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葉的暴利到底有多大?

李進


本人因為愛好茶,與一個有閒的同學一起,管理經營了幾十畝茶園,生產捲曲型和針型樣式綠茶。以幾年的實際操作經驗來看,在浙江以本人理念管理的茶園,明前高檔的一芽一葉初展綠茶,裸茶(不帶包裝)綜合成本700元一斤以上,春茶最低檔的裸茶綜合成本怎麼也得攤個180左右。當然這個茶園是秉持儘量最少的人工干預,除草一年不超過兩次,施有機肥,化肥最多一次。如果“管理水平”提升一些,除草勤快一些,尿素之類的化肥多施一點,化學農藥在保證不超標的前提下也用一些,那麼產量可以提升很多,估計成本可以下個15%左右,也就是說,明前頭採裸茶550左右,這個算法都是在基本不賺錢的前提之下。所以以本人的經驗,前幾天的頭茶,品質高端的那種綠茶如果賣你800——1000一斤,絕對是朋友價、良心價。如果是茶商賣給你,實際上他是過過手了。(茶農兄弟算成本時得把自己的基本工錢算上)

那麼為什麼有些樣子很好看的,味道喝喝也可以的綠茶會賣比較便宜呢?以本人瞭解,現在小規模茶園的話沿海和內陸的人工成本差異實際體現在茶葉上並不是特別明顯。最主要原因在於產地和茶園管理,如果施肥足夠,管理足夠到位,南方茶園一年到頭可以採,這個產量就比較恐怖了,成本當然也就攤薄了。不過便宜中的風險在於化肥過多對茶功效的影響,農藥用過多對茶葉安全的影響,這些也是要考慮的。

再透露一點,同樣一種茶樹害蟲,在浙江可能一年繁衍三代,在福建就可能繁衍四代,在廣東可能繁衍五代,溫度越高的害蟲繁衍代數越多,這個大家好理解的,大家可以查查小葉綠蟬的繁衍。當然還有海拔的因素,海拔達到一定高度後對茶樹好處不單單是光線、雲霧,同一地區海拔稍微高一點,害蟲也會少一點。說到海拔又想到一點,海拔高的地區往往人少,人工成本是不是又要高了?所以一味的比價格真的沒意義。茶價的複雜性或許也在這裡,而隨著消費升級,各種農產品的價格差價都會加大,這個大家應該也有感知。





東海小湯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和健康意識的不斷增強,喝茶的人越來越多了,但是人們經常發現有點喝不起茶了,市場上隨便一斤茶動輒幾百上千,甚至幾萬元。人們不禁疑惑,茶葉不就是由樹葉加工而成的嘛,這麼高的售價得有多暴利啊?!


茶葉是不是真的暴利呢?就讓我這個業內人士,以江蘇丘陵茶區為例來給大家分析一下。

首先我們按照茶葉生產加工和銷售的流程順序,把茶葉成本為分為生產成本、加工成本、營銷成本及其他成本。

1.生產成本

茶葉生產是指從茶園建設、栽培管理、直到採摘之前的過程,這段時間的成本主要是土地費用和茶園管理費用。

土地費用。土地租賃的價格各地有高有低,不盡相同,小編所在的江蘇丘陵茶區的崗坡地,每畝租金平均要達到500元/年以上。新建茶園一般3年才開始有產量,到第5年才形成正式產量,而這最初的3年平均每畝地要投入1萬元以上。如果這片茶園承包30年,平均每年投入要超過300元/畝。也就是說光前期投入平均每年就超過800元/畝。


茶園管理費用。正常生產的茶園每年大概投入農藥200~250元/畝,肥料400~500元/畝;日常管理包括除草,施肥,灌溉,修剪,翻地以及病蟲害防治等工作,哪一樣都離不開勞動力,全年算下來人工費大概要1500元/畝,即茶園管理費每年就要達到2200元/畝左右。以上兩項合計起來,茶園的生產成本每年要超過3000元/畝。

但是每畝地又能產多少茶葉呢?江蘇丘陵茶區是傳統名優綠茶產區,每年只生產一季春茶,生產時間大概持續1個月左右。期間豐產茶園每畝地只能採鮮葉100斤左右,摺合幹茶約20斤,其中包括高檔茶5斤,中檔茶10斤,低檔茶5斤。現實中,很多茶企只生產中高檔茶,低檔茶放棄不採,也就是每畝地只能生產15斤幹茶,算下來生產成本就達到200元/斤。

看到這裡可能很多人就會問,為什麼生產時間不拉長一點,多采一點?產量大了成本平攤不就低了嗎?那麼下面我們來分析一下茶葉的加工成本。

2.加工成本

茶葉加工是指從鮮葉採摘、炒制、精製、直到包裝成成品的過程。加工過程當中的成本主要就是採摘成本和包裝成本。

國人喝茶不但要品嚐它的香氣和滋味,還要欣賞茶芽的曼妙身姿在水中的起起落落,從中感悟人生的哲理,因此對茶葉的色、香、味、形都有較高的要求,因此給人第一印象的外形也就顯得尤為重要。要生產出幹茶和葉底都比較完整漂亮的茶葉,以目前的機械化採摘是無法做到的,只能依靠人工採摘。


說到採茶,您腦海裡可能又浮現出青山綠水間的茶山上,朝陽初照下的氤氳裡,採茶姑娘年方二八,藍布小褂,十指纖纖,輕輕採下一朵鮮嫩的茶芽,然後嫣然一笑,脫口而出百靈般的山歌……可現實卻很骨感,甚至心酸!“採茶姑娘”全部都是白髮蒼蒼的老大媽,平均年齡55歲以上,小編甚至在採茶大軍中見到過81歲的老奶奶。老人家身體雖然硬朗,但畢竟年事已高,不但工作效率很低,而且在上山作業時本人和企業都承擔了極大的風險。

可是勞動力緊缺現象不是城市裡的高精尖行業的專利,在沒有實現機械化作業的農業生產的第一線,勞動力一樣緊缺,年輕勞動力緊缺尤為嚴重!首先採茶工作比較辛苦,年輕人付出同樣的努力,打工可以賺到更多的錢;其次因為季節性強,工作時間短,不如打工長久穩定,所以沒有人願意幹。小編蹲點的一個茶廠,每年採茶都是同一批老太太,眼看著一年比一年老,人一年比一年少!本地人不夠用,只能千里迢迢從河南、安徽、山東、甚至河北請採茶工,但是無論從哪裡來的採茶工,除了帶隊的工頭,無一例外還是這個年齡段的老太太!估計再過15~20年之後,也就沒人去採茶了。那個時候的中國茶葉極有可能像現在的日本茶,手工採的茶葉就是奢侈品了。


採摘成本。生產一斤幹茶大概需要4~5斤的鮮葉,按照一芽一葉的標準就需要採摘超過1.5萬個芽頭。按照人均工資100元/天計算,早春高檔茶期間每人每天採摘量不足1斤鮮葉,也就是每斤幹茶採摘費就要400~500元;即便中檔茶每天也只能採3~4斤鮮葉,即每斤幹茶採摘費超過100元。下圖是一個茶場清明左右的鮮葉驗收單,藍色框裡圈出的兩個品種的採工價格分別為32.5元/斤和37.5元/斤。鮮葉進入車間後進行炒制、精製和包裝。人工、水電、燃料成本約15元/斤,如果再算上機器折舊、維護以及廠房車間的前期投入,恐怕還要再加幾塊錢。看到這裡您或許已經明白茶企為什麼不願意採摘低檔茶了,因為做只能賣200元/斤的低檔茶基本就是虧本的。

包裝成本。包裝也是成本較高的環節之一。中高檔茶的包裝成本約佔售價的10%左右,也就是您花1000塊錢買1斤茶葉,其中約有100元甚至更多是買禮盒的。

上面是比較容易算清楚的可見成本,中檔茶可見成本約為400元/斤,高檔茶則超過700元/斤。

3.營銷成本

廣告和推銷是花錢的無底洞,日常飲用的各種5元/瓶的冰紅茶、冰綠茶飲料,如果其成本是2.5元,那麼瓶子大概1元左右,飲料的價值大約在5毛,剩餘1元就是營銷成本。茶葉的營銷也有類似的例證,小罐子2018年賣出20億也剛剛平本而已。當然我國大部分茶葉的宣傳還是停留在原始階段,靠簡單的平面廣告或者自媒體廣告,甚至還有相當多是靠老闆的人際關係賣茶。營銷成本在不同企業差異巨大,小編在這裡也不容易算清楚。但不管哪一種營銷形式,對於一個企業來說都是不小的投入。

4.其他成本

一個茶企如果要正常運行,至少還需要幾名辦公室文員和財務人員來做好各種記錄、臺賬、以及財務工作;生產車間起碼得有1名懂技術的製茶師傅。這些工作人員每年可能就只忙1個月,其餘時間大都無所事事,但是企業為了留住人,每年也是發12個月的工資。



此外,目前的茶葉跟大部分其他農作物一樣,收成的好壞還要看老天的眼色。比如說2018年的春季,江蘇丘陵茶區接連遭受3次晚霜侵害,直接損失茶葉產量的20%以上。

5.茶葉是不是很暴利?

如上所述,高檔茶可見成本已經超過700元/斤,再加上品質溢價和品牌溢價等因素,市場終端售價一兩千元每斤也算很正常;有些稀有特色茶,比如黃金芽,生產成本投入更大,產量更低,但是品質異常優異,所以賣到兩三千元也不算太暴利。

排除特殊情況,比如大紅袍母樹上產的茶葉,某山上某一株茶王樹上產的茶葉……只是把茶葉看作一種飲料來看,再好的茶葉正常成本價也就千元左右,賣到什麼價格是暴利,您心中應該有數了!那些動輒大幾千甚至多少萬的茶葉,呵呵,那就只能說土豪的世界我們看不懂了。

6.為什麼茶農的茶和外地茶便宜?

同樣是江蘇丘陵茶區,為什麼散戶茶農的茶葉就比企業的便宜很多?且不說茶農只靠一鍋打天下,產品質量和穩定性與企業完全沒有可比性;更主要是因為農民自己的土地和勞動力沒有算成本,他們低價銷售,賺的就是自己的工錢而已。

至於外地(主要川貴地區)茶便宜,主要是因為地域經濟水平差異,這些地區的土地和勞動力成本遠低於江蘇;而且氣候條件適宜茶樹生長,每年生產時間是江蘇的數倍。此外,便宜的也基本都是沒有品牌的低檔茶,真正高質量的早春茶也不會比江蘇便宜太多。

江蘇丘陵茶區雖然與其它地區的情況不盡相同,但仍然能夠窺豹一斑。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茶葉技術人員的斷代,以及人工成本的不斷提高,茶葉價格還會持續升高。倒逼機械化是必然趨勢,以後再喝手工採的茶,就算沒有暴利也只能是土豪的專利了!


雲起茶文化


茶有多暴利,這個得看賣的人黑不黑了。我家杭州餘杭的,種的是龍井43,也就是名氣大的西湖龍井,只不過不是核心產區,叫做錢塘龍井。

但是我們的茶,基本便宜的明前也要賣到400左右了,因為賣便宜了,根本沒啥搞頭。為啥呢。

茶葉賣的最好的也就是明前茶,價格最高,所以需要招人來採,一個工人基本開銷180以上一天,平均一人一天採5斤茶青,按照4斤多炒一斤幹茶算,一個人一天只能產出一斤多的幹茶(其中,茶青還需要有一定的要求,大小,形狀,規格)。炒茶還是門技術活,不是誰都可以炒出好茶。還有前期的料理工作,除草,剪枝條,施肥,澆水,這些都需要人工,都需要自己扛到山上。這些還不包括有些承包來的茶地,還需要付多少錢一畝。

在不坑人的情況下,一斤中等偏上的茶葉,價格基本就在500以上才有賺頭。

當然,也有人會抬槓了,哪些幾十塊,一百多的茶葉就不是茶了嗎。茶便宜就只能說明,這個茶比較晚出產,產量開始提高,採摘和炒制要求變低,價格自然就會下來。在沒被坑,和交智商稅的前提下,一分價錢一分貨自然是有道理的。





藝杉錢塘龍井


茶事多艱,茶葉真不像人們所想象的是個“暴利”行業!

幾年前,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越來越重視養生健康。茶葉也隨之迎來了一波發展高峰期。茶鄉很多人靠茶葉開了眼界,跳出“農”門,發了家,致了富。於是,很多人都認為茶葉是個“暴利”行業,行內行外的人開始蜂擁而至,各路遊資也沒有忘記資本逐利的本性,接踵而至。於是有了各種各樣不切實際的炒作,紅茶、普洱價格水漲船高,鐵觀音“被黑”事件屢屢發生,導致人們對鐵觀音品質的擔憂,還有茶園的無序擴張,後續管理的跟不上等等。

無形中,茶葉被人們貼上了“暴利”行業的標籤。但是市場這雙無形的手,自有其運行規律,當供遠遠大於求的時候,行業的調整期也就隨之來臨。

炒作畢竟是少數人的作為,炒作只是一時的波濤,炒作終將回歸平常。

茶葉屬於人們日常健康飲品的客觀現實,決定了茶葉本身並不會因為炒家的炒作而價格普遍虛高。

但是,我們發現,當繁華落盡,不幸的是,最受傷的卻是一輩子依靠茶葉賴以生存的人們。

如今在全國很多茶業市場裡,一家家茶葉店關門轉讓或倒閉,不在少數;在全國很多茶業主產區裡,一些茶農轉而外出打工賺錢,也不在少數;迄今為止,在滬深主板上市的茶葉企業是零。

行業外人士可以隨時抽身而去,各路遊資也可以說走就走,但是對於一輩子深植於茶葉本業的人們來說,這無異於是場”災難“。

市場的供需平衡被破壞,市場的秩序被搗亂,市場的品牌效應被削弱。

您說,茶葉還能是個暴利行業嗎?

數據會說話,我們還是來看看一組數據吧!

以下是我們按照生產銷售一斤高品質鐵觀音茶的成本來計算。

可見,生產一斤高品質淨茶從茶園管理,到茶青採摘再到毛茶生產,淨茶包裝運輸,到最終交到消費者手中,經過多道工序,並不是想象中那麼容易。我們所計算的是按照嚴格標準進行茶園管理,按照傳統工藝進行加工製作的高品質鐵觀音。而一斤普普通通的鐵觀音,成本也基本在200元左右。按照市場平均售價250元計算,利潤只是保持正常偏低的水平,離“暴利”差十萬八千里遠呢。

茶賤傷農,最後也將反映到消費鏈的末端,受害的不僅是茶農,還有消費者。對於關係民生的健康飲品,只有保持合理的定價,才能實現產業的良性穩健發展,讓整個產業鏈條的各個環節受益,實現真正的共贏。


義芳君說茶


茶葉現在是憑良心喊價,我曾經參加一次茶評會,一個號稱是專家的人,抓起一把茶葉放在鼻子聞聞,口裡喊著,此茶為上品茶,定價為3000元一斤;只見他又從另外的一個罐子裡抓出一把又放在鼻子上聞了聞,這個茶明顯不如那個茶,還有一點糊味,定為200元一斤,屬於大眾茶。專家一陣喊價,沒有誰表示有意見,在那個特定的場所,誰敢表示不同的意見呢?所有的一切都得聽專家的。這是上面專門派來的評級驗收專家,難得一次機會,莫非你不承認評級結果,這個機會不是天天都有的。再說,不相信專家的也不行,那樣的話,你的茶葉就會賣不動,受到損失的仍然是你自己。


6353902879


茶葉行業,2016年及之前,確實非常暴利,我自己喝茶,基本上都是300元到800元一斤的樣子,一斤能喝三到四個月吧。

但我經常聽到有朋友跟我說,低於300元一兩的,絕對不喝,300元一兩,那一斤就是3000元了。而再貴的茶,甚至三十幾萬一兩的,也有,還有專門炒茶的。

但2016年十月開始,茶葉價格猛降,迴歸了理性。

客觀的講,不管茶葉多好,這個種植和製作成本,那是一定的,從最普通的茶葉到最好的茶葉,一斤幹茶的製作,大概在四十元到五百元之間。

那麼,價格呢,最一般的差,大抵,也得80元一斤,最好的,目前五千多元一斤(當然,再貴的,購買的人稀少,咱就不統計了),比起成本,是一倍到十倍之間了。

這樣看來,現在賣茶葉,確實利潤很大,但要說到暴利,還不至於。


董江波


這個我覺得想象不到,那時候去杭州一個茶莊裡(就是一個專門種茶的村子)你一走進去就有那種託,開始忽悠你賣茶葉想請你到她家做客先給你倒一杯西湖龍井然後開始給你分析怎麼這麼好,這個茶葉這麼是好的,還分好幾個時間段的,然後前4年去買的,給裝好了是個小茶也罐,特別小1000塊錢還說是很便宜了,回來才感覺有種被騙的感覺,就那麼一點點就1000塊錢,而且還還價了半天,如果真的如他們所說,那這些茶葉到了市場上有要多少錢


熊能四點


  今年春天,大概三月初,有個朋友來茶城買茶,當時春茶下來的還不多,帶他去買了點烏牛早,價格記不太清楚了,大概300-400一斤這個樣子

我喝綠茶比較少,但當時嚐了一下,覺得還是挺不錯的

前幾天,在一個商戶家喝了點今年新的白牡丹,散的,還沒壓餅。按說,新白茶一般不太好喝,青味會比較重,但這家做茶比較認真,萎凋時間相對較長,而且由太陽曬乾,喝起來味道也不錯,問了下價格,200-300這樣吧

也是前幾天,和幾個朋友吃飯,有個朋友帶了點在福建買的鐵觀音,清香型的,嚐了一下,味道還不錯(個人不太喜歡這種鐵觀音),問了下價格,也就是300多買的

~~~~~~~~~~~~~~~~~~~~~~~~~~~~~~~~~~~

不得不承認,現在市場中茶葉銷售很不規範,看人定價的情況並不罕見,但是,至少以我的接受程度來說,在200-500這個區間內找到適口的茶,並不困難,當然了,總還是需要一點茶品鑑別的能力。

每個人的口感有異,我覺得還不錯的茶,換一個口高的人來喝,可能就覺得無法下嚥了,這也是正常的事情,但我覺得這種人畢竟還是少數。

萬元以上的茶不是沒有,但那東西也不是為咱老百姓準備的不是

~~~~~~~~~~~~~~~~~~~~~~~~~~~~~~~~~~~

物品的稀缺性以及市場的需求度,決定了價格,要知道,現在中國每年茶產量在200萬噸左右,內銷+出口估計也就150-160萬噸,明明就是供大於求,怎麼可能保持價格高企?

但假如您了非要追求20年老白茶,被爆炒的稀有古樹生普,幾萬個芽頭做出來的極品紅茶,頭採的西湖龍井,那價格自然是高高在上,畢竟商品的稀缺性在那裡擺著的,但那東西真的是為你我這樣的平頭百姓準備的嗎?

~~~~~~~~~~~~~~~~~~~~~~~~~~~~~~~~~~~

前一陣給個朋友幫了點忙,後來他送過來一箱哈密瓜,本來以為不是什麼好東西,吃了一個才發現,秒殺我之前吃過的所有哈密瓜,後來才知道,是新疆產的特供。東西真好,但畢竟不是咱日常過日子的消耗品呀。

最後說點有些人可能不愛聽的

在知乎茶類下面回答問題的,就我所知的範圍,大多是茶商,換句話說,就是靠茶吃飯的人。這些人,無論是線上如知乎,還是線下如我們市場內,我還沒見過哪個人說“我的茶不好,別買我的茶”這種話。

但我曾聽過,有客戶在某一茶商處買茶,茶商將這款茶誇的天花亂墜,過一段時間後,客戶拿著這茶去讓他品,說是別人家的,問他怎麼樣,結果被他貶的一錢不值這種事情。

所以,聽茶商說話,多少要留點心。尤其是在涉及到具體茶品,或者某一類茶優劣的時候

老王賣瓜,自賣自誇,本來是很正常的事情,自家東西好,願意說給別人聽,那是完全沒問題的。但如果除了說自己東西好之外,還要把其他人家的東西都貶上一通,我覺得就有點問題了。

至少在我的認知範圍內,六大基本茶類裡,每一類裡都有精品茶,都有口糧茶,都有垃圾茶。並不會出現只有某一類茶能喝,其他的都是垃圾,根本不能下嚥這種情況。

免費獲取奶茶開店絕密資料請關注微信號:coconc88



奶茶物語


幾百塊一斤的茶葉,你買的是人工採的,還是機器採的,我們老家宣城溪口的茶葉,都是高山上人工採的,早上天沒量就開始爬山,採到晚上天黑才回家,還得立馬把茶葉給做了,如果你們能體會一下采茶的辛苦,我們這上好的茶葉都賣不動,被收茶葉的二道範子給打壓價格。真希望你們能來我們這旅遊,順便親手採採茶。


一生只有一個職業學生


幾乎全世界的人都知道,無論是以前的傳統購買方式(即一手交錢一手交貨)還是現在的網購,作為一個成功的商人,就是能夠很好的把握住地域差異來賺取差價。

對於茶葉的暴利有多大,作為一個從小就在茶山上長大的女孩兒我想最有發言權了。所謂暴利,應該還是要增加幾個字的——“加工茶葉”更為合適,這裡指的應該是將普通茶葉加工成市面上所謂的“精品毛尖”一類的吧!

其實作為真正種植、灌溉、採摘茶葉的茶農來說利潤並不高,如果真的是什麼暴利的話,我還會天天過著吃土的生活?本來茶葉這種植物對於土壤就很挑剔了,加之還要好好伺候著,要是稍微管理不慎就會不長茶芯(就是加工以後的精品毛尖、和泡散開後的茶葉一模一樣)光長葉子,不久就會長到採不夠的高度了。還有就是茶葉特別容易長蟲,時不時就會長蟲,所以經常都會打除蟲的藥劑。這些都還好吧,因為一般都不用我做,但是春節過後差不多就開始要採茶了,這就特別累了,很久沒采摘的茶樹上特別髒,反正穿一天白衣服下來估計你那衣服就沒啥用了,但恰恰也是茶葉最最最最貴的時候(真以為能有多貴啊,一斤也就四五十塊錢左右吧!)像我這種正常速度的人,拼死拼活一天下來也就兩百塊左右,可是那都是自己家種植、自己採摘後的價格啊!大概這種價格也就只能存在十幾天,反正你是預測不到的,茶販子說價格降了那就是降了,反正茶葉最多能放一天就必須賣了,不然啊就會壞掉!茶葉最便宜的時候啊,只有十塊錢一斤左右,太陽曬得不行,還特便宜,只能早上去採摘一會兒,一天下來吃頓自助餐(便宜的那種)怕就沒有了。

茶販子拿到廠家那邊去能賣的價格也就比從我們手中收購的價格單價高几塊左右吧,好像並沒有什麼暴利,自己還要承擔茶葉壞掉的風險。可是,重點就來了,平時在超市看到的什麼精品毛尖啊,菊花茶什麼的,頂多也就幾兩的樣子做出來的,可是隨便一看就是好幾十、好幾百,甚至是好幾千的售價。這怕是不知道加工技藝有多厲害咯,一點都和我們平時所見的技術人員不一樣呢~~~

可是轉念一想,茶葉在中國銷量如此之好,也不乏中國是傳統茶葉之國的因素吧。雖然作為最普通的種植農戶沒有所謂的暴利存在,但也真心希望茶道文化能在中國源遠流長,成為中國的一大特色文化呢。對了,我還喝過完全沒加工過的清茶喲,沒有加工過的那種慣有的味道,但真的有股清香味兒~~~一點都不像濃茶。

本人從事古董收藏行業多年,歡迎關注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