了,以我們現在整體的情況,不太需要把子彈彈殼收回來,我們絕對有充足的資源來造子彈,而且現在槍支、子彈在戰場上的作用越來越降低了,比拼的更多的是遠程導彈、戰鬥機、網軍和天軍的對抗。

3.當然了,如果是特種作戰,那麼還是有回收彈殼的可能的,這個主要目的是為了防止對方發現己方的蹤跡,來保證自己的安全,這是一種戰術上的考慮。

如有關於報考軍校、入伍參軍及後續發展相關的問題,歡迎關注諮詢。


軍校和入伍指導


目前的戰場上沒有回收彈殼的,但是我國的靶場一直在回收銅彈殼由軍械繫統上交。這種習慣是我軍戰爭年後勤供應極度困難。絕大多數槍彈必須由回收的銅彈殼進行復裝。1978年我在軍械庫做臨時工時,曾在報廢槍彈裡見過當時解放區生產的6.5毫米和7.92毫米的復裝槍彈(應該是49年左右生產的)。解放後部隊不再使用復裝彈。另外曾聽父親和其他老兵說

抗戰時山東魯南根據地生產的復裝槍彈,主要是鉛彈頭黑火藥。最大有效射程200米最佳有效射程50-100米,殺傷力極大,缺點是瞎火率高戰鬥時煙大。也因此養成了我軍喜歡把敵人放到30到50米左右才開火的習慣。解放戰爭時期的復裝槍彈,隨著根據地的條件改變已經是全被甲槍彈。這種槍彈的特點是彈殼五花八門,彈頭是統一的。已經使用無煙火藥。和定裝槍彈幾乎沒有差別。


樹165323956


那就要看你是哪個部隊的了。要是美軍基本就不管了。以美軍的操行生產比收集運輸還省錢。當然大多數國家會在戰後打掃一下,畢竟那是銅。中國除外,中國部分是鋼的彈殼。德國的無殼槍下崗了也不算了。當然陣地丟了也輪不到你去撿了。一邊打一邊撿那是抗日戰爭給窮逼的。那樣其實很危險也太耽誤功夫。最後子彈殼雖然可以直接撿回來裝藥裝彈頭翻新但是由於多次激發彈殼強度會極大降低。而且彈殼激發後都會變形要重新塑型因而導致炸膛等不可測的事故所以最好還是回爐重造。


夕惕若厲23


彈殼有用,但是打仗了,大哥!你什麼時候見過打仗戰場上回收彈殼的?

這種問題,能夠提出來,服你的智商啊!

你真以為是抗日神劇?


英武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紅軍都要回收彈殼。回收數不對,張國燾是要殺頭的,因為資源短缺的原故。雖然回收後再製子彈的效果很差,但也只能如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