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歷史上有哪些經典的對決?

姚岳飛


粟裕將軍和張靈甫之間的孟良崮戰役,堪稱經典中的經典。

大家都知道抗日戰爭勝利之後,蔣介石挑起了內戰。國共兩黨再次決裂,內戰開始打響了,此刻在全中國的廣大地盤上,國民黨開始逐鹿中原搶佔地盤了。

其中華東地區就是國共兩黨相抗衡的重點地盤。

這個地方的爭奪,也是最為激烈的地方。

為了爭取華東戰場上的主動權,當時被蔣介石看作是嫡系中的嫡系王牌軍隊的七十四軍,就是被派到了華東戰場上作戰。

七十四軍的師長,就是戰功卓越的張靈甫將軍。

因為張靈甫是出了名的能打,我黨這邊派出去的,當然也是百戰百勝的將軍了。這個將軍就是粟裕大將。

國共兩黨對決,在當時共產黨是處於劣勢的。

因為國民黨背後是強大美國的支持,他們的武器全部都是當時最為精良的。這一點共產黨根本沒法和人家比。

但是,我軍也有我軍的優勢。

那就是解放軍得民心,因為得民心,所以就有很多人擁護,就有很多人參戰。

沒錯,粟裕大將,就是採用的集中我軍優勢兵力,先打敵軍最弱的部隊,或者是敵軍孤軍深入,沒有後援的部隊。

我軍在戰場上能夠屢戰屢勝,當然了也是這個戰術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這一點張靈甫也是心知肚明的。

但是,他覺得自己不同於別人,也就是所謂的藝高人膽大。

恰恰他就是想利用這一點,吸引解放軍主力來攻打他,然後在讓國民黨盟軍也給吸引來,把粟裕的軍隊給包圍,然後把粟裕帶領的解放軍一舉給消滅。

當然了這僅僅是張靈甫的想法。

張靈甫是這樣想, 也是這樣做的。所以,他親自帶來一小股兵力,開始誘敵深入了。他把自己當作誘餌,開始來釣粟裕的大軍來。

粟裕在得到這個消息之後,如獲至寶。

因為他知道自己的機會來了。這一次一旦殲滅最強的張靈甫,對國民黨的震懾力,那絕對是致命的,說是嚇破敵膽,那也是毫不誇張的。

所以粟裕決定,改變以前的戰法,這次打就打國民黨最強的部隊。

當張靈甫帶領的七十四軍,行軍到了孟良崮附近的時候,粟裕帶領的大軍也趕到了。

此刻張靈甫覺得自己的目的達到了,因為粟裕正是帶著大軍趕到的。

相對比張靈甫人少,所以,他就帶著國民黨跑到了山的最頂峰。佔據地利的優勢。

但是佔領制高點,也是有缺點的。

正是因為上山不能帶重型武器,導致了張靈甫不得不把重型武器放在了山下,可以說此戰張靈甫的失敗,就是把重型武器放在了山下。

當然了當時張靈甫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

張靈甫本以為只要他能拖住粟裕的軍隊10-20個小時。國民黨同盟軍就會趕到,然後殺粟裕大軍一個措手不及。

這一點粟裕也想到了,也就是說,這一戰雙方都是在玩命,對於粟裕軍來說,就是在搶時間,只要能在敵軍趕到前,把敵人給消滅,就能全身而退。

否則,就是全面的潰敗。

在這期間兩軍之間的戰爭,打的是異常的激烈。

可惜的是,張靈甫失算了,他左等右等,並沒有等到援軍的到來。他被圍孟良崮的事情,蔣介石也得知了,然後蔣介石下令,讓附近的國軍火速來救張靈甫。

但是,國民黨內部從來就不和,這次被解放軍圍住的又是被蔣介石最為倚重的七十四軍。那些被蔣介石邊緣化的國軍看到這種情形,都開始幸災樂禍了。

就這樣張靈甫的七十四軍在彈盡糧絕的情況下,在敵人的坐視不管的態度下,被粟裕的大軍給殲滅了。

不過事後想想,這一戰真的是危險萬分,萬一國民黨反動派真的火速趕來,把粟裕大軍給圍住了,然後勢必就會導致粟裕帶領的解放軍腹背受敵,面臨全殲的被動局面。

但是事實上粟裕是取得了全面的勝利,全殲蔣介石的王牌軍隊,七十四師。

所以說之所以是被稱為經典的戰役,經典就是經典在這裡,有很大的不確定性,這就是典型的對賭,不是你死就是我活。


史學達人


第一、庫爾斯克之戰:戰爭史上規模最大的坦克對決。

交戰雙方的蘇聯和納粹德國共投入近270萬兵力、8000餘輛坦克、2000多架作戰飛機。其中規模最大的一場坦克戰——普羅霍羅夫卡坦克戰,雙方共有600多輛坦克近距離拼殺。戰役結果以蘇軍毀傷6000輛坦克、傷亡80萬官兵的慘重代價擊毀德軍1500餘輛坦克、斃傷俘德軍官兵36萬餘人,徹底掌握了蘇德戰場的戰略主動權。

第二、不列顛空戰:戰爭史上規模最大的空中對決。

交戰雙方的英國和德國共投入作戰飛機6000餘架,規模最大的一場激戰雙方几乎都是傾巢而出,數以千計的飛機在英吉利海峽上空捉對廝殺。最後結果是英國損失900餘架作戰飛機、傷亡14萬軍民、毀傷100多萬幢建築物的慘重代價取得擊落擊毀德軍2400架戰機挫敗了德軍迫使英國屈服的企圖。

第三、馬里亞納之戰:戰爭史上規模最大的航母對決。

交戰雙方的美國和日本共投入包括21艘航空母艦在內的各型作戰艦艇1000餘艘,作戰飛機3000架。最後結果是美軍以損失123架作戰飛機、4艘軍艦輕傷的微小代價擊沉擊傷日軍6艘重型航空母艦、2艘油輪、600多架作戰飛機的巨大戰果。

第四、萊特灣海戰:戰爭史上規模最大的海上對決。

交戰雙方的美國、英國和日本共投入包括航空母艦、戰列艦、巡洋艦、驅逐艦在內的作戰艦艇300餘艘,總噸位超過200萬噸。作戰飛機達2000多架。整個日本海軍幾乎是傾巢而出,總噸位超過70萬。戰役結果是美英軍以損失3艘輕型航空母艦、3艘驅逐艦,162架作戰飛機和傷亡官兵3000人的代價擊沉日本4艘航空母艦、3艘戰列艦、10艘巡洋艦、11艘驅逐艦和全部作戰飛機,整個日本海軍遭到了毀滅性打擊。

第五、諾曼底登陸戰:戰爭史上規模最大的登陸與反登陸對決。

交戰雙方的美國、英國、加拿大盟國和納粹德國共約400萬人。其中盟軍總兵力接近300萬,擁有各型作戰艦艇5300餘艘、作戰飛機1.37萬架。戰役結果是盟軍以傷亡12萬人的代價殲滅德軍近40萬人,毀傷俘德軍作戰飛機3500多架、坦克13000多輛、其他車輛2萬餘輛、火炮3000餘門,成功登陸西歐大陸。


大將軍威武K


國民黨的精銳部隊一共有七支,蔣介石的五大主力,傅作義的第35軍,以及白崇禧的第七軍。

到1949年十月,國民黨碩果僅存的精銳部隊,縱橫天下將近三十年的鋼七軍在靈官殿戰鬥中一敗塗地。

1949年9月,為尋找白崇禧集團主力決戰,林彪親自指揮由六個軍十九個師組成的中路軍,進行遠距離大兵團迂迴作戰。

第四野戰軍第45軍丁盛率領的135師在急行軍途中,24小時沒有架設電臺,一晝夜向南推進了80公里,誤打誤撞越過衡寶公路進至靈官殿地區,它正處於衡寶防線的核心區域,135師就像一支插入心臟的楔子,截斷了桂軍主力撤退的必經之路。

林彪和白崇禧同時發現了孤軍深入的135師,林彪越級把135師指揮權牢牢把握在手中。

退路被截斷,也迫使白崇禧不得不提前進入決戰,他組織了五個主力師,於10月6日向135師猛攻,企圖殲滅這隻“攔路虎”。

血戰竟日,桂軍五個主力師竟然在135師的陣地前撞的頭破血流,沒有取得相應的戰果。白崇禧終於意識到了情況不妙,下達了全線撤退的命令。

林彪也直接命令135師首長:不惜一切代價,堅決拖住敵人。

又是接連兩個晝夜的血戰,桂軍五個主力師依舊沒有突破135師的陣地,而此時四野主力已經穿插到位,對桂軍精銳第七軍和第四十八軍形成合圍之勢。

林彪此時又向135師下達了一個讓人匪夷所思的命令:讓戰士們忘卻疲勞,放棄防禦,馬上轉入反擊作戰。

135師已經和數倍於己的桂軍主力拼殺了四個晝夜,接到林彪的命令後,沒有絲毫猶豫,馬上組織兵力開始反擊作戰,敵人措不及防,節節敗退,135師窮追不捨,不給敵人構築防禦工事的時間。

幾個小時後,總攻開始,桂軍主力全軍覆沒。

在這場對決中,135師爆發出來的驚人戰鬥力,讓參加過戰鬥的桂軍將領刻骨銘心,而135師在四野的幾十個師中只是很普通的一個。


花近高樓1


看到大家都喜歡回答古代的戰役,我就回答一個距離我們比較近的名將對決吧!

解放軍:粟裕、許世友

國軍:王耀武
戰役:濟南戰役
結局:濟南戰役歷時八天,解放軍突破濟南城,活捉王耀武!

粟裕 許世友 王耀武

對決雙方簡介:

粟裕、許世友是我軍赫赫有名的戰將,粟裕是十大將之首,許世友是開國上將,兩人在解放戰場上橫掃千軍,尤其是粟裕,將大兵團作戰發展成為一門藝術。

這兩位將軍大家都比較熟悉,不過多介紹,重點介紹一下王耀武。

王耀武,國民黨中央執委、山東省主席、第二綏靖區司令長官、青天白日勳章獲得者,中正劍持有人。黃埔三期學員,蔣介石稱讚他“善於帶兵,有指揮才能”,當時有人稱“寧碰閻王,莫碰老王”,陳毅元帥稱讚他為國民黨少有的幾個明白人之一。

早年的王耀武在上海馬玉山糖果公司當過小夥計,底層經歷讓他從小看清人情世故,學會了在亂世中左右逢源,練就做生意的本領和極高的情商,在國民黨派系如林的大染缸裡,他不僅會打仗,更會做人,還會開工廠賺錢,賺來的錢大多用於提高官兵待遇,收攏人心,自己生活簡樸,所以,當時很多的國民黨要員對王耀武的印象很好。他一手帶出了的74軍,戰鬥力驚人,令日寇聞風喪膽,被稱為抗日鐵軍,獲軍中最高獎“飛虎旗”、獲贊“虎賁”,74軍後來改編為整編74師,國民黨五大主力之首。當年黃埔系流傳“三李不如一王”的說法,三李就是李仙洲、李延年、李玉堂,一王,即王耀武,他們同是山東老鄉,同是黃埔出身,三李都是黃埔一期,但八年抗戰下來,王耀武如同坐飛機一樣,飆升到“第四方面軍司令長官”,與盧漢、湯恩伯平起平坐。

第一次對決:譚家橋

濟南戰役其實是粟裕和王耀武的第二次對決,第一次是十四年前的譚家橋,那一次,孫耀武完勝,擊潰了粟裕的紅十軍團,紅19師師長尋淮洲(曾是最年輕軍團長)陣亡,紅21師師長鬍天陶被俘,時任參謀長粟裕率領四百人從懷玉山突圍,戰後,王耀武勝任五十一師師長。

十四年後,華野司令粟裕重兵包圍濟南城,守城的就是當年擊潰紅十軍團的補充第一旅旅長,現在的山東省政府主席王耀武。

第二次對決:濟南戰役

1947年5月,陳毅、粟裕指揮的華野在孟良崮戰役擊斃王耀武愛將張靈甫,整編74師被全殲,王耀武悲痛萬分,飛到南京,請求蔣介石放棄濟南,未被採納,王耀武深切體會“校長”的上情,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答應堅守濟南,蔣介石深受感動,承諾王耀武,派杜聿明帥3個軍團17萬人馳援濟南。王耀武只好重編74師,固守濟南。

解放軍方面,東有許世友、王建安的九縱、十三縱、淮海縱隊,西有宋時輪的三縱、十縱、魯中南縱隊,南有新八縱、新十一縱、兩廣縱隊,共有十四萬大軍,分割包圍,各個擊破,城外工事紛紛被拔掉,最終把王耀武困在濟南主城。

華野前委決定,9月16日開戰,預計15至20天攻克濟南。

1948年9月16日(農曆八月十四),戰役打響,殲滅國軍10.4萬人,19日,整編九十六軍軍長兼八十四師師長、濟南西線指揮官吳化文陣前起義,23日,向內城發動總攻,王耀武拼死抵抗,第一次破城未成功,24日凌晨再次突擊,突入內城。

已故的曾給王耀武坐過秘書的王昭建在《在王耀武指揮部的見聞》一書中是這樣回憶的:

9月24日凌晨,王耀武命令提前開飯,然後把下屬召集到大明湖畔的臨時指揮部(如今這裡已經成為景區,標誌:王耀武逃跑處),發表最後一次講話。

他說,我們校官以上的軍人,都有校長給的一把短劍,上面刻著“成功”和“成仁”二字,意在讓我們作戰時一定要死戰,不成功便成仁,現在我們外無援兵,內有叛逆(吳化文起義),在十倍於我們的重兵下(其實,雙方兵力差距不大),已經苦戰了八天,盡到了軍人的天職,無愧於心。
接著,他說,至此,我王耀武已經無“用武之地”,但我們不能“成仁”。第一,我們已經盡了天職;第二,這是內戰,不同於抗日。假如我們自戕,必遭後人恥笑,因此,我奉勸大家,放下這已無用的武器,該投親投親,該投友投友,自求生路去吧,而我是黃埔三期學生,不能擅自投共,我將親率軍士,向北突圍,以報校長栽培之恩!

談話間,不少人失聲痛哭,王耀武眼圈發紅,大聲說“大家冷靜,哭是沒用的”。


當日,華東野戰軍將“打進濟南府,活捉王耀武”的大旗,插到了高聳的城頭之上。

活捉王耀武

28日上午,壽光縣公安局戰士劉金光、劉玉民、張宗學三人在橋頭盤查從濟南戰役漏網的國民黨潰軍,遠遠駛來的兩輛膠輪大車引起他們的注意,車上5男2女,其中一人白頭巾矇頭,棉被蓋身,病懨懨的躺在車上,被攔下後,他們自稱是從濟南逃難出來的商人,但是口音不是濟南人,戰士們將他們送到了縣機關,審訊幹事王洪濤從他們身上搜出赤金元寶2個、銀幣11元、紙幣6000元、通行證一張,盤問中幾個人前言不搭後語,經過幾番審問,白頭巾矇頭的人終於承認“我就是王耀武”。

有意思的是,解放軍共活捉了7名“王耀武”,原來,為了成功脫逃,王耀武事先安排多個體態、相貌差不多的部下,讓他們被捉後自稱“王耀武”,至於民間流傳王耀武是因一張“便紙”而露餡,就有演義的成分了。

王耀武在北京功德林監獄改造時,曾有思想顧慮,毛主席讓羅瑞卿轉告他“你功是功,過是過,你的抗日功勞我們共產黨人是會永遠記住的,只要你安心改造,很快就會回到人民中間的。”1959年2月,王耀武成為第一批被特赦的戰犯之一。

特赦後的王耀武擔任全國政協文史專員,後被特邀為全國政協委員,1966年,在周總理的關心下,與北京82中教師吳伯倫結婚,在後來的大運動中受到批鬥,1968年病逝,享年64歲。1980年,統戰部、全國政協為他和溥儀、廖耀湘補辦了追悼會,骨灰安放於八寶山革命烈士公墓。

據王耀武警衛員回憶,1946年兼任山東省主席後,他曾對身邊人說“我平生戎馬倥傯,參加過的大小戰鬥以百次計,失敗的次數不多,可今天,我們來到了山東老家打共產黨,我看丟人的時候到了!”

濟南戰役後,美國人感嘆“自今而後,共產黨要到何處,就到何處,要攻何城,就攻何城,再沒有什麼阻擋了”,濟南戰役是解放軍第一次對中心城市的進攻,從此揭開了戰略決戰的序幕。1952年10月26日,毛澤東在建國後第一次視察濟南,對在場的許世友等山東黨政軍領導人說“濟南戰役打的那麼迅速、徹底,天下恐怕只有兩個人想不到,一個就是本人毛澤東,一個是蔣介石。”

 

《陳誠先生回憶錄—國共戰爭》

《在王耀武指揮部的見聞》

歡迎關注、評論、轉發,葛大小姐和你一起讀有趣的歷史!


葛大小姐


漢尼拔的“封神之戰”——坎尼會戰。

公元前216年,漢尼拔率領的迦太基軍隊入侵意大利,與羅馬軍隊爆發大戰。

漢尼拔為了徹底打敗羅馬軍隊,決定截斷羅馬人的糧食補給,直接攻打意大利南方的羅馬糧倉坎尼城。

從軍隊的人數上來說,漢尼拔並不佔優勢。除了一直跟隨自己作戰的一萬利比亞重裝步兵之外,臨時招募的兩萬高盧僱傭兵雖然非常勇猛,但是紀律性不強,大兵團作戰極容易迅速潰敗。從西班牙招募的數千步兵雖然戰鬥力不錯,但是數量較少,難成氣候。

漢尼拔此時要依靠的,是他數量較多的騎兵部隊。兩千西班牙重裝騎兵驍勇善戰,三千努米底亞輕騎兵和五千高盧騎兵,在數量上比羅馬人有絕對優勢。

再看羅馬軍團,數量上非常龐大。七個軍團,六萬重裝步兵、八千輕裝步兵、六千騎兵,共七萬四千人,還有一萬人駐守大營。


不過,在大戰之前,羅馬軍團就有了很大的隱患。

除了騎兵數量不足之外,羅馬軍團在之前的戰役中損失了大量的精銳,這一次臨時拼湊的隊伍,招募了大量的新兵,沒有什麼戰鬥經驗。

另外,羅馬軍團的基本戰術毫無變化,依然是大方陣進攻。羅馬人的每一個方陣大概160人,此戰10人一行,排成16列。方陣與方陣交錯組成在一起。此次羅馬軍團佈陣的時候,把步兵方陣分成了三條陣線,最前面的是青年士兵方陣,中間是壯年士兵方陣,最後是老兵方陣。6000騎兵分為兩部分,兩位指揮官瓦羅率領4000人在左側,保盧斯率領2000人在右側。

這種以重裝步兵位置的方陣戰術,並不適合平坦開闊的戰場地形,不過指揮官之一的瓦羅堅持要在這裡決戰,埋下了失敗的隱患。

漢尼拔一開始就知道了羅馬軍團的戰術,那就是以強大的重裝步兵,從中央突破。如果和羅馬人硬碰硬,是很難獲勝的。

於是,漢尼拔把西班牙和高盧步兵放在最中央,整個陣線呈半圓形向外突出。3000名努米底亞騎兵部署在右翼,拖住瓦羅的4000名羅馬騎兵。另外7000名西班牙和高盧騎兵,面對保盧斯的2000羅馬騎兵,自然佔據了優勢。

此時正是8月,意大利炎熱乾燥,佔據緩坡上風口的漢尼拔受影響不大,但是對面的羅馬士兵,就必須面對被風捲起的漫天塵土,苦不堪言。


戰鬥一開始,羅馬軍團就依靠密集的步兵方陣,邁著整齊的步伐,一點點逼近漢尼拔大軍。漢尼拔軍中的高盧人,紀律性可沒有這麼好,各個上躥下跳,大聲呼喊,想要立刻衝上去拼殺。

步兵交戰之後,雙方前排士兵盾牌相抵,用短劍互相猛刺對方。後排的士兵使勁向前推擠,試圖衝散敵人。這時候,羅馬重裝步兵方陣就發揮了作用,整齊穩定的衝擊,讓高盧士兵不得不步步後退……於是,漢尼拔大軍的“凸”字形陣線,慢慢的變成了“凹”字形。

羅馬步兵方陣也由整齊的整齊陣線,慢慢的變成了楔形,方陣的結構開始混亂。

與此同時,騎兵的交戰也開始了。3000努米底亞騎兵面對4000羅馬騎兵,毫不示弱,雙方互不相讓,戰況激烈。

但是漢尼拔的7千西班牙和高盧騎兵,則輕易的打敗了保盧斯的2000羅馬騎兵。之後,這7000騎兵飛速的從羅馬大軍的後方繞了過去,直接來到戰場另一邊剩餘4000羅馬騎兵的身後。於是,前後夾擊,羅馬騎兵迅速被擊潰。

此時,一個巨大的“U”型包圍圈形成了。漢尼拔中軍的高盧步兵也停止了退卻,開始和兩側的士兵一起,擠壓包圍羅馬士兵。

數萬羅馬士兵被包圍,擁擠在了一起,他們接踵摩肩,一片混亂。隨著7000西班牙和高盧騎兵對羅馬大軍後方的包圍,羅馬軍團徹底沒有希望了。

幾個小時的廝殺之後,羅馬戰死5萬多人,被俘4000多人。指揮官瓦羅僥倖逃跑,而保盧斯卻力戰而死。部分逃亡的羅馬士兵躲進了兩座營壘,也很快被攻破了。

(漢尼拔)

此戰,羅馬軍團損失了7萬多人,其中包括2萬人的俘虜。而漢尼拔這一方,僅陣亡了6千多人。

坎尼之戰,成了西方戰爭史上的經典戰役,也成了漢尼拔的“封神之戰”。


七追風


我說一下對人類文明發明影響最大的經典對決,那就是持續了四十多年的波希戰爭,也就是波斯與希臘之間的戰爭。

那個時候的希臘是城邦制,一個城就是一個小國家,其中最大的,處於統治地位是斯巴達和雅典,這兩個名字現在都耳熟的很了。

波斯則是一個奴隸制的大帝國,恩,波斯這個名字我們也不陌生。

波希戰爭共分三次入侵,第一次中最著名的就是馬拉松戰役,在距離雅典四十公里的平原上,2.5萬雅典重裝步兵對陣5萬波斯人,是重裝步兵對陣騎兵的經典戰役,結果波斯敗。

在馬拉松大戰獲勝後,一位名叫斐力庇第斯的士兵跑回雅典傳信,因為極速跑了42.193公里,報捷後便倒地身亡,而這亦是馬拉松長跑的來源。 馬拉松會戰成為古代戰爭史上以少勝多的範例之一。雅典軍於馬拉松戰役只有192人陣亡,而波斯軍則損失了6400人。


波斯敗了,波斯的新皇上薛西斯一世不服,發動了第二次入侵,號稱百萬大軍,實際是25萬大軍,而這一次他們面對是希臘人30多個城邦結成了反波斯同盟,總共11萬大軍。

這一次最著名的是溫泉關大戰,希臘全軍的總統帥為斯巴達國王李奧尼達,斯巴達王率7000人在溫泉關阻止了25萬大軍好幾天,急的薛西斯三次從王座上站起來大吼,最後當地一個希奸指點條小路,使得波斯人從後面攻了上來,斯巴達王令大部隊先走,只留下300衛隊,最後斯巴達王與他的300精銳衛隊全部戰死,而波斯損失了2萬人。

這一戰,極大的鼓舞了希臘方的士氣,打擊了波斯人的信心。

再經薩拉米灣海戰和普拉提亞戰役,波斯徹底失敗。

這一場戰役對人類文明的影響遠遠大於戰役本身,希波戰爭是人類歷史文化的一次前所未有的大融合,其影響遠遠超出波斯、希臘的範圍。它大大加強了東西方文化交流,促進東西方文化發展,促進科學、藝術的進步。打破東西方几乎完全隔絕的局面,從而推動人類社會發展進步。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正是戰爭推動了人類文明的進步,是戰爭打破了疆域界限,促進了人類文明的融合。

人類的歷史就是一部戰爭史。


口水丁羊羽


官渡戰役絕對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因為在當時曹操只是用了萬人就把袁紹10萬人給打的一片狼藉,而且最終導致了袁紹只是帶走了幾千人逃跑,這在今天看來都是非常不容易的戰爭。況且還是在一千多年前的冷兵器時代,這就更加顯示了古人的智慧是多麼出眾。


曹操找你挾天子以令諸侯以後,幾乎是如日中天,地盤發展越來越大,無論是呂布,還是袁術都敗在曹操的手下。 而袁紹這邊,戰勝了公孫瓚,把河北已經全部統治在了自己的手中,俗話說得好,一山不容二虎,在這種情況下袁紹一定會對曹操發動攻擊的。 在開戰以前,曹操也是非常煩躁,畢竟人數懸差真的是太大了,不過在許攸的分析下,袁紹的破綻竟然全部被一一說中,在這種情況下,曹操陣營制定了詳細的計劃。
在認真分析了形勢以後,曹操率先解救白馬之圍,然後聲東擊西,導致袁紹的兵力很大程度上分散。 而後關羽誅顏良斬文丑,導致袁紹軍隊士氣低下,在經過了相持階段以後,曹操派人阻斷了袁紹的運糧路線,更是偷襲了袁紹的老巢。

由於曹操對於人的心理戰術掌握的很好,鼓動士兵大舉進攻,導致袁紹軍隊被敵襲以後方寸大亂,竟然相互踐踏,慘不忍睹。
到了結尾袁紹只是帶走了幾千軍隊,整整10萬人的兵馬幾乎死傷殆盡,從此以後袁紹大勢已去,而曹操正式成為了北方的霸主。


小刺歷史觀


我說的經典對決是國共的解放戰爭期間,粟裕對湯恩泊,林彪對白崇禧,彭德懷對胡宗南還有二馬。縱觀解放戰爭,國民黨都被這三員虎將所指揮的軍隊打得狼狽逃跑,最後都逃到臺島上去了,還有白崇禧好稱小諸葛,我說他是小傻瓜,最後的結局就他最慘,李宗仁臨離開大陸都關照他千萬不要投蔣,可惜他最後還是投老蔣了,其實李宗仁是最明智的,離開蔣,最終還是命歸大陸,受到了人民的愛戴。


鋼炮老葉


朝鮮戰爭絕對是一次經典的以弱勝強的戰爭,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美軍在強大的戰爭機器下聯合國授權下操縱16國聯軍,被迫停戰在38線。是美國第一次沒有打贏,是中國第一次打敗一流強國領導的聯和國軍。其中最經典的戰役就是上甘嶺戰役。



川普京宇宙大帝


<strong>“土木不及一粟”—淮海戰役

開戰雙方:國民黨和共產黨。

國民黨那裡稱謂徐蚌會戰,共產黨這邊稱淮海戰役。

戰爭性質:決戰。

戰爭背景:經過開戰以來三年左右的親密接觸,共產黨站穩了腳跟。遼瀋戰役基本上解決了東北問題。有了東北,共產黨相當於有了自己永久性地盤。決戰時候到了。

戰爭規模:共軍六十萬,國軍八十萬。

淮海戰役構思者:粟裕

共軍主要指揮者:粟裕

參與領導並指揮者:劉伯承,鄧小平,陳毅,饒漱石,譚震林。

國軍指揮者:劉峙,杜垏明,邱清泉,黃維,黃百韜。

搞定黃百韜

黃百韜,生於二十世紀第一年,一九零零年。

軍銜:國軍陸軍上將,兵團司令官。

一九四八年,黃百韜49歲,正值春秋鼎盛,將軍的黃金年齡。年末,黃百韜在碾莊地區碰到了比自己更為年輕的對手粟裕。兩人是老朋友了,經常打招呼,只不過他們打招呼的道具不是酒肉,而是機槍大炮。結果是互有勝敗。

早在豫東戰役,華野部隊圍攻黃百韜兵團,危急時刻,黃百韜親自登上坦克衝鋒陷陣,創造了國民黨內兵團司令本人親自帶隊衝鋒的唯一戰例。經過死戰,終於穩住陣腳,最終突圍。

淮海戰役一開場,雙方經過一系列試探、對抗、引誘之後,粟裕指揮的華野把黃百韜包圍在碾莊。

粟裕一看笑了,不就是圍點打援嘛,已經習慣了。就把部隊分一分,某某部圍點某某部打援,分配好之後就等著聽戰報了。然而戰報超出了他的預料之外。

共軍輕裝簡行,本來裝備就差,僅有的一點重武器丟在後面,直接進攻了。然而蹍莊防衛體系非常好,而且黃百韜的人打仗非常專業。共軍傷亡很大。粟裕採用了一種笨但有效的方法,即挖戰壕,一條條戰壕直通一個個、村莊、戰壕、碉堡,然後是肉搏,蹍莊之上血肉橫飛。槍炮聲、呼喊聲、哀嚎聲,活脫脫一副人間地獄。

深陷重圍中的黃百韜依然不慌不忙,一方面尋找機會突圍,一方面固守待援。這個盤算是很不錯的,只是打錯了。邱清泉和李彌按照命令來救了,可惜均被阻擊了。蔣介石命令大家解救黃百韜無效之後,大肆宣傳黃百韜的英雄事蹟,鼓勵黃百韜拼死混戰等等。

黃百韜盼星星盼月亮,結果只盼來蔣介石他媽的精神支持。

此時的粟裕正在運籌帷幄,一邊穩住邱清泉和李彌,一邊調兵遣將要黃百韜的命。九縱隊負責最後的衝鋒,黃百韜起家的二十五軍依靠兩條水壕死守。直到雙方屍體把水壕填滿。

黃百韜也不是孬種,直到最後,還在指揮殘餘的將士和蜂擁而來的共軍對攻。當時沒有人相信黃百韜能堅持一週。然而黃百韜奇蹟般堅持十二天。

然而這十二天之中,徐州幾十萬人硬是沒有突破一百公里的路程。終於黃百韜兵團流盡最後一滴血。最後一滴血就是黃百韜的血。

第二階段,圍殲黃維

打掉黃百韜,淮海戰役迎來一個大大的開門紅,共軍膽更壯,國軍膽更寒。

按照毛澤東之前設想,打掉黃百韜之後粟裕依然南下。然而這時候已經不是了,而是演變成江北決戰。

粟裕連忙電告中央,毛澤東意識到:必須把國軍消滅在長江以北,同時電令中原局和華東局:務必確保兩大野軍的供給,要保證前線將士兩到三個月內的補給。從此淮海戰役的總方針真正出臺,小淮海演變成大淮海。

兩大野戰軍協同作戰,將戰爭從局部規模演變為戰略決戰。之後,共產黨動員兩淮全部力量之源淮海戰役。打完這一仗,江北再無大戰。

蔣介石聽了何應欽和顧祝同提出的“守江必守淮”的主張後動搖了,把部隊沿著津浦線,徐州以南到宿縣蚌埠這一帶,擺成一字長蛇陣。一字長蛇陣,一個從來不會在戰略決戰中出現的陣型。面對徐州到宿縣到蚌埠這個長蛇陣。蛇的七寸就在宿縣。劉伯承對著地圖,用他那剩餘的一隻眼盯著宿縣。

戰爭開始,徐州“剿總”司令劉峙嚴令遠在駐馬店的黃維兵團快速向徐州集中。黃維遂率第十二兵團經蒙城、宿縣向徐州靠攏。為站穩腳跟,黃維決定以蒙城為核心,構築工事,屯積糧彈,看準目標再打下去,前進時先佔領前方有利地形,作為新的核心。如此逐次躍進,教科書一樣穩紮穩打。黃維希望用這種安穩的方式逃脫虎口。

劉伯承趁機佈置口袋陣,最後終於把黃維包圍在雙堆集。雙堆集就是一個一百多戶人家的小村莊。但是被困的黃維並不著急。他比蹍莊的黃百韜更自信,因為他有更強悍的士兵,有更為強大的裝備。血戰五天之後,黃維被迫固守待援。但華野也沒辦法。

這樣淮海戰場上形成了兩個大的包圍圈,圈裡是國軍,圈外是共軍。

這下蔣介石急了,讓劉汝明兵團北上,劉汝明是個老兵油子,磨磨蹭蹭就是不肯來;電話打給西北的胡宗南,胡宗南倒是不磨蹭,不來;打給白崇禧,白崇禧也不磨蹭,不來,不但不來,還在電話裡數落了蔣介石,說你原來就部署錯了,導致大軍被圍,現在又把兵力一點一點往裡填,那就是送死。

蔣介石大怒:這是桂系坐山觀虎鬥,在背後捅刀子,保存實力乘機坐大。蔣介石繞過白直接打電話給他的學生宋希濂打。宋希濂倒是聽校長的話,可部隊一上船,就被白崇禧就攔下來了。蔣心中深恨之。只好不斷勉勵黃維堅守,空投了不少嘉獎令和慰問信云云。 

直到此時,黃維基本上坐地等死了。

英雄末路 杜聿明

粟裕說,淮海戰役第二次緊張,就是追擊杜聿明。

此時的蔣介石還讓杜聿明向南和黃維匯合。可憐的杜聿明知道那是不可能的,但有不可能違背蔣介石的意見。就算他想違背蔣介石也沒門。杜聿明當時打算穩住手中這幾十萬人,和共產黨談談。

但是有悍將邱清泉作梗,談不能談,突圍不能突圍,杜聿明只能打。杜聿明讓蔣校長增兵,繼續決戰,反敗為勝。然而蔣校長和這位得意門生對白如下:

“那個光亭啊,兵沒了。”

“怎麼辦?”

“等。”

“等啥呢。”

“等死。”

三十萬大軍等死是一個啥樣子?是一種奇特的現象,奇特而瘋狂。

淮海一戰,關內國軍精銳盡喪

那幾十萬軍隊可是蔣介石的心頭肉。更為致命的是,此戰之後黃埔魂魄喪失殆盡,支撐起蔣介石軍事機器的黃埔精英們進入歷史。

試想一下,在數十天的淮海戰役中,武器裝備佔絕對優勢的情況下,數十萬編制健全的大軍竟然從頭到尾被動挨打,從來沒有尋得那怕一點點主動。戰場上逃走的黨國名將胡璉,餘生不提淮海戰役,只是感嘆:“土木不及一粟。”

淮海戰役成為國軍永遠的痛,成為一場被遺忘的戰爭。就如同美國人不提朝鮮戰爭一樣。

因為無話可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