鬥不過青春的《青春鬥》

文 | Fuki

曾被稱為“青春劇教父”的64歲的趙寶剛,恐怕這次也要服個老了。

說到趙寶剛,不得不提到他執導過的那些青春劇。當年的《奮鬥》《我的青春誰做主》《北京青年》“青春三部曲”一度紅遍大街小巷,還捧紅了一系列青年演員,導演趙寶剛也成了中國少數的幾個最會拍青春劇的人。

鬥不過青春的《青春鬥》

3月24日,由他執導的新劇《青春鬥》於北京衛視和東方衛視正式開播。目前根據貓眼全網熱度榜數據顯示,《青春鬥》上線6天熱度位居第二,僅次於全民爆劇《都挺好》。隨著劇集熱度節節攀升,種種爭議也逐漸浮出水面。

鬥不過青春的《青春鬥》

自開播以來,這部劇相關的負面評論數量與日俱增,豆瓣評分也僅有5.1,刷新了趙寶剛導演作品中的最低分。幾天前的發佈會上,趙寶剛還坦言:“我會擔心人家說,導演你這麼大歲數還拍青春片,你拍的東西根本不是表現我們這個時代。如果收視不好,未來豆瓣評分也比較低,那就證明我能量確實不行了。那我就準備退休,幹一點力所能及、有社會意義的事情。”誰知趙導一語成讖,這次怕是真的要考慮退休事宜了。

鬥不過青春的《青春鬥》

翻翻近幾年的青春劇評分就會發現,青春劇難出精品,現實主義向青春劇拍起來更是難上加難。幾年前,趙寶剛帶著當時還叫作《向前進》的劇本大綱來到上海,正撞上帶著小說改編作品《歡樂頌》的正午陽光團隊,他的一時心虛讓對方佔了先機,果不其然,《歡樂頌》爆了。一晃三年過去,趙寶剛終於拍出了這一出《青春鬥》,誰能想到,沒鬥成《歡樂頌》,到頭來也沒鬥成“青春”。

這部聚焦了五個性格迥異的大學畢業生工作生活的劇集,既沒能戳中當下90後、95後的心,更讓許多70後、80後觀眾們一頭霧水。曾經是最懂年輕觀眾心理那批導演之一的趙寶剛,這次竟然似乎沒抓住任何觀眾的心。

鬥不過青春的《青春鬥》

眾所周知,青春劇立足於目標觀眾群體的青年階段生活,在此基礎上進行衍生發散。成年觀眾樂於在青春劇裡找情懷,年輕觀眾樂於在青春劇裡看偶像、玩幻想,無論是《惡作劇之吻》《流星花園》還是《你好,舊時光》《奮鬥》,都有其對應的受眾群體。儘管青春劇相較國民劇略顯小眾,但從不缺少觀眾,畢竟大家都年輕過。

因此,一部青春劇首先要明確要拍給什麼年齡階段的觀眾看。但是,《青春鬥》的定位卻十分不清晰。從劇集介紹來看,《青春鬥》延續了趙寶剛導演作品的風格,以青春群體為切入點,折射現實中廣大年輕人的社會生活,以求引發共鳴。同樣的風格放在十年前成就了“青春三部曲”,在十年後卻顯得有些不倫不類——現在的年輕人真不長這樣。

以人設為例,向真天真活潑,情商卻低到不像個即將步入社會的成年人;典型學霸丁蘭,從小到大隻考第一,考了一次第二就要鬧自殺;還有口嫌身直的高冷美女錢貝貝,創業先鋒于慧,彷彿從言情劇穿越而來的晉小妮。單獨看五個主角的人設,足以撐起當下至少三種題材的劇集,《青春鬥》很厲害,將這些次元不同的角色聚在一部作品中。所以它既不夠偶像,也不夠現實主義,若再加上後期劇情中戀愛腦靠男人這一層,更顯得異常懸浮。

鬥不過青春的《青春鬥》

在《青春鬥》詮釋青春之前,其定位首先是一部現實主義都市劇。因此,無論青春與否,失真才是做劇大忌,這將直接導致主流觀眾的流失。

近幾年,一些從業者為了增加劇集時長、集數充數,用劇情注水的方式將一部劇拉長几集甚至十幾集,觀眾對劇情脫水的呼籲也日益增強。的確,一部節奏緊湊、故事跌宕起伏的作品總好過漫天大水、平淡無奇,剛剛完結的《都挺好》就是正面案例,用46集時長濃縮出一副當代社會中產家庭的畫像,矛盾衝突環環緊扣,自然吸引觀眾眼球。但大量衝突就是一定必要的嗎?鸚鵡君認為不然。

趙導為了脫水將原來50集的《青春鬥》減至38集,為觀眾呈現出的卻是“衝動的男友將自己非法監禁”、“大學交往多年男友突然失蹤”等離奇劇情。如果該劇的定位是一部偶像劇,那麼一切都可以換一種角度理解,就像觀眾不能用文藝電影的眼光評價漫威大片一樣,然而趙導又時刻提醒著觀眾們《青春鬥》是一部現實主義作品。這就是《青春鬥》第二過——劇情狗血,這也是定位不清晰導致的後果。

鬥不過青春的《青春鬥》

此前,趙寶剛導演還在接受採訪時表達過自己對“青春”概念的理解,他更願意將90後、00後一同歸入80後,在他看來,青年問題是這幾代人所共有的。沒錯,無論是哪一代人,在人生的相應階段所遇到的問題總會是相似的,這或許不該稱作青年問題,而是源自人性根本的問題。影視作品的意義和價值就是尋找這些具備普世價值觀的關鍵問題,加以藝術加工,並以一個嶄新的姿態呈現給觀眾。

可惜的是,趙導似乎過於片面的理解了“青春”和青春的這一代人。說到底,觀眾所求的與時俱進真的有那麼難嗎?幾個鮮活的角色,一個平實扎心的故事,足矣。

影投人 [公眾號ID:movieeye]

有眼力、有腦洞、有大神的一站式精品影視內容製片工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