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改革,浙江高考选物理考生不到3成,且“弃物理”趋势一直蔓延,你怎么看?

心大压烂肺


高考改革的关键应该是减少选拔考试科目的数量,不再是什么都特别重要!合理的设置高中学业水平测试难度,让大多数学生表现出他们合理的水平。比如,物理合格(百分之60-79)、良好(百分之80以上)。

个人建议就是高一高二该学啥就得学啥,满足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的需要。高考改成1+1,学生从语文之外的课业里再选一门考试。考试依旧两天,每门考一天,加大题量,加强考试区分(有相对简单的题目,也有很需要思考的问题)。录取采用多条件法:高考总分,语文分,选课分,学业水平入围。


飞猫63059798


我举一个例子,假如一个省考生有50万,前1%有5000人,第一名考了100分,第5000名考了80分,第一名为甲同学,第5000名为乙同学,根据赋分制他们都是100分,可以看出甲比乙在物理上付出了更多的努力,如果乙文科功底较好,语文考了130分,甲文科功底较弱,语文考了120分,假设他们在其它科目上分数都一样,根据原始分数,甲比乙高10分,可根据赋分制乙比甲高10分,这就是新高考造就出来的新的不公平。

大家都知道物理比较难,选物理的都是学霸,学渣选物理基本都是做分母的,既然都是做分母为什么不选更容易一些的文科科目呢😄,随着分母基数的减少,就会对中等学生造成驱逐效应,根据田忌赛马原理,中等生也会放弃物理,选择容易出成绩的文科类科目。剩下的就是学霸之间的相互碾压,造成学霸的恐慌心理,就会造成学霸选物理的纠结心态,弃选物理是许多学霸的无奈之举。

虽然现在浙江高考出了新规,最低以6万人为基数,可能会对弃物理暂时起一下缓冲作用,对学霸来说还是有些不公平。


万事如意


教育砖家搞的新高考目的就是搞乱中国的教育!傻B都明白,要掌握科学技术就必须以理工科为主,如果物理这一科都少人学的话,怎么培养科技人才?当前科技方面的核心技术掌握在美欧日本人手里,动不动就拿知识产权来打压我们,我们却连象样的手机芯片都造不出来,处处受制于人!年初是中兴事件,现在华为又摊上大事!可在高考方面汉奸误国砖家规定语文和英语各占150分,且大肆向考生灌输什么得语文者得天下,强制取消文理分科,强制实行英语一年两考!学生为了高考的分数竞争势必把更多时间耗费在语文英语两科上,只用可怜的极少时间去学其它科,甚至弃学物理科,这明显是砖家有意把我国的教育重新误导回到古代科举取士只考四书五经八股文上来,使我国的科技又远远落后于西方!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还不够深刻吗?清末用大刀长矛弓箭的冷兵器去对抗西方的火炮枪弹的热兵器结果就是鸡蛋碰石头,这些近代史才过一百多年我们就忘了吗?如果任由汉奸砖家这样胡乱下去,我们的科技教育就会毁了!国人醒醒吧!!!


青天在看


从2017年浙江、上海试点新高考开始,“弃物理”的趋势就在延续,有些浙江的高中,甚至出现整个学校没有一个学生选考物理的情况。其中的主要原因,是新高考选科的赋分制和功利性的影响。


新高考选科时,学生和家长要考虑以下因素:

第一,选科要考虑学生自身的相对优势,因为小三门是按考试成绩在全省所有选考学生中的排位来折算赋分,而不是卷面的原始考分。这个排位信息,可以参考本校的历史数据(如果是第一届参加等级考的,就比较难有数据了,只能半定量地分析)。简单地说,就是要考虑学校和学生本人的相对优势来选科。如果学生本人在物理科目不如其他科目有相对优势,那么这样的选择本身没有错。

第二,选科要与目标大学的招生专业的要求相匹配。所以在高一选科之前,学生要有一个初步的目标(院校和专业的大方向),这样才能确保高考时你有资格填报这些大学和专业。例如,2017届浙江考生出现的“物理遇冷”的情况(很多学生为了避开与“学霸”在物理科目的竞争,而放弃了物理科目),导致这些不选物理的学生在填报志愿时,没有资格填报很多要求选考物理的理工科院校的专业。

第三,选科要与自己的学业生涯规划一致。学生可以用科学的心理测评来分析自己的性格、兴趣、能力、职业倾向,初步确定自己适合的职业和专业大方向,并对目标大学和专业有初步的了解。这就是高中学业生涯规划的基本内容。假如经过测评和分析,你的兴趣、志向和目标专业方向是理工类的,而理工类的大部分专业都要有比较强的物理基础,如果你高中不选物理,在大学就很吃亏了。

现在是新高考改革试点时期,关于选科的要求,各省的规定都不一样;而教育主管部门,也已经意识到“弃物理”趋势的危害性,每年政策也有调整。因此,考生和家长要密切关注本省教育管理部门的最新消息,以及目标院校的具体规定,确保你所选的科目符合你的目标院校和专业的要求。

例如以下新变化,考生家长们要特别关注:

1.有的省规定按3+1+2选科,如果是偏理科的(例如理工科的大部分专业),物理是必选的;如果是偏文科的专业,历史是必选的。广东省2019年很可能按这个方式选科。

2.在2018年,浙江和上海已出台选考物理人数的保障机制。换句话说,从功利性的角度看,选考物理的,不那么吃亏了。

3.在2018看,大学的招生专业对选科的要求已经更新了,很多大学的专业提出了“本专业要求A和B科目”的要求(在2018年之前,大部分是“本专业要求A或B科目”的要求)。其中很多大学的专业明确要求物理科目。

以上变化,都会有效地引导学生合理选科,有效地减少功利性的“弃物理”的趋势。同时也对学生的学业生涯规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李贤珑看高考


我是老师,很想说上几句。确切地说是骂上几句。这样改后目前我是看不到任何好处的,坏处倒是一大堆。

首先选课后造成了学生很难把每科都学精,好比你和一个生物学生讲氨基酸的脱水缩合,学生都无法理解。给学生讲核酸内部的二脂键,学生又不懂,因为他没有选化学。就我所知将来哪怕大学选了医学类的,也会学到相关药物结构相关知识,比如医药合成类的。再比如,一个孩子选了化学,没有选物理,那么他将来如果大学选了化学专业,那么他还要必修《大学物理学》,我很难相信他能学会这门课,甚至化学专业必修课《物理化学》他都无法学会。更别说在理工科做出成绩了。长此以往中国大学不会有真正的人才输出。

其次,选课必然要使用赋分制,就我目前温州情况来啦,一个乐成公立学校高三学生真实分37分,赋分竟然高达58分。就这样算的话,那些所谓的赋分满分的学生,也很少有真正考满分的。将来名校里全都是听起来分数很高的学生,呵呵,真好的改革。并不是作者仇视名校的学生,而是名校里没有了高质量的生源,将来如何扛起整个社会前进的重担。高考分数已出,今年诸多300分的学生,多到吓人,记忆中笔者07年高考,省状元都没有300分的。笔者也只有在质检一的考试里有幸蒙到过300分,不过高考也只有250的水平。

再者,现在赋分制度,一年两考,导致补习班遍地开花,但是真正能够教给学生的知识的老师又凤毛麟角,这里顺便说下,温州这里教育质量差的有点过分,学生拿来的难题,竟然能难住老师,这在北方的一些高考大省是很难出现的情况,但是由于赋分制,导致学生不求高分,不求学精,所以导致了老师队伍鱼龙混杂,任何人都能当老师。补习班收费又是高的不行,所以家庭负担也是让家长受累的因素之一。

最后笔者说几句肺腑之言,各个论坛都在抨击这次教育改革,不论是家长,学生,甚至老师也在抨击。学生受累不说,关键是投入了大量财力,精力,却培养不出高质量的生源。甚至动摇了大学课程的学习框架。但是为何还要坚持推行?让我想起来十几年前的电视剧《宰相刘罗锅》里一个桥段,有一些乱臣贼子想讨皇上开心,就大肆行文字狱,最后弄得民不聊生,大街上没有人说话,没有任何文字。这些乱臣贼子不知道?他们当然知道,但是他们不会跟皇帝说:改革失败。这不是说明自己没能力吗?于是硬着头皮继续文字狱咯!

笔者觉得物理没有难不难这一说,主要是必修一能不能掌握住真正的知识,笔者除了理化生,别的都很差,物理考了很多次满分,不过高考语文只有70分,也算是报应啊!

哈哈哈哈


逆流de鱼จุ๊บ


新改问题太多,3+3最垃圾,3+1+2好一丢丢,3+2+1又好一点点,但是都不是最佳方案,高考为什么一定要凑齐不相干不可比不科学不合理不公平的3门课程呢?

能否推广可以先看下试点省份。试点省份暴露的问题解决了,再扩散到其他省份,强行推广就是带病推行啊。。。

那现在的新高考存在哪些问题呢?

1、科目无关联,比如本来生化不分家,政史地不分家,现在为什么一定要凑齐3个不相干的科目呢?任意组合注定出不了大师

2、物理没必考,工业科技类生源基数远远达不到80%的基本要求,另外物理作为素质训练核心课程却不必考,还谈什么素质教育呢

3、物理分值低,十年物理不如两年背诵类副科好拿分,弃物理趋之若鹜

4、英语分值高,英语是孤立的工具科目,分值竟然比物理还高,全民苦背单词占用了太多素质训练和实践创新的时间

5、背诵类必考,一个优秀的理科生必须投入大量精力在背诵类副科上才能不落选,这是人才不能脱颖而出的主要原因

6、背诵分值大,文科类答题和评卷主观影响大,少做个题不影响啥,少背段话就可能落榜啊,但是那些开卷百度都能查到的东西与能力有毛关系

7、选文比例高,晨读加倍,大家都在朗朗背书,这哪是在搞素质教育,哪是在搞科教兴国,洋人是不看你嘴皮子功夫的

8、两考制问题,除非考满分,不然都得两考,负担更重,且两考试题没有可比性,必然影响公平

9、赋分制问题,其实理科优秀文科不差就是我们需要的人才,但是不行的。因为大家都背的很好,你的政治历史地理虽优秀但只能按低分算,文科赋分会刷掉不少科学家啊

10、物理保障机制的局限,年年保障,不对物理高标准严要求,反倒按最低水平算,理念有问题啊,这明显是把科教兴国废弃了啊

11、自主招生,立法执法要分开,本可以在高考框架内通过优化高考科目组合和题型设计解决,而现状高校自导自演,虽堂而皇之却也暗藏猫腻。降分太大数量太多已严重破坏公平

12、综合素质评价,素质除能力以外的部分根本无法客观评价,现状又由底层分散操作,必然导致堵不住的漏洞,一发不可收拾,严重破坏教育公平

思路错了,就是南辕北辙。试点没通过,莫如不改啊。。。

3+3既没有科学性,还引入很多问题。其实高考科目组合多根本不是目的,更不是必需的。而危害最大的问题就是弃物理重文科、轻能力重记忆!

物理是最佳的素质训练课程,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课程,新改去物理效果显著。另外6选3科目间没有任何关联,投入产出价值也没有可比性却都是100分,显然是不合理的,而大师之路也止步于此了。。。

我们天天在喊素质教育。素质包括品格和能力,品格是可以持续训练的,但却很难客观评价。而能力即可以持续训练,也可以客观评价。

所以,素质教育之品格,训练在平时,做足过程即可。而素质教育之能力,关注结果,需要考试。高考就是对素质之能力的客观评价。

从科目的角度看,我们需要的人才,就是接受过初高中全科教育,有较强的沟通能力(语文)逻辑思维(数学)和科学素养(物理),又在专业领域和专业交叉领域(如计算机、生化、政史哲地)有较强技能的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成长为大师,才能担当重任。

最佳方案:初高中全科教育。高考除翻译和艺术体育专业外,语文数学物理必考150,然后生化、计算机、政史哲地三选一,英语自由选择仅对成绩前10%的学生给予最高20分的加分。统招按对口专业和规划比例录取!

*初高中全科教育加高考物理必考,这样就从根本上实现了文理不分科,避免了传统教育模式下的纯文科偏科现象。有人可能会说,文科生考物理成绩一定很差,是的,但是大家都不好,所以也就没什么了。但是如果哪个文科生物理成绩也不错那自然会有优势,因为这说明他不仅仅会写文章,更懂得如何科学地写出一篇更有价值更禁得起推敲的文章。而对于那些理转文的学生,这种跨界更是值得鼓励的。。。

而3+3新改,首先初衷就有问题。理科生听不懂政史的极少,文理分科的问题不是理科生不懂政史,而是多数文科生数理水平停留在初中甚至初中前阶段,科学素养太差,培养的都是一堆偏才废材。万一这些人夸夸其谈做了领导,就很可能成为国家和企业发展的阻碍。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啊。文科课程退休了都能学,实际上相当比例的理科生最后都成了通才,但新改为了挽救文科生而去牺牲优秀理科生的受教育权利,愚蠢啊。。。

然后是让学生自由选择科目。方向自选可以的,但是科目任选就是没考虑科目间的关联,所谓生化不分家,政史哲地不分家,你让学生任选科目懂生不懂化,懂政不懂史,懂史不懂地,这选出来的都是啥?四不像的庸才。不利于大学的进一步培养,更别指望在专业领域和专业交叉领域做出新的发现,大师之路到此为止。

怎样去设计一个好的高考方案?要从培养目标和知识结构的顶层考虑。

高中的目标是什么?是培养一个合格的社会人,不要求多专,但不能偏科,不能是某个方向的白痴。就是说文理艺体啥都懂一些,这样离校后不至于偏置,还可以继续自学所有感兴趣的领域。

大学的目标是什么?是一个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逻辑思维和科学素养的学生,同时在专业领域和专业交叉领域有一定技能的学生。缺乏基本素养难堪大任,缺乏专业技能难做事情。

知识结构上看,物理是科学的代名词,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课程,本身就覆盖了很多领域,配上计算机更可以如虎添翼。生化不分家,懂生不懂化药水配不明白,懂化不懂生就不好评估化工对人的影响。政史哲地更是人文四杰,都通才能洞悉人文地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而英语则是一个孤立的工具科目。

所以问题就很清楚了,语文数学物理150作为必选科目,考察一个学生的基本素养。计算机,生化,政史哲地是三个可以自由选择的方向,考察一个学生的知识背景。而英语则可作为自由选择科目,仅对成绩前10%的学生给予最高20分的加分。

现状!!!物理课是非常非常重要的课程,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课程,6选3后没人考了。选考的人不说80%,60%都不到。还谈什么科教兴国,素质教育呢。。。

十年物理、五年化学、三年生物、两年地理啊,政治历史看看新闻联播三国演义觉悟就上来了,老了都能读史记。而这些文理科目分值居然是一样的?用脚趾头想都不合理。

为什么会有所谓的“文科生”存在?为什么会有很多人觉得物理难?这根本就不是天生的,其实是因为理工教育没有从娃娃抓起,很多孩子小时候玩具都没玩明白,就早早垮掉了啊。。。

末了,了解一下各国的STEM教育计划,对比下现在的新高考。

STEM代表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数学(Mathematics)。STEM教育就是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的教育。在国家实力的比较中,获得STEM学位的人数成为一个重要的指标。美国政府STEM计划是一项鼓励学生主修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STEM)领域的计划,并不断加大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教育的投入,培养学生的科技理工素养。


火狐520


我觉得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家长目光短浅造成的,他没有想过深层次的后果,只顾了所谓的目前看到的有可能出现的高分科目(真的是有可能,强中自有强中手,全省排名,不是优势到爆表,也不定真有高分拿)。

我觉得今年山东的情况反而比浙江乐观些,至少有40%的人选了物理。

出现这样的状况,那最后只能是不少人没学上,同时有些人能低分进名校。要改变的是家长对政策的理解和有一个良好的择业观。

1、不选物理,低就或者没学上

因为很多人都涌去了剩余的不多的可以不选考物理的专业,那必然导致高分考生扎堆。一部分本来可以去好点学校的,会降到低一个档次的学校;而另一部分本来有学上的,会直接因为名额被抢走,而没学上。

举个例子,按照题目提供的数据,浙江19年20多万考生参加高考,假设在浙江投放10万本科名额,那只有4万给没有选考物理的,17万人抢4万的名额,竞争之大,就会出现我说的状况。所以你即使弃了物理,选了你所认为的优势学科,尤其是扎堆选的,反而是劣势了。

2、选择物理,低分进名校

因为需要选考物理的专业多,那选择了的考生就会有更多的选择机会。甚至原先不可能够到的学校,因为竞争少,你前面的人去了更好的,那剩下次好的学校你就可以选择,不好的学校理工科根本招不到人。假设在浙江投放10万本科名额,那至少4.8万是给选考物理的,而只有2万多人报考,那选择物理的一定是占便宜的,学校你可以随便挑。

3、要想变,家长不要太势力

从以前文理分科也可以看出,还是理科生占多数的。我记得我们高中是10个理科班,每班80个人,文科班2个,每班50个人,可以看出大部分人对理科的执着,而且是认为自己的理科能学好,且想学的。

为什么一到了选科就彻底放飞自我了呢?去选择所谓的认为能拿高分的学科,尤其是各个省份地理的大热,让我很费解。物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科,有一定难度,但也没有那么的难。而且到底是难还是简单,还得看出题专家,我并不认为近几年的物理高考难度会很大,等级赋分后分数也不会那么低。

理工兴国才是王道,只侃侃而谈有时反而误国。所以从长期的对国家和个人发展的角度,我支持选择物理。大家都去选简单的学科,反而更误入了歧途。人生很长,选择物理对自己的考验,何尝不是一种磨练。很多人会为当初做出这个决定而庆幸。


乾宇谈高考


你以为“弃物理”只是物理本身难?那你太天真了。

想要知道为什么会成为出现这样的现象,不得不了解下当下的“3+3”高考制度。“大三门”语数外,每门150分满分;“小三门”从政治、历史、地理、物理、生物、化学六门中选三门作为选考科目。其中“小三门”奥妙无穷多,先是需要合格考40分打底,然后是等级考从A+到E,11个等级,满分30分。这就是个王者荣耀的排位赛啊,而且掉级悔终生!

了解了基础之后,咱们来说说这次的“弃物理”事件。物理真的像谣言说的那么容易舍弃吗?你们是真不知道那些舍弃物理的人是鼓足了多大的勇气。在上海高校的招生中,选物理可报考所有专业占比达到99.92%,谁不想多些选择。但是等级考!等级考!

在上海18600考试中5%的人获得A+——也就是900人,600人华二和上中,剩下还三四所实力不差的学校也来瓜分了一些,剩下2.2%是其他学校。感觉能到30%的报考率已经很不错了。不选肯定不用想清华北大,选了可能连1本都没了。

“3+3”比以前的情况更加胶着,真心是七分靠打拼3分考运气,能不能上个好大学,还得拼人品。

“物理”就不劳各位大人担忧啦~想上好大学的,物理一定是不放手的。


乐乐课堂


新高考改革试点出现的问题,再次表明,高考改革的核心,不是科目改革,而必须聚焦录取制度改革。离开录取制度改革,推进科目改革、考试改革,意义不大,反而会造成新的折腾。

“弃物理”只是新高考改革选科问题之一。新的应试倾向,才是更严重的问题。在新的应试倾向下,学校的教育秩序被打乱,语数外之外的其他学科重要程度都下降,学生选科失衡。而导致新的应试倾向的根本原因,是继续实行总分录取模式。不突破这一录取模式,不管怎么进行高考改革,都难以扭转基础教育的唯分数论,而且会诱发其他问题。

新高考改革本来的目标是扩大学生的考试选择权(外语科目考两次)、科目选择权(文理不分科,6选3或7选3)、课程选择权(选课走班)、学校选择权(取消高考录取批次,实行自主招生和综合素质评价录取改革),专业选择权(大学不再分文理录取,各专业提出选科目要求,实行专业平行志愿或专业组志愿)。但是,这些选择权,在现实中都存在被功利对待的问题。弃考物理是其中之一。具体原因有三。

一是高考录取,还主要是按3+3总分录取,因此,考生选考、选科的出发点,均是获得更高的分数、等级。很难从自身兴趣出发选择(基础教育也没有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

二是选考等级赋分设计不合理,没有考虑不同学科的难度和选考学生的实力差异,也一厢情愿认为等级赋分可淡化每分必究(一个等级折合的高考分数一样)。由于高分段学生选物理的多,因此,中低分段学生担心不能得到高等级优势而不选物理,而由于中低分段学生不选物理,高分学生也担心选物理的学生少难以获得高等级而弃考物理(每门科目获得某一等级的学生比例是一样的)。另外,每一个等级相差三分,也令考生和家长更焦虑——原始分只低一分,等级就低一等,折合为高考分数少三分。

三是大学没有对专业选科要求进行科学论证,有的大学为扩大报考生源,对理工科专业也提出科目不限。虽然选物理科目在新高考中拥有报考大学专业的优势,但是不选物理科目,也影响不大,因为只提必选一门物理的专业很少。

因此,高考改革要扩大学生的选择权,就必须推进招考分离的改革,打破总分录取模式。这是我国教育进入新时代,必须做出的选择。

而目前,应该对3+3方案,进行优化。具体优化建议如下:

1、选考次数和时间要合理设计,所有选考科目只考一次,考试时间不能安排在高二之前,应安排在高三下学期。防止功利选考冲击高中教学秩序。

2、3门选考的等级分分值,应该为100分,上海和浙江3门选考的分值,包含合格分(40分),令选考等级考的重要程度降低,更多学校和学生重视语数外三门科目。长此以往,对对我国基础教育的质量会产生很大负面影响。

3、3门选考的等级赋分,不应再一个等级相差三分,要结合学生原始分所对应百分位连续赋分。山东颁布的新高考选考科目赋分方案,已经将等级考分值设定为100分,而且按正态分布,将考生分为8个区间,3%为A,对应分值为91到100分。

4、对经论证认为重要的选考科目,如物理、历史提高A+,A等级赋分比例。比如其他科A+为5%,物理和历史科目A+可为7%。在学生选择前公布方案,由学生选择。

5、大学专业选科必须科学论证。最近,针对浙江和上海试点出现的问题,教育部公布了高校专业选科要求指引,与之前的选科要求相比,增加了必须考一门物理的专业,以及高校可提出两门必选、三门必选,而非目前的两门满足一门即可,或三门满足一门即可。从具体投档、录取看,真正提出两门必选或三门必选的将很少。按照教育部的指引,还难以彻底解决弃考物理问题,各地在推进新高考改革时,可能会采取浙江和上海“打补丁”方式,设置最低保障人数基数(浙江为6.5万,上海为1.5万)。

我的建议是,大学专业选科不必那么复杂,教育部只需确定基本原则即可,可以要求高校的选科要求只有三类:一门历史,一门物理,再就是科目不限。这样,大部分学生会要么选择一门物理,要么选择一门历史,再和其他科目搭配。


熊丙奇看教育


这个问题我想说几句。首先这几年媒体的误导非常严重,整天喊,物理难度大,不好学,学生学起来吃力,我认为这与教学方法和宣传有直接关系。我记得我小时候耳朵里灌满了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以学好数理化为荣誉。从小就想看看数理化都是啥东西,记得初二发物理书的那天晚上我兴奋的不得了,晚上回家后几乎一夜没睡,一口气把物理书翻看一遍。这和什么有关,大环境宣传有关,现在的舆论媒体应该是被文科生控制了,天天唱衰物理,物理难学,,要把宣传夺回来,宣传必须掌握在理工科人的手里。再有另外一个问题就是物理得不到教育部门应有的重视。物理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根基,也是各个学科的根基,物理对于一个国家太重要了,那么物理的重要性必须体现在各个升学考试当中,中考,高考,分值必须提高,物理高考分值提到150,理科生必考,看看谁还喊物理不好学,物理难,。有一个例子,看看全国的补习班,哪科最多,英语呀,为什么,分值高,必考主科,。我们中国为何把物理要排在英语之后呢?我不是说英语不重要啊,至少物理不应重视程度低于物理。物理对于一个国家太重要了。望教育部门,国家层面赶快重视起来,一但物理人才断层,后果不堪设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