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一公要讓西湖大學5年內比肩清華,你覺得能辦到嗎?

夜丶未明


從這句話就可以看出來,施一公是一介書生,並不瞭解管理和並不瞭解社會。他是一個被體制寵壞的頭腦發熱的人。

1.平臺很重要,平臺的搭建不是短時間內就能夠完成的。施一公原來在清華大學當教授,副校長,可能感覺不到清華大學的優勢,整天生活其中,並不感覺到有什麼高不可攀之處,但就憑清華大學這個名字,在中國就足可以讓西湖大學奮鬥五十年!平臺很關鍵,身在平臺上的人有時候並不知道,總認為是自己的努力造就了平臺,其實平臺讓你站在了一個高低上。天時地利人和,資源的豐富和享用,不是每一個努力的人都能夠得到的。

我原來的鄰居,高中教師好好的,有車有房,工資也不低,學校的骨幹教師。突然就感覺學校裡放不下他了,在這裡屬於大材小用,於是辭職就到了一所海濱城市,中間的過程就不敘述了,當人們再見到他的時候,頭髮亂蓬蓬的,已經沒有了往日教師的溫文爾雅,成為一個為生活而拼命的人。他只不過是在一個小公司裡幹職員,年齡漸大,不敢辭職了。

2.文化底蘊沒法複製。一所名校之所以有這樣的名,很關鍵的一點是有深厚的文化底蘊。這是學校的立身之本。文化底蘊是無法複製的。

3.任何事物都要有一個成長的過程,大學一樣,進程可以加快,但絕不可能速成。一切速成都有隱患。

一個人的成長必須要有出生、成長、成熟的過程,一所學校的成長也一樣,都要有一個積累和完善的過程,這是不可缺少的。特別是大學,這種文化傳承的承擔者來說,更是需要慢慢地積累才能成功。

縱觀世界上有名的大學,還沒有一個通過五年就成為世界聞名的學校。施一公也沒有這個能耐!


寐語小築


施一公任校長的西湖大學,根本不可能比肩清華大學,再過50年都不可能。這是因為它們的定位就不一樣。

清華大學是全國知名的綜合性大學,注意是,清華是綜合性大學。綜合性大學,內部有很多的學院和研究所,學科琳琅滿目,分類非常的多,否則就不叫綜合性大學。而西湖大學,定位是類似加州理工學院那樣的“小而精”,也就是重點發展二三個優勢學科,走的是精英路線。

加州理工學院,為什麼不叫大學呢?叫加州理工大學豈不是更加闊氣?原因就在於人家不想搞那麼大,而是卯足了勁就做精品學科。加州理工學院的學生人數很少,連研究生七七八八加起來,不過2000人左右,每年就招收200人。在國內的綜合性大學來看,他們一個學院的學生都比加州理工學院多。但就是這樣的“小麻雀”,卻已經培養出了74個諾貝爾獎得主。每1000個學生就出一個諾貝爾獎得主。可見其精英的程度。

而我們國內任何一個綜合性大學,在校人數動輒三四萬,校友一二十萬才算起步,可是又出了多少個諾貝爾獎得主呢?



施一公的西湖大學,定位就是精英,起點也高,面向全世界招收一流的科學家做教師,校董會有楊振寧這樣的大科學家坐鎮。唯一讓人擔憂的是,就是怕西湖大學以後重走“綜合性大學”的老路,一味的擴招,追求“大而全”,違背了“小而精”的宗旨。如果那樣做,西湖大學作為民辦高校,很快就會失去自己的特色,“泯然眾人矣”,更別說比肩清華大學了。清華大學是公辦高校,資源豐富,又有100多年的深厚歷史沉澱,西湖大學如果和清華大學拼規模、拼“綜合性”,完全是異想天開。


懷疑探索者


首先,我們先分析西湖大學能不能很快地發展,所以我們分析一下另一所快速崛起的大學:香港科技大學。

香港科技大學成立於1991年,但是卻用很短的時間就做到了亞洲第一(我能夠查到的數據有限,但是早在2001年,其部分學科如MBA就已經做到了亞洲第一,曾經連續多年蟬聯QS亞洲大學排名第一位)。

↑香港科技大學世界/亞洲大學排名↑

香港科技大學的成功經驗

而白手起家的香港科技大學之所以能夠快速獲得如此的認可,跟以下幾個因素分不開:

  1. 精準的定位。香港大學從一開始就定位好了自己要做小而精的大學,即便到現在,學校只有600-700名教員,14000餘學生,相對而言規模確實不是很大。同時在學科選擇上,瞄準了納米材料、工商管理等當時國際熱門學科,在學術研究方向上也符合歷史發

  2. 強大的師資。利用香港優良的地理位置,加上本身在待遇上也十分優厚(比如說下面的香港高校教職員年薪統計表,雖然香港科技大學獲得高薪的教職員絕對人數少於香港大學,但是考慮到香港大學教員數量是香港科技大學的十倍,就可以知道香港科技大學對人才的重視了),所以很快就吸引了大量的教職人員,其中不少人都是美國院士,造就了香港客家大學當時國際上最頂尖的科研能力。

  3. 政府的強大支持。早在成立初期的時候,香港政府就給予了香港科技大學將近20億美元的資金——這可是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而且是美元,與之對比的是,整個中國大陸在1990年對全國科教文衛的支出不過才120億美元,由此可以知道當年香港科技大學在資金上的富足。

  4. 高速發展的外部環境。要知道,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幾乎是香港發展的黃金時期,快速發展的外部環境造就了這所大學的快速成長,同時也反哺了整個社會。

↑香港各大學教職工待遇↑

西湖大學的優勢。

而我們再來看看西湖大學。

該大學預計借鑑美國加州理工大學的規模和斯坦福大學的辦學理念,秉承“高起點、小而精、研究型”的辦學定位,聚焦理學、生命與健康、前沿技術等方向設立一級學科;由國家“千人計劃”專家或其他頂尖人才領銜組建相關院系,首先以研究院的名義完成博士研究生的招生,偏重理工科,隨後面向本科生。

可見,西湖大學對於自己的定位是比較準確的,同時從博士研究生開始起招,可以較快速地獲得相關的科研成果,幫助自身的成長。

此外,西湖大學的創始人也是各個來頭不小:

西湖大學的前身為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由清華大學副校長施一公教授、南方科技大學校長陳十一教授、中國科技大學常務副校長潘建偉教授、北京大學理學部主任饒毅教授等科學家發起籌建。

這些人自身的研究實力當然在國內都是最頂尖的,但是最難能可貴的是他們還會有相當的號召力,會有更多的高水平人才加入其中。

而在政府支持和資金投入方面,從2015年年初相關籌建人員提出建立西湖大學的概念,年底就能夠在杭州註冊成立其前身西湖高研院就可以看出,相關的政策支持還是很明顯的。資金方面馬化騰、吳亞軍、王東輝、王健林等多位企業家都對該大學進行了捐贈,而且這種關係可能日後也會繼續下去。

總的來說,西湖大學在各方面都有潛力快速發展。

五年超過清華不太可能。

評價一個大學的好壞,其實是非常複雜的。各種大學排名固然是一方面,但是最重要的還是人們對這個大學的認可度。

如果說西湖大學在五年之內有幾個指標能夠趕上清華大學,那是有可能的,比如說QS世界大學排名,主要考慮了學校的學術互評、師生比、教職員引文量、僱主評價、國際生比例、國際教職員比例等一系列的指標,至少在師生比、國際生比例、國際教員比例上,西湖大學很快就可以超過體量龐大的清華大學。

但是畢竟清華在國內作為TOP2已經是歷史悠久,西湖大學想要在五年內全面壓制清華,幾乎是不可能。而且你要知道,清華大學在世界上的排名也是快速提升的,並不是在原地踏步,所以西湖大學說五年超過清華,應該是雄心壯志,實現的可能性比較小。

但是怎麼說呢,只要敢於嘗試,就是勝利,我也相信西湖大學可以利用體量小和朝氣蓬勃的優勢,做出有足夠分量的科研成績。


SilentTurbine


絕對不可能!

因為施一公可能是一位非常厲害的生物學家,但絕對不是一位教育家。

當年蔡元培先生以一己之力,僅用了11年時間,就將北京大學這樣一箇舊式學堂轉變成為聞名於世的大學,所以,只有適合的條件,以一人之力造就一所世界級的大學,完全是可能的。

辦大學,說到底,是辦教育。

從整體上來說,中國的教育理念還是相當落後的,如果沒有革命性的理念,是不可能在短時間內造就一所世界級的大學的 。

而從公開資料來看,並沒有發現施一公有什麼開創性的教育思想。


Sunny親子英語


看了這麼多回答,沒有我滿意的,所以我說說我的觀點。

西湖大學在未來5-10年不可能超過清華大學,理由如下:

1,最根本原因是資金不到位,西湖大學每年都靠捐贈,學生也沒幾個,學費估計連維持大學基本水暖電的開銷都不行,怎麼可持續發展?再看看清華大學,每年200億左右的經費,還有大量的社會捐助。

2,背景不行,西湖大學也就是幾個有情懷的商界大佬,拿出來個起步資金,由施一公牽頭來賺個眼球,以後隨著事態慢慢淡化,影響也會淡化,沒有影響誰給你捐款?再看清華,國家政治局常委中有了清華大學的畢業生後,自此一發不可收拾,最多的時候9個政治局常委7個清華大學畢業,要錢給錢要人有人要政策給政策,西湖大學估計到關門的時候也不可能有這樣的背景。

3,社會不認可,西湖大學在即將高考的孩子以及其家長眼中還是民辦院校,誰家孩子要能考上清華,都不可能去西湖大學,而且這種定型的思維10,8年都不會改變,而且社會上還有90%的人不知道有西湖大學。再看看清華大學,你去偏遠山區找個農民問問,你看看不知道清華大學的有幾個人。

4,師資力量不穩定,西湖大學剛成立,不論現在招聘的老師多麼厲害,目前他在西湖大學沒有強烈的歸屬感和認同感,因為歸屬感和認同感也是隨著時間而加深的,清華大學的老教師可能在清華大學任教一輩子,他們生是清華的人,死是清華的鬼,而這種精神一直也在傳遞著。


96971009


在這裡,首先向西湖大學和施先生致敬!不管施先生這句話是在什麼語境下說的,或者想表達什麼,我們都應該給予寬容。想當年,清華也只是一所留美大學預科;建國後、改革開放前,由於院系調整,清華也是承擔了一所工學院的角色,文化底蘊更是與北大無法相比。但是,現在清華與北大還有差距嗎?同理,還千萬不能輕視西湖大學。至少可以肯定的是,西湖大學不可能出現唸錯別字的校長,不可能養著那些濫竽充數的所謂大師,更不可能招收那些混文憑的博士和博士後,投資人也決不充許把錢花在與教學無關或關係不大的地方。西湖大學只要擺脫了許多民辦大學那種以賺錢為目的的辦學方式,前途不可限量。更重要的是,它會為中國高等教育開拓出一方新的天地。在浙江那樣一片敢於和善於創新與創造的土地上,從來就不缺少奇蹟!現在的問題是,如何改變我們的傳統思維,把優秀的孩子送進西湖大學,也就是西湖大學如何吸收更多優秀學子。西湖大學有著標本意義,值得我們關注和支持。


第一軍情


不要覺得北大清華是很牛逼的學校,嚴格說起來,如果扣除名氣和歷史,這個學校的師資以及真正的實力,甚至還不如很多省內的一流大學,眾所周知,北大清華有地域保護措施,這個學校半數以上的學生都是北京本地的,用其他大學稱呼他們的話,叫做痴傻呆。

之所以這麼說,就是因為這些所謂的北大清華高材生,成績甚至不如二流大學,而換一個方面說,另外的半成學生,那真是大浪淘沙,精英中的精英。

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北大清華在世界大學的排名一直很低。

以前北京清華是搞學術的,現在是搞金錢和權力,一半痴傻呆花錢給另一半的精英創業,這就造就了一個圈子。

再說西湖大學,那走的是研究生路線,純粹的研究學術。

如果西湖大學能夠摒棄門戶之見,前途不可限量,當然了,五年肯定是不現實的,但如果讓他們發展50年,中國第一大學的頭銜不見得是誰的。


顥清琴清的老爹


查了一下,這應該是施一公在某一次公開演講中說的話。原話大致應該是下面這樣的:

2019年年底,西湖大學師資規模將超過擁有24位諾貝爾獎獲得者的洛克菲勒大學,教師科研水平很可能成為中國之最;5年後,教師科研水平比肩東京大學、清華、北大、香港科技大等知名學府,成為亞洲一流……

請注意,施一公說的是“教師科研水平比肩清華”,這個是完全有可能的。因為要實現這個相對比較簡單,只要把一些比較牛的科學家、一些比較尖端的項目引進來就可以了。但如果是學校科研成果,那五年之內,西湖大學是肯定趕不上清華的。我估計五十年也不一定能趕得上。

如果再說到學校的底蘊和氣質,那再過一百五十年,估計西湖大學也比不過清華。

西湖大學的意義,在於做了一次體制外大學的新嘗試。不管怎麼說,真心希望這次嘗試能夠成功。


專注教育,專注成長,我是牛皮社。歡迎關注、留言探討。


牛皮社


我認為一切皆有可能,主要有以下幾個因素:

  1. 有雄厚的資金作為支持。如果在西湖大學的行政樓大廳裡看到宣傳版面,你就明白西湖大學的創始捐贈人都是些什麼人了,幾乎都是大公司的老總、CEO。有句老話說的好:“有鬼能使鬼推磨”,有雄厚的資金作為後盾,這就是西湖建校的基礎。無論是硬件還是軟件,都是一流的水平。
  2. 從建校開始就定位明確,方向明確,目標清晰。西湖大學的定位就是:高起點、小而精、有限學科。重點培養優秀的拔尖創新人才。
  3. 大學之大不在於大樓之大,而在於大師之大。西湖大學邀請了導師隊伍實力雄厚,在行政大樓的另一面宣傳板上,排出了學校的師資隊伍,從施一公、陳十一、潘建偉等。強大的導師隊伍就是具有強大吸引力的磁石,可以招收更優秀的人才!不僅如此,海外的很多高端人才也具有強烈的回國報效祖國的願望。
  4. 西湖大學重視是的學術的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綜合素質的提高,這裡,少了很多不應該有的風氣,這裡的科研環境,科研水平,科研氛圍都是一流的。
  5. 當然,離不開國家對民辦教育政策的大力支持和鼓勵。在2017年1月18日國務院發佈了《關於鼓勵社會力量興辦教育促進民辦教育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的文件,重視對民辦教育,尤其是民辦高等教育的支持。
  6. 西湖大學坐落的城市——杭州市市政府對西湖大學大力支持。

教育苦行僧


中國教育要解決最本質的兩個問題:

第一,精神培育層面,現代教育培育出的學子既要具有中國傳統文化內涵,更要具有與時俱進的革命創新性精神,精神層面的教育是靈魂的培育,是一個民族發展的根本。目前絕大部分學校或者學子已經忘記了這個初衷。

第二,專業知識培育。這個容易理解,在目前教育環境下,濫竽充數的各種假(野雞大學,洋學歷,高學歷)充斥人們視野,其成因,我就不加敘述了,都知道,其實解決問題的辦法也很簡單:拒絕造假,寬進嚴出。沒有3兩3,我讓你出不了梁山。

小結:解決這兩個問題才能穩定教育根本,然後才能談學校是否強大,否則完全靠資本運作,金錢堆徹是萬萬難以建設出一個強力大學的。

另外目前中國高校有兩大頑疾:

1,體制內權力干預過多,該管的不該管的沒有度,極大的僵化了高校應該具有的生機與活力。

2,各種考核與教師隊伍的職務晉級,工資福利掛鉤不合理。教師隊伍既沒有時間,也沒有氛圍專心搞技術研究與教育改革,弄的教師,學生都有心魔了,都鑽到烏煙瘴氣市場經濟中了,去幹嘛?掙錢唄。

個人愚見且呼籲:至於多少年超過清華北大,甚至哈佛大學,這不是問題關鍵,關鍵是中國教育工作不能那麼急功近利。教育工作從來都是任何一個國家的根本,教育工作不能簡單的物質化,更不能毫無底線的市場化運作,如果沒有那個管理創新能力,我建議寧願選擇不要市場化運作也不能亂了教育的根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