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榜》为何要删除原著中聂铎这个人物?

you岂在朝朝暮暮


电视剧有改动的,小说里当初派去帮她的聂铎,她俩日久生情,最后她跟聂铎成亲了。但是电视剧里没有聂铎这个人。直接把帮助她的人改成了卫铮(小说里卫铮是和景睿喜欢的云姑娘在一起,电视剧里也没有这个云姑娘)。

所以这么看来把去救霓凰郡主的聂铎换成卫铮,主要是要让梅长苏的感情线也有看点,毕竟主线是权谋之争。

不得不说胡歌演的梅长苏真的超级好,导演编剧把霓凰这条感情线改的太好了,凉亭的相认的时候不知让多少观众落泪,反正我是落了,整部剧一环扣一环,环环相扣,目前国内的电视剧我还没看到比琅琊榜好的。

最后希望国内能多拍出像琅琊榜这种电视剧


笑播娱乐



一直觉得江左盟宗主梅长苏和云南幕府霓凰郡主的相知、相爱却无法相守,是本剧最大的遗憾!相信也有无数的观众朋友们和我有同感,觉得两人的感情是浑然天成的。

老实说,我是先追了剧2 遍,再去看的原著。自己也曾尝试写过几十万字的小说,对于小说情节的设置、对于感情线的考虑而言,也一直以为贴近生活才是最好的。而《琅琊榜》电视剧的感情线设置当然是更清晰、更合理也更简单明了,这样剔除了聂铎救险进而和霓凰郡主产生感情,取而代之巧妙的嫁接到梅长苏身上,既能增加主角梅长苏身上的睿智与情感真挚的光环,也更能协助处理好“大殿见太奶奶”、“郡主选婿文试”、“凉亭相认”以及“情丝绕救急”、“九安山救驾”等情节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观众的审美标准其实是简单与曲折并举。所说的简单,是希望主角能“生的伟大”,所谓“出场自带光环”,而且是能够“才子佳人”相配,才不遗憾。然后能够“各种困难都开挂而解”,虽然惊险万分却总能化险为夷,就算到最后“结局悲壮”,也能够“心有所托、情有所寄”。

这是作为观众角度(或角色)的自我暗示与情节带入,潜意识中总是希望自己就是主角,要的就是“英雄有红颜,才子必佳人”的美好设定。不得不佩服编剧是牢牢抓住了这一点,舍弃了原著的过分曲折的几条感情线,出手就直接命中要害,实在是高明!

世上没有完美无缺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唯有遗憾,才更能让人回味无穷。试想,如果霓凰郡主最终配了聂铎、聂锋回到夏冬身边、靖王静静的娶了柳澄的女儿、主角梅长苏最终是耗尽心血恶形单影只的凄凉且悄悄而逝,这样的好人没有好报的凄凉结局,你喜欢吗?


黎明前闪光


写作里面有个手法叫反衬。

我不知道编剧的考究是不是这样。

编剧的考量点可能不在儿女情长这条线上,但又想把主角的感情线写的凄凉、无奈和伟大一点。

但是又不想剧中的感情线太错乱,所以只是顺手把儿女私情的线理得清晰了一点。

不过我说过,改编改的比原著精彩。不然,梅长苏不带感情裸奔,总觉得主角身上缺点什么,虽然梅长苏胆识过人但他也是个正常人,是个为了家国,为了心爱的人,可以舍弃掉自己的人。

不知道朝堂辩论完了之后,霓凰追到凉亭,和林殊相认那一幕,泪眼了多少人,为剧中的感情线增色不少。


CharpeanChu


因为在小说中,最后霓凰嫁给了聂铎,我们大家都知道梅长苏中了火寒之毒,是活不了太长时间的,对于霓凰能找到所托之人,我们也都理解,但是总感觉怪怪的,有点让人接受不了,并且《琅琊榜》的主线是复仇,掺杂这些感情线也没多大用处,索性就删除了吧,我感觉电视剧在处理这段剧情时,表现的还是不错的。


带我走79113156


首先

这个人物出现的线索只是和霓凰配个对仅此而已

电视剧拿掉了

就把霓凰的感情线重新拉到梅长苏这边给男儿戏加点爱情

也给梅长苏加点悲剧

这条感情线从目前看来

改得非常好


待绽百合


小说中最后聂铎娶了霓凰郡主,单单这一点就万万不能再出现聂铎这个角色了。

《琅琊版》剧中霓凰和梅长苏的感情线也是很重要的一笔,导演和编剧还是很清楚现在观众的口味的,男女主角之间没点感情羁绊,总有点怪怪的



知足常乐的卤蛋


梅长苏还不够惨吗???????

如果连感情线都不顺利,那也太可怜了吧😩

虐观众??


渐婉渐浓


集中看点呗,要不然又得多个主角分散注意力了


麦芽糖说说


任何文学作品翻拍成电视剧的时候,都会对很多人物进行整合,和再创作

原因很明显,主要有以下两点

1.节省成本,一个演员有一个演员的薪资,服装,道具,时间,....就算是找个群演,也要消耗很多东西的,别的不说,时间就耗不起,剧组每天固定支出那么多。

2.观众接受的需要,把几个小说人物整合成一个人物,这个人物会更加的有趣和立体,人物减少了,观众也容易记住,毕竟电视剧是一种娱乐形式,搞得和背书一样,观众可能会接受不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