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为何不斩草除根,杀了陈友谅之子,反而送他去高丽吃泡菜?

风雪梦不逝


朱元璋和陈友谅这两位农民起义领袖,本来是一个战壕的同志。起初,他们为了推翻元朝暴政,都义无反顾的加入了红巾军。朱元璋加入了郭子兴的队伍,陈友谅则选择了徐寿辉。两位豪杰原本相安无事,起义军声势日增,元廷的残垣断壁也竟相倒塌,朱元璋与陈友谅也逐渐成长为义军的领袖。



朱元璋靠的是行仁义之举,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军纪严明,加之战略指挥得当,朱元璋克州覆县,占据了安徽、江苏大部,还有江西部分地域。而陈友谅靠得却是心狠手辣,陈友谅杀了直接领导倪文俊,架空了徐寿辉。后来则一不做二不休直接干掉了徐寿辉,陈友谅坐上了头把交椅,成为了义军领袖。陈友谅自封汉王,野心极大的他,占据湖广大片土地后,屡屡骚扰朱元璋地盘。一山不容二虎,朱元璋和陈友谅之间必定有一位要退出历史舞台。

1363年,因上次陈友谅在龙湾、采石矶被朱元璋打得大败而归。陈友谅心里一万个不服。不服那就继续打呗。陈友谅举六十万大军,修高楼大船,杀奔朱元璋而来。朱元璋也并不虚,双方在鄱阳湖展开决战。结果,陈友谅仍旧大败,陈友谅突围之中"骤中流矢,贯晴及颅死"。一代枭雄陈友谅就这样领盒饭了,历史舞台也便没有他的戏份了。

接下来要登场的,是陈友谅的儿子陈理。陈理随同父亲陈友谅出征,眼见父亲惨死,自然悲痛无比。但也无可奈何,谁叫他们吃了败仗呢。陈理与大将张定边带着陈友谅的尸体,逃回武昌。不久,陈理继位称帝。

大汉精锐尽失,幼主陈理新立,朱元璋此时不会错失良机,他决定痛打落水狗。朱元璋两次亲征,汉军死的死,伤的伤,更多的则是投降了。在陈友谅旧臣罗复仁的游说下,陈理也最终献城投降。


年仅14岁的陈理,被朱元璋带回南京。朱元璋封陈理为归德侯,对陈氏一族大加封赏。陈理受到朱元璋款待,好吃好喝供着。这一闲吧,陈理就喜欢唠叨,对朱元璋怨言颇多。朱元璋闻知后,也并不生气,只是决定让陈理离开南京,以免受人盅惑,生出事端。

最后,陈理迎来他啼笑皆非的结局。洪武五年,朱元璋派人将陈理移居到了高丽。也就是今天的朝鲜半岛,朱元璋又授意高丽王好好款待陈理。我们知道,泡菜一直是朝鲜人爱吃的食物,也是相当美味的。从此,陈理也过上了天天吃泡菜的日子,是喜是忧,恐怕也只有他自己知道了。


在我看来,朱元璋之所以不杀陈理。一方面是因为大局已定,陈理又是少年一枚,对朱元璋已经构不成威胁了。另一方面,朱元璋与陈友谅,可以说以前是一个战壕的同志,都为反元而生,朱元璋善待陈理及陈氏一族,这里面有对陈友谅惺惺相惜的味道,毕竟陈友谅也是泥腿子出身,虽然当过县吏,也是穷苦百姓,陈友谅靠自己的奋斗成为汉王,也是一位英豪。最后,朱元璋最大的敌人是残暴的蒙元统治者,对于陈友谅,他并不是那么憎恨,善待陈理,留陈友谅之子一命也就不足为奇了。


风雪梦不逝


“成王败寇”,这是历史的客观规律,朱元璋和陈友谅就是一个例子。那么为何朱元璋没有杀了陈友谅之子呢?不杀也就算了,为何不放在身边监视,却要送到韩国去?是韩国的泡菜好吃吗?

不可否认,朱元璋和陈友谅都是了不起的人物,历史成就了前者的帝王之路,却抛弃了后者。陈友谅被杀,其子陈理却能够活了下来,这是朱元璋的动了恻隐之心?还是朱元璋不懂“斩草要除根”,“野火烧不尽,春风吹有生”的道理?我们来看看史料上是如何记载这段历史的。

公元1363年8月,陈理的父亲陈友谅在鄱阳湖大战中被乱箭射死,陈理被手下一干人挟持回武昌后称帝。第二年,朱元璋亲征武昌,大败陈理,陈理投降。陈理进入朱元璋的军营中,跪地害怕的发抖不敢抬头,朱元璋见陈理年幼弱小,就过去扶起陈理,握着他的手说,我不会治你罪的。金银财宝任由陈理选取,然后让他返回南京。

这陈理住在京城,一直犹豫寡欢,闷闷不乐,有时还口出狂言,言语要替父报仇之类的。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朱元璋知道后,说: 这是小孩所犯的过错,恐怕他会受到小人的欺骗和诱惑,不能牢记朕对他的恩典,还是应当让他远离京城为好。就这样陈理被送到高丽(今韩国和朝鲜)。韩国是我附属国,当时韩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不高,多数时候靠我天朝的救济和吃着泡菜过日子,既然到了陈理到了韩国,那韩国泡菜自然是吃过的(这么说是为了顺应提问者吃泡菜一说)。

之所以朱元璋没有斩草除根,杀了陈友谅之子陈理,我认为有下列原因:1 朱可能真的动了恻隐之心,不忍心杀这个孩子。但可能性小。

2 笼络人心,陈友谅虽然被杀,但是陈友谅还有一部分力量存在,其统治思想还影响着被其统治过的地区,如果善待陈友谅之子,何愁没有更多的人来投奔?这是最大的可能。3 朱元璋为了日后给自己博得一个好名誉。





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


朱元璋一生之中碰到的第一位强大的对手,就是渔民陈友谅,这位来自湖北的枭雄,凭着高超的政治手段,在徐寿辉的队伍中成长壮大,并最终废了徐寿辉,取而代之,成为割据政权汉国的最高领导人,军政一把抓,尤其善于水战,其所打造的战船可以说放在任何封建时代都是顶尖的存在。



然而占据长江上游的陈友谅,却在鄱阳湖中大败,于乱军之中中流矢而亡,其手下部将张定边火速回武昌立陈友谅次子陈理继汉王大位。

当时陈理刚刚十二岁,尚在懵懂年级。

携胜利之余威的朱元璋进军武昌,陈理眼见大势已去,主动出城投降,朱元璋很高兴,封陈理做了归德候,紧接着护送陈理在南京定居,如此过了六年,朱元璋大业已定,遂将陈理等人送到高丽定居,从此这位命运多舛的陈友谅之子,在高丽过着窘迫的日子,吃着泡菜,直到死亡!

其后世子孙仍旧在韩国繁衍,成为韩国的一份子!

一代枭雄朱元璋,怎么就没有杀陈理,反而送他去了韩国呢?



一,朱元璋还处在创业阶段,对于投降的敌人,如果没有善待之,那么天下就没有敢归降之人,自己为自己增加了难度,所以他必须把戏唱好,给天下人一个明示,更是给陈友谅旧部一个明示,我朱元璋,优待俘虏!

二,等天下大势已定,内外忧患已然在掌控之中,那就得到了该算总账的时候,怎么算?按轻重缓急,威胁重者必杀之,但是陈理还算规矩,且陈友谅部众早已被打散,重要人物都已离世,谅陈理翻不出什么浪,所以死罪可免,活罪难逃,判一个流放,而且还是国际流放,直接流放到韩国,你一个处在异国他乡之人,只能是客死他乡了,这也算是一种恩赐,让你苟活,就不错了!

三,当时的高丽,现在的韩国,就是跟在朱元璋后面的小弟,是明帝国的藩属国,其国王不准称帝,而且其继承王位者需要明帝国册封,那时候的高丽以及其后的李氏朝鲜忠诚的充当了狱卒,将陈理永久的禁锢在韩国这片土地上,但凡有任何异动,必杀之!



话说回来,朱元璋对陈理算是照顾有佳了,毕竟留了活命,而高丽以及后来的李氏朝鲜也对其给予一点物质资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