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谦曾经在某节目中说他跟郭德纲说相声几乎都是现挂没有排练,他们对相声是否不够严谨?对此你怎么看?

颓废枫少数派


题主对于谦的原话转述有误吧,你说的节目应该是《锵锵三人行》,我也看过,原话是百分之六七十是现挂,怎么到你这里就变成了“几乎都是现挂”了?不知道是你记性不好还是故意为之,很多假新闻都是通过你这样的人之口流传出去的,害人不浅啊!

在这个节目里,于谦提到,在郭德纲有新作品时,郭德纲会差遣徒弟在演出之前把于谦请过去,二人会排练一段时间;当然这个时间不会太长,也不会是一人一句那么排练;而是由郭德纲先把作品的大概结构将一下,然后在一些关键点需要于谦怎么配合,特别是一些新包袱怎么翻,这些都是需要排练的;一般半小时足够。


在没有新作品的情况下,郭德纲和于谦之间确实不需要排练,因为合作时间十几年了,对于彼此的习惯非常了解,默契度足够,又都是老作品,只要按照既定的节奏往下走就行了。当然了,在演出中间会有意外,比如观众搭茬打乱了原有的节奏,这时候就需要二人的临场发挥,也就是现挂来解决问题;好在二人都久经沙场,大场面见的多了,所以一般问题都能够迎刃而解。

至于题主借此事说郭德纲和于谦对待相声的态度不够严谨,只能说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对相声的了解还处于肤浅的阶段。相声里有一句行话叫做“把点开活”,也就是根据舞台、观众、时间、地域等实际情况,选择最合适的作品演出,这是相声演员的基本功。在需要严谨的时候,郭德纲和于谦也可以一字不漏的演出,比如春晚舞台以及大部分的电视相声;而在剧场里则没有那么严格的要求,可以按着自己的节奏,怎么开心怎么说,反正观众都爱听。


随时随地都按照剧本表演相声的,那是学员,还没有随机应变的能力,如果节奏被观众打乱了,那就得死台上,难道题主喜欢这样的相声吗?反正我是不喜欢!为什么春晚相声、电视相声一直在走下坡路?就是因为他们太严谨了,不允许自由发挥,一切都是设计好的,所以观众没有参与感,越来越反感。

现在网络上的相声视频资源非常多,想听谁的都可以听到,为什么还有人愿意花钱买票去剧场听相声?就是因为剧场的相声不严谨,临场发挥的成分多,观众也有参与感,能够体会到台上台下博弈的快感,这是现场听相声的乐趣;我宁愿他们不严谨,严谨了我就不想去看了!


相声演义


作为一个资深的相声爱好者,我觉得可以大家聊一下相声是否严谨的问题。

首先,我觉得之所以郭德纲于谦相声,大多是现挂,之所以敢这样大胆的即兴表演,我觉得完全是他们深厚的相声造诣和极强的文化底蕴。我们知道,郭德纲自幼学习相声,并且拥有这丰富的、多年的舞台经验,在相声的主线上面,能够做出简单的勾勒,并且将搞笑的包袱进行穿插,这绝非一朝一夕练就的。岳云鹏现在虽然红的发紫,但是毕竟是徒弟,而只是在小剧场有这10年的表演时间,而老郭已经是奔50的人了!对每一个相声包袱的处理都是非常娴熟的,炉火纯青的。他经常是拿一张纸,将主线写在上面,不断的去琢磨,一定是要给于谦听的,两人经过很多次的磨,才出了一个雏形,在小剧场又要去检验,再去修改,反复多次的练习,才会拿到5千人以上的大剧场演出的。而于谦也是12,3岁就在相声学员班里学艺,做表演,后来因为相声实在太不景气,转行开始演喜剧、做编导、演小品,他宅心仁厚,对生活是无比的热爱,有很强的捕捉生活细节的能力,而且和郭德纲的相声理念不谋而合。配合也有15年以上了,平时生活也离得很近,默契是到了一定程度的。

如果听过赵本山访谈的朋友一定知道,春晚节目,本山大叔往往很多也是现挂的,春晚虽然彩排多次,但是本山往往把最搞笑的都是留在春晚,为什么这样做呢?

依照小可的浅见,我认为,这不仅不是不严谨,而是非常科学的。相声和小品这种喜剧表演,往往需要的不是背好了词那么简单,一问一答,那样会缺少所谓的呼吸感,观众会觉得会有很多的表演痕迹,即使是再好的演员也很难表演出第一次听说时候,惊讶的表情。如果专业级别的相声观众会发现,年轻的相声演员的相声往往会沉闷,不自然,缺乏生机,就像背课本一样,这就是背词的坏处。一切都是设计好的,也就失去了相声原本的真实面目,但是不背词,又要镇得住台下的观众,如果三句话都不能抓住观众的目光,那观众为什么要继续听下去?可见郭德纲的文化水平有多高和相声造诣有多高。

再者,民国时期,相声演员为了要养家糊口,需要每天都去固定的场所卖艺,起早贪黑,可以说是非常辛苦的,如果天天都背词,一个是没有时间精力去准备,一个是背的词也不能应对当天的突发情况。说相声,撂地表演,每天人观众都一样,但是要把包袱安排到不同的点,每天都有新鲜感。

一个人适合不适合说相声也就再于次,不光是要有很强的文化底蕴,也要有很快的反应,能瞬间捕捉到制造搞笑的机会,这是有很强的天赋的,天赋到了一定程度,再加上丰富的相声表演经验,他们心中肯定会形成一些条条框框的规矩。

什么能搞笑,什么不能搞笑,他们心中都是非常严谨的,只是一些琐碎的细枝末节会让我们觉得每次略有不同,但是每次给观众逗笑了,这就充分的印证了这一点。


网游魅力达人


第一长期相处,默契非常。像老郭和老于相互合作不是一年两年了,从2005年于谦加入德云社开始,到现在两人合作快15年了,讲的相声段子,返场小段,没有1000也得有800,可以说老郭这边一开口,于谦那边就知道接下来是哪个包袱,然后就是自己准备怎么接话,怎么引导,这个跟两人的默契有很大的关系,毕竟说同台了那么多年,这边张开嘴,那边就知道想说什么。

第二功底深厚,基本功扎实,郭德纲和于谦除了相声的说学逗唱外,对于传统的小曲小调都很熟悉,算是博百家之长,所以不管台上出现什么样的话茬,都能以不同的形式现挂出来,这就是说为所谓的“肚中有墨水,说啥都不怕”,以前于谦也说过同样的话:你随便说,我都能接,可见其强大的基本功。

第三丰富舞台经验,强大控场能力,郭德纲从艺之路坎坷,舞台上几乎什么尴尬的场面都见过,于谦算是一直从事相声、小品、影视等行业,两人都具备强大的舞台表演经验,作为每年不低于20场演出的优质组合,他们在台上对于观众情绪的调动,台上下互动,舞台表现张力,都是轻车熟路,基本来说什么场面都见过了。

小编熟悉一位优秀的历史教师,从事教育行业40多年,从来上课不备课,不带书,就拿着一个茶杯,讲什么说什么,学生问题答疑,一点问题都没有,想想也对,就那么不超过几十万字的历史教科书,教了40多年,恨不得那个地方有个标点符号都能记得住,而郭德纲和于谦对于相声他们本门的艺术,很多时候除非是新段子,要不一般用不着对词,也不存在做艺不严谨的情况。


用户7006663730


这与严谨不严谨没有关系,而是会不会的问题。

您想啊,花钱听对口儿的报纸,疯啦!您说是不是啊。

郭德纲于谦的相声好听,大家爱听的关键就是没词儿,您说呢。

曾经看过一个采访的视频,郭德纲拿长A4纸,纸上似乎没几行字,竟然还说要把段子改改,这时于谦还不知道,而且距离上场还有半小时。郭德纲说改完跟于谦打个招呼就行了,这就是会说相声的。用郭德纲的话说,相声就是聊天,听郭德纲相声就像跟院子老街坊聊天,互相的侃大山,总有那么一种亲切感,有木有。

主流的倒是严谨,说八百回一个都不差,那是相声吗,重复再重复,所以主流的相声不好听。


退休老头儿2


现挂并不是说完全没有准备。不展开说,就说以下几条:

1.郭有评书的基本功,就是说郭段子架构的能力、大段子背诵的能力、改编创作的能力是十分扎实的。这就决定了能撑起台面的基础。

2.于谦有快板的基本功,相声基本老段子都说过不低于100段。见过于谦跟其他演艺人员搭相声,于直接说:你随便说,我都能接!这就是能力了!这就是现挂的捧角基础!

3.郭德纲和于谦是名角。名角在舞台上演出,观众容忍度那是十分高。说错了也不错👍!加上他俩舞台经验十分丰富,这就有了现挂的群众基础。

4.近年来,其实郭德刚创作的新作品已经很少了,人都忙于运营德云社这个平台,加上参加电视节目。于谦也在演电影等。两人说的都是“伪创新”的作品,所以现挂也就不太难了,因为都是新瓶装旧酒。

最近听到一句评价郭德纲的话,我深以为是:郭德纲正在变得越来越像姜昆,或者说正在走向姜昆的路上。他在作品创新方面已经终结!


博士君


我说说我的看法吧。

听郭德纲于谦的相声十多年了,大概是07年开始的,那时候张文顺还在世,但老郭的搭档已经是于谦了。我听的相声人不多,主要是德云社,即使老郭于谦的相声是现挂,几乎听不出毛病来,足以见二人的功底和默契程度。

我喜欢于老师多过郭德纲。老郭的嘴太厉害,得罪了不少人,说话做事一定程度上讲有些偏激,但对他的出身稍加了解便知道原因。于谦是既有能力又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人。除他以外别的捧哏的都经常和逗哏的抢台词,但只有于老师最本分,但轮到他讲话时又能让人乐的不行。简单讲就是没有什么废话。

老郭的台词里牵扯太多于谦的家人,假的可以理解,但就我而言这么多年这么多牵扯家人我心里多少会有些不舒服,但于老师的表现超出我的想象。

虽然相声界讲完全抄袭别人不大会成功,但我想说的是如果年轻一代的捧哏艺人能学得于老师的捧哏技巧又能甘心做老郭身边的绿叶,就算是捧哏艺人里的人中龙凤了。


大飞1213


现挂可不等于不严谨,因为任何一种表演如果不经排练,然后两个演员上场全部靠临场反应,就能把百分之九十九的观众都逗乐,然后剩下百分之一的智者说他们是三俗。那这个表演就是成功的,失败的是那百分之一的智者。

于谦说这话的节目我听过好多遍,因为那一期太有意思了,于谦和窦文涛其实很早以前就合作过《老窦一家亲》这部情景剧,但阔别多年,两人到了锵锵三人行里面再聊相声,其实是一个跨界的对话。

窦文涛是见证过于谦早年混电视界没辙历程的一个人,然后他多次在锵锵三人行里面提到过郭德纲和于谦,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评价是:

我觉得郭德纲这人就是相声祖师爷派下来的,因为他不想看见相声就这么完了。

然后于谦亲自上锵锵三人行了,窦文涛又问了很多像粉丝一样的问题,其中一个就是“现挂”比例。当时于谦回答的是差不多百分之八十左右。把梁文道和窦文涛都吓了一跳,因为他们两在舞台上那种默契程度,让观者以为是排练了好久才有的效果。

但于谦回答的是,郭德纲大部分时候是上场前给于谦一张小纸条,上面写着要表演的节目脉络(基本都是两人以前表演过的),以及有哪些新的包袱需要翻,大致写在上面。于谦看几十分钟就够了,上台以后就是现在大家看到的表演效果。

只能说郭于是上天派来的绝配组合吧,于谦能在喝大了的情况下,把一段《汾河湾》演的外行人看不出来,全因为郭德纲一直不停找补节奏,把所有说错的地方都演得像合情合理一样。

或许这就是相声的魅力吧,让观者觉得不那么墨守成规,猜不到下一句他们要说什么,要翻什么包袱,也就是现挂带给观众的意外惊喜感。这不是不敬业,而是职业素养到了某个高度之后的结果。


咸鱼茶馆


😃😃😃有天分的多现挂,少天分的多被词,现挂多少是判断相声艺人机智、学识和默契度的一把尺子。

🌺🌺🌺像郭德纲和于谦这样的搭档,一段相声五成以上现挂的,属于极品,百年难遇,可遇不可求。

🐒🐒🐒证据: 生活中让人开怀大笑的笑点,有多少是背出来的?大多都是在突发、意外、灵机一动、脑洞大开等情况下随机出现的。

🐷🐷🐷可悲的是,少天分或没天分的,不会轻易承认自己的短处,特别是自我优越感十足的体制内相声艺人,更是对此讳莫如深。

🍔🍔🍔更值得庆幸的是,郭德纲自己除了天赋异禀,还有远超常人的刻苦和努力,积淀下丰富的历史和文化的知识,为其现挂能力储备了充足的动力和资源。

🔝结论 : 相声,现挂为王!💯


为什么问为什么为什么


你这种提问是找碴吗?现挂本来就是相声的特色和魅力,也是最难的技巧,就我的理解,首先你得有条主线,这段相声讲什么,有什么目的,这是事先需要设计好的。现挂就相当于吉他演奏中加点花。相声需要掌握的基本功太多,而能做到效果好的现挂,又需要两人的默契,实力,临场应变,以及对度的把握,甚至是当前流行事物的了解,这个难道不比一板一眼来得高明?没那个本事根本说不出高质量的现挂。再说一个,你看看某台的相声大赛,基本上很少要求选手现场临时说个段子,但是很多综艺节目都会说来现场表演一段,有的人就是能把现场的东西临时揉进相声里,你说是这样的厉害还是一字不差的讲传统段子厉害?

德云社本来就要求每个人在讲相声的时候,同样的段子必须要有多少新鲜东西加进来,这是考核的硬指标,也是在促进每个人的不断学习和进步。

我就见不得你这样的,自己不动点脑子抛出这样的问题。果然是郭德纲那句,骂郭德纲就能火?


看评论抽香烟怼喷子


现挂是相声的表演手法之一,是在表演过程中遇到突发情况之后做出第一反应,由于是随机的,如果反应得精彩,就显出表演者超高的水平和丰富的表演经验。

但不管怎么说,现挂只是一种表演手法,是偶尔为之,不宜多用。而且这与两个演员的舞台经验有着直接关系。两个有多年表演经验并配合默契的老搭档,比较容易在台上表现出上乘的现挂,如果让两个缺乏经验年轻演员现挂,反应不精彩不说,还很有可能出现舞台事故,这是不可取的。

郭德纲和于谦都是表演经验丰富的相声演员,他们在合作之前就已经登台多年,这十多年来又默契配合,我相信于谦所说的现挂比较多的情况是存在的,但我不信几乎所有台词都是现挂。如果真的是这样,哪怕经验再丰富也可能出问题,或者起码是不够精彩的。他曾经在表演时说过,郭德纲没有准词儿,这一方面是实情,郭德纲表演肯定不是死纲死口一字不动,但也绝非一句准词儿没有,那样是对表演不负责任。

郭德纲在表演时也说过,他和于谦在上台前并不一句一句地对词儿,这与郭德纲说的大多是漫谈式相声有关。尤其他们在垫话时候所说的那些情节,彼此之间是不太连接的,完全可以重新组合随机说出来,这对于郭德纲来说不算是太大的挑战,对于于谦这样捧哏功夫一流的老演员来说,也不是多大的问题。

郭于二人目前说漫谈式相声多,这样的段子对词与否关系不太大,而如果说一些相对完整的作品,或者说到一些传统段子的经典段落,对对词还是有必要的。

听一位相声老演员说过,他们说相声一般还是要保持死纲死口,一方面老先生留下来的作品是完整的经典的,很多话不能随便动;另一方面如果有了准词儿,任何一方如果出现忘词或者其他情况,另一方立刻就会明白对方出现了小情况,就来得及做出反应,避免出现舞台事故。

要说郭德纲和于谦的相声是否严谨,这得分怎么看。如果他们一直说的都是那种从清朝时候传下来一成不变的内容,他们不会受到当前这样的欢迎,正是由于他们在传统的基础上加入新台词,传统相声才变得让现在的观众也能乐起来。这算是严谨,还是不严谨?

严谨,应该是对相声艺术严谨,这并不意味着一成不变不创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