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新中國仿造蘇聯波波沙研製50衝鋒槍時,選擇取消彈鼓設計而改用彈匣供彈?

疾芪IdHW8788


國產仿造蘇聯波波沙50式衝鋒槍取消了鼓式彈夾彈容量35發。鼓式彈夾71發近距離和巷戰火力強。但是缺點也很明顯,比較笨重。在71發的情況下比較容易卡殼。一般都是65發左右。蘇聯軍人體格比較高大國人比較單薄拿著非常耗體力。



尤其是多達70多顆子彈的波波沙衝鋒槍,它的彈鼓更是一個沉重的配件。蘇聯之所以忍重使用彈鼓,是因為戰場上根本沒有時間回去補充彈藥。



彈鼓雖然裝彈量大,但是不如彈匣攜帶方便,而且更換起來麻煩還容易卡殼。所以在正面作戰中,彈匣比彈鼓更使實用!


但是中國的50式衝鋒槍是在二戰結束之後仿製的。那時突擊步槍已經逐漸取代衝鋒槍,開始受到各國的重視。所以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彈鼓的必要性並不是很強。



生產彈匣比彈鼓簡單,彈鼓不容易攜帶,磕碰後容易出現供彈故障,國產之後就沒有再用鼓式彈夾。


環球熱點匯


50式衝鋒槍主要是全盤仿製於蘇聯的PPSh-41“波波沙”衝鋒槍。50式衝鋒槍有一個最大的特點,主要是通過蘇援的樣槍進行逆向測繪並仿製而來的,一開始並沒有蘇聯方面提供的相關圖紙。其實包括我國最早的51式手槍在內,很多都是自行測繪並仿製出來的武器。



在抗美援朝之後,大批蘇援武器進入國內。像當時蘇聯現役的AK突擊步槍、SKS半自動卡賓槍等開始被著手仿製並逐步裝備人民軍隊。而像50式衝鋒槍或者54式衝鋒槍這樣的落後武器,自然也就被淘汰給了二線部隊或者民兵使用。


雷鋒同志是汽車兵,所以拿的是54式衝鋒槍而不是56-1式衝鋒槍


50式衝鋒槍在最開始生產的時候,配套的是71發彈鼓。但是在後來,又改為了35發彈匣。這主要是因為,彈鼓的裝彈量雖然很大,但是比較沉重,而且單兵不易攜行。除此之外,彈鼓的重新裝填也非常費勁,遠不如彈匣方便。在綜合考慮之後,50式衝鋒槍也使用了與54式衝鋒槍相同的35發彈匣。


著名的波波沙衝鋒槍


其實蘇聯軍隊在二戰時期,也曾經在PPSh-41衝鋒槍上使用PPS-43衝鋒槍的彈匣。本來嘛,給單兵武器用彈鼓就很不方便,所以換用彈匣也是很正常的事了。



我是戰甲裝研菌,喜歡我的回答請關注!


戰甲裝研菌


波波沙41衝鋒槍,在斯大林格勒巷戰中一戰成名,其火力竟然碾壓了德國國防軍引以為豪的MP-40衝鋒槍,原因是波波沙41衝鋒槍配有一隻71發子彈的彈鼓,容彈量遠超MP-40衝鋒槍上那隻32發直彈匣。

俄國人研發的波波沙41衝鋒槍儘管工藝粗糙,遠遜於製作精良的德國MP-40衝鋒槍,但卻皮實耐操,且簡單粗暴,射出的火力動物般兇猛,遠高於對手的火力。

在巷戰中,衝鋒槍和手榴彈是兩大寶貝,由於將大量的波波沙41衝鋒槍投入駐防的官兵,蘇軍步兵火力不遜於對陣的德軍,甚至在德軍之上,對贏得斯大林格勒保衛戰的最終勝利,波波沙41衝鋒槍可謂功不可沒。

建國以後,我軍曾裝備過仿製的波波沙41衝鋒槍,志願軍則直接裝備了援助的二戰時期蘇軍另外一把非常有名的35發彈匣供彈的波波沙43衝鋒槍,在陣地戰中,志願軍步兵槍械火力平均不輸於依然以8發漏夾供彈的M-1加蘭得半自動步槍為主的聯合國軍。

國內仿製的50式衝鋒槍,之所以捨棄容彈量極高的71發彈鼓,而選擇35發彈匣,最關鍵的原因儘管71發彈鼓火力極為兇猛,但彈鼓不僅重量大,而且不易攜帶,加上彈鼓時,全槍重量過沉,不適合中國人使用,此其一。

其二,彈鼓有71發容彈量,但在實際操作中,一般不會將子彈裝滿,也就塞進65發左右,滿彈鼓狀態時容易造成供彈故障,反到影響戰時槍械性能的發揮。

其三,35發彈匣供彈,其火力持續性能已經不錯了,參戰的志願軍對此深有體會,一般衝鋒槍供彈具也就30-32發左右,少量僅配20發供彈具,且35發供彈具,重量適中,易於攜帶,身上4只彈匣,加上槍上的那隻彈匣,175發的彈容量,足以保證一場中等烈度規模的衝突戰。


國平軍史


彈鼓供彈

火力充足,滿裝71發,實際因為間隙太小有卡頓,往往少裝幾發,

在前蘇聯時期,蘇聯人人高馬大,體格力氣都能適應,後勤一次裝滿廣袤戰場衝鋒衝殺,彈鼓可以滿足,並有一定的防彈護甲作用,彈鼓是塊橫向圓鋼板,起到機槍擋板的防護作用,火力強大,

但是中國士兵身高體型小,彈鼓太沉,戰場也密集,後勤換彈勤,更重要的是,中國工業基礎薄,子彈產量低,一人三十多發,彈夾可以互相支援。七十發,都裝一個彈鼓,只能一支槍使用,

71發大彈鼓不如35發彈夾易於搬運運輸攜帶,總之綜合折中,選擇了35髮長彈夾。

太沉扛不動,戰場上是務實的。







AUTUYT


PPSh-41衝鋒槍,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波波沙。


PPSh-41在二戰中可謂出盡風頭,蘇聯經常整團甚至整師的裝備PPSh-41。

在戰鬥中PPSh-41的71發大彈鼓也給集團密集火力提供了充分的保障。那麼為什麼中國在仿造波波沙時候為什麼選擇了彈夾而不是彈鼓呢?


首先彈鼓雖然彈容量大,但彈鼓的製造工藝比彈夾要複雜,成本也要稍高;攜行也不那麼方便(彈鼓單體重量體積較大),尤其是在摩托化較低的中國軍隊中,揹著大彈鼓波波沙急行軍的感覺可想而知吧?

在但要準備上,以為個人經驗,給彈夾裝彈要比彈鼓更方便,彈夾保養起來也要比彈鼓更容易,故障率也小……


另外在建國初期,我國生產製造能力有限,還沒有能力大量製造和裝備自動武器,所以衝鋒槍這種高射速武器還是步兵班組的支援武器。

最後,無論是波波沙還是50式,彈夾彈鼓都可以用撒。根據戰場實際需要選用即可。


時間右側記錄本


因為彈匣完全夠用,已經沒必要去搞華而不實的彈鼓了。

波波沙41衝鋒槍最初使用的就是彈鼓,雖然有71發的彈容量,但是為了提高供彈可靠性,一般不會裝滿,而採用少裝幾發的做法。後來蘇聯推出了簡化版的波波斯43型衝鋒槍,該槍採用的是35發彈匣,便於生產而且輕便易用,採用的摺疊式槍托也便於攜帶,同樣開始投入大量生產。

我國仿製波波沙41衝鋒槍而來的50式衝鋒槍出現時,有彈鼓、彈匣這兩個選擇,彈鼓雖然彈容量大,但是體積重量也過大,而且生產上自然要比簡單的彈匣費時費工,攜帶時也比較麻煩,彈匣可以直接放入輕薄的彈匣袋,可彈鼓就得放到較大的包具中。所以最終我國選擇了35發彈匣作為50式衝鋒槍的標配供彈具。

而在後來,我國也仿製了波波斯43式衝鋒槍,稱為54式衝鋒槍,著名的雷鋒像中雷鋒使用的就是54式衝鋒槍。畢竟波波斯43式衝鋒槍採用的全金屬結構,生產成本更低更加快捷,更適合當時中國的實際情況。


戰爭之王


彈鼓供彈的可靠性差。中國後來的五六式輕機槍也是彈鼓供彈。

彈鼓裡的子彈都是先插在彈帶上,然後通過彈帶供彈的。

但是彈帶在捲成圓盤裝在彈鼓的時候,有時候裝不進去。彈鼓設計的間隙餘量很小。


天明遙遙山海關


PPSh-41衝鋒槍又譯為:波波沙衝鋒槍,又名:人民衝鋒槍、人民轉輪槍,由蘇聯著名輕武器設計師格里戈利·斯帕金於1941年設計完成,目的是為取代結構複雜的PPD系列衝鋒槍。與司登衝鋒槍有異曲同工之處的是,PPSh-41也採用了大量衝壓部件,十分便於大規模量產。有效射程200米,理論射速每分鐘900發。鼓式彈夾71發,普通彈夾供彈35發。國產仿造蘇聯波波沙50式衝鋒槍取消了鼓式彈夾彈容量35發。鼓式彈夾71發近距離和巷戰火力強。但是缺點也很明顯,比較笨重。在71發的情況下比較容易卡殼。一般都是65發左右。蘇聯軍人體格比較高大國人比較單薄拿著非常耗體力。國產之後就沒有再用鼓式彈夾。






西北K9聯盟獵鷹


彈鼓只是戰爭時期為了火力延續性做出的妥協,對槍支的操控性影響很大,畢竟前面太重了,彈夾更容易攜帶,填裝和製造也容易,相比帶幾個不容易攜帶的彈鼓,背心上插幾個彈匣更方便,換彈匣也就兩三秒的事!


kaobei001


生產彈匣比彈鼓簡單,彈鼓不容易攜帶,磕碰後容易出現供彈故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