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后人一心复国,为何反秦不反汉,刘邦果真比秦始皇高明?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一统中国,但由于六国独立的存在时间较长,有些甚至高达800余年,所以六国后人一心复国。当秦始皇死后,陈胜吴广起义时,立即应者云集,六国后人纷纷响应反秦,很快就席卷全国。

然而,刘邦建立了汉朝之后,为何六国贵族却偃旗息鼓,不再反汉呢?换言之,六国后人一心复国,为何反秦不反汉?传统看法是,经过秦末起义的洗牌之后,六国慢慢融合等原因,所以六国后人不再谋求复国。

这一种看法固然有道理,但在逻辑上却不太合理,从秦朝灭亡到汉朝建立,也仅不到10年,六国后人思想就突然有这么大的转变,就此放弃复国,开始了在刘邦统治下的幸福生活?正因如此,有学者认为:不是六国后人思想转变的快,而是刘邦手段比秦始皇更高明,让六国不稳定的因素无可奈何,只能放弃复国!

六国后人一心复国,为何反秦不反汉,刘邦果真比秦始皇高明?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一统六国之后,为了巩固统治,实现“天下和平”,秦始皇对六国贵族下手并未留情。《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

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宫中......徙天下豪富於咸阳十二万户。

不仅收天下之兵,而且还把六国贵族和豪富12万户,迁到咸阳等地,以便于就近控制。也就是说,秦朝对六国贵族,基本上接纳的。或者说,对于六国贵族中的合作者,秦始皇将之纳入秦朝统治系统;对于不合作者,将之迁移到咸阳等地,当然也可能直接杀掉。

所以,把秦末起义的原因,归咎于秦始皇对六国贵族置之不理、过于放任,这一点不符合历史事实。

六国后人一心复国,为何反秦不反汉,刘邦果真比秦始皇高明?

其实,在秦末大乱中,崛起的六国后人,都算不上六国王室的近支和当年真正执政的亲贵。

在故赵之地,上演的一幕非常有趣:先是武臣自立为赵王,然后李良将之杀死;随后陈余、张耳拥立赵歇做赵王。问题在于,赵歇何许人也?除了姓赵,和赵国王室究竟有什么关系,谁也不知道,反正司马迁都没有说清!

在故韩之地,最为有名的是韩王信,“韩王信者,故韩襄王孽孙也”,韩襄王曾于秦武王会盟过,而秦武王活在公元前329年—前307年,距离秦末之际大约有100年。而且,“孽孙”就是指庶出的孩子。所以,韩王信和韩国宗室的关系,在秦朝时估计根本没人当一回事。

在故楚之地,开始是“秦嘉已立景驹为楚王”,秦嘉是秦末起义军,后来不服陈胜,自立楚王。众所周知,楚国是芈姓熊氏,而秦嘉立景驹什么意思呢?后来,项梁立了熊心为王,理由是熊心乃楚怀王之后。然而,楚怀王之后,楚国还有5个大王,这熊心是不是真有楚王血脉还不好说,即便有也相差较远了。

秦末大乱中,六国冒出来的新王,除了魏国,立了魏咎(魏王豹的哥哥)为新魏王,魏咎“故魏时封为宁陵君”。魏国人周市夺下魏地,手下人要立他为王,周市推辞了五次,最终陈胜终于立魏咎为王。

六国后人一心复国,为何反秦不反汉,刘邦果真比秦始皇高明?

如果六国贵族还在,为何起义军不邀请他们出来主持局面?唯一合理的逻辑是:他们被杀或被迁移到了其他地方,关东六国故地只剩下一群宗室远亲,和一群不愿失国的中低层贵族后人,比如项梁、项羽、张良、李左车、陈余等,都是如此。

这一群人的数量极为庞大,也极为可怕!《史记·高祖本纪》中云,“汉王之国,项王使卒三万人从,楚与诸侯之慕从者数万人”,“楚与诸侯”数万人跟随,说明了这一群人数量之多。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这一群人有知识有技能有组织有纪律,是军官和官吏的主要来源。

或许,从这一刻起,刘邦就看到了事物的本质。所以,刘邦建立汉朝之后,实施了一个决策,最终让六国后人从此无力复国!《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中,有这一段的记载。

(刘敬对刘邦说):「今陛下虽都关中,实少人。北近胡寇,东有六国之族,宗彊,一日有变,陛下亦未得高枕而卧也。臣愿陛下徙齐诸田,楚昭、屈、景,燕、赵、韩、魏后,及豪桀名家居关中。无事,可以备胡;诸侯有变,亦足率以东伐。此彊本弱末之术也。」上曰:「善。」乃使刘敬徙所言关中十余万口。

刘敬(本名娄敬,刘邦赐姓刘)的意思是,把还没和汉军合作的六国名家豪杰,全部迁移到关中,就近控制,所谓“

事,可以备胡;诸侯有变,亦足率以东伐”。可谓釜底抽薪,把六国不稳定的因素,全部迁移到了关中地区。如此一来,六国故地还怎么造反呢?过了一两代,缺少复国思想传承的六国故地,就很难再反叛了。

六国后人一心复国,为何反秦不反汉,刘邦果真比秦始皇高明?

从实际效果上看,刘邦的确对症下药,一举解决了秦始皇也没有解决的六国隐患,才有了两汉400年江山,而秦始皇只有14年江山。然而就此能说刘邦比秦始皇高明吗?笔者认为,只能说刘邦是站在秦始皇和秦末乱世的肩膀上,才同意了刘敬的计策,而不能说刘邦比秦始皇高明,如果秦始皇处于刘邦位置,他可能会比刘邦做的更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