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唐后主李煜的书法为何那么强大?

书法影响力


后主李煜的书法无论从哪种角度看,大概都不够用“强大”来形容吧?

提到李煜,人们脑海中自然会浮现出另一个与之才学比肩、命运极似人物~徽宗赵佶。这对“难兄难帝”因果循环:从南唐内府全盘接收的字画,又从赵佶手里终结……!

李煜书法,不仅世间流传绝少,更因前人稍显夸张地形容为“金错刀”与“撮襟书”而让今人觉得更具神秘感。赵幹《江行初雪图》标题一行历来公认为是他的真迹。

韩幹的《照夜白》“韩幹画照夜白”题签是否李煜真迹,则有争议。

宣和书谱称他:传二王执笔法,擅行书……喜用颤笔樛曲之状,遒劲如寒松霜竹……。但从以上资料看,似乎出入甚远。

另一《入国知教帖》具篆籀笔法,行笔圆实,有二王韵致,却全无“颤樛”之类的“老干部笔法”之状。

惟“江行初雪画院学生赵乾……”寥寥数字尽显李后主风流,与赵佶的“瘦金(筋)”书异曲同工,渊源甚深……。

轻尝浅酙之余,令我憾叹的,不是他们炫世的书画词章,而是相同才华与命运极度的反差,惊叹于暝暝之中的因缘定数……!

[临池管窥]谢谢阅览!


临池管窥


我常常不明白,书画到底有何种魔力,让人沉迷其中而致事业荒废?


又云:有史可鉴有史可鉴。李煜与赵佶,前后相距不过一百来年,二人竟都因同一原因而丢了江山。

得江山是何等不易,尤其是男人。女人只须征服一人即可得天下,男人可是得征服所有人才可得天下。

扯远了,回到正题。

关于李煜的书法,最有名的当然是“金错刀”和“撮襟书”。后者是说他的大字,暂且不表,这里只讲“金错刀”。

老李留下的书法作品只有一件《礼记经解》,又称《入国知教帖》,帖后有米友仁跋语。

陶谷《清异录》中说,后主善书,作颤笔樛曲之状,遒劲如寒松霜竹,谓之“金错刀”。

“金错刀”本是汉代王莽篡位后,发行的一种货币,这种钱很独特,长了一个刀形尾巴。而且,它还很超前,有类似今天信用货币的功能,可转让。

《入国知教帖》,字体刚劲,字字中锋,转折处线条弹性十足,丝毫没有偏锋折笔的弊端。每一个笔画,像劈开的竹片或木片,和金错刀的形式很相似。



“金错刀”可似未流传下来,后世只有舒同的字与其略有相似。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千年兰亭


回答问题之前,先请大家读一首词: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这首脍炙人口、最具才情的《虞美人》,它的作者就是被称为“千古词帝”的南唐后主李煜。大家都知道他的词在中国词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可谁又知道,他还是一个大书法家呢?

李煜精书法,尤擅长行书,他独创的用虬曲而颤动的笔法写字,被称为“金错刀”,在书法史上有着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书法传二王执笔法,称为“拔镫法”。他作大字不用笔,卷帛而书,被称为“撮襟书”。

他的书法墨迹流传很少,除了南唐画家赵干《江行初雪图》上的一行标题被认为是他的真迹外,目前所知道的唯一传世的书法作品是行草《入国知教帖》。同时,据传他曾出示南唐秘府所藏的书法作品,命徐铉刻成《升元帖》,供人欣赏和临习,这是目前所知的最早的法帖,今已不存。

《入国知教帖》在书法上,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它的结体独到,匠心独运,起笔欹侧不定,左伸右展,千姿百态,似不规矩,却井然有序。它字字独立,没有连带映衬,却能通过单字结体的变化,形成多姿而贯通气韵; 以摇曳的笔法产生上下、左右之呼应;以大胆夸张的写法,打破平衡,使章法生动有趣。

它的笔墨沉实老辣。多是中锋行笔,笔力遒劲,笔沉墨实,入纸深厚,骨劲内敛,功夫独到。用笔使转,疏朗俊挺,迟涩入笔,间有顿挫,顿后再行,一画三折,形成独特笔痕,苍劲有力。

不得不说,李煜是一个真正的书法大家。他独创的“金错刀”书体在中国书法上也是绝无仅有,独领风骚的,令多少文人墨客倾慕不已,这也是亡了国的李煜给后人留下无尽的文化瑰宝。

附:

李煜传世书法作品《入国知教帖》原文:

原文: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絜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故诗之失愚.书之失诬.乐之失奢.易之失贼.礼之失烦.春秋之失乱.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也.疏通知远而不诬.则深于书者也.广博易良而不奢.则深于乐者也.絜静精微而不贼.则深于易者也.恭俭庄敬而不烦.则深于礼者也.属辞比事而不乱.则深于春秋者也。

《江行初雪图》标题

《入国知教帖》原帖








师宋堂


不同于唐代书法的法度森严,五代与两宋更注重书法的意趣,其中五代人杨凝式的作品是唐代“尚法”至宋代“尚意”书风的重要转折。而南唐后主李煜的书法之所以那么强大,是因为其书法取法于杨凝式,正所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稍微简单介绍一下杨凝式(873—954)字景度,号虚白,唐昭宗时进士,又历仕后梁、唐、晋、汉、周五代,官至太子太保,世称“杨少师”,其行楷书有晋人萧散之致。其书法代表作《韭花帖》帖中字距、行距特别宽,字体介于行、楷之间,打破了唐人的重法、重式、有疏松、清朗之感。其草书《神仙起居法》该帖肆意纵横、变化多端,并在草书中夹入行书,后人称“雨夹雪”,



开篇之所以那么细致介绍杨凝式的书法特征,是为了映衬南唐后主李煜的书法造诣,李煜(937—978)深得杨凝式的笔法精髓,擅于写行书,喜欢以虬曲的颤笔行文,世称“错金刀”,有以卷帛为笔而作大字,挥洒如意,世称“撮襟书”,有人称李煜做皇帝是笑话,书法却成了神话,




之所以说李煜的书法那么强大,最主要原因是他擅长绘画,自古就讲究“书画同源”,李煜以作画的技法笔势作书,身心愉悦轻松自然,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又由于在诗文上有一定造诣,特别是词的成就最大,一件优质的书法作品除了笔法、笔势、笔意之外,书法的内容也非常重要,李煜的《虞美人》从内容到章法上堪称“千古绝笔”。


诗夜城主


李煜(937年―978年),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初名从嘉,从心顺意、万世清嘉。字重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祖籍彭城(今江苏徐州铜山区),南唐最后一位国君。

李煜“为人仁孝,善属文,工书画,而丰额骈齿,一目重瞳子(一个眼睛里长有两个瞳孔)。”,是南唐元宗(南唐中主)李璟的第六子。由于李璟的第二子到第五子均早死,故李煜长兄李弘冀为皇太子时,其为事实上的第二子。李弘冀为人“为人猜忌严刻”,时为安定公的李煜害怕李弘冀猜忌他,不敢参与政事,每天只是读书为乐。

他给自己整了一堆佛系称号,就是想昭告天下尤其是他的太子哥李弘冀:“我对皇位不感兴趣,我就想静静地做个诗,画个画儿。至于皇位,呵呵,爱谁谁。”

除了写诗,李煜更加卖力的作画,画艺精进神速。宋代郭若虚曾高度点评他的画作:“江南后主李煜,才识清赡,书画兼精。尝观所画林石,飞鸟,远过常流,高出意外。” 毫不夸张地说,李煜是个成功的跨界王。

世事总是出人意料,太子李弘冀后来得病死了,皇位还是落到了李煜的手中。他从来就无心争夺权力,却被命运推到了政治的漩涡里。公元961年,李煜在金陵登基,此时天下形势早已大变。南唐的江山其实就已经是个烂摊子了,李煜的父亲李璟留给他的是憔悴的南唐,是不堪看的山河!懵懂地接过南唐憔悴的山河,懦弱的他只能想到逃避。于是他躲了起来,躲在只属于他的词界,拥着虚幻的快乐,任外面刀光剑影,烽火狼烟。

我们都知道李煜是一个诗人,画家,词人,但是唯独不是一个好皇帝。但是今天我们不吐槽他这个皇帝当得有多么不称职,而是来谈一谈世人少知的书法。五代十国是个军阀割据,战祸频繁的大分裂时期。书坛人物凋零,被人记住的书法家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杨凝式,一个是南唐后主李煜。

李煜的书法,传二王执笔法,称为“拔镫法”, 类似于古人用竹签挑灯芯。李煜曾考证过拨镫法的渊源,并总结为“擫押、钩、揭、抵、拒、导、送”八种技艺。

除此之外李煜擅长行书,多以颤笔行文,线条遒劲,有如寒松霜竹,世称“金错刀”,是一种“战掣"的笔势。又喜写大字,以卷帛为笔,挥洒如意,世称“撮襟书”。其实这个没啥了不起,我小时够都用纸蛋蛋蘸墨写过春联。

李煜的传世墨迹很少,只有相传是他所书的《入国知教贴》和南唐画家赵干《江行初雪图》(今藏台北故宫博物院)上的一行标题。李煜最大的贡献进一步开创了书法批评和汇刻《升元贴》。

《升元贴》是把秘府珍藏的法贴让书法家徐鍇摹刻上石,汇集在一起。主要是为了书法传承。虽然由于种种原因贴早失传,但是开了宋代《淳化阁帖》的先和,被人们尊为“法贴之祖”。

释文: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絜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故诗之失愚.书之失诬.乐之失奢.易之失贼.礼之失烦.春秋之失乱.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也……

975年,宋攻破金陵,南唐灭亡。978年,七夕那日,沦为阶下囚的李煜,被宋太宗赐毒,郁郁而死,终年41岁。 他从烟花烂漫的江南走过,匆匆如过客。《虞美人》是他的绝笔,悲怆地给他的人生画上休止符。 这是他的“不幸”,亦是他的“幸”,是“国家不幸,诗家幸”。

无数评价残留在李煜的身后,褒也罢,贬也罢,斯人已去,后人空叹。历史往往喜欢安排无数的错位,这些错位筑就个人悲剧的同时也铸就了历史残酷的美丽。在小编看来,李煜无论是作为一个诗人还是书法家无疑都是成功的,但是历史需要的是一个成功的帝王,这就决定了他的悲哀。我们也只能替他叹一句:本是风流人,奈何生在帝王家。


必读历史


李煜的名气跟书法几乎没什么关系,远远谈不上强大二字。皇帝是一份外表光鲜实际上却充满孤独和危险的职业,那些在某一艺术领域有着出类拔萃成就的皇帝在自己的本质工作方面往往都很失败,沉迷兼职而忽视本质工作,这些“不务正业”的皇帝们最终都为他们“执着的艺术追求”付出了代价。

在他的同行之中,书画双绝的宋徽宗断送了北宋的大好河山,木工技艺精湛的明朝天启皇帝宠幸魏忠贤导致朝政一片乌烟瘴气,一生到处涂鸦并且做了四万多首诗却挤不进小学课本的奇男子乾隆在醉生梦死的玩乐中耗尽了康熙雍正两朝积累下的财富,留给儿子嘉庆一个烂摊子……

李煜传世书法很少,在正统的介绍书法的书中很少能看到关于他的书法作品的只言片语,这与他的诗词方面的成就差的太远。可以这么说,如果李煜没有写下那些脍炙人口的诗词,在中国的文学和艺术史上你肯定看不到他的身影。李煜投错了胎,生在帝王之家是他的不幸,却是中国文学的幸运。虽然不能说他因为作词而误国,但是他柔弱的文人性格却不是一国之君应该有的气质。诗词成就了他,同时也毁灭了他。他成为宋朝的阶下囚之后,一次在指挥乐队演奏他刚写成的传世名作《虞美人》之后,引起了宋太宗的猜忌和不满,用“牵机药”毒死了他,一代词帝魂断他乡,留给后世无限的唏嘘和哀叹……


伯爵先生的城堡


李煜一直是我最崇拜的一个词人,他的词是用生命写出的,发自肺腑感人至深,当然他不仅仅是一个词人,书画音乐都很精通,正是由于养尊处优的条件可以让他在艺术的海洋自由驰骋,当然最重要的是他的天赋异禀,卓越的天赋和优越的生活使他有精力在书法上取得突出的成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如果他不是一个国君他就可以有更多的书画作品传世,天意弄人,一个人在不合适的位置只能留下人生的悲哀!艺术也因此遭受损失


与书为伴


喜欢他的诗词,诗词是一绝,上幅字吧,我还是喜欢这样的字,金粉写的字,更漂亮











华子广志


首先不是书法成就了他!是词成就了他!纵观中华几千年的文明史,词的成就可以说是集大成者,是婉约派的泰斗,是他的独特的身世经历造就了他,也是异于常人的禀赋造就了他!


兰秋1969


有三个原因。

第一,确实写的好。

第二,名人字效应。

第三,诗词作得好,带着书法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