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当上汉中王之后,为什么尚书令没有让诸葛亮当,而是让法正当?

河苦


《三国志》作者陈寿,将法正与庞统共列一传,庞统在前 ,法正在后,说明法正是与庞统齐名的谋士。而诸葛亮在《三国志》中作为独列一传的存在,显然在蜀汉的重要性强于法正。

众所周知,诸葛亮出士后,刘备给诸葛亮的第一个职务是军师中郎将,这个职务是刘备发明的,类似于参谋长的职务,庞统在受刘备重用后,先是担任治中从事,这个职务是刘备这个荆州刺史的高级佐官,后来庞统又担任军师副中郎将,仅次于诸葛亮。



庞统去世后,法正上位。法正是右扶风郡郿(今陕西省眉县)人,右扶风也就是长安附近的三辅地区,法正因为躲避战乱而逃到益州,在益州十多年时间里,仅仅是担任新都县令和军议校尉,县令就一县之长,还是个小县,而军议校尉就是个议论军事的校尉,无实权,法正在刘璋手下根本不受重用,这可与法正的才能不相符啊。

法正可是东汉末年的名士法真的孙子,法真是有名的儒家学,并且法真有一个称号,叫:玄德先生。不知道这是否与法正拼死效命刘备刘玄德有什么关系?



张松、法正、孟达是最早一批投靠刘备的人,刘备入川后,主要是庞统和法正为刘备谋划,两人为刘备拿下益州立下功劳,庞统去世后,法正就成为刘备最得力的谋士。

刘备在拿下益州后大封功臣,法正被封为蜀郡太守,扬武将军,蜀郡是益州治所成都所在地,蜀郡太守也就是益州首都地区的最高行政官员,法正一下子就被刘备重用。而诸葛亮当时被刘备封为军师将军,署刘备左将军府一切事宜,因为刘备自已当时还只是左将军,而诸葛亮就是刘备左将军府最高官员,而刘备的左将军府才是刘备实权所在,法正此时虽居高位,但地位仍在诸葛亮之下。



刘备在拿下汉中后称汉中王,法正被封为尚书令,护军将军,尚书令这个官职,由汉武帝首创,位低权重,是内朝官员,替皇帝处理奏章及政务,与相权相制衡,尚书令在魏国是由荀彧担任,可见刘备对法正的重视,而当时的诸葛亮没有受封,仍是军师将军。

法正之所以受封,是因为居功至高,在汉中之战前,敏锐的捕捉到曹操的弱点,提出击败曹操的战略及具体的战术,并在汉中之战,因为法正的计谋,刘备才顺利的拿下汉中,刘备能称汉中王,法正是首功,因此受封尚书令。

汉中王劝进表中,诸葛亮位列第4,法正位列第10,除了资历外,诸葛亮的地位高于法正。



为什么当上汉中王的刘备,没有让诸葛亮当尚书令,而让法正当呢?

1、权力是需要制衡的。刘备已经为将来称帝制定了大概的权力框架,诸葛亮作为刘备手下头号文臣,是要升任丞相的,丞相是百官之首,但相权需要制衡,才不会独大,尚书令就是制衡丞相的官职,由法正这样有能力的人来当,再好不过。

2、汉中之战后,刘备大封群臣,是按战功来封的,法正是首功,并且当时已经是蜀郡太守,再升官就是中央的官了,刘备这个时候才自称汉中王,还没有称帝,尚书令已经是刘备所能封的最大官职了,当然给功劳最大的人,除了法正还有谁,而诸葛亮在汉中之战,负责后勤,足兵足粮,功劳不如法正。



3、刘备与法正更相投。法正这个谋士,更像曹魏的贾诩,分析问题一针见血,精准残酷,有些不择手段的味道,更适合刘备的味口,刘备从小不爱读书,喜欢狗马,华丽的衣服,想来不择手段的事情也干了不少,与法正臭味相投,而诸葛亮太过于正派,熟读经典,不喜阴谋诡计,有时候不对刘备的味口,尚书令是内政官,将来与皇帝打交道是相当多,因此刘备选择更对味口的法正。

不管如何,在刘备眼中,诸葛亮是妥妥的蜀汉第一地位的大臣,而法正则仅次于诸葛亮。

有一句话叫:刘备得诸葛亮是如鱼得水,刘备得法正是如虎添翼。老虎可以没有翅膀,但是鱼儿不能没有水!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刘备入蜀以后,面对自己带来的荆州集团,益州集团和东州集团三个方面蜀中的势力,刘备必须平衡这些势力的实力,尽量做到公允,以免引起内部动乱,毕竟刘备刚刚入蜀,为了统治安定,这些不得不考虑。

(马超)

因此,我们看群臣上表刘备进位汉中王,群臣的排名很有趣。领衔上表的是马超,马超曾经是一方诸侯,自称平西将军,震动天下,自然为第一。而且,马超严格说起来,不属于三大集团。接着就是左将军长史许靖(东州集团),司马庞羲(益州集团),从事中郎射援(东州集团)。然后才是诸葛亮,关羽等荆州集团的人。许靖东汉末年的名士,庞羲是原刘璋手下对抗张鲁的大将,又和刘璋有亲戚关系,刘备把他们两个放进自己的“左将军”府里,可见拉拢之心。射援是“东汉三明”皇甫嵩的女婿,少有英名,也适合拿来给刘备站台。所以,为了平衡关系,扯扯大旗,许靖等一些蜀中老臣人必须放在前面,实际上都是有名无实的虚职。

(许靖)

刘备进位汉中王后,官员体系其实是分为两种的,一种是汉中王体系,也就是朝廷的体系。一种是开府官员的体系。蜀汉朝廷的体系,领衔就是从左将军府调出去的许靖,为太傅。太傅在东汉相当于丞相一职的存在,但是要有实权,是要加上“录尚书事”的,否则只算虚职。法正为尚书令,尚书令在当时还不算是丞相,但是负责各槽(六部前身)的人事和运转,此时属于位卑权重的实权部门。尚书令后来成为一家独大,直到隋唐成了尚书省老大,这是经过魏晋南北朝的发展。

(东汉尚书台)

由于,三国时代,战事还很多,其实蜀汉朝廷的体系主要负责内政运转,权重还在左将军府里,这就是开府的体系。刘备随时要带兵打仗,比如汉中之战,夷陵之战。这时候,军资,粮食和军队调配走“开府体系”明显在效率要比朝堂上讨论争议要高效得多,所以诸葛亮在当丞相之前,一直负责将军府的总管,属理府事,并未为刘备的战争“足衣足食”。所以,诸葛亮依然是刘备最为倚重的人,这点是错不了的。



至于让法正当尚书令,这里还有个情况。刘备从入蜀到当汉中王,还不到五年,诸葛亮虽然“卧龙”之名,名动天下,毕竟资历不足。因此,让许靖等人在高位站台,让信任的法正掌握尚书令这样的实权,诸葛亮以军师将军的朝廷职务,在将军府中,亲近部门里的统管府事,这种安排还是很适合刘备的。


大飞熊骑士


诚邀。在我国诸葛亮被看做是智慧的化身,然而他自跟随刘备以来,并没有和刘备一起出征,而是经常性在后方输出,刘备集团的发展离不开诸葛亮在后方的支持,诸葛亮其实并不是刘备的“张良”,而且“萧何”。

刘备进入益州后,当了汉中王,尚书令却给了法正,而不是诸葛亮其实另有原因。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记载“先主于是即帝位 ,策亮为丞相曰:“朕遭家不造,奉承大统,兢兢业业,不取康宁, 思靖百姓,惧未能绥。於戏!丞相亮其悉朕意,无怠辅朕之阙,助宣重光,以照明天下,君其勖哉!”亮以丞相尚书事,假节” 。



刘备称帝后,封诸葛亮为丞相, 在汉代官职承袭秦制,丞相是三公最大的官职,百官之首,而且有自己的办公体系“十三曹” ,可以封驳皇帝诏令 。

尚书令一职在我国源于秦汉。本为少府的属官,负责管理少府文书和传达命令,汉沿置,职轻,而权重。 少府尚书处理天下章奏,遂涉及国家政治中枢;朝廷重臣秉其它职权者,可以“领尚书事”(即录尚书事)为名掌实权,这是一个实差,但是跟三公还是有一定的差距。



而《三国志.法正传》只是记载了刘备进位汉中王后,封法正为尚书令。在当时刘备初入益州,需要安抚益州人士,那么就需要树立一个榜样,法正和孟达就是这样的榜样,这其实也是政治需求,是必然的选择,刘备集团想彻底占据西川就必须拉拢益州人士。

另一方面,法正也确实是个人才。无论是进军益州,还是制定《蜀科》,亦或是汉中战役都有他的身影,他对于刘备来说,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需要重用。法正善奇谋,深受刘备信任和敬重。汉中之战时,他献计将曹操大将夏侯渊斩首。诸葛亮对法正善出奇谋十分欣赏,陈寿也将他比作魏国的程昱和郭嘉。



之所以刘备会让法正担任尚书令,无外乎两点原因:

一,刘备集团刚入益州,需要安抚益州人士,需要他们的支持,需要一个典型,而法正为人多谋加上肯为刘备出力,让刘备很器重他,任用他是必然的;

二,任用法正的同时,吸收益州人士,同时减少荆州人士的比重,保证政治平衡,法正被启用,同时也是为了牵制诸葛亮,防止尾大不掉,这正是刘备的“帝王心术”。


源稚生


这里面存在一个误解,认为尚书令是近似于丞相的职位,认为刘备称帝后,让诸葛亮担任丞相,那么在刘备为汉中王的时候,应该也是由诸葛亮来担任尚书令,甚至还得出法正的地位高于诸葛亮的结论,但这个显然是错的。

蜀汉的官制跟东汉的不一样的,与曹魏、东吴的也都不一样,比如四方将军(前后左右将军),四镇将军(镇东南西北将军),四征将军(征东南西北将军)里,蜀方最高的是四方,最低的是四征,而在曹魏里,最高的是四征,最低的是四方。

另外,我们就拿军师将军来说,这个就是刘备的独创了,在赤壁之后,诸葛亮就被任命为军师中郎将,参与军事,内政,后勤,而刘备拿下益州之后,诸葛亮升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而刘备是左将军,也就是说诸葛亮就是刘备的大管家。

我们来看看刘备为汉中王的劝进表里大臣的名单,依次是马超、许靖、庞羲、射援、诸葛亮、关羽、张飞、黄忠、赖恭、法正、李严,除去前面的几位,因为他们是因为原来就是汉臣,所以在劝进表里面自然排在前面。

刘备集团的人真正排名就是后面几个,诸葛亮甚至还在关羽与张飞之前,法正又怎么可能在诸葛亮之前呢,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那我们再来看蜀汉先后的几任尚书令,分别是法正,刘巴,李严,陈震,蒋琬,费祎,刘巴也不可能超过诸葛亮吧,其实尚书令的权力并不见得有多大,没有录尚书事就没啥意义,所以蒋琬与费祎后面是大将军录尚书事,才是真正掌权的。

其实,刘备即使称汉中王,但是蜀汉的政事,其实还是由军师将军诸葛亮来管的,诸葛亮的地位和权力还是高于尚书令法正的,所以刘备称帝之后,诸葛亮就被任命为丞相,而不是尚书令刘巴。

不过,到是有一个人的地位是高于诸葛亮的,那就是糜竺,不过也同样没有实权。刘备也确实很器重与信任法正,所以在刘备夷陵之败的时候,诸葛亮就感叹,如果法正在,就能劝住刘备不要伐吴,即使劝不住,也不至于如此大败。

如果把诸葛亮比作是曹操的荀彧,那么法正更像是曹操的郭嘉。


历史简单说


回答这个问题,还是要看晋 陈寿《三国志》,《三国演义》毕竟是小说,对历史参考意义不大。《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记载“先主于是即帝位 ,策亮为丞相曰:“朕遭家不造,奉承大统,兢兢业业,不取康宁, 思靖百姓,惧未能绥。於戏!丞相亮其悉朕意,无怠辅朕之阙,助宣重光,以照明天下,君其勖哉!”亮以丞相尚书事,假节” 。刘备登基后,封诸葛亮为丞相, 在汉代官职承袭秦制,丞相是三公最大的官职,百官之首,节制皇帝权利,而且有自己的办公体系“十三曹” ,可以封驳皇帝诏令 。


对于法正,刘备非常尊重的,而且在《三国志.蜀书.法正传》 记载 “ 先主立为汉中王,以正为尚书令、护军将军”。在汉代尚书令这个职位主要是皇帝贴身秘书,在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有比喻,伺候皇帝有“六尚”,尚衣,尚食,尚书,尚冠,尚浴,尚席等,尚书负责给皇帝起草文件,是皇帝近臣,法正这个职位实际就是刘备贴身秘书,能用他说明法正确实才能出众,在刘备能够顺利进入益州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再一个刘备刚去益州立足不稳,他要寻求益州士族的支持,笼络益州刘璋的旧臣,所以选择法正做为自己贴身近臣,但是这并不代表轻视诸葛亮,实际诸葛亮权利要比法正权利大很多。


浮云君说历史


刘备因为刚入蜀,为了统治安定,以免内部发生动乱,平衡自己集团内部的几股势力就显得很重要,面对自己带来的荆州集团,益州集团和东州集团三个方面蜀中的势力,尽量做到公允。法正原是刘璋部下,刘备围成都时劝说刘璋投降,而后又跟刘备进取汉中,献计将曹操大将夏侯渊斩首。因此法正对于刘邦入蜀是立有大功的。因此,刘备任命法正为尚书令 既是平衡几股势力的需要同时也是对法正功劳的肯定。法正善奇谋,深受刘备信任和敬重。 而诸葛亮是刘备三顾茅庐请来的军师,属于自己人,在论功行赏时理应避嫌,也只有这样才不会引起众人的猜忌。而尚书令在当时还不算是丞相,是负责各部门的人事和运转,属于实权部门。任命法正来当任也比较合适。在当时战事还很多,刘备还要经常带兵打仗,而军资,粮食和军队调配方面,正是诸葛亮的强项,不让诸葛亮担任尚书令也有这方面的原因,让其发挥自己的优势。因此刘备在用人方面还是比较精明的。


乐乐爱收藏



夏有凉风61


那个砸缸的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称刘备是“自称汉中王”

这说法,显然是不太客气。

反而对“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的说法是“进魏公操爵为王”。

那意思是汉献帝主动做的事。

刘备称汉中王吧,确实急躁了点。

当时蜀汉这一帮子人(不包括诸葛亮哈,诸葛亮这次没去汉中),都觉得,刘备得了汉中四郡,关羽占了荆州,形势一片大好啊,不是小好啊。

急次呼啦的就称王了。

这事,很像是法正这家伙出的主意。

法正被委任为“尚书令,护军将军”。

以尚书令这个职位为主,啥意思啊,就是汉中王王府的秘书长。

而诸葛亮在此前的职位是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刘备的一切事有权代拆代行。

在此次一大堆升官的名额中,没有诸葛亮啥事。

不知道是刘备忘了,还是觉得这个官职已经很适合诸葛亮坐了。

但是,左将军这个职位,又已经被刘备让给了马超。

这事,就透着古怪了,难道,刘备有点昏了头,一称王,不知道自己姓什么了?

当然,后来称帝的时候,还是没忘了把丞相这个最适合诸葛亮的位子给他。

其实,这都不重要,最关键的是“录尚书事”

尚书令这个职位,刘备在死前又给了李严,又让他兼着都护军,“统内外军事”,

仍然没给诸葛亮。

可见,刘备对诸葛亮的定位就是守住根本之地的人。

另外,最重要的,诸葛亮自当上丞相那一天起,就有了另一个官职“录尚书事”。

这是自西汉霍光以来,真正的宰相才有的官位。

曹操一辈子都带着这个“录尚书事”的官位。

通俗的讲,类似于明代中后期的内阁首辅,就是内阁大学士领头的那个人。

任何呈递给皇帝的题本或奏本,都得给内阁大学士们“票拟”,

就是拿张纸写上处理意见,贴在奏章上,

再交给皇帝或司礼监,批红,用印,这才变成圣意,明发邸报,天下皆知。

所以,诸葛亮的地位,自取了成都开始一直是最重要的。这个,毋庸置疑。

三言两语,好玩有用,关注不迷路,点赞见真情!

好玩有用的历史


东汉末期,尚书令的职权其实还是很大的,当然作为汉中王的尚书令,权力有所减弱,但仍然可以称之为位高权重了。结合当时刘备的处境,我认为之所以要让法正做尚书令,主要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是为了分诸葛亮之权,二是为了稳住益州。

尚书令的权力

东汉末期的尚书令这个官职的权力是极大的,基本算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皇帝的诏书基本都是由尚书令发出的,它的权力在于可以隐瞒外臣的奏章,又可以驳回皇帝的诏令。

所以,东汉的尚书令其实就像是丞相,处理国家政务。如果朝廷运转正常,尚书令的诏书自然是以皇帝意志为主,且外臣可以不奉召,这时的尚书令更像是个秘书。不过一旦尚书令大权在握,则又完全可以用自己的意愿发出诏书,从而架空皇帝。

不过刘备毕竟不是皇帝,只是个汉中王而已,而且还是个能够掌控全局的汉中王,所以法正这个尚书令的权力实际并不大,更多行使的是刘备秘书+参谋的职能。

刘备为何要任法正为尚书令

正如前面所说,除了法正自身的确有能力外,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

1、为了防止权臣出现而分权。在刘备进位汉中王之后,实际上就已经建立了自己的割据政权。之前在没有固定根据地的情况下,一切为了确保效率,大权可以集中,所以诸葛亮可以拥有行政和军事大权,但在建立政权之后,为了统治的稳固,分权也就成为必然。所以,刘备进位汉中王之后,诸葛亮并未获得加封,依旧为军师将军、署大司马府事,主要负责军务方面的职能。而以法正任尚书令,分管选吏、辞讼、考课等事,取代了大司马府的主要职能,从而达到了和诸葛亮平起平坐的高度。不过我认为这种分权并不是刘备对诸葛亮不信任,而是为了统治的长久稳固,诸葛亮忠心没有问题,那诸葛亮之后呢?如果出现权臣怎么办,而分权则可以有效避免这一局面,毕竟权利架构一旦形成,想要打破就太难了。

2、为了稳定对益州的统治。我们知道,刘备是在干掉刘璋之后占据的益州,对于益州当地来说,刘备毕竟是个外来户,统治基础有限。而法正在刘备入驻益州之前,法正就已经是蜀郡太守,要知道刘璋也不过是个益州牧,法正在其手下任蜀郡太守,那可是个拥有绝对实权的人物。因此,法正在益州自然是有一定声望和根基的,而任命法正为尚书令这等高官,自然可以起到稳定益州各股势力的作用。


香茗史馆


刘备基本上不具备国家级政府管理经验和能力。在他的官职设置上给人的感觉就是一草寇班子,民事、政事及军师为一体化的军政

府管理方式。夺得荆州后,诸葛亮的官职是军师中郎将,称汉中王后给诸葛亮的官职是军师丞相。刘备是将镇服百姓、朝廷运转的权力交给诸葛亮行管理之责。

法正在刘备入川的事上为刘备立功,并且后来基本上是刘备的谋主,刘备对法正的信任和亲近应该是超过诸葛亮,也属于刘备的肱骨之臣。刘备能顺利夺取汉中并在汉中站稳,背后法正多有谋略,使曹操另眼看待了刘备与法正。法正得尚书令后来年去世。以致夷陵之战后,诸葛亮评论说,若法正在不会有此败战,即使败也不会这班惨败。

但就官职上看,诸葛亮的军师丞相远大于法正的尚书令。三国期间的尚书令与魏晋南北朝以后的尚书令大不相同。南北朝后尚书令基本是宰相一类的官职,而在东汉末年,尚书令仅仅是入中枢的官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