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时为什么救援人员要跳伞呢?直升机飞不过去吗?

星辰57942710


并不是没有直升机飞赴灾区参与救援,而是由于地震初期地面设施损毁严重,不具备机降条件,从而由空军派出15名空降兵先行跳伞进入灾区,完成了架设航标、开设起降场等任务。在地震发生之后的第49小时,也就是2008年5月14日下午3时35分,来自中国空军的一架“黑鹰”直升机首次进入汶川上空,并降落于重灾区青坪乡。此后,直升机飞赴灾区的救援行动始终没有间断。

认识几位陆航的朋友,他们都很忌讳驾机在山峰、峡谷间飞行,因为山谷间的低空气流变幻莫测,突变的气流不仅会降低发动机功率,还会改变旋翼涡流,严重干扰飞行员的操纵驾驶。一旦飞机失控,旋翼、尾翼会在瞬息之间与周围山体或树木发生刮碰,机组人员几乎没有生还可能。5月31日,在执行地震救援任务期间失事的邱光华机组,就属于此类情况。

2008年5月14日12时25分,搭载着以空降兵研究所所长李振波为首的15名空降勇士,在距汶川40公里的茂县上空成功实施了伞降。他们跳伞后的主要任务,是沟通灾区与外界的通信联络、开设起降场与引导机降,他们在7昼夜内共开设机降场6处,引导机降、空投20余架次。可以说,没有他们的“勇敢一跳”,就没有后来的空中救援航线。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关注慕什塔戈,领略军事百科!


慕什塔戈


在汶川地震期间,其实是出动了100多架军用和民用直升机,同时累计飞行1000多架次。当时,全国也就只有500架直升机,可以说四分之一的直升机都到了汶川。

可以说汶川地震的2008年,是我国直升机救援元年。现在截止到2017年,我国光是专业医疗救援直升机就有354架,而在2015年这个数字是,27架。在大地震当中,真正需要的是中型和重型直升机。

续航时间较长,可以携带较多的设备在目的地上空长时间盘旋。一般的轻型直升机根本无法完成这样的任务。而且,还需要很多专业设备,比如,探照灯、光学/红外成像仪、雷达、信标设备,还有绞车和吊篮。

并不是任何直升机都适合去地震灾区从事救援工作,那些小直升机,只是观光用途,根本无法救灾和运输。为此在汶川地震以后,我国特种直升机得到了极大发展,卡32消防直升机,直15直升机,米26重型直升机,还研发了AC-311、AC-312等型号的直升机。

当时在汶川地震,2架米26重型直升机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在唐家山堰塞湖的排险工作中,两架米26直升机,共向排险现场吊去了80余台挖掘机,装载机等大型器械。

在汶川表现最好的黑鹰直升机,现在已经国产化,也就是直20直升机。这种直升机具备较好机动性能,以便能够在复杂环境下执行任务,例如西南地区,这里多山地峡谷,气象条件下复杂,对于直升机飞行和机动性能要求较高。


深度军事


十年前,汶川地区集中了举国上下1/4左右的直升机,总计百余架,累计飞行千余次,直升机是这场牵动中华十数亿同胞心的大灾难中不可或缺的角色。

但是,诚如题主所言,在救灾之初,直升机确实存在无法进入灾区着陆救援的情况。事实上,当年第一批人民英雄的5000米高空“盲跳”的危险系数不亚于直升机冒险在汶川震后的复杂气流下执行山区着陆,但是灾区的人民群众当时危在旦夕了啊,这时候,只能“两害相权取其轻”,为了避免直升机贸然着陆机毁人亡,先“跳下去”已经是迫在眉睫不得已而为之的唯一选择了。

图——米-171直升机

# 进不去的最大困难——高海拔、山区复杂气流和低温环境、未知地面情况

高海拔:汶川平均海拔约1200米,山区海拔多数在3000米以上,最高超过4000米。众所周知,直升机发动机性能受海拔影响很大,随着高度增大,出轴马力将会减小,而对于旋翼来说,高海拔处空气稀薄,要想维持旋翼拉力,就必须诱导更多的空气穿过桨盘,由此需要更大的功率输入。发动机出轴马力的减小和直升机需用功率的增大是常规直升机难以上高原的重要原因;
山区复杂气流和低温:峡谷地形很容易形成混乱的低空风切变,这对于旋翼而言是非常危险的,再加上长时间的暴雨天气、山间大雾都对直升机的飞行造成了巨大的影响。除此之外,当时的山间气温很低,大部分区域都达到了5℃一下,这个温度下,直升机飞行于湿度极大的山间时候,其旋翼系统、发动机进气口、水平安定面、座舱玻璃和空速表感应器等,均易发生结冰现象,严重者将导致坠毁。
未知地面情况:直升机的确不需要具备跑道的机场等一大堆基建设施,但也不是说随便哪里都能着陆,更别说大规模机降了。再怎么说也得要一块结实、平整的开阔地面才能够降落啊。汶川多山,地形复杂,震后出现了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多种足以改变地形的灾害,在无法探知明确地形的时候,基本就是无法实现机降的。

# 不是说直升机飞不过去,是当时我国所拥有的直升机“不行”

前面说了这么多,听起来似乎直升机“很弱”,实则不然,如果当时中国拥有配备搜救装置的黑鹰、种马或者支奴干,或者有着大批米-26,退一步讲,有着如今的AC313、Z-18,进场救人的能力也翻个倍了。可是当时呢,我们主要能出动的是米-171、用了几十年的老旧黑鹰,技术状态不足、规模数量不够,压根就没有应对汶川地震这种巨大灾害的能力。这也是我国近年来大力发展直升机救援的驱动之一,2008年也因此被业内称为“中国直升机救援发展元年”。

图——中国的老黑鹰直升机

当时就有两架米-171直升机就是在执行救灾任务的时候,突遇低云大雾和强烈气流,其中一架立即爬升逃生成功,另一架机上18人全员遇难。

# 在地面状况明确的时候,直升机能够完满完成任务

当时还有一件著名的事情就是“女孩网上发帖 助军用直升机成功空降汶川”,这个新闻想必大家都听过。

当时,茂县女孩张琪在网上发布了名为“我是汶川人,有个地方特别适合空降!”的帖子,一瞬间,帖子也被发入各个QQ群中广泛传播。该网友称,距离汶川县城往成都方向仅7公里的七盘沟村山顶特别适合空降。该帖经过近2000次的转载后,15日四川省抗震救灾临时指挥中心军方指挥层电话联系了这位发帖人——茂县女孩张琪,核实情况后根据帖子信息迅速展开勘查,并最终成功空降汶川。



无论怎么说,当今之时,天灾人祸时有发生,直升机在紧急救援中已经体现出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必须要未雨绸缪,大力发展具备救援能力的直升机并进行定期的救援演习。

旋翼飞行器


当时确实很不理解,现在想想就明白了。

当时国家就是弱,技术不行,设备不行。可能整天吹牛吹大了,一到正事上就原形毕露了!

记得当时用的某国的卫星资料获得的天气情况。真不知道某些人说某国关闭GPS是不是真的,感觉不太可能。

当时我国直升机确实很短板,能进去的就那几架黑鹰。但是也实在不理解居然是3天后才进去,居然是空降兵先进去。。。。

每当看到官兵们徒步爬山进去,居然还迷路了,为中国官兵们感动的同时,对国家的真实实力确实心凉。

还好,痛定思痛,化悲痛为力量,这10年我们国家强大的多了,为今天的中国喝彩!!!

同时,我们要勇敢的承认,10年前,我们的确太弱了!!!敢于正视不足,才能奋发图强!!!



液态金属的搞笑号


汶川地震,我是经历者也是参与者,现在回想起来都令人心生恐惧,悲痛万分,自然的力量是人类完全不能抗衡和比拟的。

当时地震发生,开始几秒钟大地颤抖,房屋左右摇摆,持续开始倒塌,山地滑坡。四川地属丘陵盆地地形,多高山,地势起伏较大,汶川位于川西,位于我国第二级和第三级阶梯过度段,山势起伏大,峡谷沟壑众多,刚好处于龙门山地震带,地震活跃。汶川地震发生后,不能让直升机直接进入,我觉得有以下几点原因:

1、较为平坦地势主要集中在岷江河床沿岸,因多处山体垮塌,道路中断,沟壑两边平坦河床成了堰塞湖,随着余震山顶不停掉落石块和塌方,不能为直升机腾出场地,就算有也不安全。

2、汶川多高山,海拔高,山间多云雾缭绕,地地震发生后天气状态也不好,为直升机进山不能提供良好的视线强行进去会机毁人亡风险增加。

3、汶川要进入,是峡谷地带,需要沿岷江河流进发,穿越峡谷需要有经验丰富飞行员探路,标出航线和障碍物位置,地震发生时,没有领航机探路,也没有一条准确的航路,大规模直升机进入,也会增加风险。

为了与时间赛跑,为灾区抢救更多生命财产,我们人民军队选择跳伞进入,也是无奈之举,让我们年轻的军人从万米高空跳伞用自己生命,拯救别人的生命,这种崇高的精神,真值得我们学习,真应该为他们鼓掌,你觉得军人品质让你为之感动吗?






蓉城搬砖工


可以。



看这2张图片。大家觉得这个降落点,有什么人工修缮的迹象吗?其实,“第49小时”进和“第1小时”进,面临的风险是同样高的。

为什么说同样高?因为“山地峡谷,气象条件”是永远复杂。不是多少个“小时”就会改变的。非要说多少个,恐怕要若干亿小时。沧海变桑田那种时间。

“49小时内”是狂风暴雨?显然不是,因为真那样,同样也不具备伞降条件。

直升机的特点是什么?是全地形,不需要地面什么设施。不管你是高原、悬崖、谷底,还是海面,直升机都可以飞,都可以悬停,无需直接降落在地。悬停后绳降也可以。相对来说,非常安全。只要性能支持(含飞行海拔高度、适应多少级风雨)。


这方面,当时只有若干架黑鹰、米26之类的,性能勉强够。

另外,消息核实、下令。然后是后勤准备 —— 总要检测下黑鹰状态吧?加油,维修,调集物资......都需要时间。2019.3.5


光头最帅90210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吧。

首先我们先说一下中国的直升机的发展状况。

我们普通人在国家的全力宣传下,一直都有个印象。就是从技术难度来说,航天(火箭)大于航空(飞机)大于直升机。而实际上的情况是恰恰相反。直升飞机是难度最大的。

为什么我们国家不发展直升机而去弄火箭呢。都和一个人有关系,这是人就是中国泰斗级的人物钱学森了。在国家发展计划里面,他可是举足轻重呀。(重到什么程度呢,航天航空 这个词区别就是 钱定的)在国家刚刚建立的情况下,国家一是穷,二是底子薄。这就决定了我们不可能全面开花,必须有主次。所以钱学森就是本着先急后缓,先易后难的原则,当时原子弹需要火箭这个载体,实现威慑力。 又是技术上最简单的(一次性使用)所以火箭优先,我们的直升机工业就成最差劲的了。根本就不受重视。 直6 直7 先后下马,直8,直9 都是 法国引进技术,直10 俄罗斯 帮我们设计。我们国家陆航装备直升机都是 米171 还有20多黑鹰。这些飞机都是最低配版本的,是陆军买来实现 蛙跳战术的,就是大规模机降,所以上面没有气象雷达,也没有精确的导航设备,特别是储备功率不行,根本就不能在复杂气象中飞行,特别是高原飞行。最有名的一次就是在西藏把西藏军区司令员给摔死了。 再举例个例子,现在经常有人去国外跳伞,感觉跳伞特简单,飞行特写意。实际上,在四川你把飞机停在机场上海拔都比这些飞起来的飞机高,很多飞机到了四川根本就飞不起来,超过他们的升限了。所以在这种情况下,直升机去,风险太大,很可能机毁人亡。


Johnny亲王


因为就远点位于灾区深处 直升机航程不足 由于灾区通讯设施损毁严重 通讯中断 云层密布卫星无法提供震区图像 情况不明不具备空中加油条件 因此 高空机降是最合理的手段 即使是运输机高空降落 也是急剧高风险的 机降分两次投放15名战士是因为云层密布 伞降只能通过唯一的云层缝隙下去 运输机速度太快 所以跳完一次后 剩下的八名战士要等运输机绕回远点进行二次空投 行动如此凶险 然而我们的人民子弟兵从来没让我们失望过



任意门81


直升机对气象条件的要求还是蛮高的,在汶川地震期间,直升机起了非常大的做作用,但是刚开始的气象条件,乌云密布,下雨之后又有很多的强气流,不适合直升机飞行,而汶川又处于山地之间,飞行起来对飞行员以及飞机都有很大的考验,特别是在山谷山间飞行。



在汶川地震后的两天后就派出了武装直升机,这个时候飞机是不能落地,地面根本不具备机降条件,只能选择让搜救人员进行跳伞,之后清理出一片空地,有条件之后,为下一步直升机,运送物资和救援奠定良好基础。

即使是如此,汶川地震的时候,也有一架直升机,因为在峡谷飞行造成了机毁人亡的事故,而且在汶川地震期间,动用了大型直升机,用送了装载机,等等重型装备,为汶川地震抗震救灾开辟了道路,为疏通燕塞湖,也运送了很多的重型装备,解决了很多的后顾之忧,2008年的时候,国内的直升机,确实没几架,过去十年了,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数量上,机型研发上,至少翻了十倍以上,这个时候和那个时候的直升机,对我不可一日而语。

每一次去西藏的时候,路过汶川,之后就知道这里的条件情况,而且这里属于高原,对于当时的直升飞机来讲,都有很大的考验,好了,就说这么多吧!关于到西藏旅行,还有什么其他的疑问可以随时关注公众号,藏区自驾游,随时问我,我会直言不讳,有问必答,最后祝每一位驴友都能够到西藏玩开心。


川藏自驾游


汶川地震不知15勇士跳伞,我的一个亲人也参加了跳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