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其顿方阵在当时真的没有破解的办法吗?

TheBand


马其顿方阵在中国人的智慧面前,根本不算是什么回事,中国最起码有三种破除这种的方阵的方法。

马其顿方阵蒋介石效仿过,摆的比马其顿还牛逼,还大,一个就是辽沈,二个是淮海, 第三个就是平津。

怎么形成这样方阵呢?当蒋介石大于共产党优势时,共产党就是利用运动战,游击战等战术消耗国名党有生力量。当国民党跟共产党力量持平时,国民党害怕了,开始处于自卫,就是把军队集中起来,重点守护,这样错误认为你就啃不动了,这种集中力量,被动防卫就是一种愚蠢的方阵。

共产党开始发动辽沈战役,这个攻坚战就交给共产党中的鬼才林彪元帅,这个军事天才,打个对等战役 那是绰绰有余,很快结束辽沈战役。

一反一正,共产党力量开始大于国名党战力量,共产党看到平津防卫是一字长蛇,蛇一般是善于逃跑,即使会进攻的长蛇一遇到强烈攻击就是逃跑,共产党看透敌人的这种胆怯的心理,就采取围而不打的战术。围他牵制他又不必要动用过大力量,这还得林彪这样怪才,所以林彪元帅成功了。

淮海战役最大的战役,也是国民党最大的方阵,共产党动用相当大的精英,四帅刘伯承仅次于林彪元帅,还有陈帅,有帅才的大将粟裕,前敌书记是共和党二代精英邓小平。战略是围点打援,消灭增援力量,也是剪其羽翼。同时所困的敌人也被消耗其士气。最后实施大反击的。

北平在绝望中和平解放,也是共产党人所期待的投降。所以方阵不是什么神话,遇到中国人,那就是笨鸟。所以蒋公三年就彻底败北, 一个打进世界四强的国家,摆了巨大的超级方振,败得更快。你说马其顿方阵在中国人智慧面前还有用吗?集中优势兵力,围点打援是破坏马其顿方阵最好的方法。

第二,中国还有一个厉害的招数, 就是不怕打方阵的,可以说是专打敌人方阵的克星,春秋争霸时,乐毅成功的连下齐国七十二城,齐国仅剩即墨等两个城市,危在旦夕,可是齐国出来个人才田单。俗话说得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聪明的田单开始训练火牛,给草人穿上敌兵衣服,草人肚中包上煮熟的黄豆,牛饿了,再放出,饥饿的老牛,开始怀疑,乱冲乱撞,踏倒草人,得到美味,尝到甜头,拼命争抢。关了数次饥饿的老牛,放出来遇到侵略兵——燕兵那是疯狂的攻击,齐兵趁机功杀,打败比例悬殊的燕军,如果马其顿方阵遇到这样的火牛镇,还是方阵?火牛就是攻击敌人数量最多时的创造的,马其顿方阵,遇到疯狂的畜生又能有什么办法呢?这是民间说法,历史上火牛阵也是很成功的战例,用于对付敌人过于强大的,特别是稠密的敌兵,,马其顿方阵人多,正是密度大,最适合火牛阵的。

还有说法如果马其顿方阵遇到秦国虎狼之师,这东西方的两个强国将会怎样呢?可以说秦兵还是方阵的克星,怎么说呢?秦国军队是经过商鞅改革后的成果,杀敌是以敌人人头计算,杀敌一人可以换九亩地,那是干什么,那是抢钱,过去有地,能不挨饿,那是最大的满足 最大的利益需要,饥饿是非常难受的。所以士兵可不考虑什么人多,反而人多杀敌机会多,获得敌人人头机会最多,那得换许多九亩地的机会多,要发财了。他还管你什么阵,冲上去就割敌人的头。

他们对阵心理不是怎么破敌人的阵,而是怎么获得敌人人头,敌人的密度后,好像草多便于收割的,更省功,所以马其顿方阵最适合秦国的杀敌口味的,似乎秦兵的战术是专门破马其顿方阵即类似的战术而产生的。

我认为西方马其顿方阵以其团聚巨大的力量和气势,纵横世界各国,罕有对手,但是遇到有智慧的中国人,那只是肉剁子,便于宰杀的。利益驱使比任何组织更重要。


赚点没法再小的小钱



马其顿方阵的具体构成我就不多说了,喜欢这个话题的朋友都会了解一些,我就说说马其顿方阵是不是真的无解。

要讨论马其顿方阵必须先说其成名年代大约在公元前四百年,大致是我们中华春秋战国年间,根据这个年代我可以很负责任的告诉大家,马其顿方阵在我中华同时期军队面前不堪一击。

中国甚至世界兵法鼻祖应该说就是我们中国伟大的军事家孙子,大家都知道孙子留下了孙子兵法,孙子兵法的形成大约在公元前五百年,也就是马其顿方阵大行其道之前。

中国的兵法讲究兵无常势,兵者诡道也,这两句话怎么讲大家都知道,就是说打仗没有一成不变的,打仗不仅仅靠勇猛的士兵,最主要的是“诡道”!也就是变化,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中国那时优秀的将领带兵很少出现两军实实惠惠的对垒的情况,要么是诱敌深入,让你娇纵,让你轻狂,在你放松警惕时突然反击你。要么是在对垒之时已经有一只或是两只部队分兵到了你的侧翼或是后方,一个信号出现,突然杀出,造成混乱。还有一个可能,突袭你的粮草,“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你没了吃的,看你怎么打仗,饿死你!还有一种战法那就是夜袭,夜间是大多数人需要休息的时候,这个时候两军很少开战,也是最薄弱的时候,如果突然有一支军队奔袭敌军大营,一阵砍杀放火,必将造成混乱,这种战法我想大家在三国演义中见过多次。

啰里啰嗦说了很多,现在切入主题开始说马其顿方阵的弱点极其破法。

马其顿方阵的弱点是机动性差,满身盔甲,手持长矛,队形密集,就像篮球巨人姚明一样不利于转身,不利于山地作战,必须有足够的场地排名布阵。两翼身后薄弱,是它的死穴!掌握了这些就分析如何破解!我们就在它擅长的平原地带打败它!第一,诱敌深入,在沿途挖地道埋伏一只伏兵(这个功课一定要做好,否则被马其顿方阵负责支持的游骑兵发现了就是死路一条),也可以在侧翼远一点的地方布置奇兵,最好是骑兵,速度快,才有冷不防的效果。

马其顿方阵其实有它的前锋部队的,就是游骑兵,他们负责前方清理以及保护侧翼,但是人数相对来说比较少。我们先诱使轻骑兵脱离方阵,然后用优势兵力快速解决这些游骑兵(如果说方阵是海上的航母,那么这些游骑兵就是航母周围的各种保护舰只,没了巡洋舰战列舰驱逐舰的保护,航母还有多少战斗力?),这个诱敌深入过程一定要造成方阵人员的疲惫,你想想方阵的战士穿着盔甲,既要前进,又要保持队形,属实辛苦啊。

最关键伟大的时刻到来了,我们解决了大部分游骑兵(人家不可能所有的游骑兵都跟着你对吧),那我们基本可以对垒了,马其顿方阵这个巨人屁颠屁颠累了个半死,就像无球的姚明只能在球场来回的奔跑,那叫一个无奈啊,突然要两军对峙开打了,肯定是兴奋了。

两军厮杀开始了,一开始天昏地暗,马其顿方阵利用其优势,打的对手连连败退,就在这时,身后一声炮响,喊杀声震天,一只骑兵从方阵后方快速杀入,方阵不能乱,方向仍然向前,可剩余的游骑兵显然不是敌方优势骑兵的对手,不一会敌方(不对,应该是我方!),我方骑兵从背后两翼开始攻击方阵。我们是专业杀人的,我们只往肋下背后捅刀,砍菜切瓜一般。方阵的敌人手持长矛,被迫放下拔出短剑防身,这时候我们的大刀,短矛(跟他们的比而言)的优势体现出来了,那叫一个杀得痛快!方阵前边的阵脚在后边的牵扯下也开始混乱,我军前方也开始奋力冲击,敌人方阵混乱不堪,开始各自为战,舍弃了长矛他们还有什么呢?有的只是任我们屠戮,最后五万的敌人,被我斩杀四万有余,其余的大败而逃!

这是在敌我兵力相近的情况下的战法,我还没用我们秦朝就发明的长驽,要是开战前一顿长弩攻击,那玩意的杀伤力就像二战时的喀秋莎一样,不说别的,你阵容再整齐,一通长驽从身后袭来,一个方阵死伤一少半人,你没个不乱,阵脚乱了,焉能不败!

我打赢了马其顿方阵,朋友们满意吗?


好评一麻袋


马其顿方阵在当时真的没有破解的办法吗?

回答:真的没有。

马其顿方阵其实是一种改良的希腊步兵方阵。扬名自亚历山大大帝。虽说是名成八阵图,而八阵图又何偿不是扬名自诸葛卧龙呢??

我们先通过下图来看一下什么是马其顿方阵。

马其顿方阵,说白了就是一种重装步兵长枪阵。阵形常为横队,纵深16人,横队长度视战场情况及作战需要。标配6米长矛,长矛名曰萨里沙,在后期,这矛又加长了大约半米(天,这应该叫巨矛吧),防身圆盾,直径约合60厘米,用来防御对方的箭矢,以及近战短剑(个人觉得还是叫匕首更合适)。前五排士兵平端长矛,形成五层有梯次的矛阵,后排士兵以不同角度斜向上或竖持长矛。战斗中,后排士兵会随时准备替补前排被击倒的战友,以保持队形完整。

马其顿方阵防守时第一排士兵半蹲,平端长矛,第二排士兵将矛杆搭在第一排士兵的肩头,长矛尾端着地,用以抵消敌方骑兵的冲击力,形成拒马阵。这是一种攻守兼备的步兵阵形。攻击时则前五排士兵平端长矛,全体跑步冲击。在缺少重甲的冷兵器时代,这就是装甲师。

当然,单纯的马其顿步兵方阵并不是无懈可击。例如长矛阵正前方有非常犀利的攻击力与坚实的防御能力,单兵圆盾也可以有效抵御对方弓箭射击,后方,也可以较有效的进行防御。但两翼则是软肋,由于长矛的笨重,进行横向防御时非常困难,密集阵形中的长兵器,很难进行横向90度的调转。这过程必然导致阵形的散乱从而被敌人有机可乘。

但要注意,马其顿方阵可并不是孤军作战,它还有着很给力的配合部队。一是是轻装步兵,二是辅兵,三则是马其顿伙伴骑兵。

轻装步兵矛稍短,盾更大,甲更轻,机动性较强。常配合骑兵作战,对被骑兵冲散队形的步兵进行追杀,或者是在骑兵聊着胶着状态时进行解围。

辅兵轻甲或无甲,通常无盾,装备短矛或投枪,并有弓箭和投石器,机动性更强,并有远程打击能力。

需要着重说一说的是马其顿伙伴骑兵。

伙伴骑兵基本是公认的那时代的骑兵之王。要知道,这是在没有马镫和高桥马鞍的时代。使用长兵器,已然是极为困难,更何况还要进行突击。首先,伙伴骑兵基本做到了俱装,护具有头盔、胸甲、护腕和护胫甲,都是青铜甲哦。到了亚历山大时代,又引进了亚麻甲,不过战时还是以青铜俱装甲为主装备。俱装的重甲,不仅增强了骑士本身的防御能力,更是增加了骑手冲击时的冲击力。其次,伙伴骑兵装备一杆标配的马其盾长矛,长度大约3.5米。这个长度的长兵器,还是刺杀兵器,在没有马镫与高桥马鞍的时代,对骑兵的骑术有着非常非常高的要求。因此伙伴骑兵的长矛攻击方式常常比较单一,往往是反持长矛,头低尾高,进行由上斜向下的刺击,或者双手持矛,进行左上右下或相反的刺击。长矛经常是一次性攻击武器,刺中敌人手,骑手会立刻松手放弃长矛,同时拔出腰间的短剑,继续厮杀,如果有可能,则会取回长矛,进行第二轮的刺杀。

以这样的装备实力,只要地形合适,指挥得当,在当时,又有什么样的力量能够击溃马其盾方阵呢??实际上,亚历山大指挥的战役中,应该还没出现过方阵被击溃的记录。


史话海说


战无不胜的马其顿方阵,罗马军团以100多人,击杀了马其顿军2000多人,俘获上万人。

马其顿人使用长矛的时候有一个习惯就是握着矛的三分之二以上的地方,那样也许是当时希腊人单手短矛留存下来的习惯。相比之下中国古代的冷兵器的枪,由矛演变而来,但是他的握法就更为扎实,能拿稳还能更容易刺中目标。扎枪也能平正迅速,直出直入,力道也能掌握,更好地直达枪尖。

腓力二世凭借马其顿方阵称霸希腊地区,当时他是亲自指挥,训练马其顿方阵战术,并且建立了强大的海军。后来他被刺杀,亚历山大继位。当时的波斯帝国倾尽全国近百万兵力,还是在高加米拉会战溃败在亚历山大指挥的马其顿方阵下,自此马其顿方阵也因此让人闻风丧胆。

这个马其顿方阵到底有多么难以攻克?

一方面马其顿方阵只能近战不适合远攻,另一方面这个方阵也是惧怕复杂的地形还有远攻的器械。

马其顿军队的重装的步兵的兵器主要是长矛,大概长13-14英尺,后期好像加长到20,还有圆盾,穿着胫甲以及有金属保护的皮袄,轻步兵的矛稍微短一点,但是圆盾会大点。除了这两个兵种外还有重轻骑兵,共同组成方阵的整体。

马其顿方阵的主要作战方式是利用重骑兵部队作为战场上的突击力量,专门攻打敌方薄弱的侧翼或者只要敌方有破绽就进行重点突破,其他兵种部队负责包抄。重装的步兵就是正面攻击敌人,吸引兵力,牵制住他们没办法顾及后方。而轻步兵和轻骑兵联合部队担负着掩护中军重装步兵方阵侧翼安全的重任,据说这样三者联合起来就能死死地缠住敌人,并且左边形成一道运动迟缓的墙,右面是一个能迅速转换的门,中间就是一个缠住敌人的铰链。这个方阵开创了西方战争史上多兵种协同合作的全新作战模式。


密集的阵型从一开始上场就给敌人一种威慑感。当正面交锋时一组矛墙对敌人攻击过去,方阵后面和中间的士兵又可以举起盾牌以抵挡敌人射过来的弓箭,再用矛尖穿刺敌人,一名敌兵将受到4~5支长矛的攻击,没人能够阻挡这种攻击,进而重装骑兵再往侧翼推进缺口,后方的掩护也能使整体在混乱中不受伤害。


但是马其顿方阵也不是没有破解的办法,当时的罗马军团就用自己灵活、机动的优势战胜了火力强大的马其顿方阵。


当时的彼得那会战,双方出战的导火线是因为罗马的一匹马,马其顿军出动44000名步兵和4000骑兵的阵容渡河,前往攻击罗马38000名军团战士。当时,马其顿军出动的精锐部队,手持六米长的萨里沙长矛。远远望去,连身经百战的保卢斯在回忆时,都说那会的阵容让他很是惊愕。



当时的罗马军团在长矛的抵抗下没办法近身肉搏,尽管用利剑砍断了分散开来的长矛,用盾牌猛烈撞击他们,想方设法地冲击过去想要冲断他们的方阵,还是被马其顿方阵困住,后面只能趁机四散逃窜到山上。


当时罗马军团开始全线撤退到山上,但是就在那时候,突然发现马其顿方阵只是适用于平地作战,只要一上山,这个方阵就不能保持原本的阵型。进入山坡之时,方阵在崎岖的地形开始散乱,在正面暴露了可以攻击的空隙。当时罗马军团的保卢斯马上将军团重新编排后,让士兵迅速突袭敌人的裂缝缺口,展开近战,其它的罗马士兵将从侧翼和后方进攻马其顿军。


近战中长矛已经是毫无用武之地,并且在亚历山大之后的方阵的战术也逐渐僵化,在这种情况下士兵的应变能力不如罗马军团兵的。尽管马其顿人开始扔掉长矛,拿出短剑和圆盾仓促应战,但是完全不是罗马士兵的对手。罗马士兵手持西班牙利剑,并且都是格斗能力较强的青年兵,采用的又是轮番接力进攻的战术,再用长形盾推进,此时完全让马其顿方阵开始崩塌,士兵们也是丢盔弃甲地逃命,山上到处都是希腊人的尸体。

据当时统计马其顿军损失20000多人,6000人被俘,后期追击还被俘获5000人,罗马人的伤亡仅仅100多。马其顿方阵只能说是一个时代的保命符,但是在后期没有更新他的作战方式,对于其他地形并没有适应能力,也是被快速挫败的原因。


WarOH协虎


根据当时全世界的情况来看,如果他的对手是中国人,那么他就会倒霉了。

依靠中国(尤其是秦赵两国)人的尿性,傻子才会跟你两军对冲。再说一遍,在中国那是傻子的做法。

至少我觉得,白起和廉颇都不是傻子。

打六米的长矛,可以有三个选项:

第一种:小股疑兵,引入某地,防火烧山,弓箭伺候,近了就跑,远了就射。中国当时战国时期是有战车的,机动性不知道比马其顿方阵强到哪里去了。来回放箭,或者以冲车冲他,都可以。

第二种:田单的火牛阵,五头牛一根大木卡齐,尾部防火,角上装尖刀。后来有缺德的,在牛身上加铁甲的,加炮仗的,都有。对马其顿这种方阵来说,一旦被冲破就是全军覆没。具体的操作方式参考宋朝的铁甲连环马。田单的火牛阵是一百波,就是铁人也踏平了。后来的岳飞也曾败在此阵上,打马其顿方阵可谓是绰绰有余。

第三个,摆十面埋伏阵。阵中设陷坑,可以是净坑,也可以是刀坑,把最先三排坑倒就几乎可以掩杀了。附带左右连续小股骑兵夹击,附加弓箭,能打开马其顿方阵。但这种方法死伤比上两个会多得多。

最后还有一个方法。那就是半渡而击。马其顿方阵是个名副其实的旱鸭子方阵,到水里就完蛋。岸上等着,来几波射几波。对峙也不怕,你们没船过不来,战略主动权就在中国了。这时就可以排兵布阵来想法干掉他们了。


忽然想起来一个很严肃的问题,你们听说过什么叫劫营吗?


钟声太守


马其顿方阵在当时来说,绝对是顶级战阵!这个顶级战阵是由大名鼎鼎的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发明的,凭着这个顶级战阵,所向披靡,如同秋风扫落叶一样,横扫敌人!那么马其顿方阵为什么会那么厉害?

马其顿方阵是一种以步兵为主的战阵,每个步兵配一把5米长的长矛,和一面圆形盾牌。

当两军交战的时候,上万马其顿方阵的士兵们手拿5米的长矛猛烈的往前刺,想想一下,密密麻麻的5米长矛往前刺,谁顶得住?敌军还没有近身,就被刺成马蜂窝,在短时间内,给敌军造成大面积的伤亡!很快敌军士气涣散,再也没有勇气往前冲!太残暴了!

强悍的马其顿战阵即使遇到敌方的战象,同样可以消灭他们!想想一下,密密麻麻的长矛刺在战象身上,战象很快失去战斗力!

马其顿方阵也有致命的缺点,马其顿方阵只能在平坦开阔的地带使用,一旦遇到狭窄地带,森林,多山丘的地方,阵型就会无法组成,容易被分割消灭,而且手握5米长矛的士兵们会失去机动性,很容步兵贴身近战给消灭!

当年罗马军团就是利用地形优势,让马其顿方阵无法组成,被分割成一块一块,最后步兵贴身近战消灭!

马其顿方阵的确是当时的顶级战阵,但是同样有着致命的缺点,所以说,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是无敌的!


暗部忍者


看过《斯巴达三百勇士》的人,可能印象深刻,感觉当时的勇士方阵坚不可摧。楼主发起这样的问题不足为奇。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了解了解马其顿方阵是怎么回事。

一、认识马其顿方阵

马其顿原本是一个小国,与希腊人是同一种族,所不同的是身上自带野蛮气息。

在国王腓力二世的带领下,逐渐强盛起来。腓力二世小时候在底比斯作人质,这让他受到了希腊最好的教育,回国后的腓力二世对国家进行改革,建立起强大的军队。

他招兵买马,训练他们掌握密集的底比斯方阵,并作了不少改进,使它更加强大,叫做马其顿方阵。

马其顿方阵当时确实属于世界顶级的一种战术阵型,他带领这支军队统治了全希腊。可惜还不到50岁,在参加他女儿的婚礼时被砍死。征服世界的事业交到他的儿子亚历山大大帝手里。

亚历山大把马其顿方阵变成了一种传奇,他是不可以战胜的,马其顿的敌人一听到马其顿方阵就会感到不寒而栗。亚历山大大帝凭借着马其顿方阵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建立了地跨亚非欧的亚历山大帝国!

马其顿方阵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来源于希腊的步兵阵型。

枪兵们只有短小的圆盾作为防护,排列成重步兵方阵,在可能的条件之下,极力加长作为战斗力输出的长枪。

另一部分就是在旁边随时等着发起致命一击的重装伙伴骑兵,他们可以在敌人忙于对于中央方阵的时候从侧翼卷击。

在冷兵器时代,一个巧妙的阵法如同武器的革命一样,成为决定胜负的要素。

具有严格阵法的马其顿方阵能轻易地打败数量上占优势但较混乱的敌人,这在当时可以说是战术上的创新。

看看当时的波斯大军战车老旧过时,缺乏机动性,只要拉战车的马之中有一匹受伤跑不动,整个战车就完蛋;而战车上的士兵们都披着厚铠重甲,根本没办法逃,一旦没有战车,就成了任人宰割的羔羊。

马其顿方阵的厉害之处在于以完整的横队勇猛地冲向敌人,给尚未从骑兵袭击中恢复过来的敌人以更沉重的打击。攻到马其顿人面前的每个士兵都必须同时对付至少十个以上的长矛头,这样可以增强正面对骑兵的杀伤力。整个方阵战术的精髓就在于全部士兵同心协力,齐头并进。

二、破解马其顿方阵之法

人不是万能的,是人就会有缺点,会有软肋。就像希腊第一勇士阿喀琉斯的脚踵是他唯一的软肋一样,马其顿方阵是人组成的,当然有破解它的方法。

要击溃马其顿方阵,最直接的方式就是破坏马其顿方阵的阵形。

1.马其顿方阵,对战士的体能要求很高,一个战士要高度紧张随时保证阵形完整,而且还要举着长枪,听领导者调令。如果采用车轮战术,拖延时间,不断消耗其战士的体能,等待时机。一旦战士出现体能不支,就会出现漏洞,这时就有机可乘。好在马其顿方阵常常遇到的敌人都是一些乌合之众,根本不是其对手,马其顿赢得很轻松。

2.马其顿方阵正面冲击力强,但方阵的两翼则是软肋。由于长矛的笨重,进行横向防御时非常困难,密集阵形中的长兵器,很难进行横向90度的调转。这过程必然导致阵形的散乱,从而使敌人有机可乘。

公元前197年,在库诺斯克法莱的一处山丘之上,罗马人利用他们阵法之中两翼之间的空隙,插入马其顿阵法之中,从而打败了他们。

3.马其顿方阵的组成形式注定了它的不灵活,马其顿阵型组织起来很费时间和地形,而到了后期,长枪的长度甚至增加到6米以上,这样的枪杆子已经完全失去了机动性。

对地形要求高,就无法适应不同地形作战需求,一旦遇到山地、丘陵之类的,阵型很容易被分割。比如说,先牺牲一小部分部队诈败,诱使马其顿方阵走上山区,导致阵型破裂,从而可以深入到马其顿阵型内部,将其打乱。

在彼得那会战之中,罗马军团在平原上被马其顿方阵打得连连败退,马其顿人乘势追击,追到一处山坡上时,罗马军团利用方阵之间的间隙,打入马其顿阵形中,将他们分解得支离破碎。在阵形之中的士兵拿着长枪无法近战,仅有的小圆盾和短剑,根本就不是罗马重兵的对手,一番恶斗之后,方阵内已经乱了阵脚,罗马人直接杀敌两万。

总之,马其顿方阵在当时并不是没有破解之法,只不过是当时的敌人太弱了。

当他面对机动、灵活的罗马军团之后,完全打破了不败的神话,走下神坛不说,还被其消灭。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恕我直言,马其顿方阵不仅能破解,而且相当容易破解。如果觉得破解不了,请读我国古代兵家圣典《孙子兵法》。

马其顿方阵出现在公元前400~前300年,而《孙子兵法》出现在公元前500年~前400年,从时间上看,孙子兵法要早于马其顿方阵100年左右;从内容上看,马其顿方阵仅仅只是一个阵型的完善,而《孙子兵法》是一套规模宏大的军事体系。一个是战术之内的阵型革新,一个是超乎战略的思想学说。两者差距不言而喻。

古老中国的军事,善于借助天时、地利、人和,所有的将领都要懂得如何借助外力,而不是全面地使用“人”来拼杀。如果仅仅考虑“人”的身体力量的话,那就是对“人”本身的残杀。亚历山大的“马其顿方阵”是将“人”包装了起来,这样在肉搏战中仿佛能够占很多便宜,但在整个战争过程中,几乎不值一提。

《孙子兵法》云,“兵者诡道也”,你虽然用长矛包装了阵型,难道就不算“暴露”?用火攻呢?水攻呢?周瑜火攻赤壁,关羽水淹七军,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白起长平“诱敌深入”等等,哪一个不能对付“马其顿方阵”?

进一步讲,“马其顿方阵”其实是很低级的阵型。为什么呢?因为这种阵型严重限制了进攻,也限制了撤退。甚至更高明的战略战术,比如“草木皆兵”,让这种阵型不敢向前进攻,尤其是在慌乱中撤退时造成严重踩踏,对方还未出兵,就能让你“不战而败”。此时此刻,对方“直追不击”,看你能咋。


安若凡


比起传统希腊城邦的重装步兵方阵,马其顿方阵的特征是步兵的盾牌更小,直径不过两尺,让士兵更有力气去挥动更巨大的长矛。而且马其顿方阵的规模比希腊重型步兵方阵更大,纵深可以达到8到16人,基本方阵就是256名士兵组成一个16乘以16的正方形方阵。亚历山大之父菲利普二世奠定的这场军事革命,让每个士兵的生存概率不再取决于铠甲,而在于整个巨大的方阵给予他的保护性。马其顿步兵使用的长矛,根据希腊史学家波里比阿的记载,长达6到7米,所以在持矛推进时,大约有5米以上的矛身,在士兵身前形成了一道屏障,在步兵交锋时,每个方阵前五列士兵的长矛都会参与直接刺杀,把长矛从前一排士兵的肩膀上向前放,敌人会感觉如同一只巨大的刺猬向自己缓缓碾压而来,这种作战方式完全不讲究个人英雄主义,因为每个处于方阵中的士兵基本看不到自己的长矛究竟刺中了那个敌人,他们只能凭自己的感觉:缓缓前进,就代表自己和整支部队在胜利。而后面和中间的士兵也有他们的任务,一边不停地推搡前排战友,给整个方阵的前进增加动能,一边用长矛柄末端的配重枪了结那些已经负伤躺在地上的敌人,或者努力把长矛向斜上方空中高举,密集的长矛多少能配合他们不大的盾牌,挡了相当一部分敌军阵营中发射来的投射兵器,面对这种攻势,敌人的选择通常只有被刺穿,被践踏碾压而过,或者四散奔逃。

马其顿方阵虽然强大,但同时也很脆弱。首先它需要士兵经过长年累月的严格训练,步调一致。第二,它只适用于宽阔而平坦的地形,而且它的攻击力几乎只集中于正面前方,侧翼和后部非常脆弱,一旦敌人成功地躲避开正面的枪林,进入了方阵内部,那么一场大屠杀就开始了。马其顿士兵的长矛过长,不可能用于近身防御,而他们的第二武器,匕首型的短剑又威力不大,在人均间距不到30厘米的密集方阵中,一个士兵既不可能转过身来,拔出短剑防御来自侧面或者后方的威胁,也不可能逃跑,只能静待宰割。更糟糕的是,在那个年代,在喧嚣的战场上也没有什么有效手段能够使指挥官针对这种威胁,对全体士兵发出有效的预警。

所以在方阵之外,菲利普二世和亚历山大设置了许多辅助部队来保证方阵的安全,并完成其他作战任务。包括骑兵,轻装步兵,投石兵和弓箭手。在历次会战中,包括高加米拉会战和海洛尼亚会战中,马其顿采取的策略一般都秉承着,以步兵方阵斜向攻击敌军阵线正中以求突破,骑兵来回驰骋,以牵制敌方兵力调动,直至阵线上露出破绽与缺口,轻装步兵,投石兵随时机动,保护方阵侧翼等等。


马其顿方阵的成功,一直延续到公元前2世纪左右,被更加机动灵活的罗马步兵方阵所取代。与排列过分呆板紧密的马其顿方阵不同,罗马步兵方阵呈“棋盘格”式布置,主要武器变成了长方形表面弯曲的大盾和沉重的投枪,投枪投出后,罗马步兵就拔出宽阔的双刃短剑投入战斗。罗马步兵的基本单位是百人队,比起马其顿步兵的营更加机动灵活。罗马步兵在交战时,分成三列的阵型成交错排开,挡住前列中露出的缝隙。通常第一列的步兵在投掷投枪后,就进入近距离作战状态,精疲力竭时,第二列步兵,被称为principle,从第一列队伍中的缝隙中立刻杀出,进行第二次打击,而第一列则迅速退回后方进行短暂的重整。而第三阵列中,那些最有经验的老兵则时刻准备迎接来自后方和侧翼的打击。面对传统的马其顿/希腊方阵,罗马士兵第一轮的密集投枪能造成比弓箭和投石恐怖得多的打击,然后他们进行冲锋,迂回至对方侧面,力图将战斗变成对方不适应的近身肉搏,如果战斗受挫,罗马士兵可以用巨大的盾牌组成一面盾墙,稳住阵线,抵挡马其顿方阵长矛的戳刺。在公元前168年的皮德纳战役中,机动灵活的罗马步兵就这样彻底战胜了曾经不可一世的马其顿方阵,根据普鲁塔克的记载,罗马只阵亡了80到100人,而马其顿人的阵亡数字则高达2.5万。




晴天有时下猪


从经典战役看马其顿方阵的特点:高加米拉战役(对战波斯)

图一:高加米拉战役形势图

1. 背景

公元前331年,波斯帝国大流士三世率领20万军队(号称百万)、战象15头、刀轮战车200辆,驻扎在底格里斯河左岸的高加米拉村,企图阻止亚历山大继续东侵。亚历山大则率领40,000步兵、7,000骑兵前来迎战。

10月1日拂晓,决战开始。

2. 阵型

图二:战前阵型配置


波斯方面:

大流士三世依照波斯惯例,坐镇全军中央,身旁是金苹果卫队以及波斯不死军,希腊雇佣军在中央两侧展开,在中央最前方是战象和50辆刀轮战车。

图三:波斯不死军(又名长生军)是一支万人的重装步兵部队,头戴三重冕,装备包括柳条盾、短矛、剑或长匕首、弓箭,外袍内穿鳞甲,士兵的矛装饰以银球,军官的矛装饰以金球

巴克特里亚总督贝苏斯统率在波斯左翼中亚的骑兵,亚美尼亚骑兵在波斯右翼,两翼前方有十多辆战车和铁甲骑兵组成的突击方阵。在左、右、中所构成的第一阵列后方,大量的轻装步兵组成第二阵列。


马其顿方面:

亚历山大远征军中央为马其顿方阵,两翼为骑兵,右翼前方有弓箭兵、标枪兵,两翼后方配有机动骑兵。老将帕曼纽率领左翼,亚历山大大帝与伙伴骑兵在右翼,在第一道阵列后面由雇佣军组成第二道阵列,以因应各种突发状况,整个马其顿军形成一个空心方阵,并使左翼步兵正面外朝45度以因应波斯的侧面攻击。

3. 锤砧战术

亚历山大令其步兵右翼斜向楔入敌阵,自己率领骑兵向右侧平移,并在骑兵队后暗藏一支轻步兵。大流士三世回应以波斯左翼骑兵迎击,试图吃掉远征军右翼,并派出刀轮战车直扑马其顿前阵,但马其顿以口袋阵挡住,未能奏效。

图四:马其顿伙伴骑兵,在高桥式马鞍和马镫还没有出现的年代,持矛方式是如图所示矛尖斜下,避免在刺中敌人身体后自己因反作用力而落马

过程中亚历山大敏锐地捕捉到波斯军向左翼增兵时,中间出现的兵力空缺,他果断率骑兵直接插入敌军左翼的缺口,直扑大流士三世的指挥营;同时原本隐藏在骑兵身后的轻步兵出现,挡住试图回援的波斯军左翼。

图五:缺少防护,以标枪和投石为主的马其顿轻步兵

4. 战果

大流士三世坚持不住,认为败局已定,于是逃跑。波斯军顿时群龙无首,全线溃败。

但亚历山大因为自己的左翼部队告急(帕曼纽在波斯优势兵力的猛攻,以及大营中波斯俘虏的哗变下陷入苦战),被迫放弃追击,回援左路,因此失去了扩大战果的机会。

据记载,波斯军损失超过10万人,马其顿远征军则仅有数百人伤亡。

大流士三世不久后被部将贝苏斯杀害。

5. 总结马其顿方阵的特点

作为锤砧战术中的“砧”,重步兵方阵其实是稍少变化的(也不适应频繁变阵)。比起消灭敌人有生力量,方阵更重要的作用是压迫敌军的空间,同时迫使对方以添油式打法不断增兵,与之互掐。

这时灵活游弋在战场上的伙伴骑兵部队,就可以在敌军调动兵力的过程中,捕捉到阵型出现松动的时机,并给予穿凿式的速攻。

这种战术对马其顿军的要求其实很高:它需要步兵队面对不断增强的敌军攻势,保持铁砧的坚定不移;同时要求骑兵(亚历山大亲自指挥)具有耐性和洞察力,能够发现敌军阵型的空隙,并果断发动攻击。

如果步兵方阵先行溃败,或者敌军训练有素,没有出现破绽,则伙伴骑兵也没有用武之地。

甚至可以假设,如果敌军将领有更高的智谋,事先在中军隐藏重步兵,等待伙伴骑兵破阵后加以合围,那么人数本来就不占优的马其顿军,很可能会一败涂地。

新的征服者:罗马共和国

亚历山大死后,希腊各城邦及波斯各地,都乘机反抗。亚历山大部将又互相厮杀,争夺土地,帝国随即进入继业者战争时期,最后分裂为三个比较巩固的希腊化帝国:

安提柯的后代占据马其顿和希腊,建立了安提柯王朝,公元前168年被罗马共和国所灭;

塞琉古占领了小亚细亚、美索不达米亚、叙利亚北部和伊朗高原,建立了塞琉古王朝,公元前63年被罗马共和国所灭;

托勒密占领埃及及叙利亚南部,建立了托勒密王朝,公元前30年被罗马帝国所灭。

图六:继业者战争后的“三分天下”

下面举例看一下马其顿军是如何被罗马所败。

公元前192年-前188年,塞琉古王国与罗马为争夺地中海霸权而发动的罗马-叙利亚战争。公元前190年,终止迎来了一场决定性的战役:马格尼西亚战役

1. 背景

由于塞琉古王国在战争中多次败北,已无心恋战的国王安条克三世企图与罗马谈和,但罗马则故意以苛刻要求迫使对方继续战争。

无奈之下,安条克三世选定马格尼西亚作为适合的战场,并在锡皮卢斯山上扎营,还在弗里吉亚河和锡皮卢斯山中间建筑了一道城墙。然而罗马共和国与帕加王国的联军却一心求战,在连续五天双方对恃下,阿赫诺巴布斯派出使者宣告不论安条克明天是否应战,罗马联军将会攻击。而安条克三世也已经厌倦等待,便决定与罗马交战。


2. 阵型

塞琉古方面

依然是主力的16,000名马其顿重步兵,按传统方阵配置为10个分队,每个分队间保留空位,并在分队间和侧翼放置两头印度象和一些轻装步兵,总共有22头。方阵右边有1,500名加拉太步兵、3,000名铁甲骑兵和1,000名的伙友骑兵,后面是16头印度象,在骑兵右方的是10,000名精锐银盾兵,其右翼布署弓骑兵和轻装投射部队,整个塞琉古军右翼由安条克三世亲自指挥。

在马其顿方阵左翼,是由1,500名加拉太步兵、卡帕多细亚国王阿里阿拉特四世提供的部队和各种雇佣军组成,其左方有3,000名铁甲骑兵、1,000名伙伴骑兵、2,500名加拉太重装骑兵以及500名塔兰托式骑兵支援,骑兵前面安置阿拉伯骆驼弓兵,在骑兵左翼配有克里特弓兵、来至各地的轻装步兵和16头印度象所组成,在整个塞琉古军前面布署多辆刀轮战车。

罗马联军方面:

罗马联军方面,两个罗马军团布署在中间,在罗马军团两翼分别是意大利同盟军团,军团都列成三行战斗队形。

帕加马的54头非洲丛林象放置在罗马军团后面,而在联军右翼后面的是帕加马的部队和3,000名借来的亚该亚同盟轻装步兵,并有2,200名罗马和意大利骑兵以及800名帕加马骑兵,左翼的骑兵包括四队罗马骑兵和1,000名希腊同盟骑兵靠着弗里吉亚河布署,留下2,000名色雷斯和马其顿志愿兵固守营地。联军右翼交给帕加马国王欧迈尼斯二世率领,联军左翼则为阿赫诺巴布斯。

3. 战争过程与结果

先剪除方阵的羽翼:

那天尚未黎明,黯淡的天色外加清晨的浓雾将使视线不良,弓箭的准度下降。因此帕加马国王欧迈尼斯二世先派遣克里特弓兵和其他轻装投射部队向前。

当塞琉古军的刀轮战车发动进攻时,欧迈尼斯命令投射部队优先朝马匹攻击。受到猛烈打击的惊马纷纷拉着战车逃回己方的阵列,致使刀轮战车失序,造成塞琉古军左翼前方阿拉伯骆驼部队开始慌乱逃窜,而后方的铁甲骑兵因为自身铠甲的重量,难以逃避镰刀的攻击,连带使得塞琉古军左翼开始松动。

欧迈尼斯二世立即率领骑兵和轻装部队攻击,最后在欧迈尼斯指挥的罗马和意大利军团攻击下,塞琉古军左翼开始崩溃逃窜,而那些塞琉古重装骑兵因穿着笨重铠甲因而被追上消灭。差不多同时间,塞琉古国王安条克三世在率领右翼骑兵成功突破罗马左翼阵列部队,开始追击他们。

马其顿重步兵是最后崩溃的部队,但无济于事:

现在,塞琉古的中央方阵已经缺乏骑兵的侧翼保护,阿赫诺巴布斯派出轻装骑兵朝塞琉古中央方阵暴露的侧翼投持标枪,塞琉古方阵的良好训练和纪律没使他们崩溃,依旧举着萨里沙长矛保持队形与罗马士兵对恃。

中央方阵形势越来越不利的情况下,安条克三世却没有趁机攻击罗马军团后面,反而率领骑兵笔直朝罗马营地进攻(充分说明锤砧战术对指挥官的高要求)。

在另一方面,欧迈尼斯二世胜利的部队也一同加入对塞琉古中央方阵的包围圈,大量的标枪和箭从各个方向朝方阵投去,塞琉古步兵指挥官试图井然有序的撤离,但方阵内的战象受不了标枪和箭的攻击开始发狂乱窜,使方阵再也不能保持完整而溷乱,在罗马军团的总攻击下整个塞琉古军开始步向溃败。

而安条克三世无法立即击败罗马军营守备兵,加上帕加马的阿塔罗斯率领骑兵赶来救援,而决定就此作罢,在突破帕加马骑兵后,安条克三世回到战场上才发现他的军队即将遭到摧毁,慌忙逃往萨第斯,留下残馀的塞琉古军遭到罗马联军追击、屠杀,直到傍晚战斗才结束,罗马联军获得战役胜利。

因此,马其顿方阵并非牢不可破,尤其是在亚历山大之后的100年里,阵型和相应打法已经逐步削弱;另外,关于马其顿与中国同时期军队的战力比较:我曾经在去年回答过相关问题——

假如亚历山大大帝打到中国,当时中国有胜算吗?为什么?

对马其顿与当时的秦国作了一次简单的兵棋推演,有兴趣的朋友可以顺便关注一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