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硬碰硬”的战役呢?如何评价这些战役?

咚咚每日心理学


历史上硬碰硬的战争,离我们最近的,大概是解放战争的三大战役。

1948年7月初,国共双方兵力对比,已经由46年全面内战爆发时的3.14:1,缩小到1.3:1。在年九月召开的西柏坡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中共中央决定抓住有利时机,和国民党进行战略决战。

辽沈战役方面,东北人民解放军(原名东北民主联军,又称东北野战军,1947年更名)共有54个师,总计70万兵力。而国民党在东北有部队55万人,其中卫立煌正规军48万人。

在这场三大战役首战和最关键战役中,蒋介石计划把沈阳国军主力撤至锦州,以便与华北傅作义配合,进可以夺回东北,退可以撤往关内。而东北野战军以6个纵队共16个师,共计25万人攻击锦州。

1948年10月14日10时,东北人民解放军向锦州城发起总攻, 以500门大炮向城墙和主要工事集中轰击,打开缺口。11时步兵开始冲击,进入市区与国民军展开巷战。这期间,还发生了梁世英烈士用自己的身躯顶住爆破筒炸毁国民军地堡的英勇事迹。

而后,中央军委调动60万兵力,从国民军70万大军手中拿下淮海战役的胜利果实。

平津战役中,国民党将领傅作义率领五十余万国民军,和84万人民解放军对抗。

.....

三大战役硬碰硬的惨烈,是解放军伤亡二十余万,国民军伤亡及被改编154万的惨烈。即使是从三大战役的影视作品中,我们也能感受到这场解放战争造成的巨大牺牲。

除了这种双方心里都清楚的硬碰硬,历史上还有因为不了解军情而发生的硬碰硬。

在元朝攻打日本时,在元军的一个登陆点,日本武士少贰景资率领手下大军顽强抵抗元军登陆。当时,元军拥有大量弓箭和火器,但这群日本武士在不知道元军兵力和武器配备的时候,就凭着一股保家卫国的热忱冲了上去。即使后来冒着枪林弹雨,武士也向元军发起一次又一次进攻,贰景资还冲到元军阵前射杀了元军副帅刘复亨。

这场战争以蒙古人退兵结束,全日本举国欢庆。大将少贰景资又参与了第二次元日间的弘安之战。最终,这些倔强的日本武士,联合仇视元朝的南宋遗民,一起把蒙古人从日本赶回了大陆。在元日战争期间,日本武士往往抱着必死的决心与元军抗争,用他们坚硬的刀刃撞上元军侵略的铁蹄,保卫了日本。

硬碰硬的战争,大多数还是在军事条件合适之下展开的。无论是内战还是御外,那些敢于硬碰硬的将士,那些靠硬拼拿下的战役,都沾满了鲜血,避不开壮烈。

<strong>


邓海春


1950年11月29日凌晨,一个浑身是血的土耳其士兵跑进了美军第2步兵师师部,报告说隶属于“联合国军”总司令部的土耳其旅刚刚遭受灭顶之灾,5000多人的一个旅只剩下不到两个连的建制。美军师长凯泽少将半信半疑,因为就在昨天,这个土耳其旅还兴高采烈的报捷,声称消灭了大批“敌军”并英勇守住了阵地,后经美2师情报官核查,原来被打死打伤的全都是溃逃中的南韩军队。



重创土耳其旅的正是志愿军第38军114师,在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发起总攻之前,第38军主力奉命穿插敌后三所里和龙源里地区,彻底封闭当面美军退路以便围歼之。而土耳其旅驻防的戛日岭正挡在114师的穿插路线上,38军军长梁兴初决心夜袭解决该敌,以尽快到达指定穿插位置,我军仅用两小时战斗就拿下戛日岭主峰,随即猛扑三所里。

中国人民志愿军的首批入朝部队是第四野战军的精锐,连“志司”都是以四野第十三兵团部为基础组建的,然而他们迎来的军事主帅却是第一野战军司令员彭老总,性格和作风都确实需要一定的磨合期。在第一次战役中,作为曾经的四野王牌第一纵队,38军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打好,彭总是骂了娘的,全军上下都憋着一口气准备打场翻身仗。



(38军军长梁兴初)

第38军113师338团山地强行军145华里,先敌五分钟抢占三所里高地,不仅美军第2师师长凯泽呆若木鸡,也震动了“联合国军”的整条战线,如此大后方关键部位的丢失,意味着清川江北岸地区的美军第2师、第24师、第25师、英军第27旅、南韩第1师和土耳其旅残部、全部陷于志愿军的包围圈之中,第八集团军司令沃克紧急下令所有部队南逃,目标是半岛蜂腰部最狭窄的顺川及肃川地区,连远在日本的麦克阿瑟也停止了记者“吹牛会”。

美军的重型机械化部队必须依赖公路,因此由价川经三所里再到顺川的公路成为生死交通线,为了逃出合围圈,美军集中所有的陆空火力倾泻在三所里高地上,试图不顾一切冲破38军阻击线,于是一场硬碰硬的战斗打响了。在北方,志愿军第40军、第39军、第50军和第66军等20万大军正全力压缩正面之敌,彭总也给第38军发来一道严厉的命令:“给我像钢钉一样钉在那里!”



(松骨峰战斗)

于是,第38军所属的第112、113、114共三个师的干部战士,与南逃美军展开了殊死搏杀,尤其是位于龙源里东北的“松骨峰高地”,成为两军争夺的焦点,这就是我们小时候读过的课本《谁是最可爱的人》战史原型。到11月30下午1时,美军已经连续组织了五次冲锋,坦克、重炮和空中火力已经将山头削下去一层,志愿军战士仍然死战不退,在逃跑和救援之敌的南北夹击下,伤亡几乎殆尽但阵地却岿然不动。

黄昏时分,追杀的志愿军主力部队到达战场,从各个方向开始围歼敌人,被切成一个个小股的美军开始四下逃命,并拼命向天空中企图解救他们的飞机摇晃着白毛巾,聪明的志愿军战士也如法炮制,陷于懵圈状态下的美军飞行员只能向司令部报告:完了,他们完了。

(第二次战役要图)

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我军取得超出预定计划的胜利,共毙伤俘敌36000余人,其中美军24000余人,美第八集团军司令沃克中将翻车身亡,缴获与击毁各种炮1000余门、汽车3000余辆、坦克与装甲车200余辆,并成功将战线推至“三八线”两侧地区,也成为美国军队在朝鲜战场上最大的一次失败。是役,四野王牌第38军与装备和火力占据绝对优势的美军强强碰撞,打出了赫赫军威!

1950年11月30日夜,已经连续六昼夜没合眼的彭总给38军发来电报:“此战发挥了三十八军优良的战斗作风,尤以113师行动迅速。。。战果辉煌,望克服困难,鼓起勇气,继续全歼被围之敌,并注意阻敌北援,特通令嘉奖”,彭总意犹未尽,亲自在电报结尾添加“中国人民志愿军万岁,三十八军万岁!”

“万岁军”一战封神,从此名震天下。

(电报原稿)


度度狼gg


硬碰硬”战役,通常指的是双方在兵力、武器差不多对等下的一场、谁也不退缩的血拼。结果大多是伤敌一千,自伤八百。俗话说就是“磨盘碰碾子”。这样的战役在中华历史长河中,不胜枚举。

还有一种升级版的“硬碰硬”,更加令人击节赞叹。那就是一方在兵力上或是武器上,明显人少或落后,结果一番硬碰硬下来,击溃对方。全凭的是什么?是一股不服的血勇,一股必胜的气势。

以少胜多,誓死一搏的“硬碰硬”,历史上有不少是大家耳熟能详的。

秦末,项羽破釜沉舟,巨鹿大破秦军。

汉末,曹操放手一搏,官渡击败袁绍。

东晋,谢玄北府精兵,淝水力胜前秦。

南宋,岳飞精忠报国, 郾城永挫金兵。

————————————————

 

但真论起最可歌可泣的,彰显中华儿女不畏强敌,荡气回肠的“硬碰硬”,散发弄舟认为应该当属近代战争史上的雄赳赳、气昂昂的中国人民志愿军!

 

一是古代战争毕竟久远些,在战术细节上不好考究。抗美援朝资料详多,较好查阅认证。

二是此番“硬碰硬”,打的是外敌侵略者,在意义上更加令人敬佩。

下面敬重推出:上甘岭战役

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了粉碎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的攻势,于1952年10月一11月,在朝鲜金化东北上甘岭地区进行的坚守防御作战。

此役历时43天。 美军调集兵力6万余人,大炮300余门,坦克170多辆,出动飞机3000多架次,对志愿军两个连约3.7平方公里的阵地上,倾泻炮弹190余万发,炸弹5000余枚。战斗激烈程度为前所罕见,特别是炮兵火力密度,已超过二次大战最高水平。我方阵地山头被削低两米,高地的土石被炸松1—2米,成了一片焦土,许多坑道被打短了五六米,举世闻名的上甘岭战役,持续鏖战43天,敌我反复争夺阵地达59次,我军击退敌人900多次冲锋,上甘岭一战,打出了国威军威。

简介虽短,但它承重的血与火,相信了解此役的喜欢历史的同友门,深深知道!!如果娓娓道来,相信性情的你,也会心潮不平,甚或鼻翼酸动。

限于篇幅,此战细处在这就不多絮了。网络上解读此战的篇幅很多很多。大家可以自查了解下或重温下。这里只粗略列出几个关键词、断句吧。

 

一方机枪、手榴弹,给养不力;一方飞机、坦克,炮弹充足。

 

惊天动地,惨烈空前。“绞肉机”式血腥战场。

 

克拉克说:“这是朝鲜战场的凡尔登”;林彪说:“上甘岭是肉磨子!”

 

世界有名望的权威军事院校都把它做为战例写进教材。

 

向——我——开炮!”

一面战旗,布满281个焦糊的弹洞。一把浮土,吹去尘沙,摊在手里数一数,有数十块弹片。

双方反复争夺阵地达59次,志愿军击退敌人900多次冲锋。

上甘岭战役的结果:美国人被彻底打服了,他们不得不承认自己无法攻克上甘岭。美军从此止步三八线。

中华儿女,国威军威。

硬碰硬,升级版的硬碰硬,在上甘岭战役面前已不足描述。因为它是————

超级版的!!!

谨以此短文,向上世纪50年代最可爱的人致敬!

向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致敬!!

 





跨越时空—散发弄舟


历史上“硬碰硬”的战役,应该以朝鲜战场上的上甘岭战役为最。

这场战役中,美军的军事装备足够硬!

这场战役中,中方的战斗意志足够硬!

1952年10月14日至11月25日,上甘岭战役爆发,此战,美军调集了兵力6万余人,大炮300余门,坦克170多辆,出动飞机3000多架次,对志愿军约3.7平方公里的阵地上,倾泻炮弹190余万发,炸弹5000余枚。

要知道,当时的志愿军,守卫上甘岭高地的只有两个连,200多人!如果你计算一下,就会得出一个简单的结论,每人头上都有近一万发炮弹,可想而知,上甘岭上的志愿军战士有多么艰苦。

五圣山前沿597.9和537.7高地的轰炸中,为了躲避美军炮弹,志愿军纷纷躲进坑道之中,即便如此还是有不少战士被强大的冲击波震得磕破牙齿磕破舌头,有一位17岁的小战士被活活震死。

炮兵轰炸过后,我军开始和美军交火,一开始班长让全班全部压上去,打退了美军4次冲锋,但全班就剩一个人了。后来为了减少伤亡,我军在与美军正面交锋的战士改成了一个三人小队,伤亡一个补充一个,这种战术下,大大减少了美军炮火造成的伤亡。仅仅一个上午,美军攻击部队七师三十一团的二营、三营损失均超过了70%,损失极为惨重。

在这惨烈的战场上,守卫上甘岭的1连和9连,不仅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武器消耗也很大。发射了近四十万发子弹,投掷手榴弹、手雷近万枚,打坏10挺苏式转盘机枪、62支冲锋枪、90支步枪,占全部武器的80%以上!

直到地面阵地几乎全丢,我军仅剩数十人转入坑道,我军后方才知道上甘岭危急,于是15军的45师,44师才发起反攻。

即使是主攻的45师,也根本谈不上优势兵力,到10月20日,崔建功师长汇报部队伤亡已超过3500人,一三四团和一三五团总共只剩下二三百人,一三四团团长张占元表示还能组织机关和勤杂人员继续战斗。

45师有一位战士,就是我们熟知的黄继光,这一战,他和两位战友一起爆破敌人机枪堡,战友牺牲了,他也受伤,最后他用身体堵住了敌人的机枪口,壮烈牺牲。

因为兵力不占优势,我军决定放弃表面阵地的不断争夺,而是与美军进行坑道作战。战役进入第二阶段。补充部队进入坑道,全部听从八连连长李宝成指挥。

坑道作战中,我军白天要承受敌人猛烈的炮火,晚上则是主动和出击,每天都要承受一个班的伤亡,到后来45师的师团两级机关几乎连勤杂人员都用光了。坑道中的补给也是大问题,当时我军是谁能送一个苹果进入坑道,就是二等功。

坚守坑道的八连,成了我军的特功八连,永远的英雄部队。

在战役第三阶段,我军开始反击,九十一团八连王万成和朱友光抱着爆破筒与敌人同归于尽,其中的王万成,就是《英雄儿女》中主人公王成“向我开炮”的原型。

20日,高守余一个人守在6号阵地,用手榴弹、爆破筒独自裹伤而战,击退了韩军六次冲锋,没有任何支援,从天亮到黄昏连续作战,只吃了三颗糖果。

还有一位新战士胡修道,全班牺牲后他一人坚持阵地战斗,英勇机智地击退敌军40余次冲锋,毙伤敌人280余名。

上甘岭战役,美军伤亡15000人,而我军伤亡11500人,在巨大的伤亡和志愿军顽强的意志之下,美军选择放弃继续进攻。

永远铭记共和国英雄们!!


历史知事


小小小百科全书观点!

历史上共发生过两次波及范围最广的大战,那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我就从这两次世界大战中挑出两场规模最大的,最具有转折性的硬碰硬的战争给大家介绍一下。

一战时期凡尔登战役又称凡尔登绞肉机

凡尔登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破坏性最大,时间最长的战役。战争持续了长达10个月之久。从1916年2月21日延续到12月19日。德、法两国投入100多个师兵力,军队死亡超过25万人,50多万人受伤,由于战争的惨烈程度,该战役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



凡尔登战役和法国和德国进行的一场具有决定性的战役。本次战役法国集结了75个师,约114万人。633门火炮。

德国集结了50个师,约125万人。1240门火炮,其中重炮占了683门。飞机将近200架。


战争开始之初,德国军队用1,200门大炮对40公里的战线进行了8个半小时的集中轰击,发射了一百万发炮弹,先头部队更是用火焰喷射器扫清战壕。而战争史上首次大规模汽车运输就出现在凡尔登战役。法国方面一周内组织3900辆卡车,运送人员19万、物资2.5万吨。甚至在战争中期德军还使用了毒气攻击。战争结束之后据统计,本次战役双方共投入200万兵力,发射了4000万发炮弹,伤亡人数近百万,创造了战争史记录,使凡尔登成了骇人听闻的“绞肉机”和“人间地狱”。本次战役也是一战的转折点。

二战时期斯大林格勒战役

斯大林格勒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苏德战场的转折点,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单从伤亡数字来看,该战役也是近代历史上最为血腥的战役,双方伤亡估计约200万人,参与该场战役的人数也比历史上的其他战役都来的多。



当时德国奉命攻占斯大林格勒,德国第六集团军集结了约200万人。1216架飞机和10290门火炮,675辆坦克。


苏联方面集结了250万军队。1350架飞机、计15500门火炮和迫击炮,1463辆坦克和强击火炮。



无论从什么角度评论,斯大林格勒战役都是二战中甚至人类战争史上最为惨烈的战役之一。整个战役持续199天。由于战役规模太大,伤亡者人数始终无法得到准确统计。战后西方学者估计轴心国军队在这场战役中共伤亡85万人,其中75万人阵亡或受伤,9.1万人被俘。而苏联方面的估计消灭轴心国部队150万人。这里面应该把初期被包围的德国第六集团军也算上了。而作为本次战役的另一方苏联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苏联红军具体伤亡人数约48万人人死亡,65万人受伤或被俘,合计伤亡约113万人。



以上两场战役基本上就是两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双方死磕的战争。而这两次战争也是两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再也没有哪次战争可以超过超过这两次的战役。不论是在伤亡人数还是在影响上。

感谢阅读。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支持一下。欢迎大家留言探讨。


小小小百科全书


淞沪会战,中日双方投入总兵力高达100万,日本方面投入了8个师团和两个旅团20万人,死伤达到4万余人。中国军队则是倾尽全部精锐投入战斗,德械师,中央教导总队,机械旅全都投入了淞沪战场。此战,中国军队当年死伤达到了30多万,不亚于一场南京屠杀。淞沪会战,战略层面上来说没有花招,没有阴谋,双方都是不停的增兵,不停地进攻。


罗店绞肉机。罗店是上海西北郊的战略要地,它的得失直接影响到整个上海的战局。奉命保卫罗店的国军11师师长彭善开战之前就决定以鲜血护卫罗店,开战以后,中国士兵在敌人的强大炮火之下和日军展开冲锋,罗店的一街一巷都洒满了11师士兵的鲜血,罗店成为了“绞肉机”。

松江保卫战。日军在金山卫登陆以后,蒋介石为了防止日军对上海守军侧面形成威胁,急令东北军吴克仁67军增援松江。东北军本来和日本人就有深仇大恨,这次抗敌早就抱着必死的决心。67军苦战三天三夜,无奈日军火力太猛,最终突破67军防线,进入松江城。67军军长吴克仁战死,67军全体壮烈殉国,魂归白山黑水间。



淞沪会战,中国军队校尉级以上军官阵亡上千名,少将以上军官10多名,包括黄梅兴,蔡炳炎,杨杰等等,他们大多数人还很年轻,而在国家大难面前选择了英勇捐躯,实为我华夏千百年之英魂。淞沪会战,中日双方枪对枪,刀对刀的战斗实在是“硬碰硬”的典范,否则上海守军也坚持不了三个月之久。

我是头条作者历史十二郎,每天带你了解不一样的历史,希望大家给我点个赞,关注一下,路转粉,不迷路,谢谢各位啦!



围知历史


在那异国他乡,有一处丘陵,其中有方圆不过 3.7 平方公里的两个小山头,那就是上甘岭。

战前战术布置会议结束之后,彭德怀单独留下了15军军长秦基伟。两人面对着钉在墙壁上的作战地图,一阵沉默。很长时间后,彭德怀对肃立身边的秦基伟说了这样的一句话:

此时的驻韩联合国军地面部队司令是范佛里特,他是个非常典型的崇尚唯火力制胜论者,一向极力主张采取猛烈的火力覆盖,最大限度的消灭敌方有生力量,以便在进攻中减少己方力量的消耗和不必要的损失。因此他指挥的战斗必定会有巨大的弹药消耗,一场战役后数量大的惊人的弹药消耗量也就被戏称为“范佛里特弹药量”。

上甘岭战役打响的第一天,范佛里特就祭出看家本领,充分发挥联合国军的火力优势,将“范佛里特弹药量”倾泻在上甘岭上,这一天就大概消耗了三十余万发炮弹以及五百多枚重磅航弹。我方15军曾经在上甘岭上奋战四个月才建立起来的地上工事,完全没有发挥任何作用,就荡然无存。上甘岭上寸草不生,表土层完全被炸松,山体岩石都被炸出,和弹片掺杂在一起。

与“范佛里特弹药量”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志愿军的反击炮火,第一天,志愿军只打出了三千多发炮弹,即使是在整个上甘岭战役期间,我们的志愿军炮兵,炮火密度最大的时候,每天的总发射量也达不到4万发的弹药消耗。

但是志愿军在如此猛烈的炮火打击中坚持下来了,《第十五军军史》中有记载,上甘岭战役打响的那天,也就是14日一整天的时间内,志愿军伤亡500余人,但是却打出了歼敌1900余人的战绩。至于“联合国军”的统计则是伤亡合计约千人。

从这一天开始,双方在这两处小山头上不断增加筹码,增加兵力反复争夺,多次易手。时任“联合国军”总司令的克拉克就曾经评价过:“(上甘岭)开始为有限目标的攻击,发展成为一场残忍的挽救面子的恶性赌博。”

在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和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反复拉锯,双方共投入兵力近11万人。我方统计,志愿军合计伤亡11529人,但是战果斐然,毙、伤、俘敌共25498人(“联合国军”统计己方伤亡9000人)。

英勇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无所畏惧,英勇的中国军人所以无敌!


于史他说


党卫军第二装甲军集团军军长保罗.豪塞尔

虎式坦克王牌米歇尔.魏特曼

进攻发起前的髑髅师装甲掷弹兵

警卫旗队师第一装甲团二营六连连长小里宾特洛甫

进军中的警卫旗队师装甲掷弹兵

进攻中的苏军第五近卫坦克集团军

画家笔下的普罗霍洛夫卡之战

警卫旗队师第二装甲掷弹兵团第三营营长约亨.派普

近卫第五坦克集团军军长罗特米斯特罗夫

众所周知,库尔斯克之战德军苦心筹划的南北夹击攻势,由于苏军富于针对性的防御措施,在推进一周后就宣布失败,北线莫德尔麾下第九集团军的攻势已经停滞,只有南线曼施坦因麾下霍特将军的第四装甲集团军(下辖第52步兵军,配备有“东线消防队”之称的特编师“大德意志”( Grossdeutschland)装甲掷弹兵师的第48装甲军)以及精锐的武装党卫军第二装甲军(包括武装党卫军第1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师,第2“帝国”装甲掷弹兵师以及第3“骷髅”装甲掷弹兵师)的攻势还比较顺利。

从7月8日到7月11日,战斗形势可以说各有胜负,由第48装甲军组成的霍特兵团左翼依旧被苏军顽强阻击于瑟尔采沃至新谢洛夫卡一带,无力再向正北方面的突击目标奥博扬再进一步,“大德意志”师更是损失了将近一半的兵力与装甲战斗车辆,但右翼武装党卫军第二装甲军亦成功地在科切托夫卡一带与左翼取得了连接,使得苏军试图将南线德军两翼切割的企图落空。在得知苏军大量增援部队正从东北方向向普罗霍洛夫卡集结后(增援来的,是草原方面军罗特米斯特罗夫中将指挥的近卫坦克第五集团军,共有593辆坦克与37门自行火炮),霍特将军下达了新的命令:党卫军第二装甲集团军应向普罗洛霍夫卡前进,利用当地的平原地势歼灭前来增援的苏军后,向库尔斯克以东迂回,配合左翼48装甲集团军继续北上,由此拉开了二战中规模最大的坦克大决战的序幕。

7月12日清晨,殷红如血的朝阳在初升后就被浓云遮蔽,普罗霍洛夫卡周围大平原上,一望无际的成熟谷物在田地中如大海的波涛连绵起伏,空气中逐渐传来了双方坦克与装甲车辆引擎和轰鸣和金属履带摩擦的噪声,在一轮苏军伊尔2“黑死神”对地攻击机的扫射与“喀秋莎”火箭炮进行的火力准备后,罗特米斯特罗夫中将在位于普罗霍洛夫卡西南的总指挥部中命令无线电操作员康斯坦丁诺夫向麾下各单位发出了进攻讯号“钢铁!钢铁!钢铁!”

此时,苏军的部署为,左路坦克第29军,在十月国营农场一线发动进攻,右路坦克第18军在普肖尔河一线发动进攻,而近卫空降第9师和近卫步兵42师负责扫清252.2高地附近的德军。

而在头一天晚上,豪塞尔军长给德军下达的作战命令为,集中粉碎普罗霍洛夫卡南面的苏军,其中髑髅师前出至普罗霍洛夫卡-卡尔塔谢夫卡的公路,肃清普肖尔河河谷沿线村庄的敌人,保卫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左翼的安全。警卫旗队师的任务则是,右翼占领十月国营农场,向东推进至252.2高地,待髑髅师肃清敌人后,一起占据普罗霍洛夫卡。帝国师则在全军的最右翼,拿下维诺格拉福卡和伊万诺夫卡。此时,三个武装党卫军装甲师可动战车数量为294辆。

苏军的攻势首先在位于普罗霍洛夫卡西南的瓦西里耶夫卡和斯托罗热沃耶村之间展开,上午9点15分,隶属苏军第181战车旅和32机械化旅的80辆T34/76中型坦克首先出击,苏军突击步兵抓住坦克炮塔上金属把手,紧紧依附在颠簸起伏的坦克上,呼吸着汽油尾气和炮弹硝烟混合的刺鼻空气,忍受着敌方轻重火力的扫射,一停车就跳到地面上展开投入战斗…”在他们面前,首当其冲的是位于瓦西里耶夫卡正南共青团国营农场附近,仅剩下7辆可用IV号长炮管坦克的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师第一装甲团二营六连。

连长鲁道夫.冯.里宾特洛甫((纳粹德国外交部长里宾特洛甫之子)立即命令从侧面开火,袭击苏军坦克薄弱的侧面装甲。稍后,前来增援的苏军第29坦克军第31坦克旅的40辆坦克继续向西突破,扩大战果。

此时,在苏军坦T34面前突然出现了一道反坦克壕沟,不少T34来不及刹车,一头撞了进去,成了德军反坦克火力的活靶子。

缺乏足够反坦克重火力的警卫旗队师第2装甲掷弹兵团被迫以近身肉搏方式试图阻止苏军无情的突击,第二装甲掷弹兵团第三营营长约亨.派普(Jochen Piper)亲手用集束手榴弹炸毁了一辆T34;而他的副官维尔纳.沃尔夫也亲自端起MG42重机枪,扫射那些坐在T34炮塔后部的苏军步兵。

苏军装甲部队的弊端凸显无疑,除了营连级指挥员,苏军坦克内依旧没有装备无线电通讯设备,因此在战斗中很难根据战局的变化及时作出调整,只能僵硬地执行出击时刻的原始命令。

同时,苏军坦克第32旅也对驻扎在国营农场附近的警卫旗队师第二装甲掷弹兵团2营发动进攻,但被德军的16门牵引式75毫米反战车炮钉死,迫使苏军加注,将坦克第31旅投入战斗。

同时,在斯托罗热沃耶村附近的树林中,苏军发动攻击的第25坦克旅也遭遇了警卫旗队是第一坦克歼击营的阻击,三连连长库尔特.修梅特莱特(Kurt Smetreiter)士官指挥麾下的5辆“黄鼠狼”III型坦克歼击车击毁了超过20辆苏军坦克与4门反坦克炮,双方的士气均十分高涨,隶属25坦克旅的坦克连长米什琴科在座车中弹起火后,一面扑火,一面继续向德军阵地射击,炮弹打光后继而用机枪扫射暴露在外的德军步兵与车辆,库巴耶夫斯基中尉驾驶的SU76自行火炮在起火后,全员驾车奋力撞向一辆德国坦克,双方同归于尽。苏军第25旅的32辆T34有26辆被毁在此,还损失了全部Su76和SU122自行后炮。

将近十点钟时,德国空军也投入战斗了,150架Me110和Ju87俯冲轰炸机出现在天空中,对苏军装甲纵队进行俯冲扫射和轰炸,而此时苏军庞大的空军力量居然不知去向,任凭地面上的友军被宰割,这也反映出了苏军此时空地协同作战指挥与部署的短板。

此时,守卫在国营农场附近的里宾特洛甫连居然奇迹般地,依旧屹立在阵地上,如同潮水中的礁石,战车已经伤痕累累,弹药即将用尽,终于等来了第2营其他两个IV号战车连第五,第七连的增援,此时,苏军战车开始后撤,而里宾特洛甫也无心追击,他将战车小心地藏匿在一辆被击毁的T34后面,将车上最后几发穿甲弹全部射出,又为自己增加了几个战绩,因为此时苏军战车求退心切,乱糟糟地原地转弯,后撤,将脆弱而宽大的侧面完全暴露出来。最后,根据统计,6连以自身被毁4辆的代价,摧毁了26辆苏军坦克,其中里宾特洛甫个人单车即击毁14辆,前来支援的第五,第七连也各自击毁了11与12辆苏军坦克,稍后,小里宾特洛甫获颁骑士铁十字勋章。

另外,在农场正面发动进攻的,是苏军坦克第18军,军长巴哈洛夫投入了170,171两个坦克旅,但由于侦查不利,陷入了德军的反坦克火力网,60%的坦克被击毁,旅长塔拉索夫上校战死,第一营营长以撒索夫大尉重伤。巴哈洛夫急忙向上级请示,是否能后撤,或者呼叫空军,但罗特米斯特罗夫中将的回答是,不行,继续进攻!

到了午时,位于警卫旗队师北侧左翼的党卫军第三装甲掷弹兵师“骷髅”师装甲群在波列扎耶夫附近突破了近卫步兵地95师的防线,重创了苏军坦克第110旅。

下午14点30分,由于受到各战线捷报的鼓舞,豪塞尔军长命令警卫旗队师开始前进,但苏军坦克170旅的部分战车已经突破了警卫旗队师属侦察营脆弱的防线,然而占据兵力优势的苏军并未对自己侧翼的威胁而停止前进。下午两时许,坦克第18军终于突进了德军防线五公里,苏军坦克第32,31旅搭载苏军摩托化步兵32旅,得以从德军防线的疏漏中成功渗透,从侧后包抄位于共青团农场以南的241.6高地,遭遇了警卫旗队师装甲第13连“虎”式重型坦克的阻击,“坦克杀手”米歇尔.魏特曼通过自己的无线电耳机发出指令“注意,距离1800米时开火!”苏军的T34与KV I坦克无法与“虎”式的88毫米炮抗衡,而在行进中射击又缺乏准星,181旅第二营营长斯克利普金大尉座车在第一轮齐射时就被击中起火,身负重伤,另一辆T34的驾驶员尼古拉耶夫为了鼓舞士气,驾驶自车直接撞向了德军13连格奥尔格.勒奇的座车,尼古拉耶夫与车组殉爆牺牲,勒奇的座车也告损坏,被迫退出战斗。至此,米歇尔.魏特曼个人在“堡垒”行动中的战绩已经累计至30辆坦克。

苏军虽然成功渗透入警卫旗队师和帝国师的结合部,但此时损失过大,已经无法扩大战果,坦克170,171旅残部和摩托化步兵第53旅被迫后撤,在瓦西里耶夫卡一带构筑环形防御工事。苏军坦克第18军在战报中承认,自己损失重大,已经无法完成预定任务,就地转入防御。根据统计,近卫坦克第五集团军下属18,29两个坦克军在当天投入坦克368辆,损失了256辆,只推进了将近7公里,

在警卫旗队师东北,苏军第二坦克军也在与扼守斯托罗热沃耶村的党卫军第二“帝国”装甲掷弹兵师展开战斗,但依旧没有获得任何预期中的突破,近卫坦克第四旅和搭载的近卫摩托化第四旅遭遇了帝国师第二装甲团第二营的攻击。第二装甲团下属反坦克排指挥官库尔特.阿姆拉赫尔在自己炮手和炮长都战死的情况下,单人干掉了苏军六个机枪巢,一门反坦克炮和一辆坦克,击毙苏军三十余人,获颁一级铁十字勋章。

同时,苏军近卫坦克第四旅和近卫摩托化步兵第四旅也从侧后突入,直扑奥泽洛夫斯基,但帝国师第二装甲团第二营在营长克里斯蒂安.泰克森领导下,对苏军战车设置了埋伏圈,击毁了21辆苏军战车,其中党卫队三级突击中队长门内尔驾驶自己的IV号战车,单骑击毁了6辆。随后,帝国师决定发动反击,下属“德意志”装甲掷弹兵团在Ju87斯图卡的掩护下向斯托罗热沃椰小镇发动攻击,基本歼灭了在这里防守的苏军坦克169旅,缺口一开,苏军第二坦克军的后方炮兵阵地和司令部都收到了威胁,第二坦克军指挥官布尔杰伊内只能命令全线后撤,在7月12日的战斗中,第二坦克军损失战车54辆,部队伤亡633人。

从清晨到傍晚,,整个普罗霍洛夫卡西南地区如同一口沸腾的大锅,浓厚的烟雾笼罩了正片天空,在焦黑的土地上,面目全非的双方被击毁战车如同火炬一般熊熊燃烧,苏军喀秋莎火箭炮与德军“奈比尔威菲尔”六官火箭炮发出的火箭弹在天空中发出凄厉的呼啸,

晚上九点30分,一场突入而来的瓢泼大雨宣告了双方行动的终结,苏德双方宛如两只在搏斗中都身负重伤的巨兽,抓紧这来之不易的机会舐舔身上的累累伤口。对于苏军来说,这一天的反击无疑不算成功,近卫第五坦克集团军在报告中承认“许多兵团和指挥员对协同结合缺乏关注,导致敌人可以利用我军缺乏协调的弱点,成功突入我军防线或抑制我军进攻部队”,在整整一天的战斗中,德军投入的498辆坦克与突击炮损失了163辆,苏军投入的67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则累计损失了450辆左右,而人员伤亡比则高达惊人的3908比42000。为了鼓舞士气准备后续作战,曼施泰因元帅特意向霍特发电嘉奖,鼓舞士气,仅仅警卫旗队师装甲掷弹兵团就获颁了150枚二级铁十字与100枚一级铁十字勋章。

7月13日,正当普罗霍洛夫卡的硝烟还未散尽时,中央集团军总司令克鲁格元帅和曼施泰因元帅就被紧急从东线前线召回了位于东普鲁士的狼穴,希特勒免去了一切寒暄,直接了当地告诉两人,由于盟军已经发动了在西西里岛登陆的“爱斯基摩人”作战计划,所以“堡垒”作战必须停止,将库尔斯克前线的精锐装甲部队紧急调往意大利前线,与因北线第九集团军进攻收效不大而垂头丧气的克鲁格元帅相反,曼施泰因力主继续在库尔斯克南线完成既定作战方案,第48装甲军参谋长冯.梅林津在回忆录里说,曼施泰因提出了一个生动的比喻,将德军比喻为已经费劲千辛万苦抓住野狼双耳的猎人,断无匆忙放手之理,丝毫不顾他面前还有苏联草原方面军和西南方面军巨大的有生力量,以及距离会师莫德尔还有60英里遥远路程的事实。对此,希特勒只得作出部分让步,允许南方集团军在普罗霍洛夫卡周围继续“有限的攻势”只调走党卫军第二装甲集团军中的第一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师前往意大利,但目的只是尽量摧毁苏军战略预备队,以防止其在随后的夏季发起大规模攻势作战


晴天有时下猪


历史上有很多“硬碰硬”的战役,但今天,在这里,我只想提一个,一个了解之后能让每一个中国人内心澎湃,潸然泪下的战役—石牌保卫战。

1943年5月湖北宜昌,一个位于长江南岸的小村落—石牌注定要被载入中国史册和世界战争史册,石牌是湖北进入四川的长江航道要塞,在那个时候想从湖北进入四川陆路是不行的,只能走水路,而想要走水路,就必须要拿下石牌要塞,打通航道,只有如此日军才能趁机攻陷重庆,彻底消灭中国军民的抗日之决心!所以中日双方均知道石牌战略位置的重要性,国军在此构筑防线,而日军则摩拳擦掌,准备一举拿下石牌。



于是石牌保卫战爆发了,进攻石牌的日军主力是在中国未尝一败的第三,第十三师团,防守石牌的主力是蒋介石嫡系部队第18军,而防守石牌最中心地带的就是胡琏率领的第18军第11师,请大家记住这支部队,记住这位将军,因为在不久后这支部队将会感动我们每一个人。

决战前夜,胡琏将军写下遗言及多封诀别信。他在信中盼望父亲保重身体,对自己结发爱妻,则直截了当地交待后事:等儿子们长大,都要去当兵报国。然后带着11师全体将士对天起誓:“决心至坚,誓死不渝。生为军人,死为军魂。今贼来犯,决予痛歼,力尽,以身殉之。”并把指挥部迁移至前线,以表决心!后来陈诚问他守住石牌有无信心,胡琏答:“成功虽无把握,成仁确有决心。”,胡琏和11师全体将士就是带着这种必死之心走上石牌前线的。



石牌保卫战打响后,面对日军的狂轰滥炸和数倍于己的日军的疯狂进攻,11师将士们没有一个退缩,双方士兵你攻我守,战事持续两天后,双方均死伤惨重,然日军凭借装备和人数上的优势,连续突破11师防线,而11师将士还是没有退缩,所以战役打到后期,双方士兵已经相隔越来越近,甚至已经近到双方士兵能彼此看到对方脸庞,近到双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近到仗已经打到无法再开枪的程度了。

于是11师将士们在胡琏将军的指挥下全体上刺刀,与日军陷入肉搏战,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的白刃战就此爆发……

于是,这场决定中日战争胜利的战役,抗战重大军事转折点,被西方军事家誉之为“东方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战役在进入到最关键,最激烈的时候,战场上的枪炮声突然戛然而止了!

是战役结束了吗?是日军胜利要进军重庆还是国军艰难守住石牌呢?都不是,相反的,这安静的三小时将决定这场战争的最终胜利!

整整三个小时,石牌战场没有一丝的枪炮声,整整三个小时,11师的将士们在和日军进行硬碰硬的肉搏战!

整整三个小时,两军在一个小小的小山岭上刀对刀的对刺,敌军每前进一步都必须付出同等血肉之代价!中日双方反复拼杀,日月星空都为之黯然失色!

据曾经参战的老兵回忆:“当时日本人一群一群地冲上来,中国人迎头扑上去,搅在一起,用刺刀拼。两军在反复互相冲杀,阵地前沿两军的尸体好像金字塔那样堆着。”

《中国国家地理》曾这样描写在这场白刃战中战死的少年:“那时候,中国农民家的孩子营养普遍不好,十六七岁的小兵,大多还没有上了刺刀的步枪高。他们就端着比自己还长的枪上阵拼命。如果他们活着,都已是七八十岁的老人了。他们也会在自家的橘园里吸着小口的香茶,悠闲地看着儿孙,温暖地颐养天年。可他们为了别的中国人能有这一切,死掉了。”


就这样,三个小时后,战场彻底安静下来,1500名中国士兵静静地躺在中国最美的山河之中。他们三小时前还曾英勇地战斗,此时却安静、腼腆的躺在那里,像睡着了一般,只不过他们永远不会再醒来。

中国军队的阵地没有丢失,败退的是日本人!

石桥保卫战我们赢了,而包括11师在内的一万余将士将长眠在此,他们的英魂将继续守护着这个地方。

一寸山河一寸血,向国军英烈们致敬!


咸鱼闲聊


历史上最让我惊叹的硬碰硬的战役,就是公元前119年卫青所指挥的漠北之战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决定集中10万骑兵和匈奴来一次大决战。这10万骑兵分别由卫青和霍去病各率领5万,分兵时汉武帝让霍去病先挑选士兵,所以卫青率领的这5万人相对来说战斗力要比霍去病的兵差一些。当然,这精挑细选的10万铁骑个个都是精兵强将悍勇无比。

汉武帝让霍去病挑最精锐的士兵,是希望他能对战匈奴伊稚斜单于,所以霍去病一开始被安排在从定襄北上。定襄位于今天的内蒙古包头附近,直接往北攻击,正对面就是伊稚斜的单于庭。可是,在出兵前汉军斥候侦察到伊稚斜单于在东边左贤王的领地。汉武帝就命令霍去病率军从代郡出发,而卫青则被安排在从定襄出发北上。

(漠北之战卫青和霍去病进军方向)

情报错了,卫青对上了伊稚斜单于

没想到情报有误,单于没在左贤王领地,而是一直呆在单于庭没动,卫青所率领的军队正好面对的是单于主力。

伊稚斜单于听说卫青军队杀过来,并没有率军主动迎敌,而是听从了降将赵信的计谋,率领主力军团在草原深处以逸待劳。

结果卫青从定襄出兵后走了1000多里地也没遇到匈奴部队,正当汉军人困马乏的时候,匈奴兵团出现了。

卫青遇到的匈奴军队有多少,历史上并没有记载,但通过汉武帝的侧重点可以得出,伊稚斜单于统帅的军队最起码不会比左贤王少,作为匈奴首领,他的军队在战斗力上肯定也高于左贤王的军队。

所以,这次卫青遇到大麻烦了!

他对面有至少8万匈奴最精锐的部队,而且这支军队早已养精蓄锐日久,就等着和汉军大干一场呢。

而卫青麾下却只有4万多疲惫之师。

不是5万人吗,怎么现在变成4万了?

事情是这样的,卫青这次出兵老将李广也随军出征,但是他率领的军队并没有和主力在一起,而是担任了迂回任务。

然后,李广在半路上走丢了。

以寡击众,卫青处境不妙

卫青见到单于军团严阵以待,为避免遭到突袭,急忙用武刚车将大军环绕在内。并派出5000骑兵攻击匈奴大阵,单于一看来者不善,不敢托大派出了1万人迎战。

这个时候就看出汉军的战斗力之强了,卫青率领的军队并不是汉军中最精锐的骑兵,上面就说了,汉军这次北伐最精锐的骑兵全被霍去病带走了,因为汉武帝的想法是让霍去病攻击伊稚斜单于。结果情报有误,让卫青率领的二等部队遭遇了匈奴最精锐部队。这就好比赛马时汉朝用二等马和匈奴的一等马比赛。而匈奴人又在草原上以逸待劳,卫青大军连日北上已经是人困马乏,战斗力大打折扣。然后,匈奴军队又是汉军的两倍!

这仗怎么打!?

正所谓一汉敌五胡,卫青派出的5000骑兵在极为不利的情况下,竟然和匈奴10000骑兵打得有来有往不落下风!

就在双方打得难解难分的时候,忽然刮起了大风,一时间飞沙走石能见度也变低了。

突然刮起的大风对匈奴和汉军来讲都是严酷的考验。风沙漫天的时候,无论是汉军还是匈奴都搞不清对方和己方的虚实,很容易炸营。

此时,比的是士兵的意志、战场执行力和对同袍的信心,比的也是指挥官临场应变的能力。

卫青无愧为大汉帝国顶级名将,而他对自己手下的汉军也极为自信。就在大风刮起的时候,卫青果断派出骑兵主力攻向匈奴两翼。

遭到攻击后,伊稚斜单于不知道汉军到底来了多少人,只知道周围全是汉军的杀喊声。

结果,还没等分出胜负,他就吓得赶紧率领几百名护卫逃跑了。

战斗一直持续到黄昏才结束,汉军大获全胜斩首上万人!

随后,汉军继续北上占领了匈奴人的后勤基地赵信城。大军在这里呆了一天,把匈奴人存在这里的粮草能拿走的拿走,拿不走的一把火全烧光了。

这场战役的历史意义重大

卫青指挥的这场战役虽然在战果上不及霍去病辉煌,毕竟霍去病斩首70000多人,还随便封狼居胥了一下,但是此战的历史意义与霍去病封狼居胥相比也毫不逊色。战争中汉军以疲惫之师以寡击众,对抗匈奴最精锐的部队还能取得大胜,无疑击垮了匈奴与汉军野战的信心,从此以后匈奴远遁,漠南无王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