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和吕后为何让张良安然度过一生?张良的聪明之处在哪?

刘燕媚


张良是“汉初三杰”中唯一一个没有受到刘邦猜忌过的人,在这方面韩信和萧何都没有张良做到好,韩信是被灭族的,萧何被刘邦猜疑,最后还被刘邦关到了监狱,差点被刘邦杀了头。

但是,唯独张良功高不盖主,他从头到尾都是刘邦最为信任的人。

那么张良到底有什么人格魅力?刘邦为何始终不会怀疑他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从张良的身上,是可以找出来的,我们看看张良是如何为人做事的。

张良是刘邦的救命恩人,他的一生至少三次救过刘邦的命。

第一次是鸿门宴前夕,刘邦因为先到了关中,并且把守着函谷关不让项羽进来。

项羽那时候刚打了巨鹿之战,士气正锐。当他看到刘邦的部下拦阻不让他进关中的时候,他十分的恼火,扬言休息一晚,明天派大军直接把刘邦给灭了。

可是,这个军事机密被项伯得知后,项伯星夜赶到刘邦那里,他把这件事告诉了张良,他对张良说,你赶紧逃命去吧。要不等明天项羽来灭刘邦的时候,也会把你杀死在乱军之中的。

张良听说后,感到很惊讶,怎么这么突然呢?

但是,他没有跟着项伯走,而是告诉项伯,这件事我既然知道了,我就要告诉刘邦,要不我对哥们就太无情无义了。

项伯只能眼睁睁着看着张良把这件事告诉刘邦,刘邦得知后赶紧请范增喝酒,两个人还拜了把子,范增答应给刘邦说情,不让项羽来灭他了。经过这件事,才有了第二天的鸿门宴。

这是张良第一次救张良。

张良第二次救刘邦,是在鸿门宴上。

当时,范增令项庄舞剑,想趁着舞剑的机会把刘邦给杀了。张良看到气氛不对,刘邦有生命危险,他赶紧出去把樊哙叫了进来。

樊哙进来后,才给刘邦解了围。最后刘邦才得以在鸿门宴上逃走的。

张良第三次救刘邦,是刘邦和韩信一起杀出汉中来,占领关中的时候。那时候为了让刘邦和韩信遇到最小的阻拦,尽快占据关中。张良给项羽写了一封信,他说刘邦之所以攻占关中,是因为他想当关中王,这个关中王本来就是该刘邦当,你非把他赶到汉中去,他不甘心,所以杀出来了。

不过你放心,刘邦占领了关中,就会止步了,他绝不会踏入中原半步,所以,你也别对他大动干戈了。

项羽信以为真,再加上那时候他正在齐国和田荣田横兄弟二人打仗。也就没理会刘邦。没想到刘邦拿下关中之后,立刻来到中原和项羽争霸天下了。

张良的功劳大,且都是战略层面的,更重要的是正是这些战略让刘邦赢得了天下。

张良跟着刘邦的时候,他立的功真的是太多了。

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的时候,本来是没有把汉中之地封给刘邦的。但是,张良觉的这块地对于刘邦来说,太重要了。

所以,他就把刘邦分赏给他的两斗黄金珠玉等财宝,全部给了项伯,就是想让项伯给项羽说说情,把汉中给刘邦。

项伯把这件事给办成了,刘邦才得了汉中这块地,才当上名副其实的汉中王的。

正是刘邦得了这块地,他在得到韩信后,才有机会杀出汉中,和项羽争霸天下的。

彭城大战的时候,刘邦被项羽打的一兵一卒都不剩了,他和司机夏侯婴逃到了唯一有几千人马的小舅子那里。

可以说这是刘邦一生中最低谷时期,刘邦向大家征求意见,如何才能打败项羽呢?

张良告诉刘邦,打败项羽不是不可能,但是,要征求三个人帮助,这三个人就是韩信、彭岳和英布,

结果,最终刘邦就是靠着这三个人把他们给打败的。

韩信和项羽垓下之战的时候,瓦解楚军军心的还是张良,他在项羽夜间休息的时候,让汉军去项羽军营的四周大唱楚歌,楚军人以为整个天下的人包括楚国都投靠刘邦了呢?

他们顿时散了军心,张良的这个四面楚歌,对于项羽瓦解项羽的军心来说,绝对是釜底抽薪之计。

张良懂得进退、功成名就退隐江湖、只为保住身家性命

张良在帮助刘邦建立大汉帝国之后,他被刘邦封分了留侯。

留县明明是个很穷的县,刘邦为何会把这个地方封给功劳如此大的张良呢?

原来这块地是张良自己要求的,本来刘邦是想让张良在最富裕的齐国,自己选择三万户人家,作为自己的食邑。

但是,张良拒绝了刘邦。

他说自己和刘邦是在留县相遇的,在留县选择一万户,作为自己的封地就可以了,比较有纪念意义。

刘邦对张良的这种选择当然很高兴了。

其实张良选择留县,就等于是在自保,他明白刘邦是什么样的人,若是他真的选了三万户的齐地,那他才是真正的大难临头了。

刘邦还想让张良去朝中当官,张良还是拒绝了,他说自己的身体有病,必须要在家调养,所以也就没去上班。

说实话张良懂得自己是该退的时候了,因为那时候的刘邦,已经没有敌人了,在整就是整功臣了。

张良正是信不过刘邦的为人,所以才远离他的,后来果然如张良所料,功臣韩信被杀,彭岳被杀,英布被杀、萧何被关进监狱.......。

这大致就是张良的保身之道。


史学达人


常言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多少良臣将才与帝王一起建立了功业,却最后发现与君只能共苦难,却不能共享天下,落得个悲惨的下场。

汉初三杰中,韩信功高震主,被吕后指使宫女乱竹插死,萧何辛劳为君,还要靠自污才得以保命。只有张良,得以安然避过被帝后猜忌、被帝后屠戮的命运。

为何独独张良能安然度过一生呢?

从客观上讲,张良与韩信相比,没有实际兵权,似乎对皇权的威胁没有后者大。与萧何比,似乎在人心上略逊一筹。

这些也可能是刘邦与吕后没有收拾他的原因之一。

但所谓帝王无情,为皇权永固,他们是要不惜一切铲除可能的威胁的,虽然张良客观上仿佛威胁不大,但若不是张良处理得当,怕是也不能顺利地在新王朝安然生存下去的。

我们来看下张良的聪明之处。

一、 忠心可鉴。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这是刘邦对张良的高度评价,由此可见,张良的谋略过人,但是张良的忠心也是明摆着的,他虽然有盖世之才,但从未有自立一方的意图。

他先是扶持故主韩王,此韩王并不成器,彼时天下纷争,稍有实力者皆可自立为王,像韩信,就挟实力邀封齐王,但张良并没有甩开韩王自立,足见他的忠心。

鉴于他的过往,和其他人的拥兵自立,刘邦对张良的忠心为主是有深刻印象的。

二、 淡泊名利。

说到这个话题,顺便提一下萧何。萧何也是刘邦忠心的后勤部长,且他为人清廉,官声很好。照理说并不是个贪心之辈,本来也不应该被刘邦猜忌。可就是萧何的官声,给刘邦造成了另一种求清誉的名利印象,使得萧何不得不自污名声以自保。

而张良就不同了,在最初刘邦大封功臣时,他没有选择食邑丰厚的地方,反而选择了地小贫瘠的留县,这是他与刘邦相遇的地方。选这里,既体现了他不贪,又体现了他重视与君王微时的情义。

再者,张良后来提出游道四方,更是体现出了淡泊世间一切名利的姿态,无怪乎帝王对他放心了。

三、 张良助吕后力保太子之位不失。

吕后见刘邦宠幸戚夫人,害怕立刘如意为太子,自己儿子不能继承大统,曾向张良请教计谋,张良之后为吕后能够保住太子之后亲自请出了商山四皓为刘盈说情,刘邦觉得刘盈羽翼已封,不可撼动,于是打消了废太子执念。

从此,吕后的太子之位稳如泰山,而张良自然成为吕后要感谢的大功臣。

张良这一着其实十分凶险,三国时陆逊也是神机妙算的人物,却因参与了东吴的继承人事宜被贬。可见,拥储之事吉凶难料。张良能成功保储,得益于他能精准分析形势,能在凶险中取得成功,足见张良的聪明之处。

古往今来,多少功臣良将死于走狗之烹,其中不乏谋算过人之辈,张良能在功臣清洗中安然度日,确有过人之处,简直可与越国的范蠡比肩。"

有书君语 :有书送书季开始啦~每周会免费赠送1000本实体书给大家作为福利,本次送出的是年度必读之书《无声告白》。私信回复:福利,即可免费包邮领取书藉,本次仅剩200本,先到先得哦~


有书共读


张良这个人呢?在西汉的诸多功臣里面,首先第一点,他和刘邦之间的距离不是很近,不像萧何那样。几乎一天到晚围着刘邦转,张良是韩国贵族,他和刘邦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单纯的上下关系,而是一种合作的关系。

所以说他和刘邦之间的距离有一点儿像韩信和刘邦之间的距离,但是。最终的结果是张良活着,韩信死了。

其实这个道理如果让其他的人过来解释的话,最好是找贾诩,三国时期贾诩号称毒士,与此同时,我们得看到这个狠毒的人,最后却能够活到最后成为魏国的太尉,原因就是他进入曹魏集团以后所做的一系列人事上面的调动,他没有和曹操要一官半职,而是直接成为了曹丕的老师所为。曹丕的老师既保证了他和曹丕之间的联系,又不用下其他的那些人一样做的那么媚俗。

张良这一辈子也跟刘邦保持着相同的关系,这样做的好处就是既不用脑袋发热,随着人家一起的产业去陪葬,就像诸葛亮那样,又不用说像韩信那样离得她老远,最后被人猜忌,然后刘邦提前动手。

第二点,张良这个人不抢功劳,刘邦夺得天下,大宴群臣,说咱们一起坐在一起,商量一下谁的功劳大,谁的功劳小,接着手底下的人吵作一团,刘邦就呵呵一笑,坐在张良旁边就告诉他哎,我给你一个好处,齐国土地上面你自己挑3万户人家归你了,张良赶紧表示推脱说我这个人呐,什么事情都没干,如果平白无故给了我3万户的土地,我这肯定是不能够接受的。

要知道,刘邦手底下曹参费尽心力才拿了最多的10600户!如果说张良私自把这3万户的人家给收到手里面,那就等着刘邦手底下那帮群臣把它咬死吧。

张良在这一点上面保持着自己的平常的那种敏锐的感觉,当然刘邦这个人也是一个孩子气的家伙,你如果直接推脱了,那当然不行。张良又下一个台阶,说既然我跟主公相遇在留县,你就在留县这个地方给我一些封邑,刘邦把这个地区1万户人家全部交给了张良。张良被称为留侯,也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第三点,张良可以保证把自己所有的欲望全部撇干净,(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或者说他曾经奋斗那个东西已经不存在了。

张良本身是韩国贵族,他一开始是替韩国效力的,但是韩国贵族被项羽给杀了干净以后,韩国贵族已经全部消失殆尽了。张良已经失去了奋斗目标,这个时候刘邦自然是对张良放心到了几点,你都没有那我为什么还要防备你呢?

当然,张良在刘邦执政的末期也是尽量不掺和到政治里面,少数的几次也是因为刘邦逼着他出山,他才出来,但是也只不过是一个和稀泥的角色,也就是刘邦说什么就跟着照做就行了。

正是由于张良这一种明哲保身的做法,才让刘邦后期对那些异姓王开始举起自己屠刀的时候,能够保全自己。


漩涡鸣人yy




张良一生中最大的一个转折点就是在博浪坡刺杀秦始皇,因为刺杀失败,张良颠沛流离,四处逃难,多次差点被捕。张良原本是韩国贵族后人,他的最高理想就是恢复韩国。

事后经过反省,张良才发现刺杀并不解决问题,就算秦始皇死了,还有秦始皇的儿子和孙子。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要消灭秦朝,必须采用暴力革命的方式,联合其他六国后人共同灭亡秦国,方为上策。



从这时开始,张良开始学习兵法谋略,并且洞察了人性。随后他把自己包装成了一个得道于世外高人黄石公的社会名流,长期混迹于反对秦国的六国贵族之中。

张良最终的目的就是要找到能够消灭秦国的人,并辅佐他,成就一番大业。他发现这个人不会是项羽,随后就投奔了刘邦。平心而论,他对刘邦这个人并不满意,但是再也找不到更合适的了。这次的张良已经从一个理想主义者变成了一个现实主义者,更注重解决问题。



张良在刘邦的身边,帮他出谋划策,首先攻入咸阳,随后又帮他躲过了项羽在鸿门宴上的必杀令。项羽杀死了韩王成,更加坚定了张良帮助刘邦的决心。

张良劝刘邦联合英布和彭越等人,共同对付项羽,从大的战略上对项羽形成了战略包围和战术牵制,为击败项羽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西汉建立后,汉高祖刘邦高度评价张良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把他的功劳排在了萧何和韩信之前,足见刘邦对他的敬重。

刘邦为了表达对张良的感谢,让他从齐国挑3万户做自己的食邑,作为自己的封地。张良果断的拒绝了,他选择了自己和刘邦相遇的留地(这个地方有点贫瘠)作为自己的封地,因此也被刘邦封为留侯。



张良长期混迹于江湖,经历过家族的兴衰成败,历经秦末战争风云,他早就把刘邦给看透了。这个人就是不折不扣的流氓,做事没有底线。只可以共患难,不可能同富贵。

据说张良曾经劝告韩信,和自己一起退出朝堂,被韩信拒绝了。张良就像刘邦提出辞呈,称自己年老体衰,不堪重用。为了自己能够延年益寿,就跟随大师赤松子云游去了。

其实不管是黄石公,还是赤松子,都很有可能是张良都传出来的人物。为的就是要制造一种神秘感,让刘邦相信,并且不敢杀自己,最终达到自保的目的。

后来,刘邦和吕后相继杀掉了其他异姓王,韩信、彭越、英布都不能幸免,就连和刘邦从小一起长大的卢绾也差一点被刘邦杀掉,被迫流亡匈奴。



张良能够安度晚年,首先就在于他有很强的洞察能力。他知道刘邦不是一个善茬,要想好好活着,就要把所有的好处都让给刘邦,并且表明自己没有争夺天下的野心。

第二点,张良非常聪明,和汉文帝一样,选择了最差的封地。这样就不会让别人眼红,给自己带来天外横祸。别人都去争夺最好的,他却收这一块贫瘠的土地,保证自己家族的安全。



第三点,张良始终保持着和汉朝高层之间的良好互动,既不搅乱朝局,又会在不动声色之中平息一切风浪。当刘邦决定废掉太子的时候,张良就为吕后出谋划策,保住了太子刘盈,赢得了沛县元老对张良的一致好评。

最后一点,张良是水平非常高超的营销大师,他非常善于包装自己,把自己销售给合适的人。更能够根据形势制定合理的战略,并在最后关头选择合适的退出方式。有这个能力,张良不愧是中国谋略第一人。


新知传习阁


1.善于处理君臣关系。 其强项固然是“运筹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但这是他建功立业的根本,个人从没因高祖给予的评价而骄傲自满;纵使在人生巅峰,依旧谨言慎行,彬彬有礼,让刘邦感觉他始终是作臣子的料,这是重要因素,作为功成名就的开国元勋让皇帝看了舒服,不起疑心是要本事的。

2.本身没有野心,而且不追逐名利,激流勇退。 刘邦大封功臣时,不仅没争名夺利,反而展现了高姿态,主动放弃民生富裕、食邑丰厚的地方,反而选择了贫瘠的穷乡僻壤留县,这是一种风格,更是一层境界,刘帮对他人人品是仰慕的!后来,张良游历名山大川,纵情山水,尽展淡泊名利的情怀。

3.鸿门宴上救刘邦,助吕后力保刘盈皇太子之位,对爷俩有再生之恩。 入关后,项羽要在鸿门宴上杀刘帮,项伯告诉张良后,张良刻不容缓地转告刘邦,并跟随他亲历鸿门宴,其间,招呼樊哙入帐,机智辞令项王,巧妙掩护刘邦撤离,上演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戏剧,让刘邦性命得到保障。

吕后年老色衰,见刘邦宠幸戚夫人,危机感顿生,她唯恐刘邦一不小心立戚夫人的儿子刘如意为太子,自己的后位与儿子的太子位将不保,张良为之请出了“商山四皓”为刘盈斡旋,让刘邦感觉刘盈势力已形成了,才打消了废太子念头。


希望星晨58298869


张良作为谋臣,自保有优势,汉初三杰韩信张良萧何,韩信军神,影响枪杆子,萧何内政能手,能直接体现民心。张良的强项相对对皇权来说影响不明显。加上本人深谋远虑,既能谋国也能谋身,处事得当,识得进退之间的分寸,得以善终。


汉初三杰,萧何是刘邦微贱之交兼心腹,又有从龙稳定后方和保荐韩信之功,汉军的大总管,没有萧何,刘邦对上项羽胜算要少一大截。(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虽然劳苦功高,刘邦对这位心腹老友还不时猜忌,在与敌军作战时,后方送来粮草,刘邦不关心后勤,倒常常问“萧相国在后方做什么”?经人点拨,萧何明白主疑臣死的道理,马上自污进行扰民不法,搞到当地百姓无奈,奔赴刘邦面前申冤告状,刘邦见了才大为放心。又有一次,建国后,萧何向刘邦请求将上林苑荒地交给百姓耕种,以免荒芜。刘邦一听大发雷霆,责骂他是在收买民心。费尽九牛二虎的解释做工作事情才得以揭过。


韩信虽不是刘邦亲自下令杀害,但默许是少不了的,从他得知韩信已死时“既怜且喜”可知。汉朝建立后刘邦一直对楚王韩信虎视眈眈,戒备颇深。借窝藏钟离昧的理由把他贬为淮阴侯软禁在京。又利用吕后萧何合谋诱杀韩信。对于这样一个君主,只要有威胁的人日子都不会好过。而张良建国功劳之大,智谋深远,刘邦亲自领教过,却一直处于不受嫌疑的境地,连吕后也对他很敬重,其中与张良的淡薄名利,谋事着眼大局、识得进退之道有关。(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张良先辈世代为韩国高官,秦吞六国后他一直在图谋复国,项梁起兵到下邳时,他正在跟圯上老人学习,与刘邦也在此时相识。交谈之下,项梁非常欣赏,待兵威大振时,便寻找韩国后人韩成,立为韩王,让张良当相国,自己攻城略地。张良谋略可以,行兵布阵却不在行,在颍川附近,时战时走,偶尔攻下几座城池,不久又被秦兵夺回,搞得大家都很累。 刘邦受怀王之命西攻关中,来到颍川遇到张良的残兵,他还在和秦军捉迷藏,二人交谈之下,决定先合兵攻入关中,于是一路相随,攻取宛城,智下峣关,破咸阳降子婴,直到鸿门宴,都有张良的谋划之功。

项羽封天下诸侯,刘邦本被封在蜀地,四面绝境,也是张良鼓动项伯向项羽说情,多分了汉中地。因屡次相助刘邦,激怒项羽,便把韩王成杀了,自此,张良成了刘邦的铁杆手下。楚汉相争中定计布局,有下邑奇谋,合围项羽、定都关中等功劳,成为开汉三杰之一。(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分封功臣时,张良的智谋又展现出来,刘邦打算把齐地富庶地方给他,张良说,与主上相遇在留地,不敢片刻或忘,只要留县作为食邑就行。刘邦认为太少,不同意。经张良劝说后才把他封为留侯。不贪功名利禄,全身远祸。又深研黄老之术,到处拜师访友,学习成仙道法,远离朝政之争,刘邦废立太子之事闹得沸沸扬扬,在吕后请求下也不袖手,为刘盈保住了太子位,至此,张良作为功臣,在朝若即若离,若在若隐,成为刘邦吕后等人都敬重的人。


南方鹏



路遥lgy


与其说是刘邦和吕后让张良安然度过一生,不如说是张良用超乎常人的智慧和韬略保全了自己的一生。作为一个佐臣,张良知道自己的角色,能够摆正自己的位置。他一心忠君,不投机;他懂得进止,不贪功。

我们知道,大多数朋友经得起甘苦,却经不起日常。对刘邦而言,他在沛县和张良的相遇是一个天赐的良缘。一心为韩复仇的张良,因为要刺杀秦始皇而遐迩闻名。在与高人黄石公相遇并得到点播之后,张良韬略过人、智谋无双。下邳相遇,刘邦惊异张良的眼光,张良敬佩刘邦的胆略,两人惺惺相惜,一拍即合。

此后,张良一心辅佐刘邦,取南阳、破峣关、入关中、赴鸿门、修栈道、渡陈仓、谋下邑;助力刘邦兵围垓下,定都关中;助力吕后保全太子之位。

从历史的记载看,张良的职业生涯充满了华彩和高潮,他用智慧站立在秦末汉初的舞台上。就连刘邦都感叹: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我远远比不上张良啊。

正当人生的高峰,张良却选择了急流勇退。

西汉立国之后,刘邦论功行赏、分封功臣。刘邦个让张良选择齐地三万户食邑,这个封赏已经很重了。可是,让刘邦想不到的是,张良坚决不要。他认为自己“为韩报仇强秦”的目的已经实现了,要其他的没用。在加上年老体弱,张良到了当初与刘邦初次相逢的沛县做了留侯。即使吕后相劝,张良去意已决。

此后,他远离朝廷,潜心修道。

实际上,张良的选择符合大道,他没有重蹈兔死狗烹、鸟尽弓藏、国破臣亡的老路子。

张良的善终,不是刘邦吕后给的,而是自己对命运准确把握的结果。


文踪旅迹


张良是个人才啊

说话好听又会做事,他要是在不能安然地度过一声都对不起他的才华。

这里就不说他作为刘邦身边的首席谋臣为刘邦做过什么大事,救过刘邦多少次,为西汉做了什么贡献了。

为什么说张良说话好听又会做事呢?

关于刘邦的神话传说不少,有刚刚开始的斩白蛇起义,他是赤帝之子。还有刘邦他是他母亲与真龙结合怀孕的,真龙之子。

而张良呢不仅用黄石公神话自己,还神话了刘邦。

“沛公殆天授也。”意思就是刘邦是上天派来的。

最后受封的时候更是对上刘邦编自己斩白蛇,是赤帝之子的神话故事。

“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把刘邦之所以成功归于上天的旨意,刘邦是真正的上天之子。

看看张良多么会说话,哪是樊哙这些人能比的?

至于张良怎么会来事呢?

受封的时候,刘邦夸他:“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刘邦让他在齐过自选三万户作为封邑。

这么大的功劳,刘邦也那么夸他。可张良他一点都不飘呀,他说:“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看看张良多会来事哎,只要了个小小的留县,还让刘邦感恩。

张良除了说话好听会来事之后。


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张良跟刘邦的皇权不冲突。

张良只是一个“画策之臣”,他一不掌兵权,二不撑相权的,对刘邦的皇权构不成威胁。

刘邦定都关中后,张良很少参与政事了,闭门不出独自醉心于他的黄老神仙之术不问世事。

我想这就是张良得以善终的原因吧。

个人观点

欢迎讨论


大唐都护


在西汉王朝的建立过程中,张良、萧何、韩信、陈平等人都功勋卓著,前三者还被称为汉初三杰。不过如果只看史书的话,会发现张良的功绩最少。



比如萧何,他是刘邦的后勤部长,也相当于公司总经理,他本来是刘邦的上司,但是在刘邦起义之后,他一直追随刘邦,还为刘邦找来了韩信这样的大将军,在刘邦与项羽对阵的楚汉战争期间,他又源源不断的给刘邦提供物质和兵源上的帮助,所以刘邦总说萧何的功劳最大。



韩信的功劳也很多,比如他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平定三秦,接着又兵发韩赵魏燕齐,帮助刘邦开辟了面积广大的根据地,后来他又在垓下之战中击败项羽,是汉初最重要的军事家。


陈平的功劳也很大,比如他曾经用离间计瓦解了项羽与范增的关系,导致项羽陷入众叛亲离无人帮助的境地,后来他又在平城之围中帮助刘邦走出险境,在平定诸吕中也功勋卓著。

但是关于张良的事迹被载入史册的却不多,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张良的功劳就不大,由于张良和刘邦的关系特别好,可能很多事情都是张良指导刘邦去做的,可是别人却不知道是张良的指导,所以载于史册的比较少,但是刘邦肯定是知道的,所以刘邦深知张良的才能,并且尊他为老师,就连吕后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也是首先想到请教张良的,如刘邦当上皇帝后,想废掉太子刘盈,另立戚姬的儿子刘如意为太子,吕后就赶紧派人请教张良,他就为吕后提出了巩固太子根基的方法,使得刘邦打消了废掉太子的念头。



那么张良如此聪明,身为皇帝的刘邦和之后掌权的吕后就不觉得张良很危险吗?其实他们也是有所担心的,但是张良的聪明之处就在于他能不让这两人感到危险。


张良很善于急流勇退,他在刘邦面前表现出自己一心修道的想法,对权力没有什么欲望,荣华富贵没有什么奢求,比如刘邦曾经想送他一个大官,但是张良却不答应,只接受了刘邦封他为一个县的留侯。

而且张良不结交宾客,不拉帮结派,不参与扶持某个势力,其实吕后当初很想将张良拉到自己这边,让他扶持太子,但是张良对其敬而远之,与吕后和太子都保持着适当的距离,给吕后想的保住太子的办法也是让他们另请贤良,因此在刘邦和吕后看来,张良都是基本没有危险性的人物,那么对于这样的人,也就没必要想办法去收拾它了。



但是相比之下,韩信却不一样,丝毫不懂得急流勇退,在被封为楚王之后,行事风格一点儿也不低调,处处表现的很张扬,而且操持府兵,韩信本身就是军事家,手里若有军队,谁能放心呀?而且他还收留项羽的部将钟离昧,导致刘邦对他起了疑心,刘邦把他捕捉后带到长安,他还整天喊着刘邦对不住他,看谁都不顺眼,刘邦的大将、吕后的妹夫樊哙在他眼里都如同下等人,由于韩信功劳大,刘邦没有杀他,但是他却一心想着造反,暗中谋划如何推翻刘邦自己当皇帝,这样的人,任谁也容不下他呀,所以后来吕后就把他杀了。



萧何和刘邦属于铁哥们的关系,但是即便如此,萧何也采取了一些自保的方法,比如他用自污其名的方法打消刘邦对他的担心,安然度过一生,并且得以泽被子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