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一生作诗4万首,只有一首选入小学语文课本,你怎么看?

把手伸向天国


乾隆皇帝一生酷爱写诗,活了89岁的他写了近4万首诗。






不仅在数量上秒杀了公认的高产诗人陆游(9300首),甚至差不多和唐朝两千多位诗人的智慧结晶《全唐诗》中的42000多首持平!
并且按照他这个量来计算的话,平均下来每天每天都能写1.23首诗,可以说真正做到了随时随地都能做诗,不可谓不惊人!


量高在一定程度上就意味着质低!

乾隆皇帝的诗作大多是打油诗和艳体式,唯一一首写入小学生课本的诗就是《飞雪》:

一片一片又一片,三片四片五六片,七片八片九十片,飞入芦花都不见。—爱新觉罗•弘历

据说这首诗前三句是乾隆皇帝在户外踏雪所得,到第四句的时候突然卡壳了,还是大臣纪晓岚给他救的场,乾隆的诗词水平由此可见一斑。


而《全唐诗》中的诗句可谓是首首经典,字字珠玑,实是不刊之论,“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渡阴山”等这都是脍炙人口的千古佳句,和它们相比,乾隆老爷子的诗句就难免显得有点附庸风雅了。

乾隆皇帝自封“十全老人”,在他统治时期清朝达到了鼎盛,疆域也是清朝历代之最,因此他梦想着在诗词上面也要有所建树,因此每日“疯狂”作诗,妄想“以量取胜”,
却不料有量无质反而让他饱受后人诟病!


晓史才能明事


要说乾隆写诗,在历代皇帝中真不咋地,量大高产质量差。据说在位的63年里,一共写了41800首,63*365=22995,差不多一天两首诗,这货写诗跟闹着玩似的啊!不过这么多的诗,矮子里拔高应该也能拔出一篇好诗吧?算了,多说无益,一起欣赏一下:

《咏雪》

(清)爱新觉罗·弘历

一片一片又一片,两片三片五六片。

六片七片八九片,飞入芦花都不见。

嗯,这就是乾隆的诗了。我专程去找了这本小学课本的照片,是真的,确实有这首诗。

不过这首诗还是盗版的郑板桥,原诗是:

一片两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

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梅花总不见!

差距不,乾隆大皇帝,我真担心你六片七片八九片,十片十一十二片,十三十四十五片就这么循环下去!

一首诗不行,咱们可以换一首,看看这个怎么样:

忆我三番曾过此,满目民艰恫瘝视。

蠲租加赈不少靳,究亦无能疮痏起。

壬午之岁博咨访,略觉其中悉源委。

因为疏剔六塘河,果然潦尽堪耕耜。

人事尽而天贶随,连岁秋收皆获美。

兹来殊觉大改观,凭舆历览心生喜。

户有盖藏育鸡豚,衣鲜褛裂赡妇子。

不灾不赈奚所加,究欲加思念无已。

因思时巡免正供,十分之三常例耳。

数县瘠土应倍怜,益二至五斯可矣。

国有余用苏茆簷,减一半惟投悬匦。

伫看元气复闾阎,庶协以休以助理。

第一眼看,我去好高大上啊!第二眼看,这是什么鬼啊,这么多字我不认识,不愧是乾隆,第三遍看,尼玛,这就是大白话,顺口溜都算不上!

其实吧,乾隆写诗也是有好的地方的,比如呢,人家写诗是自娱自乐,娱乐自己的同时祸不殃及他人,不像那个唐后主李煜,一共没写几首诗,天天让背,还有那个曹操《观沧海》《龟虽寿》等等等等,几乎每首诗都要背,对了还有他儿子,《七步诗》曹植,那个洛神赋,那么长还绕口,简直了!

不过既然说到皇帝作诗了,那我们就简单盘点一下古代有才华的帝王吧:

大风歌 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春江花月夜 杨广

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

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


相见欢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不第后赋菊 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对比一下,惭愧不!乾隆大皇帝,哎,不过说起来历史上还真有个人的诗可以和乾隆大皇帝媲美:

《俺也写个大风歌》 张宗昌

大炮开兮轰他娘,威加海内兮回家乡。

数英雄兮张宗昌,安得巨鲸兮吞扶桑。

其实吧,总感觉看到这些有才的大佬写的诗,突然有种逛微博朋友圈的感觉!这么一说吧,乾隆一天两首诗,那不就和我们现在一天两个朋友圈一样吗!要是搁现在,乾隆一定是个段子手,微博大V!

我们是瀚海自媒体工作室,历史的记忆由我们为您讲述,如果你喜欢我们的文章,希望留下您的点赞+关注,谢谢!


瀚海说史


只有农家乐审美?用一首诗歌入选课本,来跟你说NO

说到大清朝的乾隆皇帝,很多人都可能第一反应就是他那个农家乐的审美,但是其实他是真的很喜欢艺术,除了喜欢,他还实践,他这一辈子就写了很多很多的诗歌,根据最粗略的统计,他至少写下了四万首诗歌。


四万首诗歌听起来就十分的多,很多专业诗人可能一辈子都写不了这么多的诗,但是一个皇帝居然能够写得了这么多的诗歌,也算得上是十分的厉害的了,而且也能算的上是对写诗真的是十分的喜欢了。

但是其实呢,他的诗歌虽然数量很多,但是却真的鲜少有珍品,他其实有很多的诗歌都是打油诗,因此也没有太受到重视,尤其是他的很多诗歌都是兴致一起来,就立马会提笔提在一些墙壁之上的,所以说也是让后人感觉挺麻烦的,放在现在,那可就是破坏环境了,但是在那个时候,这可是皇帝的墨宝啊,那是要保护好的!


不过虽然说要保护好,但是其实看一眼就知道,他的诗做的是真的不怎么样,而且他还喜欢不管发生了什么事情或者是就连吃个饭都喜欢写诗,这也是没谁了,比如说他就写过什么黄瓜之类的,皇帝陛下就连看一幅画都能够诗兴大发写诗,真的是很闲了。

不过说实话,之前的几任君王把国家治理得很好,他这样偶尔作一下没什么关系。

就在他的这些打油诗之中,还真的有一首诗被选入了小学课本之中,这就是那首被传是他所写的飞雪诗。

这首诗真的很有意思,前面三小句把一到九这九个数字全部都嵌入了进去,而最后一句则是一种比喻的手法,把雪花比作了芦花,仿佛真的能够看见天上点点白雪与地上芦花遍野完美融合,世界一片白色,一片大地真干净的景色油然与纸上,真的很是生动贴切了。

这一首诗歌十分的简短,也很好记住,并且意蕴很好,很适合小孩子学,所以说会录入小学课本也不足为齐了。

所以说,虽然说乾隆皇帝虽然本身写诗的水平不怎么样,但是因为多年皇家气度的供养,他还是具备着一定的艺术修养的,而且能进入小学课本的诗歌真的很少了,但是他却能够得到这样的机会,说明他本人还是不错的,而不能够根据以前的一些觉得他比如说农家乐审美就否定他的艺术审美。


羽评郡主


入选小学语文课本和诗词好不好没有太大联系,首先小学语文课本有局限性,首先要面对的是小学生。要考虑小学生的综合接受能力还有诗词是否有超出小学生范畴的内容。比如苏东坡十年生死两茫茫,这么好的词是不可能入选小学课本的,因为大多数小学生肯定是无法理解的。但是鹅鹅鹅这种简单易懂的虽然写得不算很好,但是也是小学课本的首选之一。所以诗词的多少好坏和入选小学语文课本没有直接关系,最大的关系还是其中的字是否生僻,是否能让小学生理解和接受,诗词的内容是否符合小学生学习。


袁之燚


一片一片又一片,两片三片四五片。

六片七片八九片,飞入芦花都不见。

据说,这是清高宗御制的《飞雪》诗,还收入了小学语文课本。还有类似的版本,题名《咏雪》:一片两片三四片,五片六七八片。九片十片无数片,飞入梅花都不见。一说作者是郑板桥。前两年,在小学语文课本中,还有另一种版本,且并未指明作者:

管不了那许多了,就算那首《飞雪》是乾隆的大作吧。人家好歹是帝崽,而且小宇宙爆发似的作诗四万余首,多少还是要给点薄面。

《晚晴簃诗汇》称:乾隆“御制诗五集、四百三十四卷,共四万一千八百首。”这只是在做皇帝期间所为,而“登极前之《乐善堂集》、归政后之《余集》”等不与此数。

诗写得多,当然算不上什么罪恶。其至,还值得我等佩服。毕竟,多不容易呀!

同时,以皇帝之尊而多诗,也并不能让我等对其多几分尊崇。毕竟,诗道自有尊严。

南宋严沧浪论诗,以为诗有“妙悟”、诗有“别材”、诗有“别趣”(“兴趣”),指出诗人应拥有特别的才能,诗歌应具备特别的情趣。明代之竟陵派主韵味,明七子重格调,明之公安派标灵气。清人王渔洋提出“神韵”说,似竟陵派;清人沈归愚力推“气格”,似明七子;清人袁随园独标“性灵”,似公安派。总之,不是随便在纸上涂几行字,便算得是诗的。

观乾隆所作,或浅陋轻率、或堆叠纠绕,可知其诗心颇乏。而平生作诗竟然多至令人头大的四万余首,只能说明其诗胆颇壮。《颜氏家训》中讲到文学,说:“必乏天才,勿强命笔”,一看这家就不是做皇帝的。人呀,大约一旦坐上那把虎皮龙椅,立马就会胆大包天:老子英明神武,天下第一,神马都不在话下,写诗自然不在例外。当然,这也不能怪弘历,要换成是我,说不定作上十万首歪诗也未可知。

上有所好,下必效焉。皇帝佬儿钟情于写诗,廷臣自然不免赓歌,且每学其缠夹不清的风格。都不容易呀!有一人焉,估计实在是看不去了,上言进谏,劝乾隆戒诗。

山东商丘人李慎修,康熙五十一年进士,婉言谲谏,劝弘历不要露才,不要以诗妨政。理解!如果李慎修直言乾隆所写的根本不是什么诗,请皇上不要再写了云云,那皇帝的御眼腈一瞪,后果不堪设想。

劝人廉,反引贪。劝人息火,反成添柴。李慎修戒诗之言才落,乾隆就诗兴大发,又作了一首:《李慎修奏对,劝勿以诗为能,甚韪其言,而结习未忘焉。因题以志吾过》:

慎修劝我莫为诗,我亦知诗不可为。

但是几余清宴际,却将何事遣闲时!

乾隆不但写诗成瘾,还喜出诗集。不过当时并不受人宝重。清末胡思敬游厂肆,以番银六元购得清高宗御制诗文六函,南书房翰林写刻,纸好墨精,以为捡到便宜了。后来,书业中人告诉他,这书,也就值二金。都是恶诗,即使是皇帝所作,也不值钱。而康熙时的吴江布衣诗人计东的《改亭集》,清末时卖过二十金的辣价钱。诗写得好,才是关键!


莫安排


说起乾隆皇帝的诗词,很多人就会对此进行吐槽。

乾隆一辈子活了89岁,实际统治中国长达63年(包括当太上皇的三年)。

乾隆平均每天写两首诗,一人产量赶上整个唐朝

乾隆一辈子一共写了41800首诗。如果用63年的时间去做除法,可以发现,他平均每天就要写2首诗左右。

乾隆自己还曾经写诗说:“五集篇成四万奇,自嫌点笔过多词”。虽然是有种自嘲,但背后其实也表现了乾隆自己写了那么多诗,有多么自傲。

其实,根据学者的研究,乾隆的这四万多首诗还只是所谓的“御制诗”,也就是他当皇帝之后所写。他25岁才当上皇帝,在做皇太子的时候,也写过很多诗,后来还编成了《乐善堂全集》。

由此可见,乾隆皇帝所写的诗,并不仅只有41800首,甚至更多。

乾隆巅峰诗词:都是悼念爱妻富察氏的

虽然数量很多,但是,很多人说乾隆诗写的太差了,都是一些白话诗,或者什么鸡毛蒜皮的事情都写入其中,水平非常之差。

没错!但是,我们也不能因为乾隆很多诗都是口水诗,就全部否定乾隆写诗的水平。

平心而论,乾隆的很多诗其实写得还是非常好的。最有名的。可能还是他给自己的第一任皇后富察氏的悼亡诗。

富察氏是乾隆皇帝一辈子最喜爱的女性,从乾隆17岁还是太子的时候,富察氏就嫁给了乾隆。

富察氏除了漂亮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善解人意,性格和善。

有一次,年轻气盛的乾隆在避暑山庄打猎,无意间和富察氏聊起了现在满洲军队骄奢淫逸,战斗力不足。乾隆说得咬牙切齿。

富察氏呢,就很有心。回到北京后,特意让人用鹿尾毛做了一个荷包给乾隆,以此警戒满族人不能丢掉骑射。

还有一次,乾隆身体上张了个疖子。富察氏不放心宫女的照顾,每天陪伴在乾隆秦宫里面,给乾隆换药,直到乾隆完全康复。

这样的一位妻子,乾隆怎能不喜爱。但是,造化弄人,1748年2月,乾隆37岁,他带着皇后和皇太后开始南巡。

结果从泰山下来之后,富察氏就得病了。一行人还没有回到北京,富察氏就在山东德州一命呜呼了。

乾隆非常伤心,悲痛欲绝。富察氏的死,也改变了乾隆此后的性格。

富察氏死后,乾隆就写了好几首诗进行悼念,应该说,每一首都情真意切。

比如这首:

恩情廿二载,内治十三年。
忽作春风梦,偏于岸旅边。
圣慈深忆孝,宫壸尽钦贤。
忍诵关雎什,朱琴已断弦。

老实说,不论是在情感方面,还是技巧方面,我觉得都可以达到二流以上的水平。

乾隆一生共写了一百多首悼念富察氏的诗,这些诗算得上是乾隆写得最好的诗,体现了乾隆真正的水平。

很多诗,乾隆自己都没当回事,只是随口说说而已

那么,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我们怎么看待乾隆的这四万多首诗呢?

老实说,我觉得,我们现在对乾隆这些诗的评判太严苛了,非要用严格的格律,严格的诗词标准去评判。

问题是,乾隆自己在写这些诗的时候,都没当回事。

很多诗,乾隆只不过是随口吟咏,纯属娱乐。有些则只是“分行的日记”,记录一些鸡毛蒜皮的琐事。这就跟我们没事随手发个朋友圈,发个微博一样,图个高兴就得了,谁还想会当写作文一样那么认真呢?

乾隆一般都会在午休的时候,进行诗词、书法、绘画的创作,其实这就是一个陶冶情操的过程。

如果要是外出巡游,乾隆往往也会诗性大发。比如乾隆三十六年,他乘船去昆明湖,不到一个小时就写了八首诗(“舟行十里诗八首,却未曾消四刻时”)。再比如乾隆四十九年,乾隆去香山游览,五天写了六十七首诗。

此外,其实乾隆很多诗也并非是他自己写的。乾隆有时候,兴之所至,就随口吟咏一两句,然后交由臣下代为改定,增添,很多诗乾隆自己说完也就完了,反而是下面的人会加以整理,保存(谁让他是皇上)。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我们不能从四万多首诗里挑那些质量差的来评价乾隆的写诗水平;第二,乾隆写诗,其实他自己都没有当真,我们后来者对其大部分诗的评价,也不能太过严苛。


兮兮说事儿


清朝诸皇帝中,高宗乾隆皇帝弘历应该是最具文艺范儿的。不仅爱写诗,还喜欢书画和收藏(尤其喜欢在名家书画下面给自己题跋落款),他在位的六十年,因为有父、祖康雍盛世的荣光,得以天下承平百姓安乐。所以他闲暇有大把时间钻研艺术。乾隆皇帝是一个文化水平很高的人,他一生做诗四万多首,超过了《全唐诗》2000多位诗人所写诗的总和,如此高产,按理说他的诗应该是很不错的吧。但恰恰相反,乾隆皇帝写下了四万多首诗,口耳相传耳熟能详的大作却很少,大多要么是打油诗要么就是艳体诗。




有一次乾隆冬日里和大臣们同游西湖,天空中雪花片片飘落分外应景,诗兴大发的乾隆马上灵光一闪,张口就做起诗来,开头是这样的:

一片一片又一片, 三片四片五六片, 七片八片九十片,……

念到这儿他突然停住了,众大臣面面相觑气氛略显尴尬。谁都以为皇上能完整的做完这首诗,可是就是这最后一句乾隆居然磕住了,还好此时大学士沈德潜急忙上前接上画龙点睛的一句“飞入芦花都不见”,解救了困在尴尬气氛中的乾隆皇帝。不过平心而论,乾隆自己起的前三句还抵不上人家沈德潜接的最后一句呢。




乾隆喜欢读书,读完书还爱做诗表达自己的意见。如他读《史记项羽本纪》后所做的一首“读项羽纪”的诗:

鹿走荒郊壮士追,蛙声紫色总男儿。 拔山扛鼎兴何暴,齿剑辞骓志不移。 天下不闻歌楚些,帐中唯见叹虞兮。 故乡三户终何在?千载乌江不洗悲。

这首诗写的算不得有多好,没有华丽的词藻,但胜在通俗易懂,也写出了项羽乌江自刎那悲壮的意境。

乾隆很喜欢唐代诗人杜甫的诗,他自己也写了一首《读杜甫集》送给诗圣杜甫向他致敬:

茂学本工文,清辞每出群。 虽称有奇节,未觉副高闻。 锦字常悬壁,朱楼喜梦云。 所输老杜者,一饭不忘君。

开头写的倒规规矩矩,结尾就完全是敷衍之笔了。而且诗中还给人感觉对杜甫颇为不服气和调侃杜甫的意思。也是,自称“十全老人”的乾隆是“完美”的,杜甫在他眼里可能并不配做诗圣吧。


虽然打油诗、艳体诗这种没什么内涵的诗写了一大堆,但乾隆也有一首诗曾选入当代小学课本。那就是上文讲到的乾隆起头,沈德潜接上的《飞雪》,与其说这是一首诗,倒不如说这是一首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儿歌来的更恰当。说句实话,乾隆皇帝在写诗这一点上倒真的很接地气哦。




仅管乾隆在诗词创作上面功力有限,但作为狂热的文艺爱好者,他还有特殊的嗜好,那就是喜欢在名家书画作品上面题跋盖印,作为收藏大家,乾隆对传世名人字画是毫不吝啬的留下自己的题跋和印章。包括“书圣”王羲之的传世瑰宝《快雪时晴帖》,他的儿子王献之的《中秋帖》,还有大名鼎鼎的《富春山居图》都统统留下了自己的墨宝和御章,硬是把好好一副古画古字整的面目全非。这样的特殊嗜好,中国应该找不出第二个像乾隆这样的皇帝了吧。


大国布衣


乾隆在位60年,执政63年,享年89岁。他不仅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长寿皇帝,还是个少有的高产”诗人“。据载:乾隆执政63年又4个月,作诗4万首,要达4万首高产,平均每天要作诗1~2首。从故至今都无人能撼动他这个记录。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为何乾隆一生作诗4万首,只有一首选入小学语 文课本呢?

先来欣赏下这首被入选课本的《飞雪》

“一片一片又一片,

两片三片四五片 ,

六片七片八九片,

飞入芦花都不见。"

这首诗有了最后一句点缀看起来韵味十足。

据说当时大雪纷飞,乾隆带着浩浩荡荡大臣队伍在御花园漫歩,赏灿烂绽放蜡梅,乾隆即景创作:“一片一片又一片,三片四片五六片,七片八片九十片……”

看起来乾隆控制不住的诗兴大发,没有收尾的势头。一旁围观的大臣被惊呆了,个位数都用完了,乾隆咋个收尾?

那可是会让他们吃不了兜着走的事。随即其中一个大臣报告:想一起助助兴是否可以?骑虎难下的乾隆当即批准。于是“飞入芦花都不见”名句由此产生,这首诗也被选入语文课本。至于当时是哪个大臣加上去的已无处可寻,但这首诗的终极作者是乾隆。

不过通过这首诗,让我们这些吃瓜群众对乾隆作诗水平有了相当大的了解。著名作家钱忠书曾评价乾隆的诗:“又酸又腐,读起来令人作呕。”

但乾隆却认为自己是个文艺青年,而且是个了不起的大诗人,不但兢兢业业工作60多年,在职期间,硬是在纪晓岚,刘墉以及和珅等众多御用大臣助力下,你一言我一语帮乾隆凑出四万多首诗。

也不知乾隆当时是为挑战"世界吉尼斯纪录"还是为了其它什么,产量是提上去了,但质量好象都不太过关,在名作家眼里看来只能算是打油诗。

就像有的网友笑称乾隆帝作诗就像我们现在发朋友圈,想起什么看到什么就来一首诗!



由此可见:乾隆作为皇帝盛极一时,虽他的诗备受关注,只是高产并不高质。不过乾隆留下的佳句甚少,但作为中华古迹这方面来看,乾隆也着实作不少贡献。

对此观点不知各位又有何不同见解呢?欢迎大家留言探讨!

文:南腔北调

对此问题你还有什么见解?欢迎留言、点赞、转发,更多教育问题,请关注有书教育!


有书教育


乾隆写了四万首诗没一首好的?还是有的。

<strong>

乾隆帝是所有帝王中活的最长的,活到了89岁,也是所有诗人中产量最丰富的一位,据统计一共写了四万一千八百首,如果算在位六十年间所写的话,平均每天要写两首诗。这样的勤奋足以让当今诗人汗颜,但也有人说,乾隆写了四万首诗,没一首好的。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乾隆都写些什么诗?

乾隆作为最多产的一位诗人,日常写诗的内容也是丰富多彩,包揽万千。

比如,他十分关心农事。乾隆诗集中有很多记述各地收成和娠灾救荒的诗篇,每年各省申报夏收、秋收的成数,他几乎都要写诗。

《检近稿偶志》有时雨未降,披衣宵立庭。 既霑或苦潦,踟蹰复望睛。

比如,乾隆经常外出旅游。单是去杭州西湖就写了组诗《题西湖十景》,他的这些游记诗有些还反映了园林兴废沿革的诗,对研究我国园林建筑艺术也颇有参考价值。

《避暑山庄》轩墀敞御园,草树静高原,游豫思仁祖,庥和逮孝孙。桥山将酹爵,玉馆此停辕,罨画山容在,修蛇电影奔。禽言欣客至,蛩语诉秋繁,阶篆苔纹暗,碑诗钗脚存。圣踪犹可想,衷曲向谁论,倍切乾乾志,虞孤覆载恩。

比如,乾隆十分喜欢谈论历史,时常用历史教育皇子和大臣们。他曾用三个月时间写成一套以历史为题材的组诗,长达一百零六首。他在诗中评论了很多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从这些诗中,可以了解乾隆的历史观点。

《读《贞观政要》》懿德嘉言在简编,忧勤想见廿三年。烛情已自同悬镜,从谏端知胜转圜。房杜有容能让直,魏王无事不绳愆。高山景仰心何限,宇字香生翰墨筵。

乾隆作为中国有史以来最多产的一位诗人,留下了众多的诗篇,艺术性虽然不高,但多写实之作,表现的方面很广泛,他的诗历史价值大于文学价值。

乾隆的诗学观

乾隆十分崇拜杜甫诗中的现实主义精神,甚至在《题郭知达集九家注杜诗》中写:

“平生结习最于诗,老杜真堪作我师。”当然,论及文学成就和天分,乾隆可谓和杜甫差了十万八千里。

大臣们对皇帝所写的诗,自然是一片溢美之词,例如说“金声玉振,函盖古今”“神龙行空,瞬息万里“,乾隆自己知道自己的水平,只评价自己的诗是“拙速”,写的特别快,张口就来。乾隆三十六年,他乘船去昆明湖,不到一个小时就写了八首诗,速度惊人。

第一,乾隆特别讨厌宫体诗、香艳诗。

虽然乾隆与香妃的故事,“六下江南”的艳史在历史上十分出名,但乾隆的诗学观却是崇尚“清真雅正”的诗风,他十分反对轻浮奢靡的诗风,“不屑为风云月露之词”,甚至在他的诗中,从未出现过"酒"字。

第二,乾隆认为文以载道,诗中一定要蕴含道理。

作为帝王,他希望在诗中展现自己的"勤政爱民”“关心民生",不免总是充斥了道德说教。每年的元旦、上元、冬至、除夕,他都要按例写诗,这样的诗没什么特点,也不值一读。

乾隆将“诗以言志,言为心声”作为写诗的宗旨,对后人还是有一定借鉴意义的。

乾隆有没有好诗作?

乾隆有一首悼亡诗,是写给富察皇后的。

《御制诗二集》其来不告去无词,两字平安报我知。只有叮咛思圣母,更教顾复惜诸儿。醒看泪雨犹沾枕,静觉悲风乍拂帷。似昔慧贤曾入梦,尚余慰者到今谁?

富察皇后去世后,乾隆经常梦见她美丽的身影,便把所梦写成了诗。毕竟是日夜相伴的人,这首诗的真情实感也十分让人动容。

忽作春风梦,偏于旅岸边。圣慈深忆孝,宫壶尽钦贤。忍诵关雎什,朱琴已断弦。

这首挽诗也是乾隆写给富察皇后的。

其实,历代统治者中,诗写的好的确实很多。刘邦只写过《大风歌》却名传千古: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造反者黄巢写过《菊花》诗:“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曹操的《龟虽寿》《观沧海》诗千古名篇,更不要提李煜词中一帝。

乾隆少了几分诗才,却可以称的上是一个好皇帝。



<strong>


一往文学


乾隆在自己的文集《乐善堂文钞》中做过一个自序,说自己“余生九年始读书,十有四岁学属文”,到二十岁的时候学习的内容包括:“四书五经、性理纲目、大学衍义、古文渊鉴”。他的这部《乐善堂文钞》是在自己继位前的作品集,种类有:序、论、书、记、杂文、诗赋,一共有十四卷。

乾隆对于文学的学习,对于读书看得很重,认为人不读书就无可救药。乾隆觉得读书多人会有“书气”,书气可贵,人多读书、集而充之,就是浩然之气。人要是没有书气,即会有粗俗气、市井气,而不可列于士大夫之林。

以乾隆所生的时代,以及他的身份,乾隆所学的文化知识不可能是以诗文为主要内容。乾隆更重视的应该是宋儒理学,也学习历史,例如阅读《金史》,寻求长治久安的统治策略。乾隆自己也写了不少史论文章,观古今之衰乱以知兴替。

至于说到作诗,乾隆确实很爱作诗,说自己“若三日不吟,辄恍恍如有所失。”不说他继位之前,也就是二十五岁之前做的诗不算,就说在位的六十年,作诗就有四万一千八百首。这些诗基本都是信手拈来之作,因为乾隆也不是专业诗人,不以此为业,所以他的诗作并没有什么推敲锤炼之作,难免也就是不求韵律、缺少意境,没有韵味。因为他自己也说了,“岂必待研警句,兴之所至因笔拈”,乾隆自己根本也没有以职业诗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所以后人也就根本没必要在诗的方面对他期待太高。梁武帝、李后主倒是诗做得好,但那又怎么样?不都是国破身死的下场?

乾隆的诗基本就是游兴随笔,或是说教,既没有深刻的思想又没有别致的意境,更没有精致的修辞,甚至有的还是生拼硬凑,所以客观地说,乾隆的诗确实是不怎么样。所以,干嘛非要把这样的诗选入小学课本?再说,入选小学课本又不是评选古诗的什么硬性标准。唐诗里好的多了去了,大部分都没选入课本。反倒有时候觉得是一些生僻别扭的诗入选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