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六君子在菜市口斬首時周圍老百姓拍手叫好,這是什麼原因呢?

歷史一書生


不僅有拍手叫好的,估計扔爛菜葉子的也不少……因為當時圍觀的大多數人,真的覺得這幾個人該殺。

一個百日維新,103天的時間,一共發出去改革諭旨286件,平均每天近3件。而且,這些都是社會方方面面的大變革舉措,大多沒有經過討論和論證,直接發下去執行。

想象一下你是一個基層官員,平時就是處理一些雞毛蒜皮的鄰里糾紛,忽然之間天天有改革命令,別說執行了,看都看蒙圈了……

其實對於社會各階層來說,清末雖然腐敗,但是人們都鑽進了一個利益體系,各自取利,鐵板一塊。一旦變革,舊的利益關係崩塌,大家都不願意看到。


舉個例子,廢科舉。

忽然之間廢科舉,絕大多數人是接受不了的。科舉對於中國普通人的意義,絕對不是八股文這麼簡單。

首先,科舉承載了底層老百姓唯一的“翻身夢”。

在封建時代,士農工商、三教九流,人身上的階級標籤是很明顯的。底層人民想要翻身,除了立戰功,只能考科舉。

科舉並非一般人想的,只有考狀元才能翻身。就算是你拿了個最基礎的秀才稱號,也可以獲得一定的錢糧“補貼”,可以繼續讀書。而且,見了縣官可以不跪,一般案子不受刑……這就等於高人一等了。

(范進中舉生動的表現了科舉的力量)

如果能考個舉人,那就更了不得了。不納稅不徭役,和官員平等交往,甚至會被推薦為基層小官。

附近的農民和小生意人,甚至會拖家帶口的前來,獻上自己的積蓄,當傭人當幫工。因為攀附上舉人,一般的衙門官吏就不會再來盤剝他們了。

這還僅僅是秀才舉人,要是進京趕考弄個名次,一輩子的命運就改變了。

所以,普通人都盼著通過科舉過上好日子呢!這忽然間廢了科舉,讀書人怎麼辦?窮人怎麼辦?地方上的豪紳士族,也會著重培養自己的後代,通過科舉繼續延續自己家族的影響力,沒了科舉他們也瘋……

當然,不是說不能廢科舉,只是說這事兒來的有點猛,大多數人一時間無法接受。


再比如說刑場上圍觀群眾的主力,都是京城的販夫走卒,普通民眾。

他們已經很穩定的依附於依附於八旗子弟、權貴階層。戊戌變法中的消減軍餉、裁減綠營、撤銷通政司等六個衙門……這些舉措自然是改革社會弊端,但是直接觸動了既得利益者的權益。

舉個例子,比如你是京城一家絲綢鋪的夥計,本來每月都要往某些八旗子弟家送貨,能賺不少錢。忽然有一天,人家不訂貨了,自然直接影響到你的收入。對於那時候只想過安穩日子的小老百姓,這可是個沉重打擊。

(清末老照片)

再比如變法要破除迷信,把許多城鄉的祠堂和廟宇,都改成新式學堂。咱們現在不迷信覺得是好事情,但是想想那個時代,有幾個不迷信的?把祠堂廟宇都廢了,一時間是接受不了的。

其實變法的內容都是好的,都是先進的,只是太過於著急,當時的普通百姓根本理解不了。

那個時代沒有手機和網絡,普通百信得到的信息很少,朝廷都認定變法的那些是“壞人”,老百姓能知道什麼?拍手叫好,扔菜葉子很正常。

變法不容易,維新派太著急。


七追風


魯迅曾這樣評價過這件事:“先覺的人,歷來都被陰險的小人,昏庸的群眾排擠、壓迫、放逐、殺戮,中國人格外兇”。

這句話我認為說的非常貼切,戊戌六君子慷慨就義,其實在我們很多人的印象當中,每每談及此事,無不為之惋惜,他們為了推進中國的新思想潮流,可謂是上刀山下火海,拋頭顱灑熱血,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這種做法在我們心中,顯然是英雄人物。

然而當時在被押送菜市口斬首時,為何前來觀看的百姓卻拍手叫好?

這種場面和我們所認知的不一樣,我們印象中最深的應該是譚嗣同所留下的千古名句“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這是何等的英雄氣概,這樣的人物怎麼還會遭到百姓的唾罵?百姓不應該集體聯合簽名,保他們不死嗎?拍手叫好、扔菜葉的行為實在讓人費解。

這還得從當時的實際情況分析

戊戌六君子,他們的初衷的確是希望中國富強,希望通過變法扭轉大清朝的命運,慈禧雖然是變法的終結者,但是從內心深處,她應該也是希望變法能夠使得大清朝強大,但是這“百年舊制”又豈能是一夕之間就可以改變的。

這一切應該歸功於康有為,是他將變法推向深淵,廢除科舉制度本就欠缺考慮,之後又開始鼓吹中英美日合邦,這無疑和最初慈禧太后得知的情況是不一樣的,這樣做已經嚴重影響了封建統治者的基礎利益。

也就是慈禧太后的根本利益受到衝擊,這才使得變法被慈禧終結,然而在戊戌六君子英勇就義時,康有為卻逃之夭夭,103天的變法一舉使得康有為走上了人生巔峰,在國外娶妻生子,周遊各國。

從結局上來看,確實足夠悲劇,但是百姓心中卻認為這是一場權力爭鬥,和自己無關,他們這樣認為也同樣受到當時的影響。

其實自古以來,各朝各代對輿論的把控都是極其嚴格的,百姓根本沒有獨立思考的空間和意識,百姓只知道自己要忠君愛國,順應天子的思想就是對的,否則就會被以謀反的罪名處死。

當時戊戌變法時間並不長,百姓都還不知道所謂的變法是變哪些?從結局來看,他們只知道這是上層階級權力爭鬥後才出現的“菜市口六君子被斬”,再者這所謂的變法和百姓也太過遙遠,似乎並沒有很大的關係,就算成功又能怎樣?

當時的情況和現如今不一樣,稍有動態就天下皆知,在那時候,幾乎都是朝廷說什麼就是什麼,朝廷說這六個人是反賊,他們就是反賊,這種順應統治者思想的觀念已經存在了數千年,除非百姓落魄不堪,顛沛流離發動起義,不然他們一直都是統治者的隨從。

他們無法分別是非善惡,以至於當時菜市口六君子被斬,刑場附近還有人大聲道“我等深惡六賊,恨不能食氣肉,飲其血,以表忠君愛國之赤城。”

這也就是和魯迅先生說的那樣,從古至今,一直都不缺少這樣的人,好人往往都容易被一些陰險小人所排擠,你原本以為帶著他們走向富強,卻不知道他們在你背後誣陷你。


羽評郡主


戊戌變法,最終還是以慘敗結束!這不是偶然,而是歷史的必然?只是可惜了戊戌六君子,壯志未酬身先死,成為了清政府腐敗無能的替罪羊!

為何當年的菜市口刑場,面對著押赴刑場即將斬首的戊戌六君子,不但沒有喚起老百姓絲毫的同情,反而受到周圍老百姓的深惡痛絕,拍手稱快!

這到底是為什麼,是老百姓的麻木不仁,還是老百姓冥頑不化與愚昧無知?戊戌變法,又稱百日維新,短暫的一百零三天時間,就已經弄得全國上下,人心惶惶!儘管推行的新政和制度適應時代的潮流,對國家的建設和社會的發展有利,可終究還是遭到保守派的極力反對,也終究沒有等到老百姓覺醒過來!

中國人歷來講究自己的傳統文化,固步自封和守舊觀念長期以來籠罩著民族的靈魂!中國人視外來物種如洪水猛獸,唯恐城門失火,殃及池魚?

戊戌六君子,以慷慨赴義來喚起國人的覺醒,以鮮血和生命來拯救國家的命運?可這一切來的實在太突然,也太快了。一時半會,老百姓又怎麼能夠理解和接受?

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讓我們永遠的記住烈士們的慷慨悲歌吧,這才是真正的民族魂!




沱江人社會領域創作者


1898年的戊戌變法,又被稱為百日維新、維新變法、維新運動,6月11日開始,9月21日結束,歷時103天。慈禧太后聯合眾多封建保守派的大臣,不費吹灰之力就政變成功,囚禁光緒,追捕通緝維新黨人。同年9月28日,譚嗣同、康廣仁、林旭、楊深秀、楊銳、劉光第六人於北京菜市口慘遭斬首,許多圍觀百姓卻在一旁拍手叫好。

其實當時的真實情況是:拍手叫好的、丟臭雞蛋扔菜葉的、悲傷難過的、同情處境的等等。不過大多數的圍觀群眾都是認為這幾個人該死,這幾個人該殺,認為處置這幾位還不夠,還得抓人出來砍頭,廢除這一百多天的新政措施。這是為什麼?

史書上籠統概括著戊戌變法的方面和影響,想達到的目的及想取得的成果,支持且執行改革主要人群是一些接受了西方新式思想的年輕人,包括想攬權富國強國的光緒帝。戊戌變法先是改制政府,裁撤無用衙門及官員,中樞要職由維新黨員擔任(把從中央至地方大大小小的官員全給得罪);開辦新式學堂,傳播西方先進民主科學思想,抵制廢除封建廟宇及文化(衝擊擁有封建思想的人群);鼓勵工業,抑制手工業(得罪傳統工商階層);廢科舉除八股(得罪文人士子,普通百姓也給得罪了)。

中國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人都被他們得罪的死死的,切身利益受到直接或間接的威脅,擊碎他們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重塑。就拿廢科舉除八股來說,《馬關條約》簽訂後雖有著在北京應試的1300多名舉人聯名上書,要求拒和、遷都、練兵、變法的主張,但這些人大部分都沒有廢除科舉和八股文的打算。

科舉是他們上升階層的最佳且唯一途徑,讀書科舉是全中國農民豪紳、地主商賈各個階層成為統治階層的渠道,寒窗苦讀數十載,不就是想中舉光宗耀祖嗎?現在要廢科舉廢八股,興新式教育新式文化,以前學的四書五經不全美用了?

科舉是中國數量最多的基層百姓,唯一見得到摸得著的“翻身夢”,沒有科舉,他們許多人這輩子都是販夫走卒、地裡耕田的窮苦人。現在科舉沒了,這夢也沒了,爺爺是農民,爸爸是農民,不出意外你也是個農民,還是那種為地主耕田的佃戶。

103天變法一共發出去改革諭旨286件,大清各方各面各行各業的大變革,沒經過縝密的推演思考,就直接下發執行,所有中國人都被他們給得罪了。地方官員及基層官吏很大的可能是看著不做,靜待事情的發展。

變革的初衷和想法是先進的是好的,但太過急躁,下面的百姓不能理解,況且上面大官已經給其定罪,就認為他們是邪惡的。一旁拍手叫好是正常不過的,正因為如此,才體現譚嗣同等人的英雄偉大。以“慷慨赴義”喚醒沉睡的中國人,為後來的革命奠定前奏,這才是真正的民族的脊樑。

當年的不理解,化為今天的由衷欽佩和幸福生活,他們值得被歷史銘記,值得被人民銘記,永垂不朽。


今人說古


毛主席說過: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數人手裡

一個朝代的更替,總是伴隨著血雨腥風。當局者迷,低下層愚,變革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舊的歷史主張和革新,必然會被新的歷史主張所替代,歷史發展的車輪必呼嘯而過從不等待,落後了就捱打,在捱打中前進付出的代價是殘酷的。大清的滅亡是最好的例證,它殺的不僅是戊戌六君子,也在殺自己。“有心殺賊,無力迴天”的吶喊不只是譚嗣同的聲音,也是改革者的聲音,更是歷史的聲音。一個看不清歷史的統治者,不但葬送了自己,也葬送了後世子孫。

歷史的進退,有它的樸素標準。

歷史永遠在前進,它的規律也不是無章可循。比如,人類首先追求的是人身自由和信仰價值,以及為了自由而需要得到的物質和精神上的享受。依人類的特點,就要產生竟爭,有了竟爭就產生了茅盾,然後為各自的利益以各種理由發動戰爭,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週而復始,循環上演。只有在精神信仰上有足夠的自由發展空間,在物質上相對的有足夠的保障,歷史才能平穩發展。領跑者永遠是歷史發展的風向標,奮起直追,絲毫不可懈怠;落後者總是捱打,血流成河。

歷史不承認愚昧,從不可憐懶惰,更不同情弱者,決不放過任向的守舊和欺壓。

戊戌六君子看到了改革的希望,是中國歷史發展的風標,結果被砍倒了,致使大清提前滅亡,那些叫好的成了階下囚,圍觀叫好的百姓無疑很自然的成了亡國奴。


320667780009


清朝末年,以康聖人為首,聚合梁啟超、譚嗣同、楊銳等人,發起了個“戊戌變法”運動,企圖把我們貧窮落後的清帝國,改變成為世界強國。然而不過百日,這一今人熟知的了不起的維新運動,便慘遭到了失敗,其中的六群子,也在菜市口,竟致梟首。今人回眸這段歷史,無不悚然震驚,深為嗟嘆。留下的議論,也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更有讓人詫意的,戊戌變法領袖之一的譚嗣同,本有活命機會,然而他為了革命,情願搭上一條命,愣是去捨身就義。他的老父譚繼洵,是個朝庭命官,官場熟悉,走走後門,搞搞關節,救兒子一命,不算什麼難事。就是譚本人,也結交有一些能夠飛簷走壁的江湖奇士,其中大刀王五,就親口向其承諾,要想活命,可包在“二崑崙”身上。卻不料這位譚義士,志向遠大,心比天高,妄想以此至聖至神,視死如歸,竟豪言:“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日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有之,請自嗣同始!”這分膽識,這份豪氣,足以“我自橫刀向天笑”了,果然不凡!

然而歷史的演繹,卻全不如他這樣的牛人,所一廂情願的意淫!他哪想到,就在押赴刑場,行刑之際,一路過去,面對的,不是眾多百姓,一個個充滿欽佩同情的眼神,不是作為正常的平民,應該有的對英雄豪傑的景仰,和對反封建志士的欽佩,卻反倒遭到了,無數個天朝牛皮子民,齊聲的唾罵,以及數不清,劈頭蓋臉而來的唾沫、石子、果瓜、爛菜葉的亂擲亂丟!待到大刀過處,六君子人頭,一個個落地,得到的,不是正直善良人們的潸然淚下,反倒是天朝那些,“高覺悟”牛皮的封建子民,鬨然的喝彩叫好!滿腔的熱血,換來的,只是封建臣民,殘忍瘋狂的作弄,沒心沒肺的惡作劇,和打了雞血似的,對“亂臣賊子”莫名其妙的怒火!

歷史的詭譎,驚心動魄,不忍率睹,駭人聽聞,不堪回味!

歷史這麼糊弄國人,天朝百姓,這麼作弄義士,然而,其中的原因,又何在呢?是這個所謂的維新運動,太過激進?是這些改革志士,舉措太差?是運動的本身,必然要動那些封建官吏的奶酪,而遭至了激烈反對?兼而有之吧。

但根本的原因,恐絕不僅於此!

咱大天朝,封建歷史,延綿了數千年,影響深遠,作用巨大。其封建意識,作為正統的、官宣的、一以貫之傳承的精神,早浸淫透了天朝幾乎所有黎民百姓的腦海。“忠君報國”,“三綱五常”,“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成金科玉律,在大天朝,勢不可擋。見識過《宮女談往錄》麼?小宮女對晚清宮庭往事,如數家珍,娓娓道來。聽其言,觀其書,在她心目中,那個慈禧老佛爺,何嘗不是個通情達理,通曉事物,領導天下,英明非凡的偉大人物呢?

………………

就這點上理論,那些所謂的“愛國者”,對亂臣賊子,那一腔莫名的憤恨之情,是不假思索,即可瞭然了!那打了雞血一樣的“義憤填膺”,也是不言而喻了!就此,所有的荒涎離奇、令人髮指的奇事軼聞,也見怪不值得怪了!

實在,潛移默化的浸淫,那個奴才情結,已變作基因,淌在了封建子民的血液裡了啊。

最後落得,深知兒子秉性的譚繼洵,只能仰天哀嚎了:“謠風遍萬國九洲,無非是罵;昭雪於千秋百世,不得而知!”


愚人說道


初衷是好的,但如果我是百姓,我不會支持,我會去仍菜葉,如果我是統治者,我不會殺掉他們,我會藉此機會改革。

1.百日維新太著急了。

維新派的主張是要君主立憲,虛位皇權,但是在當年甲午戰敗的環境下做得到嗎?民族資本主義尚未發展,全國到一百年後的1989年任然是小農為主的社會,試問誰會支持。只要國家的主要結構沒有改變,再好的政治主張都是空中樓閣,所以從本源上看,註定失敗。

2.百日維新戰術不對。所有改革分成兩種,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維新派採用的是自上而下的方式,但是一來選擇了結盟沒有實權的傀儡光緒皇帝,二來沒有掌握軍隊,輿論,朝堂各個封疆大吏的支持,反而採用了一種理想化的方式推進,註定失敗。

3.百日維新推進過程中,投機多,理想少,搖旗多,扛旗少,擾亂社會發展多,促進社會進步少。雖然提出來了主張,實則是生搬硬套,沒有落地的可能性。反而造成社會動亂,在那個甲午戰敗風雨飄搖的時代,必須鐵腕強壓才可以。

綜上所述,社會運動從來不是理想化的,要提出具體主張才行,比如槍桿子裡出政權,農村包圍城市。


戈嘉瑜


大多情況下群眾並不是真正的英雄他們一般沒有長遠的眼光(其實也無法獲得長遠的眼光)而因為生活所迫只再胡眼前利益,所以就把這些君子們當做亂臣賊子看待。


手機用戶62523946971


士大夫的使命和無力,激情救國的壯懷和遺恨!


蜀域資陽


很正常,魯迅早說了,中國人都是麻木的看客,佛山小悅悅事件就是最好的證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