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六君子在菜市口斩首时周围老百姓拍手叫好,这是什么原因呢?

历史一书生


不仅有拍手叫好的,估计扔烂菜叶子的也不少……因为当时围观的大多数人,真的觉得这几个人该杀。

一个百日维新,103天的时间,一共发出去改革谕旨286件,平均每天近3件。而且,这些都是社会方方面面的大变革举措,大多没有经过讨论和论证,直接发下去执行。

想象一下你是一个基层官员,平时就是处理一些鸡毛蒜皮的邻里纠纷,忽然之间天天有改革命令,别说执行了,看都看蒙圈了……

其实对于社会各阶层来说,清末虽然腐败,但是人们都钻进了一个利益体系,各自取利,铁板一块。一旦变革,旧的利益关系崩塌,大家都不愿意看到。


举个例子,废科举。

忽然之间废科举,绝大多数人是接受不了的。科举对于中国普通人的意义,绝对不是八股文这么简单。

首先,科举承载了底层老百姓唯一的“翻身梦”。

在封建时代,士农工商、三教九流,人身上的阶级标签是很明显的。底层人民想要翻身,除了立战功,只能考科举。

科举并非一般人想的,只有考状元才能翻身。就算是你拿了个最基础的秀才称号,也可以获得一定的钱粮“补贴”,可以继续读书。而且,见了县官可以不跪,一般案子不受刑……这就等于高人一等了。

(范进中举生动的表现了科举的力量)

如果能考个举人,那就更了不得了。不纳税不徭役,和官员平等交往,甚至会被推荐为基层小官。

附近的农民和小生意人,甚至会拖家带口的前来,献上自己的积蓄,当佣人当帮工。因为攀附上举人,一般的衙门官吏就不会再来盘剥他们了。

这还仅仅是秀才举人,要是进京赶考弄个名次,一辈子的命运就改变了。

所以,普通人都盼着通过科举过上好日子呢!这忽然间废了科举,读书人怎么办?穷人怎么办?地方上的豪绅士族,也会着重培养自己的后代,通过科举继续延续自己家族的影响力,没了科举他们也疯……

当然,不是说不能废科举,只是说这事儿来的有点猛,大多数人一时间无法接受。


再比如说刑场上围观群众的主力,都是京城的贩夫走卒,普通民众。

他们已经很稳定的依附于依附于八旗子弟、权贵阶层。戊戌变法中的消减军饷、裁减绿营、撤销通政司等六个衙门……这些举措自然是改革社会弊端,但是直接触动了既得利益者的权益。

举个例子,比如你是京城一家丝绸铺的伙计,本来每月都要往某些八旗子弟家送货,能赚不少钱。忽然有一天,人家不订货了,自然直接影响到你的收入。对于那时候只想过安稳日子的小老百姓,这可是个沉重打击。

(清末老照片)

再比如变法要破除迷信,把许多城乡的祠堂和庙宇,都改成新式学堂。咱们现在不迷信觉得是好事情,但是想想那个时代,有几个不迷信的?把祠堂庙宇都废了,一时间是接受不了的。

其实变法的内容都是好的,都是先进的,只是太过于着急,当时的普通百姓根本理解不了。

那个时代没有手机和网络,普通百信得到的信息很少,朝廷都认定变法的那些是“坏人”,老百姓能知道什么?拍手叫好,扔菜叶子很正常。

变法不容易,维新派太着急。


七追风


鲁迅曾这样评价过这件事:“先觉的人,历来都被阴险的小人,昏庸的群众排挤、压迫、放逐、杀戮,中国人格外凶”。

这句话我认为说的非常贴切,戊戌六君子慷慨就义,其实在我们很多人的印象当中,每每谈及此事,无不为之惋惜,他们为了推进中国的新思想潮流,可谓是上刀山下火海,抛头颅洒热血,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这种做法在我们心中,显然是英雄人物。

然而当时在被押送菜市口斩首时,为何前来观看的百姓却拍手叫好?

这种场面和我们所认知的不一样,我们印象中最深的应该是谭嗣同所留下的千古名句“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这是何等的英雄气概,这样的人物怎么还会遭到百姓的唾骂?百姓不应该集体联合签名,保他们不死吗?拍手叫好、扔菜叶的行为实在让人费解。

这还得从当时的实际情况分析

戊戌六君子,他们的初衷的确是希望中国富强,希望通过变法扭转大清朝的命运,慈禧虽然是变法的终结者,但是从内心深处,她应该也是希望变法能够使得大清朝强大,但是这“百年旧制”又岂能是一夕之间就可以改变的。

这一切应该归功于康有为,是他将变法推向深渊,废除科举制度本就欠缺考虑,之后又开始鼓吹中英美日合邦,这无疑和最初慈禧太后得知的情况是不一样的,这样做已经严重影响了封建统治者的基础利益。

也就是慈禧太后的根本利益受到冲击,这才使得变法被慈禧终结,然而在戊戌六君子英勇就义时,康有为却逃之夭夭,103天的变法一举使得康有为走上了人生巅峰,在国外娶妻生子,周游各国。

从结局上来看,确实足够悲剧,但是百姓心中却认为这是一场权力争斗,和自己无关,他们这样认为也同样受到当时的影响。

其实自古以来,各朝各代对舆论的把控都是极其严格的,百姓根本没有独立思考的空间和意识,百姓只知道自己要忠君爱国,顺应天子的思想就是对的,否则就会被以谋反的罪名处死。

当时戊戌变法时间并不长,百姓都还不知道所谓的变法是变哪些?从结局来看,他们只知道这是上层阶级权力争斗后才出现的“菜市口六君子被斩”,再者这所谓的变法和百姓也太过遥远,似乎并没有很大的关系,就算成功又能怎样?

当时的情况和现如今不一样,稍有动态就天下皆知,在那时候,几乎都是朝廷说什么就是什么,朝廷说这六个人是反贼,他们就是反贼,这种顺应统治者思想的观念已经存在了数千年,除非百姓落魄不堪,颠沛流离发动起义,不然他们一直都是统治者的随从。

他们无法分别是非善恶,以至于当时菜市口六君子被斩,刑场附近还有人大声道“我等深恶六贼,恨不能食气肉,饮其血,以表忠君爱国之赤城。”

这也就是和鲁迅先生说的那样,从古至今,一直都不缺少这样的人,好人往往都容易被一些阴险小人所排挤,你原本以为带着他们走向富强,却不知道他们在你背后诬陷你。


羽评郡主


戊戌变法,最终还是以惨败结束!这不是偶然,而是历史的必然?只是可惜了戊戌六君子,壮志未酬身先死,成为了清政府腐败无能的替罪羊!

为何当年的菜市口刑场,面对着押赴刑场即将斩首的戊戌六君子,不但没有唤起老百姓丝毫的同情,反而受到周围老百姓的深恶痛绝,拍手称快!

这到底是为什么,是老百姓的麻木不仁,还是老百姓冥顽不化与愚昧无知?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短暂的一百零三天时间,就已经弄得全国上下,人心惶惶!尽管推行的新政和制度适应时代的潮流,对国家的建设和社会的发展有利,可终究还是遭到保守派的极力反对,也终究没有等到老百姓觉醒过来!

中国人历来讲究自己的传统文化,固步自封和守旧观念长期以来笼罩着民族的灵魂!中国人视外来物种如洪水猛兽,唯恐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戊戌六君子,以慷慨赴义来唤起国人的觉醒,以鲜血和生命来拯救国家的命运?可这一切来的实在太突然,也太快了。一时半会,老百姓又怎么能够理解和接受?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让我们永远的记住烈士们的慷慨悲歌吧,这才是真正的民族魂!




沱江人社会领域创作者


1898年的戊戌变法,又被称为百日维新、维新变法、维新运动,6月11日开始,9月21日结束,历时103天。慈禧太后联合众多封建保守派的大臣,不费吹灰之力就政变成功,囚禁光绪,追捕通缉维新党人。同年9月28日,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六人于北京菜市口惨遭斩首,许多围观百姓却在一旁拍手叫好。

其实当时的真实情况是:拍手叫好的、丢臭鸡蛋扔菜叶的、悲伤难过的、同情处境的等等。不过大多数的围观群众都是认为这几个人该死,这几个人该杀,认为处置这几位还不够,还得抓人出来砍头,废除这一百多天的新政措施。这是为什么?

史书上笼统概括着戊戌变法的方面和影响,想达到的目的及想取得的成果,支持且执行改革主要人群是一些接受了西方新式思想的年轻人,包括想揽权富国强国的光绪帝。戊戌变法先是改制政府,裁撤无用衙门及官员,中枢要职由维新党员担任(把从中央至地方大大小小的官员全给得罪);开办新式学堂,传播西方先进民主科学思想,抵制废除封建庙宇及文化(冲击拥有封建思想的人群);鼓励工业,抑制手工业(得罪传统工商阶层);废科举除八股(得罪文人士子,普通百姓也给得罪了)。

中国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人都被他们得罪的死死的,切身利益受到直接或间接的威胁,击碎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重塑。就拿废科举除八股来说,《马关条约》签订后虽有着在北京应试的1300多名举人联名上书,要求拒和、迁都、练兵、变法的主张,但这些人大部分都没有废除科举和八股文的打算。

科举是他们上升阶层的最佳且唯一途径,读书科举是全中国农民豪绅、地主商贾各个阶层成为统治阶层的渠道,寒窗苦读数十载,不就是想中举光宗耀祖吗?现在要废科举废八股,兴新式教育新式文化,以前学的四书五经不全美用了?

科举是中国数量最多的基层百姓,唯一见得到摸得着的“翻身梦”,没有科举,他们许多人这辈子都是贩夫走卒、地里耕田的穷苦人。现在科举没了,这梦也没了,爷爷是农民,爸爸是农民,不出意外你也是个农民,还是那种为地主耕田的佃户。

103天变法一共发出去改革谕旨286件,大清各方各面各行各业的大变革,没经过缜密的推演思考,就直接下发执行,所有中国人都被他们给得罪了。地方官员及基层官吏很大的可能是看着不做,静待事情的发展。

变革的初衷和想法是先进的是好的,但太过急躁,下面的百姓不能理解,况且上面大官已经给其定罪,就认为他们是邪恶的。一旁拍手叫好是正常不过的,正因为如此,才体现谭嗣同等人的英雄伟大。以“慷慨赴义”唤醒沉睡的中国人,为后来的革命奠定前奏,这才是真正的民族的脊梁。

当年的不理解,化为今天的由衷钦佩和幸福生活,他们值得被历史铭记,值得被人民铭记,永垂不朽。


今人说古


毛主席说过: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

一个朝代的更替,总是伴随着血雨腥风。当局者迷,低下层愚,变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旧的历史主张和革新,必然会被新的历史主张所替代,历史发展的车轮必呼啸而过从不等待,落后了就挨打,在挨打中前进付出的代价是残酷的。大清的灭亡是最好的例证,它杀的不仅是戊戌六君子,也在杀自己。“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呐喊不只是谭嗣同的声音,也是改革者的声音,更是历史的声音。一个看不清历史的统治者,不但葬送了自己,也葬送了后世子孙。

历史的进退,有它的朴素标准。

历史永远在前进,它的规律也不是无章可循。比如,人类首先追求的是人身自由和信仰价值,以及为了自由而需要得到的物质和精神上的享受。依人类的特点,就要产生竟争,有了竟争就产生了茅盾,然后为各自的利益以各种理由发动战争,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周而复始,循环上演。只有在精神信仰上有足够的自由发展空间,在物质上相对的有足够的保障,历史才能平稳发展。领跑者永远是历史发展的风向标,奋起直追,丝毫不可懈怠;落后者总是挨打,血流成河。

历史不承认愚昧,从不可怜懒惰,更不同情弱者,决不放过任向的守旧和欺压。

戊戌六君子看到了改革的希望,是中国历史发展的风标,结果被砍倒了,致使大清提前灭亡,那些叫好的成了阶下囚,围观叫好的百姓无疑很自然的成了亡国奴。


320667780009


清朝末年,以康圣人为首,聚合梁启超、谭嗣同、杨锐等人,发起了个“戊戌变法”运动,企图把我们贫穷落后的清帝国,改变成为世界强国。然而不过百日,这一今人熟知的了不起的维新运动,便惨遭到了失败,其中的六群子,也在菜市口,竟致枭首。今人回眸这段历史,无不悚然震惊,深为嗟叹。留下的议论,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更有让人诧意的,戊戌变法领袖之一的谭嗣同,本有活命机会,然而他为了革命,情愿搭上一条命,愣是去舍身就义。他的老父谭继洵,是个朝庭命官,官场熟悉,走走后门,搞搞关节,救儿子一命,不算什么难事。就是谭本人,也结交有一些能够飞檐走壁的江湖奇士,其中大刀王五,就亲口向其承诺,要想活命,可包在“二昆仑”身上。却不料这位谭义士,志向远大,心比天高,妄想以此至圣至神,视死如归,竟豪言:“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有之,请自嗣同始!”这分胆识,这份豪气,足以“我自横刀向天笑”了,果然不凡!

然而历史的演绎,却全不如他这样的牛人,所一厢情愿的意淫!他哪想到,就在押赴刑场,行刑之际,一路过去,面对的,不是众多百姓,一个个充满钦佩同情的眼神,不是作为正常的平民,应该有的对英雄豪杰的景仰,和对反封建志士的钦佩,却反倒遭到了,无数个天朝牛皮子民,齐声的唾骂,以及数不清,劈头盖脸而来的唾沫、石子、果瓜、烂菜叶的乱掷乱丢!待到大刀过处,六君子人头,一个个落地,得到的,不是正直善良人们的潸然泪下,反倒是天朝那些,“高觉悟”牛皮的封建子民,哄然的喝彩叫好!满腔的热血,换来的,只是封建臣民,残忍疯狂的作弄,没心没肺的恶作剧,和打了鸡血似的,对“乱臣贼子”莫名其妙的怒火!

历史的诡谲,惊心动魄,不忍率睹,骇人听闻,不堪回味!

历史这么糊弄国人,天朝百姓,这么作弄义士,然而,其中的原因,又何在呢?是这个所谓的维新运动,太过激进?是这些改革志士,举措太差?是运动的本身,必然要动那些封建官吏的奶酪,而遭至了激烈反对?兼而有之吧。

但根本的原因,恐绝不仅于此!

咱大天朝,封建历史,延绵了数千年,影响深远,作用巨大。其封建意识,作为正统的、官宣的、一以贯之传承的精神,早浸淫透了天朝几乎所有黎民百姓的脑海。“忠君报国”,“三纲五常”,“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成金科玉律,在大天朝,势不可挡。见识过《宫女谈往录》么?小宫女对晚清宫庭往事,如数家珍,娓娓道来。听其言,观其书,在她心目中,那个慈禧老佛爷,何尝不是个通情达理,通晓事物,领导天下,英明非凡的伟大人物呢?

………………

就这点上理论,那些所谓的“爱国者”,对乱臣贼子,那一腔莫名的愤恨之情,是不假思索,即可了然了!那打了鸡血一样的“义愤填膺”,也是不言而喻了!就此,所有的荒涎离奇、令人发指的奇事轶闻,也见怪不值得怪了!

实在,潜移默化的浸淫,那个奴才情结,已变作基因,淌在了封建子民的血液里了啊。

最后落得,深知儿子秉性的谭继洵,只能仰天哀嚎了:“谣风遍万国九洲,无非是骂;昭雪于千秋百世,不得而知!”


愚人说道


初衷是好的,但如果我是百姓,我不会支持,我会去仍菜叶,如果我是统治者,我不会杀掉他们,我会借此机会改革。

1.百日维新太着急了。

维新派的主张是要君主立宪,虚位皇权,但是在当年甲午战败的环境下做得到吗?民族资本主义尚未发展,全国到一百年后的1989年任然是小农为主的社会,试问谁会支持。只要国家的主要结构没有改变,再好的政治主张都是空中楼阁,所以从本源上看,注定失败。

2.百日维新战术不对。所有改革分成两种,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维新派采用的是自上而下的方式,但是一来选择了结盟没有实权的傀儡光绪皇帝,二来没有掌握军队,舆论,朝堂各个封疆大吏的支持,反而采用了一种理想化的方式推进,注定失败。

3.百日维新推进过程中,投机多,理想少,摇旗多,扛旗少,扰乱社会发展多,促进社会进步少。虽然提出来了主张,实则是生搬硬套,没有落地的可能性。反而造成社会动乱,在那个甲午战败风雨飘摇的时代,必须铁腕强压才可以。

综上所述,社会运动从来不是理想化的,要提出具体主张才行,比如枪杆子里出政权,农村包围城市。


戈嘉瑜


大多情况下群众并不是真正的英雄他们一般没有长远的眼光(其实也无法获得长远的眼光)而因为生活所迫只再胡眼前利益,所以就把这些君子们当做乱臣贼子看待。


手机用户62523946971


士大夫的使命和无力,激情救国的壮怀和遗恨!


蜀域资阳


很正常,鲁迅早说了,中国人都是麻木的看客,佛山小悦悦事件就是最好的证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