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为何杀死蓝玉?

信陵君无忌


明朝朱元璋手上的四大案中,蓝玉案是最为蹊跷的。蓝玉作为当时最年轻的将领,在朱元璋屠杀了开国老将们后,蓝玉成为了朱元璋非常看中的大将,而他也没有让朱元璋失望,他为朱元璋南征北战,为国家立下赫赫战功。

蓝玉的成功有姐夫常遇春的关系,但主要还是靠自己有勇有谋、能征善战。而蓝玉后来被朱元璋所杀,主要还是做一些敏感之事,个人研究了一下,大概有四件:

狂妄闯关

蓝玉在一次北征返回时,大军到达喜峰关,蓝玉想进城,便让守城官开门放他进去。但在古代,城门的开或管都有严格的一套程序,并不是谁都能随便叫开门的,哪怕你是功高盖主的蓝玉,守军还是要查明城下的人是敌是友。

但在城下等待的蓝玉却不耐烦了,他觉得自己有大功在身,守城官必须为他开门。于是耐心不足的蓝玉直接下令攻城,而后破了城门进入了喜峰关。对于自己人攻打城门入关,这样的事情是非常严重的,守城官肯定无法抗下这么大的事。于是便写了信送到朱元璋手上,朱元璋看到信后很是生气,而这一次的行为让朱元璋对蓝玉的好感降了一大截。

调戏敌军王妃

蓝玉在北征时,掳掠了北元的王妃,趁夜时侮辱了王妃,这件事又被朱元璋知道了,男儿在外事件久了生理上难免控制不住,但军中不准带有亲人女眷是历来的规矩,且朱元璋更是规定不能侮辱敌军女眷。据史料记载,朱元璋封蓝玉梁国公时,特意把“梁”改成了“凉”,还把蓝玉的一些错误刻出来给蓝玉看以示警戒,但蓝玉对此并没有放在心上。为此,朱元璋对蓝玉越来越不满意了。

要官

蓝玉对明朝所做的贡献,天下人都知道,没有他的南征北战,朱元璋初期的明朝也是边患不断。蓝玉西征回来后,朱元璋高兴的封他为太子傅,这个官职确实不低,但蓝玉却相当的不满意,逢人便说:“以我的战功,不能做太师吗?”,这是明显的要官了。

这蓝玉难道不知道朱元璋是什么性格的人?那些官职高的开国功臣一个个都下黄泉了,蓝玉这样的要求,不是找死是什么?

养奴隶

蓝玉的功劳很大,所以待遇很好,田地分的也多,于是就养了许多的庄奴,并收养了许多的义子。这些人占着蓝玉的势力横行乡里、欺负弱小、无恶不作,这就给蓝玉闯祸了。在古代养些奴隶不算什么大事,但养的太多,仗势欺人问题就大了。朱元璋看到蓝玉有这么多的奴隶,心里也会不放心。除了谋反,不然你养那么多奴隶做什么?


综上所述,蓝玉居功持傲太过狂妄,他只适合战场不适合官场,他猜不透朱元璋的心思。他以为自己的外甥女嫁给了太子朱标,自己女儿也是王子妃,他是皇亲国戚可以有狂妄的资本。但恰恰这种身份在朱元璋的眼里时最为敏感的,如果蓝玉有刘伯温那样的眼光能看的出朱元璋的性格本质,或许还能免一死。

到最后朱元璋给蓝玉定的谋反罪,把蓝玉扒皮填草。事实上蓝玉还不至于到去谋反,如果真的谋反不会就这样束手就擒。归根结底,朱元璋的杀蓝玉无非就是皇权与军权之争,蓝玉触动了朱元璋的敏感区,恰巧也成了朱元璋的棋子。

受蓝玉案牵连,死了一万五千多人,当真“天子一怒,血流漂杵”,这一次的事件结束后,朱元璋把皇权与军权融为了一体,这个才是整个问题的关键。


挚滗画畫紅尘


蓝玉做为明朝洪武年间的优秀将领,是继常遇春、徐达、傅友德等名将之后在对北元的战争中创造过辉煌战绩的将领。同时,也是他终结了北元,被朱元璋称为当代的卫青、李靖。但是,正是因为蓝玉北伐之后的所作所为以及他所处的政治地位,造成其悲惨的结果。下面我就从表面原因、深层次的原因以及更深层次的原因三个方面,分析朱元璋为何要杀死蓝玉。

表面原因

皇帝虽然对全国臣民有生杀大权,但也不能毫无理由的随意杀人,否则就得被后世指为昏君。尤其是对凉国公蓝玉,他可是替朱元璋灭掉北元、完成其二十多年来北定鞑虏心愿的人。

因此,朱元璋给蓝玉定了个罪名——一个任其有多大功劳都必被杀的罪名,谋反。于是,明初四大案的最后一案——蓝玉案拉开序幕。结果是,蓝玉被杀,因此被牵连之人多达一万五千人,千万人头落地。

当然,很多人认为蓝玉背了一个莫须有的罪名。我也是这样认为的。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造反实在是个成功概率极低的事情,历史上靠造反成功的人也就那么几个(朱元璋算一个)。一旦失败,不仅自己要死,连带着七大姑八大姨也得死,而且还得被后世唾骂。已经位极人臣的蓝玉实在犯不着去造这个反。另外,朱元璋对蓝玉的很多不法行为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所以,蓝玉实在没有早饭的动机。

说到蓝玉的不法行为,《明史》里面有一段话,我在这里给大家翻译并罗列一下。

第一,蓝玉养了很多庄客,还认了很多义子,这些人借着蓝玉的权势横行霸道。

第二,蓝玉曾经抢占了东昌老百姓的良田,御史查此案时被蓝玉赶走了。

第三,蓝玉在北征沙漠归来到达喜峰关时,因为守关的官吏没有及时打开关门,蓝玉便命令士兵进攻喜峰关,毁了关隘强行闯入。

第四,蓝玉在北征沙漠的归途中,侮辱了元主的主妃。不甘受辱的元主主妃,自杀了。

第五,蓝玉没有经过朱元璋的同意,在军队中随意任命亲信军官。

第六,蓝玉在被朱元璋封为太子太傅(从一品)后,认为自己的功劳比宋国公(冯胜)和颖国公(傅友德)大。便对别人说,难道我的功劳不能被封为太师(正一品)吗?

好了,总结一下。

蓝玉此人虽然骁勇善战、能谋善断,但是其毫无政治头脑,而且居功自傲。

其实,朱元璋不是没有提醒过蓝玉。原本朱元璋要封蓝玉为梁国公,后来将“梁”改为了“凉”,这是在警告蓝玉,注意点自己的言行。然而,没什么用。

几年前胡惟庸和李善长的覆灭,并没有让蓝玉有所警觉,反而因为“捕鱼儿海之战”的功劳使其更加骄狂,竟然嫌朱元璋封的官小。这不是嫌自己活的太长吗?

深层次的原因

深层次的原因,简单来说就是朱标死了。

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四月,太子朱标病死,朱元璋立其子朱允炆为皇太孙。

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二月,锦衣卫告发蓝玉谋反。

这里面有关系吗?是的,有很大的关系。

蓝玉的姐姐是常遇春的老婆,常遇春的女儿嫁给了朱标,也就是说蓝玉是太子妃的舅舅,而且是铁杆的太子党,曾经提醒过朱标要小心燕王朱棣。

如果朱标不死,蓝玉绝对是朱标的肱股之臣。

但是,很不幸,朱标英年早逝。

可以成为朱标肱股之臣的蓝玉,或许也能成为朱允炆的肱股之臣。

可惜,朱元璋不这么认为。

朱允炆,从小聪明好学,而且记忆力很强。无论是对朱标还是朱元璋都相当孝顺,很讨朱元璋的喜欢。但在朱元璋眼里,朱允炆并不是一个自己理想中的皇位继承人。因为,朱允炆虽然同其父一样仁爱,并相当一个贤德的皇帝。但是朱允炆却没有朱标的经历,没有经历过腥风血雨、尔虞我诈的战争,没有其父处理政务的能力。可以说,朱允炆能成为建文帝很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他是朱标的儿子。

虽然最终朱元璋立朱允炆为皇太孙,并且以帝王之道加以培养。但是,朱元璋依旧不认为柔弱的朱允炆能够驾驭得了蓝玉这样有文韬武略的开国功臣。

反正北元已灭,走狗、良弓之类的还是清理掉吧。这样才能让朱允炆的皇位坐得安稳。

更深层次的原因

蓝玉的死之所以被后世定性为“蓝玉案”,是因为其影响大、牵连广,与胡惟庸案、空印案和郭桓案并称为“明初四大案”。

要想弄清楚朱元璋杀蓝玉的更深层次的原因,我们就要先来简单说一下胡惟庸案。

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朱元璋以“谋不轨”的罪名诛杀宰相胡惟庸。十年后,因受胡惟庸案牵连,韩国公李善长被夷三族。胡惟庸案前前后后,共有三万多人被杀。

又是谋反,屡试不爽啊。

起因,都是谋反;过程,一个接一个“同谋”被揪出来;结果,千万人头落地。

两个案子如此相似,唯一不同的是:一个是政界,一个是军界。

朱元璋从当上皇帝的那一天起,就开始有意识甚至有计划的在清理军政两界。胡惟庸案后,朱元璋废黜宰相制度。而后改组掌握军权的大都督府,还差点杀掉之前掌管大都督府的统帅、自己的亲外甥李文忠。后来,蓝玉成了军中翘楚,掌握实权。没事,杀掉便是。

朱元璋要的是绝对权力,一切可能威胁自己的权利,甚至威胁到朱家千秋万代社稷的潜在因素,都必须消灭在萌芽中。

宁可错杀千万,不可漏过一个。

如果蓝玉低调一些还会被杀吗?答案是否定的。

不论蓝玉是否低调,甚至没有“捕鱼儿海”之功,蓝玉都得被杀。

很多东西,从一开始便注定了结果。


喧嚣平原


朱元璋杀的不仅仅是蓝玉一个人,杀的是以蓝玉为代表的原太子(太子妃)一系的军功贵族以及诸亲王背后的军功贵族。朱元璋清洗的就是有可能谋朝篡位的拥有巨大军功的开国功臣一系。

明初四大案,是朱元璋为消灭他认为对朝廷有威胁的人、整顿吏治、惩治贪污而策划的著名四大事件。而“蓝玉案”是四大案的最后一案,也是朱元璋清洗开国功臣的重大政治案件。

首先,我们来看“蓝玉案”发生的时间。蓝玉案发生在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而在1393年附近发生了什么事情呢?要知道再过五年朱元璋就要死了,如果朱元璋想要清洗功臣,为什么不早点清洗,偏偏选在自己风烛残年的时候进行呢?

朱标,明太祖朱元璋第一个儿子,母亲孝慈高皇后马氏,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立为皇太子,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视察陕西回来后,因风寒病逝。

原来在“蓝玉案”发生的前一年,太子朱标死了!

为什么太子死了,朱元璋就急急忙忙的清洗功臣呢?

那是因为朱元璋既没有立文武双全的朱棣为太子,也没有立朱标的嫡次子朱允熥为太子,反而立了一个母族毫无背景、母亲是太子继妃的朱允炆为太子。

要知道朱元璋是想和自己打天下的兄弟们一起共享荣华富贵的。太子朱标娶的是鄂国公常遇春之女,二子秦王朱樉娶的是卫国公邓愈之女,三子晋王朱棡娶的是永平侯谢成之女,晋王的世子妃是颖国公傅友德之女,四子燕王朱棣娶的是魏国公徐达长女,十三子代王朱桂娶的是魏国公徐达次女,二十二子安王朱楹娶的是魏国公徐达幼女,五子周王朱橚娶的是宋国公冯胜之女,六子楚王朱桢娶的是定远侯王弼之女。

蓝玉是继徐达、常遇春等之后的第二代军功贵族的领头人物,自恃功高,为人骄横跋扈,他也是太子党朱标一系的中坚人物,而朱元璋又十分喜爱朱标,不可能杀自己儿子的嫡系。结果,朱标早逝,那前账后账一起算,蓝玉就倒霉了。


如果,朱标没死,那么朱标一系(鄂国公常遇春,凉国公蓝玉等)的势力是远远大于诸王和其余开国功臣的实力的。但是,朱标一死,而朱元璋又立了与蓝、常一系功臣毫无血缘关系的朱允炆,这导致了严重的政治失衡。清理了蓝、常系功臣,与其它藩王有姻亲关系的功臣的存在同样会造成政治失衡,所以也必须一并铲除。

所以,朱标一死,坑死了一大批开国功臣。

大家好,我是“风雨的学习号”,如果大家感觉我写的有道理,请关注我吧!


风雨的学习号


蓝玉案是明洪武年间的大案牵扯一万多人,朱元璋以谋逆罪捕杀了蓝玉,按理说杀一个蓝玉就足够了为什么还要连累那么多无辜的人呢?

蓝玉的一生可以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一、千年老二

这个比喻或许不恰当,蓝玉从军之初跟随常遇春作战,可以说他的作战思路跟常遇春非常相似。但是在那个名将纵横的年代他始终被排在第二梯队,前面的徐达、冯胜、傅友德、李文忠似乎是他永远都不可能超越的存在,他只能等,等这些前辈从这个世界消失。在此期间他只能不断地充实自己学习兵法、研究战术时刻准备着。


二、一战成名

蓝玉终于等来了机会,因为挡在他前面的最后一座大山冯胜也被朱元璋刨了。洪武二十一年朱元璋派蓝玉为主将率领十五万大军和北元决战,最终在捕鱼儿海(贝加尔湖附近)将北元彻底打垮,连北元的玉玺都被明军抢了过来。此战让蓝玉一举成名,朱元璋对蓝玉的表现更是非常满意,蓝玉终于不再是千年老二了。

三、盛极必衰

蓝玉在回师途中可能是因为兴奋就把北元旧主的妃子❌❌⭕⭕了,结果这女子也是刚烈直接自杀了,这严重违反了朱元璋的民族政策,但是念在他功劳太大也就没有追究。

大军走到喜峰口时天色已晚城门关闭,士兵前去通报要求开门,谁知不等城主开门他就派兵攻打城门,这是什么套路难道是为了检验城门质量?朱元璋念在他的功劳又忍了。

回师后蓝玉自我感觉良好,插手军务在军中安排自己的亲信,还口出狂言嫌弃朱元璋封的官太小,总之就是在作死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朱元璋忍不了了,洪武二十六年锦衣卫告发蓝玉谋反蓝玉案爆发了,其中牵扯一万五千多人。蓝玉本人更是被灭族。


蓝玉案是个阴谋吗?

洪武二十五年朱元璋的孙子朱允炆继位太子,这或许是朱元璋对蓝玉动手的最终动机,他认为朱允炆震慑不住这些老江湖,索性就借题发挥把那些在胡惟庸案、郭恒案中幸存的老臣都处理了为朱允炆创造出一个良好的执政环境,也或许也是朱元璋的“为子孙计”。


一门土炮


首先来说蓝玉是有很大功劳的,特别是北上破元,那个时候的蓝玉可以说得上是明朝的卫青,或者霍去病。说实话这个世界上但凡有点本事的人都是有脾气,或者说有缺点的。比如蓝玉居功自傲,纵兵毁关,甚至传闻他对俘虏的元朝妃子有染。但是反过来问,如果一个人有缺点或者犯过错都该杀的话,那朱元璋的大明朝估计就没有大臣了。因为人非圣人,孰能无过。

那么为什么最后朱元璋还是杀死了蓝玉,说到底还是朱元璋幸辛苦苦培养几十年的太子朱标意外死亡。朱标和蓝玉关系是非常好的,蓝玉本来是朱元璋留给朱标使用的。可是谁也没有想到白发人送黑发人,朱元璋没有办法,只能让皇孙朱允炆继位。可是皇孙毕竟年轻,而朱元璋有年迈,已经没有时间慢慢培养他了。朱允炆不像他爹朱标有威望,像蓝玉这样的大臣,朱允炆极有可能是压制不住的。这个时候,朱元璋只能对这些大臣痛下杀手,蓝玉便被人告发谋反,最后被杀。


历史是什么


蓝玉是洪武后期的主要将领,曾多次领兵打击元朝残余势力,为明朝统一中国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可以说,他是明代的开国功臣,他的姐夫就是开平王常遇春,他开始就是跟随常遇春在军中,而且非常地骁勇善战。为此,作为姐夫的常遇春在朱元璋面前少不了夸奖他,就这样他很快地被朱元璋的器重。

常遇春带领明军于洪武二年,北征开平,不幸在南归途中暴死。当时东南和中原已被平定,但是北方广大地区仍是北元势力,甘宁一带常与明廷发生战争,四川有夏的割据势力,云南梁王忠于北元,发誓至死也不投降明朝。

在这样的政治形势下,蓝玉在洪武三年被擢为大都督府佥事,进入明朝最高军政机构。第二年,朱元璋派傅友德、汤和领水陆军讨伐四川,蓝玉随傅友德同行,经过几战,夏主明升投降,元末形成的最后一个割据势力很快也就被平定了。

而此时,扩廓帖木儿也就是王保保在元末政治军事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的,这时已退人西北,徐达曾和他进行过激烈战斗,但并没有打败他,所以新建立的明朝此时就受到了西北方面威胁。朱元璋为此十分焦急,于是想尽一切办法进行平复。

于是,在这样的形势下,朱元璋于洪武五年派徐达、李文忠、冯胜统兵去讨伐,徐达出中路,都督蓝玉为前锋。在山西境内打败了扩廓部游骑于野马川,又于土剌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土拉河)打败了王保保,开战就出奇制胜,为明军夺取了主动地位。没想到之后,王保保竟然于岭北退拒明军,明军再攻就打败而归,士兵死伤上万人,无奈之下,只好退兵。

但是对于这场战役,朱元璋和蓝玉都有不服,于是两年以后,朱元璋再派蓝玉领兵北击,攻下兴和(元路名,治所在今张北,辖区相当今河北张北、怀安,山西天镇,内蒙古集宁市之间地),俘获了一些北元的重要人物,又是初战得胜。

但是,明军不知道,这次战争又是只解近忧,未能远略。扩廊帖木儿死去后,从西北方面对明构成的威胁基本消除。于是蓝玉又在洪武二十年,以征虏左将军的官衔跟随大将军冯胜征伐。在这时,冯胜却犯了大错,这时徐达、常遇春都已经去世了,于是蓝玉就代替冯胜为大将军。第二年,他又率军攻伐蒙古,一直打到了捕鱼儿海。北元的头子脱古思帖木儿,只带了几十骑逃跑了,蓝玉获得巨大战功,于是等他回来后成了明后期的军中大将,并被朱元璋受封为凉国公。

在这次战役中,蓝玉功不可没,朝廷中人人对他敬重,当时他自己却一点也不谦逊,却是开始骄傲放纵起来。从这里开始,他私下里养了数千死士,欺压百姓,甚至官员。军中大小将校一律自行任免,把朱元璋的命令只当耳边风,依然我行我素。

一次,他私自抢占了东昌府农民的田地,百姓向御史告状。御史依法来提蓝玉去受审,蓝玉竟然一顿乱棍把御史打跑了。此外,他还叫家人去云南买卖私盐,在这过程中居然枉杀了五个百姓。对于蓝玉的所作所为,朱元璋了如指掌。但是蓝玉对此一无所知,甚至还对自己位居傅友德和冯胜之下感到气愤,屡次提意见,都被朱元璋驳回,心里更是压火。但是一个事实是无法否定的,就是他确实能打仗,在军中威望很高,虽然飞扬跋扈了一些,朱元璋也就稍稍宽容了点。现在皇太子死了,蓝玉的存在就成了一种威胁,不能不对他下手了。

终于有一天,事情发生了。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锦衣卫向朱元璋报告说蓝玉谋反。探听到蓝玉打算和景川候曹震等人在朱元璋出去籍田时发动政变。朱元璋知道后勃然大怒,立刻把蓝玉抓进大牢审讯,务求又多又细。朱元璋暗中授意,借蓝玉一案把淮西集团中的武力打扫干净,结果是几乎把军中勇武的将官差不多杀了个片甲不留。甚至包括一些主要的人物,这其中有吏部尚书詹徽、户部侍郎傅友文,开国公常升、景川侯曹震、鹤庆侯张翼、舳舻侯朱寿、东莞伯何荣、善定侯陈桓、宣宁侯曹泰、会宁侯张温、怀远侯曹兴、西凉侯濮兴、东平侯韩勋、全宁侯孙恪、沈阳侯察罕、徽先伯桑敬,全被株连杀掉,除此之外,朱元璋又杀了军中猛士及党羽共有一万五千多人。当时在朝廷中引起了非常大的轰动。

朱元璋杀了这么多人,不免有被冤枉致死的,于是为了显得名正言顺,特地下了一道诏书,颁布了《逆臣录》。实际上,蓝玉骄横跋扈,咎由自取,死也怪不得别人,但是株连的人当中有不少是无辜的,这点朱元璋心里也很明白,只是出于保护自己的地位的目的不得不下而已。

由此,朱元璋为了避免引起不必要的怨愤,他让人罗织的罪名也很多,而且花样百出,但是其中漏洞也很大。一个名叫蒋富的招供说蓝玉出征回来,请他吃饭,在酒席上蓝玉对他说:“老蒋,你是我的旧人,我有句话对你说,是必休要走了消息。如今我要谋大事,已经与众头目都商量定了。你回去在家打听着,若下手时你便来讨分晓,久后也抬举你一步。”

这不免让人怀疑,蒋富是什么人呢?为什么蓝玉要对他讲这些忤逆的话呢?蒋富只是蓝玉家的打鱼人。可笑的是,蓝玉意图谋逆,怎么会跟这样的人说了?何况,蓝玉多次统兵,自然知道什么样的人有用,怎么会对这些无关大局的小人物随便透露消息呢?说蓝玉谋反可能确实有这事实,但是罗织的这些无稽的证据却有些令人啼笑皆非。

但是朱元璋不管这些,他的目的是铲除军中的不法势力,蓝玉不过是个幌子而已。无奈,蓝玉首先被抓住了把柄,那么其他人也因为他受到了很大牵连,当时即使没有蓝玉,朱元璋也有另外找一个“蓝玉”,总之,问题不在于有谁引发的。关键是,在这样的形势下,诛杀大臣是朱元璋迟早要干的事情。


点滴纪


在中国的历史上,开国皇帝大杀功臣的事也是家常便饭了,毕竟“鸟尽弓藏”“兔死狗烹”也是富有哲理的。

那么,小编今天和大家一起看看,“草根”皇帝朱元璋为什么要啥开国大将蓝玉?

一、蓝玉居功自傲

中山、开平二王死后,蓝玉多次统领大军,也多次立功,朱元璋对其优礼有加。蓝玉便日渐恣意骄横,蓄养了许多庄奴、义子,乘势横行霸道。蓝玉曾强占东昌民田,被御史查问,蓝玉大怒,将御史赶走。这一行为开始让朱元璋有所厌恶和忌惮。

二、蓝玉意图谋反

洪武二十六年,锦衣卫指挥蒋瓛告发蓝玉谋反,下狱鞫讯后,狱词称同景川侯曹震、鹤寿侯张翼、舳舻侯朱寿、定远侯王弼、东筦伯何荣及吏部尚书詹徽、户部侍郎傅友文等谋反,拟定乘朱元璋藉田时发动叛乱。

正在巩固和加强中央集权的朱元璋深感不安,以谋反罪将其逮捕下狱,并被剥皮实草,抄家,灭三族,并株连蔓引,自公侯伯以至文武官员,被杀者约一万五千人。这为史上著名“蓝玉案”


说历史的小子


蓝玉,是明朝初期一员骁勇善战的猛将,其战功仅次于常遇春和徐达。蓝玉还是常遇春的妻弟,常玉春去世后,蓝玉追随徐达、傅友德,在军中屡建奇功。

大将军徐达去世后,蓝玉脱颖而出。他多次率军北伐、东征,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立下赫赫战功。这样一位战功显赫的功臣为何会被朱元璋所杀,主要原因有三:


一、死于自己

蓝玉是个粗人,没有文化,性情暴燥,刚愎自用,因立下大功愈加骄横恣意,做出种种目无法记的事情,也就是说人膨胀了,开始飘了。

他蓄养了几千奴仆、义子作为随从亲信。这批人依仗他的权势,横行乡里,霸占民田。负责纪律检查的御史接到民众投诉,要依法惩办蓝玉的这些手下,蓝玉藐视王法,竟把这个倒霉的御史赶走了。

北征回来后,贪污了大量缴获的珍宝,还把元皇妃据为已有。蓝玉上朝时,朱元璋屡次对他当面严厉责备,要他今后加强道德修养,痛改前非。

他无视皇帝的权威,恣意骄纵。他被皇帝召见时,赐坐交谈,或随侍宴饮,他的言行总是傲慢而粗鲁,没有一点人臣之礼,不把朱元璋放在眼内。带兵在外时,常常超越权限,擅自决定人员的调动和升降,不向朝廷,使军队成为自己的私家武装。

没有身为人臣的觉悟,也没有认识到当上皇帝的朱元璋和还在奋斗中的苦兄弟朱元璋的根本区别,屡次挑战皇权,激化将权与皇权的矛盾,这是权利欲和控制欲极强的朱元璋所不能容忍的。


二、死于与朱棣的矛盾

当年蓝玉北征归来,发觉分封在北平的燕王朱棣表现异常,就对皇太子朱标说燕王有“不臣之心”,让太子审慎对待。就此和燕王朱棣结下梁子。

没想到太子朱标英年早逝,在洪武二十五年(1382年)就因病而亡,一向与蓝玉有矛盾的朱棣,趁机要朱元璋继续清洗异已分子。他向朱元璋进言:在朝诸公侯,恣意妄为,将来恐怕尾大不掉。含沙射影地指向蓝玉,朱元璋听了这话,更加猜忌,不出数月,就发生了著名的“蓝玉案”,因此案而受株连被杀的人达4万多人。


三、死于朱元璋的私心

众所周知,朱元璋坐了江山后,对身边立下大小功劳的从龙之臣,功勋战将进行了大规模的杀戮和清洗。

一方面出于巩固江山的统治需要,另一方面也是企望江山永固,为自己的子孙清除所有有威胁的障碍。所谓可怜天下父母心,不管从什么方面来讲,朱元璋都称得上一位好父亲,为了能使自己的子孙能安坐江山,不惜铲除一切潜在的威胁,大肆清除有功之臣,朱元璋的发家史和上位之路使他太清楚知道权臣尾大不掉的力量,故而“宁可错杀一千,不肯放过一个”。

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这批和他一起打江山的功臣几乎都被清洗一空,剩下的大都是一些老实人和没有什么野心威胁的人,这也相当符合老朱的性格和个性,决定了的就会以雷霆万钧之势去实行,手段之强硬酷烈实在不做第二人想。

而“狡兔死,走狗烹”自古以来就是亘古不变的道理,也许刘伯温正是看到了这点,才激流勇退,在最巅峰的时候选择退陷田园,就是尽管如此也难逃被猜忌的厄运,何况其他人呢?


所以,不管蓝玉是否真如史上所写的那样骄横跋扈,挑战皇权,还是规矩做人,最终的结局都难逃一死,只不过是死得好看一点还是难看一点。这些罗列的罪名不过是个由头而已,拔出萝卜带出泥,借“蓝玉案”为名将大批官员边根拔起,打压下去,才是朱元璋下得一盘大棋。


朝闻历史


洪武十三年正月,御史中丞涂节、商嵩告发胡惟庸南通倭寇北接旧元,意欲谋反。朱元璋命羽林军将胡惟庸抓捕,审问得实,磔于市,牵连被杀达3万人。洪武二十三年,有人告发李善长交通胡惟庸情状,朱元璋又将当时已经77岁的李善长赐死,并诛杀其家。吉安侯陆仲享,延安侯唐胜宗,靖宁侯叶升因牵连于此案亦被杀。

胡惟庸是初起兵占领和州时的帅府旧僚,和李善长是同乡,又结了亲,因李善长多次举荐,逐渐晋升,官至丞相。他又是一个干练、有为、有魄力和野心的人,兼之十年宰相,就更想进一步拥有更大的权利。结果就是因谋反罪被朱元璋杀了。但朱元璋因胡惟庸案件牵连诛杀的包括许多功臣在内的3万多人却是因为他维护得之不易的皇权和为下一任皇帝朱标扫清潜在威胁。

朱标自幼师承名士宋濂,身边又有很多有德行的儒生经师,到成年后,皇太子性格温文尔雅,俨然是个儒生,而朱元璋知道他的下一任继承人是这样性格的人,所以他为了大明王朝能传之久远,所以朱元璋觉得有必要为朱标扫清威胁。一开始朱标对于朱元璋大开杀戒不以为然,曾数次劝谏,后朱元璋命人找来一根满刺的荆棘放在朱标面前,让太子拿,太子不敢伸手,于是朱元璋就对自己大杀文武功臣进行解释:“汝弗能执与,使我润琢以遗汝,岂不美哉!”

而朱元璋杀蓝玉及牵连诛杀一万多人的原因和胡惟庸案中被杀的3万多人的原因是一样的,都是为了维护他的皇权和为下一任继承者扫除潜在威胁。

洪武二十五年,朱标病逝,朱元璋立朱允炆为皇太孙,即下一任的皇位继承人,朱允炆与他父亲一样也是从小在儒生经师的熏陶下成长的,比他父亲朱标更加的儒生。朱元璋考虑到朱允炆比他父亲更加儒雅却年少,便于洪武二十六年正月兴起蓝玉案,蓝玉以逆谋罪被杀,连坐被诛杀者达1.5万。其实如果朱标不死,蓝玉等一批武将也不用死的,蓝玉当时身为明朝总兵,掌天下之兵权,手下又有一批实力的武将,且蓝玉与朱标交好,对朱标忠心耿耿。朱元璋本想留给朱标一批以蓝玉为首的当时明朝超一流的武人集团班底作为儿子继承大统彻底清除北元而预备的。然天不遂人意,朱标早逝,朱元璋的计划被打乱了,太子死而皇孙幼,加之蓝玉在朱标死后多有嚣张跋扈之举,朱元璋恐将来会威胁到皇孙,只能将留给朱标太子的武人集团班底全部屠戮殆尽。

朱元璋这样费尽苦心地更张制度和大兴案狱,无非是因为天下得之不易,希望能世代固守,传之久远。因此,他不会允许任何人对其统治和权利构成威胁,甚至那些他认为会对其子孙的统治构成威胁的人,他都会毫不手软,必欲除之以安其心。





小狮Lion


朱元璋杀死蓝玉,是基于政治理性做出的决策,它的背后,是皇权与将权矛盾冲突的必然产物。

↑朱元璋恐怕是历史上最专权的皇帝了↑

作为历史上最为独断专制的帝王,朱元璋对皇权的绝对权威非常敏感。他不会容许任何政治势力影响皇权,杀胡惟庸,趁机消灭宰相这个职位,让相权彻底无法动摇皇权,杀蓝玉,消灭对皇权有威胁的将权,早就在朱元璋的政治盘算当中。

实际上,早在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朱元璋就曾经训诫过高级将领们,并且援引汉高祖刘邦诛杀韩信,唐太宗李世民诛杀侯君集等历史案例,警告高级将领们“有其恃功骄姿,自冒于法耳”。

由于朱元璋滥杀成性,后人再谈到蓝玉案时,总觉得蓝玉的一些骄纵行为似乎是朱元璋命人炮制的,其实不然,明朝建立后,军功集团成为一派强劲的政治势力,很多将领本来就没有什么文化,更谈不上法治,自律,他们凭借着自己的军功,知法犯法,凌暴乡里,地方官拿这些大爷们根本没办法。

↑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朱元璋《作铁榜申诫公侯》↑

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有鉴于这样的情况越来越泛滥,朱元璋不得不采取措施,他命令工部铸造铁榜,在上面刻上“申诫公侯”的律令,明确规定:凡是公爵侯爵的家人仗势欺人,侵夺田产财物,私托门下影蔽差徭者,一律处斩。可以说,这番举措,已经暴露出朱元璋铲除军功集团的意图了。

其实,并不是朱元璋担忧公侯们伤害百姓利益,而是他们作威作福的嘴脸,无视地方官和法令,就是无视朱元璋本人的权威,让朱元璋深感恼火。

在蓝玉案发生之前,朱元璋就已经开始屡屡打击公侯军功集团,只不过蓝玉案达到了顶点。比如,唯一在洪武时期幸存下来的公爵——信国公汤和,就曾经屡屡被朱元璋教训,汤和在驻守常州的时候,因为酒后失言“吾镇常州,如据坐舍脊,左顾则左,右顾则右,谁能难也”,这里的左右指的是朱元璋和张士诚。

↑汤和就比蓝玉聪明多了,及时收敛,保全了性命↑

这番话被朱元璋听到后,一直记恨许久,直到洪武十一年,才封汤和为信国公,但还是把汤和在常州这番过失镌刻在了“免死铁券”上。

汤和学乖了,从此装孙子,侥幸活到了天年。

蓝玉呢,这个人是一个粗人,没有文化,性格暴躁刚烈,在他成为军功集团代表之后,种种作威作福的行为比汤和过分多了,比如蓄养奴仆和义子,多达几千人,这批人依仗蓝玉的权势,横行乡里,霸占民田,担任纪律检查的御史接到民众投诉,要依法惩办这些奴仆义子的时候,蓝玉藐视王法,把御史全部赶走。

单凭这一点,就犯了朱元璋的大忌讳。

↑蓝玉的性格缺陷造就了他的悲剧↑

更离谱的是,蓝玉率军北征回师的时候,连夜赶到长城喜峰关,当时关门紧闭,守关的官吏要查明情况才肯放他们入关,蓝玉竟然恼怒,纵容士兵毁关闯入。

可以说,实在不能怪朱元璋心狠手辣,他早在洪武三年就提醒将领们什么不该做,偏偏蓝玉屡次违反。更别提蓝玉贪污战利品,甚至把元朝的皇妃纳为己有,朱元璋得知以上情况后,并没有立即动杀手,这是朱元璋非常厉害的地方——他的绝对政治理性能够主导情绪。

朱元璋只是把原本晋封蓝玉的“梁国公”改为“凉国公”,当面严厉责备蓝玉,提出警告。

可是,蓝玉就没有汤和那么聪明,他丝毫没有收敛,利用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特权,擅自决定将校的升迁,不向朝廷请示报告。

这种无脑的做法,就是找死了。

朱元璋为何没有立即对蓝玉下杀手,并非他爱惜蓝玉的将才,而是出于其他原因:一是太子朱标娶了常遇春的女儿为太子妃,蓝玉是常遇春的妻弟,从而成为太子的舅舅。二是蓝玉的女儿嫁给了朱元璋第十一子蜀王朱椿,蓝玉又和朱元璋成了亲家。

↑朱标如果不早逝,蓝玉说不定不会死↑

第三个原因,最重要,那就是蓝玉和太子朱标的感情关系非常好,而且太子朱标能够驾驭蓝玉,蓝玉对朱标是忠心耿耿的,考虑到自己身后朱标的用人,朱元璋一直犹豫,没对蓝玉动手。

但这一切都在洪武二十五年发生了变化:太子朱标去世了,年仅36岁。从这时起,朱元璋就已经打算对蓝玉动手了,而且,依照朱元璋的性格,要么不做,要么做绝,他打算通过蓝玉案,株连和杀绝一大批军功集团的人物。

促使朱元璋这样做的关键原因,在于他选定了朱允炆当继承人,而朱允炆这时才十六岁,根本不可能是军功集团们的对手,朱元璋要帮助自己的孙子清除政治隐患。

在一切布置妥当之后,洪武二十六年二月八日,锦衣卫指挥使蒋瓛(huán)突然控告蓝玉谋反。蓝玉当场被拘押,突击审讯后,就在第二天,蓝玉连同家属被一起处死,受蓝玉案株连而死的高官——包括公爵一名,侯爵十三名,伯爵两名,总共有一万五千人被杀。

军功集团从此一蹶不振,在朱元璋看来,皇权和将权的矛盾冲突得到了解决,朱元璋完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