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為何不斬草除根,殺了陳友諒之子,反而送他去高麗吃泡菜?

風雪夢不逝


朱元璋和陳友諒這兩位農民起義領袖,本來是一個戰壕的同志。起初,他們為了推翻元朝暴政,都義無反顧的加入了紅巾軍。朱元璋加入了郭子興的隊伍,陳友諒則選擇了徐壽輝。兩位豪傑原本相安無事,起義軍聲勢日增,元廷的殘垣斷壁也竟相倒塌,朱元璋與陳友諒也逐漸成長為義軍的領袖。



朱元璋靠的是行仁義之舉,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軍紀嚴明,加之戰略指揮得當,朱元璋克州覆縣,佔據了安徽、江蘇大部,還有江西部分地域。而陳友諒靠得卻是心狠手辣,陳友諒殺了直接領導倪文俊,架空了徐壽輝。後來則一不做二不休直接幹掉了徐壽輝,陳友諒坐上了頭把交椅,成為了義軍領袖。陳友諒自封漢王,野心極大的他,佔據湖廣大片土地後,屢屢騷擾朱元璋地盤。一山不容二虎,朱元璋和陳友諒之間必定有一位要退出歷史舞臺。

1363年,因上次陳友諒在龍灣、採石磯被朱元璋打得大敗而歸。陳友諒心裡一萬個不服。不服那就繼續打唄。陳友諒舉六十萬大軍,修高樓大船,殺奔朱元璋而來。朱元璋也並不虛,雙方在鄱陽湖展開決戰。結果,陳友諒仍舊大敗,陳友諒突圍之中"驟中流矢,貫晴及顱死"。一代梟雄陳友諒就這樣領盒飯了,歷史舞臺也便沒有他的戲份了。

接下來要登場的,是陳友諒的兒子陳理。陳理隨同父親陳友諒出征,眼見父親慘死,自然悲痛無比。但也無可奈何,誰叫他們吃了敗仗呢。陳理與大將張定邊帶著陳友諒的屍體,逃回武昌。不久,陳理繼位稱帝。

大漢精銳盡失,幼主陳理新立,朱元璋此時不會錯失良機,他決定痛打落水狗。朱元璋兩次親征,漢軍死的死,傷的傷,更多的則是投降了。在陳友諒舊臣羅復仁的遊說下,陳理也最終獻城投降。


年僅14歲的陳理,被朱元璋帶回南京。朱元璋封陳理為歸德侯,對陳氏一族大加封賞。陳理受到朱元璋款待,好吃好喝供著。這一閒吧,陳理就喜歡嘮叨,對朱元璋怨言頗多。朱元璋聞知後,也並不生氣,只是決定讓陳理離開南京,以免受人盅惑,生出事端。

最後,陳理迎來他啼笑皆非的結局。洪武五年,朱元璋派人將陳理移居到了高麗。也就是今天的朝鮮半島,朱元璋又授意高麗王好好款待陳理。我們知道,泡菜一直是朝鮮人愛吃的食物,也是相當美味的。從此,陳理也過上了天天吃泡菜的日子,是喜是憂,恐怕也只有他自己知道了。


在我看來,朱元璋之所以不殺陳理。一方面是因為大局已定,陳理又是少年一枚,對朱元璋已經構不成威脅了。另一方面,朱元璋與陳友諒,可以說以前是一個戰壕的同志,都為反元而生,朱元璋善待陳理及陳氏一族,這裡面有對陳友諒惺惺相惜的味道,畢竟陳友諒也是泥腿子出身,雖然當過縣吏,也是窮苦百姓,陳友諒靠自己的奮鬥成為漢王,也是一位英豪。最後,朱元璋最大的敵人是殘暴的蒙元統治者,對於陳友諒,他並不是那麼憎恨,善待陳理,留陳友諒之子一命也就不足為奇了。


風雪夢不逝


“成王敗寇”,這是歷史的客觀規律,朱元璋和陳友諒就是一個例子。那麼為何朱元璋沒有殺了陳友諒之子呢?不殺也就算了,為何不放在身邊監視,卻要送到韓國去?是韓國的泡菜好吃嗎?

不可否認,朱元璋和陳友諒都是了不起的人物,歷史成就了前者的帝王之路,卻拋棄了後者。陳友諒被殺,其子陳理卻能夠活了下來,這是朱元璋的動了惻隱之心?還是朱元璋不懂“斬草要除根”,“野火燒不盡,春風吹有生”的道理?我們來看看史料上是如何記載這段歷史的。

公元1363年8月,陳理的父親陳友諒在鄱陽湖大戰中被亂箭射死,陳理被手下一干人挾持回武昌後稱帝。第二年,朱元璋親征武昌,大敗陳理,陳理投降。陳理進入朱元璋的軍營中,跪地害怕的發抖不敢抬頭,朱元璋見陳理年幼弱小,就過去扶起陳理,握著他的手說,我不會治你罪的。金銀財寶任由陳理選取,然後讓他返回南京。

這陳理住在京城,一直猶豫寡歡,悶悶不樂,有時還口出狂言,言語要替父報仇之類的。天下沒有不透風的牆,朱元璋知道後,說: 這是小孩所犯的過錯,恐怕他會受到小人的欺騙和誘惑,不能牢記朕對他的恩典,還是應當讓他遠離京城為好。就這樣陳理被送到高麗(今韓國和朝鮮)。韓國是我附屬國,當時韓國人民的生活水平不高,多數時候靠我天朝的救濟和吃著泡菜過日子,既然到了陳理到了韓國,那韓國泡菜自然是吃過的(這麼說是為了順應提問者吃泡菜一說)。

之所以朱元璋沒有斬草除根,殺了陳友諒之子陳理,我認為有下列原因:1 朱可能真的動了惻隱之心,不忍心殺這個孩子。但可能性小。

2 籠絡人心,陳友諒雖然被殺,但是陳友諒還有一部分力量存在,其統治思想還影響著被其統治過的地區,如果善待陳友諒之子,何愁沒有更多的人來投奔?這是最大的可能。3 朱元璋為了日後給自己博得一個好名譽。





哥倫布發現了新大陸


朱元璋一生之中碰到的第一位強大的對手,就是漁民陳友諒,這位來自湖北的梟雄,憑著高超的政治手段,在徐壽輝的隊伍中成長壯大,並最終廢了徐壽輝,取而代之,成為割據政權漢國的最高領導人,軍政一把抓,尤其善於水戰,其所打造的戰船可以說放在任何封建時代都是頂尖的存在。



然而佔據長江上游的陳友諒,卻在鄱陽湖中大敗,於亂軍之中中流矢而亡,其手下部將張定邊火速回武昌立陳友諒次子陳理繼漢王大位。

當時陳理剛剛十二歲,尚在懵懂年級。

攜勝利之餘威的朱元璋進軍武昌,陳理眼見大勢已去,主動出城投降,朱元璋很高興,封陳理做了歸德候,緊接著護送陳理在南京定居,如此過了六年,朱元璋大業已定,遂將陳理等人送到高麗定居,從此這位命運多舛的陳友諒之子,在高麗過著窘迫的日子,吃著泡菜,直到死亡!

其後世子孫仍舊在韓國繁衍,成為韓國的一份子!

一代梟雄朱元璋,怎麼就沒有殺陳理,反而送他去了韓國呢?



一,朱元璋還處在創業階段,對於投降的敵人,如果沒有善待之,那麼天下就沒有敢歸降之人,自己為自己增加了難度,所以他必須把戲唱好,給天下人一個明示,更是給陳友諒舊部一個明示,我朱元璋,優待俘虜!

二,等天下大勢已定,內外憂患已然在掌控之中,那就得到了該算總賬的時候,怎麼算?按輕重緩急,威脅重者必殺之,但是陳理還算規矩,且陳友諒部眾早已被打散,重要人物都已離世,諒陳理翻不出什麼浪,所以死罪可免,活罪難逃,判一個流放,而且還是國際流放,直接流放到韓國,你一個處在異國他鄉之人,只能是客死他鄉了,這也算是一種恩賜,讓你苟活,就不錯了!

三,當時的高麗,現在的韓國,就是跟在朱元璋後面的小弟,是明帝國的藩屬國,其國王不準稱帝,而且其繼承王位者需要明帝國冊封,那時候的高麗以及其後的李氏朝鮮忠誠的充當了獄卒,將陳理永久的禁錮在韓國這片土地上,但凡有任何異動,必殺之!



話說回來,朱元璋對陳理算是照顧有佳了,畢竟留了活命,而高麗以及後來的李氏朝鮮也對其給予一點物質資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