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开局黄河发大水,老八身为贤王还想夺嫡,为什么没有前去赈灾表现一番?对此你怎么看?

宋安之


作为一心想登上皇位的老八胤禩。为什么一开始不在康熙帝面前好好表现,接下南方赈灾和追缴户部欠款差事呢?

如果是不想过于表现自己,那么又为什么偏偏接下了追查刑部冤案一事呢?

一、

要解释清楚这个问题,我们还得先从南方赈灾谈起:

在《雍正王朝》中康熙帝着重出场的皇子一共有九个,所以在二月河小说《雍正皇帝》的第一部名字就是“九子夺嫡”。

而在这众多皇子之中,要说最像康熙帝的,还真的得属老八胤禩!

虽然该剧表面上把康熙帝刻画成了一个处处为百姓着想的君主,其实这也不过只是想想而已,由于康熙帝晚年倦政,导致朝廷腐败,灾难频发,苍天之下,民不聊生。

这一点康熙帝自己也意识到了,所以一开篇他就自己说了:

“玄烨把国事交给太子…………还有你们这些阿哥们协同办理,现在弄成这个样子,我们还谁都不知道!”

康熙帝推卸责任的做法可谓是炉火纯青,谁不知道太子胤礽在你手中就是个傀儡,哪有他表现的机会。而这次出了问题了,不先想怎么解决,却先想的是把责任推到众皇子的头上,再选一个皇子,去纠正自己的错误。

其实整部剧最主要的矛盾并不是九个皇子之间的矛盾,而是老百姓与官僚集团的矛盾,老百姓与君王之间的矛盾,官僚集团跟君王之间的矛盾。

所以,康熙帝更希望看到的是一个铁面无私,雷厉风行,敢于与顽固势力作斗争的继承人。而且这个继承人还得有视死如归的心态,宁可留下骂名也要敢于挑战权威,实现改革的最终魄力。

显然,在这一点上,老八胤禩确实离康熙帝的期望值相差甚远!对于老八胤禩来讲,他的一生都在追求一个“贤”字,所谓的“贤”就是谁也不得罪,如果非要得罪,那就得罪老百姓,反正他们也没话语权。

而他最看重的恰恰是官员及知识分子的利益,他认为只要大臣们和读书人这些具备话语权的人拥护,那么登上皇位就是理所当然。

二、

所以,在面对南方赈灾这件事上,老八胤禩想的却是怎么忽悠过去,说一些冠冕堂皇的话。比如黄河每年都要泛滥啊,官员每年都会虚报受灾人员啊等等理由来搪塞康熙帝。

其实本身就是在打太极,毕竟户部是在自己管理之下,亏空这么大,自己有责任。同时呢想通过拍康熙帝的马屁来转移视线,拍马屁的同时还恶心一下太子胤礽,毕竟一开始太子的表现康熙帝就不满了。

后来的老四胤禛和老十三胤祥去扬州一带赈灾,困难重重,最主要的压力就是来自老八胤禩一边。毕竟这里是他的势力范围,其实如果他来赈灾的话,岂不是水到渠成?

包括后来的追缴户部欠款一事,要知道户部本就是归他管理,谁借钱谁没借钱,他是一清二楚,按理说他最适合追缴。而且如果是他追缴的话,最起码老十的欠款是能很快还上的。

即使在康熙帝的角度来看,也是老八胤禩是最优选择,那么他为什么不争取呢?

简单地来说,南方赈灾和追缴户部欠款这两件差事,都是得罪人的差事,得罪的还是官员和士绅们,而这两种人都是老八胤禩赖以立身的根本,动了这个根基,他就失去了夺嫡希望,况且他也不想得罪人,毕竟是“贤王”嘛。

更重要的是,他以为他这样做是在学康熙帝,是在学圣君,其实就是一个笑话,康熙帝临终前自己就说了:

“八阿哥胤禩处处学朕,可他处处学的不像,朕是以宽仁治人,他是以宽仁收买人心,朕对下面已经放纵过度,他却比朕则还要放纵!”

这是老八胤禩不接那两个差事的根本出发点!

当然,这只是大方向,大战略上面的不接,但在实际情况下,老八胤禩不接这两个差事,其实是有个深藏不露的打算,这个打算就是以静制动,这也是他夺嫡的一个策略。

此话怎讲?

三,我们再看看这两个差事的难度:

第一件事,黄河泛滥,水淹千里,灾民百万,这是一个庞大的数字,如果这些灾民没有好好安置的话。到时候就不是水患了,而是人患,百万灾民瞬间就能变成百万义民,那时候水淹的就不是老百姓,而是京城了。

有了这个基础,也就表明这件事必须要办成!

而办成这件事有难点,所谓的难点,无外乎钱粮人:钱,户部已经空了;粮,附件省份已经无粮可调;人,扬州一带都是老八胤禩的人。

从这三方面来看,老四胤禛基本无胜算,其实不光我们这么认为,连太子胤礽也这样认为:

“没把握就不要去了,两百万两银子你向谁要?就算筹到了,还不得得罪一大帮子人。老四,你是我的人....”

太子重要强调的是最后一句话,这件事办成了,老四胤禛得罪一群人,最后太子胤礽背锅。这是没办成,那就是大祸临头,最终这笔账也会算到太子胤礽头上。

搞不好,太子的位置都坐不稳,这就是太子胤礽担心的事情!

太子会这样想,老八胤禩同样会这样想,这件事不管老四胤禛是成功还是失败,都对太子胤礽不利。虽然自己没有接这个差事,不加分,但是也不扣分啊,而太子胤礽扣了分,彼消此长,岂不是等于自己加了分?

后来他写信给任伯安让他死抗,也就可以看出,他确实采取的是这个策略!

在追缴户部欠款一事上,同样的道理,老八胤禩也有智囊团,也能分析出欠账的都是哪些人,况且他又管着户部。他心中跟明镜似的,最终追债只会追到康熙帝头上,到时候成功了,得罪了康熙帝,失败了,得罪了众臣。

而现阶段老八胤禩的主要任务,也不是给康熙帝解忧,更不是为了天下黎民百姓,而是为了扳倒太子,这是他从剧情一开篇就一直在做的事情。

四、当然更重要的原因是,老八胤禩的业务能力实在有限,别看他能耐的不行不行的,其实真办起事来,并不成!仅仅从他管理的户部亏空这么多就能看出,他确实能力有限。即使真去赈灾了,也不过是走走过场,下面的官员还不知道怎么忽悠他呢,最终能不能成功,很难保证!

同样的道理,追缴户部欠款,本来户部就是自己管的,自己借出去的银子,自己再去要回来,不知道会得罪多少人?

而让老四胤禛去干那两件事,不仅自己这边的官员仍然汇集在自己一边,连曾经不是自己这边的官员也能拉拢过来。

为了扳倒太子胤礽,他才迫不及待地接下了刑部冤案一事,前面一期也讲的很清楚,包括张五哥被顶罪,很可能就是老八胤禩一手策划的。甚至送了一个乔姐还不够,还收买了阿兰,让阿兰到老十三胤祥府上当卧底,当然后来阿兰被老十三胤祥感化了,这件事不提。

总之刑部冤案,是老八胤禩在前面两件事太子胤礽大受打击之下,在康熙帝对太子胤礽疑虑增大的前提下,发起的一次强有力攻击。

当然,由于出现了破绽,康熙帝面对图里琛大呼“其心可诛!其心可诛!”

说到底,老八胤禩在夺嫡阶段的策略就是,凡是对太子胤礽有利的事一概不做,不管朝廷需要不需要。凡是对太子胤礽不利的事情,想方设法去做,不管是给任伯安写信,还是怂恿魏东亭去告发太子,还是把太子胤礽卖官的事捅给老大,甚至后来伙同老十四胤禵伪造太子胤礽调兵手谕。

此人心狠到这个程度,接刑部冤案,也就顺理成章了!

其实他还是搞错了一件事,他认为这个国家的统治基础不是人民,而是官僚和士绅,外加读书人。因为这些人才掌握话语权,穷苦老百姓根本不会知道你“贤”不“贤”,能传播你贤的人不会是穷苦老百姓!

这一点,后来的雍正帝也搞明白了,最后也对弘历说:

“不要学你皇阿玛,要学你皇爷爷,千万不要得罪读书人!”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里,老八胤禩这样的人很多,老四胤禛这样的人极少!

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解析《雍正王朝》,原创作品,不喜勿喷!


杨角风发作


《雍正王朝》里老八是什么人呢?他就喜欢自己表现出对皇位没有任何的觊觎之心。然后去举荐这个,举荐那个,事情成功了自己拿好处,事情失败了悄悄的,没自己啥事儿。太子有问题,他就把消息透露给老大,让老大自讨没趣。黄河发大水,他就把原因推给老天,建议康熙顺其自然,适当慰问。为什么?因为户部归他管,户部有多少钱他难道不知道?都被百官借走了,拿不出钱来赈灾。所以他才要借机推脱。

老八还是什么,老八还是宁可躺着把钱赚了,也不愿意下床走动的人。能在京城里吃冰镇西瓜,为什么还要搬起石头来砸自己的脚?为什么要这么说呢?因为如果老八去江南募捐,那就是去老九的后花园,小钱庄,让自己人拿出钱来赈灾。这样满清政府的国事,本来是用国库银子办的事情,就成了老八自己的私事,在自己的腰包里拿出钱来,填补国家的空缺。自己多年好不容易卖出的人情,就有可能就此崩塌。

为什么要去江南募捐,就是因为国库里边没钱了才去募捐,有钱谁还去?国库里面的钱为什么会没有呢?就是因为老八在管户部的时候,拿国家的钱做了人情,文武百官要借,八阿哥都卖他们一个面子,回头选太子,登基的时候,百官也会给八阿哥一个面子。所以八爷党在朝廷中人多势众,有一多半都是靠金钱堆起来的。如果自己要到江南募捐,不管办好还是办不好,回来要填补国库空缺的银两,这个责任有80%都会落到自己身上。自己接也不是,不接也不是。接了可以为皇阿玛分忧(八阿哥压根不想,巴不得康熙累死),但是要得罪百官,自己多年的汲汲营营毁于一旦。不接的话,那可是就彻底得罪了皇上了,自己的父亲有男友,矛有困难你不接近,更何况委任你都不接,那你还有机会登基吗?



去江南募捐是四阿哥越权查我的户部,发现钱不够的问题。既然是他发现的,那就让他去吧,我从中作梗,给他使点坏,对我来说是没有任何坏处的。更何况这时候的八阿哥多少还是有点良心,想要为当时的百姓着想的。四阿哥办好了募捐的事。八阿哥立马急中生智,把国库欠款的事推给了四阿哥。这一下好了,我当初做的人情,不用我去破坏依旧还在,得罪人的事交给老四去做,顺带还帮我擦了屁股,两全其美。


其实八阿哥自己不知道,在他沾沾自喜的时候,其实自己的地位在康熙的心目中早已一落再落。就他心里那种不想得罪人的小九九,康熙这个老谋深算怎么又可能看不出来?还是邬思道懂康熙,他和四阿哥说“如果你不接下这个任务,康熙就连为自己分忧的儿子都没有了呀。”康熙这个时候就是在试探谁才是为国家为民的,可惜呀,三十多个儿子里面也就那么一位两位,算上不记事儿的几位小阿哥,那也有十几位阿哥呀。最后站出来的只有老四,老十三,老四愿作孤臣,所以康熙就让他做一个孤臣,一个人去处理此事。


所以老八不去江南募捐,是他只看重了眼前的利益和表面的利益,而没有真正懂得什么叫帝王之心。康熙皇帝临死前有一句话说的非常好,八爷的心并不是天下人心,也不是民心,而是笼络人心。所以八阿哥心里装不下百姓,他自然也不会去江南募捐,当然最后也没有成为皇帝的资格。康熙皇帝一语中的,我们从最后的结局,八阿哥被抄家以后,还能从身上拿出1000万两银票,比当时康熙末年国库还要有钱,确实是,当时满清政府的蛀虫呀。


红雨说历史


老八和老四情况不一样。八爷党以老八为核心,加上老九、老十、老十四,有四个皇子,特别是老八这个人能力强,名声好,在朝野中树大根深,势力很大。老四真正的心腹只有老十四,而老四本人性格比较偏执,不太容易容易亲近,手底下也没有多少人,可是说是势单力孤。所以他们两个夺嫡的方式是不同的,老八走的是群众路线,老四则是孤臣路线。

由于老八本身势力太大,这决定他不可能做得罪大多数人利益的事情,而老四则不同。自己本身就没有多大势力,如果不搏一搏,日后没有可能夺嫡的。老四在皇子中的形势就和田文镜在官场是一样的,他们都有自己天生的劣势。田文镜不是科甲出身,正常情况下没多大机会升上去。如果他们单单在做人上下功夫是不可能有改观的。这种情况下,他们选择了“一意孤行”,不计后果的做事情。

黄河发大水,康熙已经弄清楚了国库没有银子。这种情况下,必须得派一个人去江南筹饷。按道理来说,老八管着户部,本来这是他义不容辞的事情。加上江南本来就是老九的地盘,老八做这件事情难度是最小的。可是二百万两银子不是小数目,他去江南做整件事情必然会得罪上上下下的人。

八爷党虽然人数众多,但是大部分的人跟着他是因为能够从他这里得到好处。一旦他给不了别人好处,立马就树倒猢狲散了。不要看着老九围着老八转,一旦有核心的厉害冲突,他们立马反目成仇了。比如老十四也是八爷党的成员,后来康熙重用老十四,老十四地位上升。老十四便和老八互相提防,最后甚至弄得到了老八借死鹰事件坑害老十四的地步。

假如老八真的接下来这个差事,以他的能力从盐商手中弄二百万两银子并不是什么难事,但是这件事情得不偿失。他在老九的地盘上弄走了那么多银子,试问江南的那些人谁还愿意跟着老九混?这种情况下,老九必然和老八翻脸,而老八立马就少了一个臂膀。以老八的聪明才智自然早早的就料到了这一步,所以他才不愿意接这个差使。


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

更多精彩请关注历史是什么!


历史是什么


《雍正王朝》虽然说的是清朝的历史故事,但是经典之处就在于即便放到今天,也能隐喻现实。



老八的夺嫡思路,就是传统中国中庸的思路,那就是,我当好好先生,我不得罪人,我维护大家的利益,大家一起发私财,到了最后老爷子一死,你们肯定要选我当老大。

他这个思路就是典型的东方的集体主义,而且是维护封建官僚集团这个集体的利益。

在中国历史上,古往今来,皇帝并不是老大,封建官僚集团才是老大。九州万方,百姓亿兆,你皇帝在紫禁城里面,一杯水,一碗饭,一把屎,一把尿都需要人伺候,就更不要说,一个行政命令从中枢传到地方,更是需要一个强大的体系层层下达,推动执行。


皇上自古和老百姓就是商量不着的,皇上只能和臣子们商量,不怕老百姓起来造反,就怕臣子们祸祸皇帝。


放到封建王朝,老八的思路就是正常的思路,所以,让他去江南募款,就是要让他动自己的“粮仓”和“票仓”。赈灾募款是小事,八爷让自己的门人们拿钱就行了,但是他这个行动带有政治隐喻的意义,那就是和封建官僚士绅集团翻脸。这种事老八是断然不可能做得出来的,而且不但做不出来,还会拼命挣扎抵抗。老八的思路并不奇怪,但是这个思路有个自相矛盾的地方,那就是,如果国家都不在了,国库被大家一起吃垮了,你当这个大家拥护的皇帝有什么意义?




当时的环境,正好就是康熙帝和官僚集团关系很好,康熙帝不愿意,不能够,也没有精力和他心爱的臣子们翻脸了。国家已经到了一场水灾就要动摇根基的危难关头,这时候如果还要和官僚集团一起商量,一起祸祸,这个国家就完了。


老四的夺嫡思路,就是为了国家,为了百姓,要做一个和整个王朝最有势力的集体作对的奇葩,用康熙的话来说就是孤臣。放到今天来说,这仿佛是很个性的事。但是,放到过去的历史背景下,这样做风险是很大的。康熙一辈子雄才大略,老了老了都做不了,不敢做的事情,你一个不怎么起眼的皇子,能不能做好,要打个大问号。


但是康熙和雍正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康熙和自己的那些老伙伴都是一起打拼出来的,大家一起从死人堆里爬出来,也就是为了过两天好日子,让康熙对这些人下手,作为一个仁义的君主,是很难做到的,所以要放到自己儿子那里来收拾残局。只有get到这一点的皇子,才可能继承大统。



实际上,雍正一直在为整顿吏治,加强中央集权努力,耗尽了自己全部的精力,没有享受到皇帝的权力,却承担了承上启下的重大责任,劳碌过度,很快就去世了,但是给败家子乾隆留下了丰厚的家业,给这个王朝又续了几百年的命。


在中国历史上,自古敢和封建官僚集团对立的人,都是少数,而且都很难得到一个好名声,但从历史的角度来评判却都是造福天下苍生的菩萨转世。


HannibalLecter


电视剧《雍正王朝》里康熙的第八个儿子素有“贤王”的美名,首先要弄清楚老八是谁的“贤王”,老十三都看不起老八正经事干不来一门儿心思的收买人心,这个“人心”其实是“官心”,老八在官僚统治阶级队伍里支持度是最高的,既然支持老八能满足一己之私当然要说老八是“贤王”了,支持老八的这些人获得的利益包括贪腐和兼并民间土地敲骨吸髓的对老百姓。老八这个人心里是没有老百姓的。去江南筹集用于赈灾的银子肯定会影响老八支持者们的利益,也会导致老八支持度的下降,所以即使江南支持老八的官员多老八是不会去“得罪人”的。老八实际上是在用国家的利益百姓的福祉跟贪腐的官僚们换取对自己的拥戴支持。康熙正是很清楚这一点,皇位绝不会传给老八。而一心为朝廷办实事为康熙分忧得罪“太多人”的老四正是康熙需要的后继之君,“九子夺嫡”最终老四能继位成为雍正皇帝不是偶然的


立志成虫


在《雍正王朝》 这部电视剧中最精彩的片段内容就是“九子夺嫡”中各个皇子为了继承权各显身手的情节,在电视剧一开始老天爷就给晚年的康熙出了一个难题,黄河泛滥需要赈灾可是国库却没有银子。


对于诸位争夺皇位皇子来说,赈灾既可以替君父分忧又可以笼络民心,是为自己增加政治筹码的良机,可是一向以贤明自诩的八爷却没有主动请缨,这是为什么呢?

康熙皇帝临死前说过一句话:“八阿哥胤禩处处学朕,可他处处学的不像,朕是以宽仁治人,他是以宽仁收买人心,朕对下面已经放纵过度,他却比朕则还要放纵!”八阿哥胤禩看似贤明实则阴险,他处处示人以贤不过是在收买人心。

赈灾对于胤禩来说有着两大弊端:

首先,江南是他的地盘前去赈灾势必要动用大量财力,国库没钱那么赈灾就变成了“劫富济贫”,劫富正是动力自己的利益。

其次,面对灾民是非常危险的,黄河泛滥,水淹千里,灾民百万,赈灾的差事办好了是政绩,办砸了天灾可能就要演变成人祸,大量灾民如果得不到妥善安置难保不会激起民变,到时候这口锅谁来背。

我们再来分析下八阿哥不去赈灾对他来说有什么好处。

康熙皇帝万年倦政,将国事交付太子和诸位阿哥协同办理,黄河泛滥国库空虚没钱救灾,追究责任,太子首当其冲,如果救灾的事情再办砸,太子的地位就更加岌岌可危,所以八阿哥不接这个差事实际上是等着看太子出丑。

江南是他的地盘,无论谁去救灾他都可以遥控指挥让当地的富商联合抵制,这样既保护了自己的利益集团,又能确保负责赈灾的阿哥无法完成任务,这样就又少了竞争对手。

赈灾的差事无论对谁来说都是难题,在胤禛出发前太子也曾嘱咐他“没把握就不要去了,两百万两银子你向谁要?就算筹到了,还不得得罪一大帮子人。老四,你是我的人....”,可是胤禛凭借一心为民的心思,用铁腕手段筹措到了镇宅的银子圆满完成了任务,老八的阴险计谋没有得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