躁动而凶猛,近十年最硬的武侠片非它莫属。

武侠片真的已经死了么?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不得不承认当下武侠片相较上世纪的峥嵘时代,只能算是苟延残喘的活着,没有市场没有票房更没有固定观影人群。

或许很多人都很费解,为何曾经如日中天的类型片却落得如此绝境,究竟是武侠片的时代已过还是这届观众不行了。

照我看都不是。

时代在蜕变,武侠片却停在了原地。

躁动而凶猛,近十年最硬的武侠片非它莫属。

套路化的见招拆招、模式化的飞檐走壁。

让武侠片永远的停留在了八十年代的制作水平。

没有新意,何来观众。

但这部武侠片却是完全的标新立异,它抛弃了套路更抛弃了固定模式,以一种富有风情且燥烈的方式让武侠片有了当代之注解。

虽然从票房上来看它还不尽人意,尽管从关注度来看它还有很大进步空间。

但它的存在至少证明了。

武侠片还活着,而且还可以活的富有生机。

这部作品就是《师父》。

躁动而凶猛,近十年最硬的武侠片非它莫属。

其实这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武侠片。

相较于金庸塑造的纵横江湖、快意恩仇的武侠世界,或是王家卫独特的儿女情仇、恩怨纠葛的武侠作品,徐浩峰俨然对武侠有不同定义。

在其他大师的作品里,江湖就是伊甸园。

有侠肝义胆、有儿女柔情、更有醉生梦死的至死方休,在这种武侠世界里,门派跟规矩都是反江湖的枷锁,所以必须要冲破必须要快活。

唯有逍遥跟放浪才是追寻的目的。

其实大多数观众更喜欢这种武侠世界,没有条框跟枷锁,只有快意恩仇跟逍遥快活,这俨然是所有生活在法则中的人都想追求的世界。

但真正的江湖却并不是这样的。

躁动而凶猛,近十年最硬的武侠片非它莫属。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这是程小东在《东方不败》里设计的台词。

江湖其实就藏身于闹市街区,只要有人的地方皆可自成一片天地。而置身于江湖的侠客,也要食人烟、也要受束缚。

所以有江湖的地方就有规矩。

这才是徐浩峰对江湖的最终定义,在徐浩峰所构架的武侠世界里,规矩如悬剑立于最顶端,而所谓的江湖也必须都尊卑有序、泾渭分明,这是一种极其教条且古板的方式去定义江湖。

但也是最真实的江湖。

若在江湖,就必须遵循其规矩。

躁动而凶猛,近十年最硬的武侠片非它莫属。

所以影片基本都在围绕规矩二字讲述。

廖凡所饰演的南派咏春传人陈识初来乍到至天津,他想在此地立足所以去请教当地的武术泰斗;泰斗告诉他若想开宗立馆就必须遵循当地的规矩。

按照规矩,他必须先收下一位徒弟并教会他武功,然后让他代其踢馆。踢成功了他即可开馆收徒,设置这种规矩的目的在于让武行看清其本领,又能保住其他武行的颜面。

这就是规矩守则下的平衡。

但是这种平衡一旦被打破,规矩也逐渐开始瓦解。

其他外界力量干预了这场规矩,宋洋所饰演的徒弟耿良辰,踢馆成功却惨遭暗算。

躁动而凶猛,近十年最硬的武侠片非它莫属。

其实这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毕竟从一开始徒弟都是一枚棋子,而陈识传授他无疑也只是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最后为达目的只能丢卒保车。

但陈识不知道的是,徒弟会因此搭上性命。

对他而言开宗立馆事大,但因此搭上别人姓名他绝对不答应,况且徒弟是惨遭暗算而死;这已经破坏了武行的规矩,但是武行为求自保,俨然顾规矩于不顾。

武林有武林的规矩,他也有他的规矩。

就算搭上自己性命他也在所不惜。

躁动而凶猛,近十年最硬的武侠片非它莫属。

武行所谓的规矩其实是自保的手段。

只要不触及自己利益,按规矩办事是理所当然,但是当坚守规矩会引来杀身之祸时;完全可以进行妥协。

一种恃强凌弱的妥协。

这才是武侠片中最真实的一面,所有的名门正派、侠肝义胆都不如混口饱饭。

他们劝诫陈识就此作罢别再纠缠,为求自保他们愿意给予陈识最好的武馆门面,但是在陈识的眼里,规矩固然重要但也大不了人情。

况且徒弟因自己而死,他必须出面。

躁动而凶猛,近十年最硬的武侠片非它莫属。

但最后的复仇却让人大跌眼镜。

你以为会上演个人英雄主义桥段,廖凡化身叶问一个打十个的结局,但是并没有!当他暗算成功后仍逃不过被降服的命运。

而最后被降服后他一改侠士风度,直接投降了,最后更没想到他出尔反尔然后破门狼狈逃窜。

这种颇为滑稽的场景,俨然跟观众心中的高大伟岸形象相去甚远,着实有失风度、着实狼狈不堪。

但是这却是我最喜欢的片段。

躁动而凶猛,近十年最硬的武侠片非它莫属。

尽管滑稽、恶趣味,但却让我过足了瘾。

其实褪去被模式化的武侠世界光环;所谓侠客高手都要也要活命,理想固然重要、风骨固然高尚;但所有一切都不如活下去来的实在。

颇为搞笑、更颇为惊艳,徐浩峰完全颠覆了武侠片中的古板概念,更打破了我的认知。

而最后长巷中的兵刃相见,更是荒诞离奇,拿大刀的大爷、被自行车推过来的高手,怎么看这也不像高手的对决,反而像老年人的推手表演。

当戏剧化的武侠返璞归真,真正的武林莫过于此。

躁动而凶猛,近十年最硬的武侠片非它莫属。

说实话大部分人可能很难去喜欢这种风格。

没有飞檐走壁更没有花哨的武术设计、没有见招拆招的美感、更没有绚丽且飘逸的的特效,有的是冷兵器相接、是金属撞击声、跟两人正儿八经的相互推搡,怎么看都很无趣更不够过瘾。

但当你接受了这种武侠风就会发现,其实这一切远比花哨来的刺激。

因为这种武侠片真的很“硬”。

其他大师所勾勒的武侠世界里,或是飞檐走壁或是酷炫的动作设计的确颇具美感。

但当你看久了会发现,过于模式话也过于套路,根本完全背离了武侠的定义。

武侠要有兵器,刀枪棍棒斧钺钩叉,而不是你在那边对着空气瞎砍。

太假。

躁动而凶猛,近十年最硬的武侠片非它莫属。

但徐浩峰却打破了这种僵局。

所有的动作戏全是冷兵器的对决,兵刃相见时金属的撕裂声更是让人不寒而栗,而甚是凶猛甚是干净的动作更是酷炫到底。

这才是我所期盼的武侠世界,完全是一股练家子气,功夫全看肢体。

而廖凡的出演更是让新派武侠有了精准的演绎,当散发荷尔蒙的廖凡手持冷兵器兵刃相接,整个气场仿似都凝固在一起。

粗犷而凛冽凶猛至极。

躁动而凶猛,近十年最硬的武侠片非它莫属。

这注定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的江湖。

但却是我喜欢的江湖。

虽然影片中所塑造的井然有序的江湖,让所谓武林也少了点情趣、同时也少了腥风血雨。

但真实而粗旷的风格却更让很感到凶猛无比。

纵然刀刀未见血,但热血已经给点燃。

而在男人戏外,女人也成了影片不可说的惊艳。

众所周知徐浩峰直男审美已然成型,在影片充斥着躁动跟荷尔蒙的气息下当然少不了直男情趣。

躁动而凶猛,近十年最硬的武侠片非它莫属。

美腿、旗袍这些标志性东西也是导演的的兴趣点。

尤其是宋佳的演绎更让这种兴趣成为了男人的梦幻体验。

纵然这是一部荷尔蒙爆棚的男人戏,但宋佳魅惑的演绎却彰显了武林的柔情,整部影片硬不失霸气、柔则万种风情。

惊艳且妙不可言。

躁动而凶猛,近十年最硬的武侠片非它莫属。

最后说回我自己对武侠文化的理解。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这是金庸在《神雕侠侣》中借郭靖之口说过的话。

古往今来,中国特有的武侠文化都被披上了一层崇高的外衣,那就是身为侠客必须为国为民;在家国情怀下,自我是必须舍弃的东西,而无论武侠片如何演变,仍然逃不开这样的逻辑设定。

但是很抱歉,我不喜欢那样的武侠片。

我就是喜欢的就是这种充斥着荷尔蒙同时也沾染着风尘气息的作品。

有躁动有欲望、有人性有回响。

真实且富有情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