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戰勝朱允炆為何先去皇陵祭拜而不是直接登位?

用戶3063550343559


朱棣先去祭拜皇陵,來自明朝歷史上著名的“三楊”之一的楊榮提醒的,一共就十個字:

殿下先謁陵乎,先即位乎?

朱棣之所以聽從楊榮的話,還要從朱元璋的祖訓說起。


老朱對自己的開國元勳極度不信任,相反,卻對自己的兒子們信任有加,所以立下一條祖訓:若皇帝身邊有佞臣,各路藩王可以奉詔舉兵勤王。

這下好了,朱元璋一死,建文帝朱允炆和爺爺截然相反,對藩王叔叔們表示極度不信任,便開始了削藩運動。

矛頭直指北平的燕王朱棣。本著先下手為強的原則,朱老四反了,但造反的口號正是用了前面提到的老爹朱元璋的祖訓,朝裡出了佞臣,慫恿皇帝對親叔叔下手,所以我要“清君側,靖國難”,這便是改變中國歷史走向的“靖難之役”。

靖難之役的結果大家都知道了,燕王朱棣帶領大軍一路進了南京,建文帝朱允炆也不知去向,下落成了千古之謎。



放下朱允炆去哪了咱們不提,單說朱棣,他也知道自己這個“靖難之役”的合法性有待商榷,但歷史是勝利者書寫的,自己打贏了,所以洋洋得意的就要進皇城登基坐殿。

這時候楊榮出現在坐在高頭大馬上哼歌的朱老四,這讓朱棣有點生氣,以為又是方孝孺之流的腐儒。

但楊榮的“殿下先謁陵乎,先即位乎?”就短短十個字,讓朱棣一下醒悟過來,對啊,我這不是造反啊,我是遵從老爹朱元璋的祖訓,來清君側的,所以得先去皇陵和老爹交代一下,其實就是做給世人看的,看,我不是來造反,而是奉先皇之命,被迫清君側的,至於怎麼清著清著把君給清沒了,你們別問我,我也正找他呢。



朱棣拜謁皇陵,算是對自己發動的靖難之役的一個比較完美的收場。


關注明離子,看更多歷史故事。


明離子


朱棣從北平興兵反叛的時候給自己搞了一個極為好聽的藉口“奉天靖難”!


朱棣之所以弄這麼一個藉口,正是因為在中國傳統儒家文化所薰陶的士人眼中,朱棣的起兵有了 師出有名的好藉口,而這個藉口正是朱元璋在皇明祖訓中所提到的“諸王討伐逆臣”,在朱元璋的眼中,駐紮在各地的藩王是明王朝的屏障。


可衛邊疆,可平內亂。是朱元璋希望自己的皇子皇孫們一生所奉行的皇家準則。


可是正是這一皇家準則被聰明的朱棣給利用了,並且為他自己登上帝位尋找到了合理的藉口,每次想到這裡都不由得佩服朱棣的聰明,當他從北平一路打到南京城的時候,他可能最為擔心的便是朱允炆的下落了。


如果朱允炆自己了斷,那麼對於朱棣而言便是最好的結果。


他唯一不想看到的一個結果便是朱允炆活著,那樣一來在大臣們的眾目睽睽之下,他就沒有了合法的藉口,你朱棣不是奉天靖難嗎?你朱棣不是誅殺朝中的奸臣嗎?那你誅殺之後是否應該退回你的藩王封地?


可是朱允炆死了!


朱棣甚至連朱允炆的屍體都沒有見到,雖然朱允炆的消失給與了朱棣登上帝位合法的理由,可是屍體呢?萬一他逃走了怎麼了?憑藉他的身份完全有人會擁護他再次做帝王。


朱棣的內心真正的害怕正是朱允炆還活著,那樣一來他這數年的心血全部將會付諸東流,成為一場夢,主要朱允炆還活著他就沒有一個合適的理由登上帝位。


幸運的是,朱允炆不僅死了,甚至是最後根本找不到人影。


到達南京城的朱棣卻沒有直接登基,而是去祭拜了朱元璋的皇陵,這個行為對於如今的我們來說也許僅僅是一個兒子對於父親的孝心,可是朱棣是藩王,可所做的每一件事情即便沒有暗示什麼,但是也會被映射成為具有政治意義的一件事情。


祭拜皇陵正是如此,如果朱棣直接登上帝位而沒有去祭拜皇陵,對於那麼喜歡口誅筆伐的士族階級絕對會留下口舌,你朱棣興兵發難就是為了搶奪這個皇位的。


但是,如果朱棣先去了皇陵,再登上帝位,這其中的政治意義便會完全不一樣了,古代的政治家他們的所作所為都往往能夠折射出一絲絲的“陰謀論”,朱棣是一個聰明的人,他知道天下士族的心中想著什麼,祭拜皇陵這件事情即便是裝他朱棣也得裝出個樣子來。


歷史總探長


朱棣還真是沒有想到先去皇陵祭拜,靖難之戰取勝後就要登基稱帝,這時候有個叫楊榮的大臣勸阻朱棣先去祭拜皇陵再稱帝。為什麼要經歷一個這樣的程序呢?古代起兵造反都是要有合理理由才看著名正言順,雖然當時朱棣拉起了“清君側”的旗幟,但是從實際上來看這面旗幟還是有點虛。


朱棣後來兵變成功後,其實最好的結果就是活捉他侄子朱允炆,然後讓朱允炆禪讓皇位給他,這樣畢竟是一家人的禪讓,會讓朱棣的吃相看起來更好看些。可誰知只剩下一場大火後的殘餘斷壁,朱允炆是死是活連個毛都沒看見,這種情況下朱棣的勝利就有篡權奪位的影子揮之不去。

所以這個楊榮就及時提醒了朱棣,朱棣採納了楊榮的建議後,就去皇陵他爸爸朱元璋那裡哭訴了一番。雖然當時我沒在場,但是我估計也就是說朱允炆年少聽信奸臣等打小報告的話語,完了再說下自己也是沒辦法,大臣們一致同意他“清君側”保大明江山更好的發展。估計也就是一番惺惺作態罷了,完了再找幾個文史官把這個祭拜活動大肆宣傳一下,這樣也就多少能理順一下他不太光彩的稱帝。


追記歷史


古人登皇位是有“三請”的套路的。大致是這麼個意思:

“陛下乃天命所歸,民心所向,請陛下早登大寶,以安社稷”

“哎!寡人才疏德薄,焉敢妄詡天命?不成!”

“來嘛!”

“不來!”

“來嘛!”

“好吧!”

不光靖難之變後的朱棣,還是玄武門之變後的李世民,還有陳橋兵變後的趙匡胤……只不過是按套路出牌,並演繹得淋漓盡致而已。畢竟,自古套路得人心嘛!

他們只不過是為了讓自己的吃相更好看一些,都已經是碗裡的肉了,什麼時候下筷子不是問題了,要是能有人勸著吃肉自然是完美。

朱棣打的是清君側的幌子,不是造反。現在把皇帝侄兒打不見了,沉住氣,爭取活捉建文帝,弄個讓位,就更加錦上添花了。現在建文帝活不見人死不見屍。讓位說不過去了。但是誰敢不讓朱棣當皇帝!所以,朱棣先祭祖是有道理的,表明身份,我還是老朱家的人。第二,表明態度,現在皇帝沒有了,國不可一日無主。沒人當皇帝了,身為老朱家的孩子,為了百姓和社稷,我責無旁貸!第三,給那些為民請命的臣子一點裝備時間嘛。

所以,套路之所以能成為套路,還是有深層原因的。


老易說事


搶了晚輩的皇位,雖然打著靖難的旗號,但怎麼也得做做樣子。說的直白一些需要一個名正言順。到皇陵那裡對著他爹先哭一鼻子,告訴他爹是他爹的孫子要往死弄他,不是他貪圖皇位非要搶來的,並且還要向他爹交代一下當了皇帝后要如果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等等。

因為之前是身份是燕王搖身一變馬上就要成皇帝了,朱棣的智商夠強大,在安定朝廷局面有一套軟方法,哭陵的時候想必也說了一些對前朝臣子只要是為了我大明江山,定會既往不咎等等話來安撫吃瓜群眾。

朱棣在這一點上可以說是做到了思前想後,後來朱棣遷都,因為之前當燕王的時候經營圈在北京,想想當時的都城是自己半拼半搶下來的,安全感有點缺失,正好又順了他爹的遺願改建都城等等。


仲由子


在封建社會無論是朝代更替,還是繼承大統,都要名正言順,要麼應承天意,要麼順應民心等。像劉邦斬白蛇,趙匡胤黃袍加身等,都要講究天意民心,這樣才會天下大統,民心歸一。而朱棣此舉就是要告訴天下人,他克承大統不是造反得來的,而是名正言順的,這也才能穩定朝局安撫民心,這也是朱棣聰明之舉。

古時造反也得有說法,比如說清君側。皇帝身邊有奸佞之臣,為了避免皇上聽信讒言,誤國誤民,所以就喊個口號出來。這也造反才能一呼百應,有人相應,當然打鐵還得自身硬,首先你要有這個威信有這個年能力有一定的財產支撐才行。而對於朱棣來說天時地利人和可以說都具備了,造反才能一舉得勝。

勝者為王敗者為寇,歷史是有勝利者書寫的。這話雖不能全信,但是我們還是要懷著歷史的尊重之心,探索歷史的真相!

歡迎大家留言討論!


傾聽歷史的聲音



食人叢林


大奸必有其智,假惺惺地拜皇陵,通過這個活動,去“爭取”死後的朱元璋“同意”。實際上,朱元璋同意他當皇帝的話,朱標死後,朱元璋何會立孫而不立子?


安平144796971


朱棣心底非常清楚自己是奪權篡位,因為明太祖欽定朱標子允炆為皇太孫接班為帝君建文皇帝。他以清君側的藉口有禍國難民篡奪違旨等多項大罪,如不成功則是十惡不赦處於凌遲的大罪。他後雖奪嫡成功但也心中有愧,故叫鄭和七下西洋,目的尋覓朱允炆也。


蕭湘居士__


去皇陵拜祭是祭祖,是為了正名皇位的名正言順,古代講究的就是順天命,應人心。如果直接登基可能會造成國家動盪,這裡祭祖還有安撫民心的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